住房的建設上,魯斌準備先蓋個三間。

有這麼多工具人在,終於可以蓋得大一些了。

兩個愛爾蘭家庭一家一間,50平左右和倉庫一般大小,蓋法也差不多,無非是裡面隔成幾間、多兩面窗戶。

而自己那一間,魯斌準備蓋個兩層的歐式木屋,額,還是視野的問題,能在樓上方便看到圍牆以外的情況。

兩間小木屋很快就落成了,樣式就和海邊堡壘的那間木屋一樣,都是架空一米,用以防潮。

不過由於面積變大,房屋中間需要支撐,所以單斜頂變為雙斜頂。

斜頂的高度用來做一個閣樓,可以當作臥室使用,其設計基本和魯斌農場的磚房閣樓差不多。

而且門窗的樣式這次就沒有掏地板了,正常開闢在牆壁上。

在這麼安全的圍牆裡,還在地板上掏洞就顯得很麻煩了。

魯斌想了一下,還是決定多蓋一間備用。

呃,還是那句話,工具人不用白不用。

三間木屋並排修建,整齊劃一。

接下來就是魯斌自己的房子。

魯斌這棟採用典型的歐式兩層木屋的結構。

佔地面積也是50平左右,兩層得有個100多平的面積。

底層用巨大的木樁作為地基,在上面蓋出樓梯後,還是用處理好的長原木壘搭榫接牆壁。..

蓋出一層3米高的牆壁之後,然後在上面蓋出二層的樓板,樓板上預留樓梯的位置。

在二樓的平臺上繼續加蓋兩面大斜頂框架,只不過為了空間的舒適性,在斜頂上開了兩個正方形的口子。

然後向外搭建牆壁和小斜頂,屋頂暫時還是用雙層木板釘成的,等以後燒一些瓦片再鋪上去。

門窗的位置直接在完整的牆壁上鋸出來就行了,魯斌非常機智的提前在帕拉馬裡博採購了提前製作好的玻璃窗。

這個時候英國已經可以生產出用作窗戶的透明平板玻璃了,只是成本較高,只能自己的房子使用。

不過現在用的是鉛玻璃,肯定是不如後世的水平的,可比起歐洲其他國家的工藝、無論是折射率和成本都要優秀一些。

不過魯斌只在自己的房子上安裝了玻璃,三間小木屋用還是紗窗。

木有辦法,魯斌不可能在這上面多花錢,況且如果給僕人的房子裝玻璃窗,那些僕人敢不敢住進去都是兩說。

……

———————————————

說到玻璃,玻璃在其早期的發展史中,曾有過令人奇怪的間斷。

考古發現了大約公元前3000年中期的有孔玻璃珠,較早的凸形玻璃容器大約是在公元前1500年製造的。

但這項工藝在三個世紀以後幾乎銷聲匿跡,公元前9世紀又重新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復甦,並且緩慢地向西方和北方傳播。

公元前332年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建立後不久,玻璃製造技術便傳人這座城市,使它很快成為較重要的玻璃生產中心。

他們以捏塑或壓制方法制成砂芯,然後在外表抹上用泥罐熔融的玻璃液,製造珠子、耳環、手鐲、瓶子等。

儘管這些玻璃製品是不透明的,而且質地不純、色調不勻,但那時卻被當作比黃金還貴重的裝飾品、藝術品。

公元前1世紀,由於吹制技術的發明,完全改變了玻璃工藝的面貌,大大推進了玻璃製造技術的發展,使玻璃產品的製造更方便、更便宜。

這時也有了較好的坩堝材料,可以將玻璃加熱到較高的溫度,然後吹製成型。這項技術維持了近兩千年沒有什麼改變。

公元1世紀羅馬成為玻璃製造業的中心,並將吹制技術發展到較高的藝術水平,5世紀以後,羅馬玻璃工藝逐漸衰退。

到8世紀,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鑲嵌之外,歐洲的玻璃工藝幾乎滅絕。

然而,這段時期中東地區的玻璃工藝還在繼續發展。

敘利亞藝人把銀鹽注入玻璃溶液,煉出了有金屬光澤的玻璃。

大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開羅是9至14世紀中東地區的玻璃生產中心。

12世紀,隨著貿易的發展,威尼斯成為世界玻璃製造業的中心,當時的相關部門為了壟斷玻璃製造技術,把玻璃匠師集中在與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諾島上。

生產外觀精美、藝術價值較高的玻璃製品。威尼斯玻璃生產的鼎盛時期是15世紀到16世紀,產品幾乎獨佔整個歐洲市場。

16世紀以後,開始有玻璃工匠逃離海島,分散到歐洲各地,玻璃製造技術也逐漸傳播開來。

歐洲玻璃工藝的另一箇中心是波西米亞和德國,13至15世紀的哥特時代,當地生產一種墨綠色的玻璃器,被稱為“森林玻璃”。

一是因為它產於森林地帶的小工廠中,二是它使用植物灰中提煉出來的鉀鹽作為助熔劑。

這種玻璃器皿厚實淳樸,典型產品是一種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端有高高的圈底,酒杯的上端有外展的邊緣。

到16世紀,上端邊緣向上伸展,形成一個小碗,這種式樣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萊茵葡萄酒杯”。

17世紀,歐洲的玻璃工業發展迅速,法國已經用鑄造法生產大面積的玻璃鏡和平板玻璃。

英國人發明了兩項較重要的技術:一是鉛玻璃,其折射率遠遠高於威尼斯、波西米亞的晶質玻璃。富有重量感,質地較軟,容易雕刻,適宜做光學玻璃和高等酒具。

二是熔化技術的革新,燃料由木材變為煤炭,又使用了閉口坩堝,這種坩堝可以避免煤炭和雜質混入玻璃液。

並能防止燃燒氣體與玻璃接觸使玻璃更加純淨這種適宜熔制量小、品種多的間歇式熔爐,至今仍在使用。

此外,瑞士人狄南(P.L.Guand)還發明用攪拌法制造光學玻璃,為熔制高均勻度的玻璃開創了新途徑。

18世紀後期,產業革命對玻璃製造業的發展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發明了路布蘭制鹼法。19世紀又發明了氨鹼法制造純鹼,使過去依靠天然鹼和燒木製灰法的狀態得到完全的改變。

(文獻參考:好玻璃網)

說到純鹼,現在還沒有理論的製備方法,而現代化工,魯斌後面一定會涉足。

就不考慮純鹼的其他用途了,光是拿來做玻璃和肥皂就能讓魯斌賺得盆滿缽滿了。

……

……

———————————————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給漢武帝講我的男神霍去病

小雪獅

覺醒神話級守護靈,鎮壓當世!

靈珂兒

誰讓他們有眼不識泰山

梁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