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恢宏的咸陽宮殿外李斯告別了諸多的同僚坐車回到了廷尉府中,李由看著走進大廳的李斯急忙起身說到大人,李斯笑著對李由說道不必客氣坐下說,隨著二人落座後李由便開口問到如今天下一統,秦王的志向得到滿足,不知大人對秦的未來有何看法。

李斯沉聲問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李由沒有回答李斯的問話,只是接著問到大人你覺得秦最重要的根基是什麼,李斯不假思索的說自然是秦法。

李由對李斯說道大人你說的一點不假,商君當初在孝公的招賢令下來到秦地,君臣二人可謂是一見如故,孝公想要讓秦走出困境,從新恢復繆公時期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的榮光,商君想要讓自已的一身所能能夠盡情施展,讓法家學說成為諸子百家之首。

李斯說這些往往歷歷在目猶如依舊還在眼前,當初秦之先人依靠戎地發家,飲食習俗與中原各地差異極大,諸侯各國都將秦視為夷翟之族毫不尊重,直道繆公在位之時他發憤圖強,任用賢能之人最終完成了威服諸侯的壯舉。

只是隨著繆公在逝世前讓秦在世的良臣陪葬,導致秦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大勢瞬間崩頹,隨著時間的推移秦的土地被其他諸侯國不斷蠶食,等到孝公繼位之時,秦之佔據雍州地區,兵力羸弱,諸侯更是輕視秦,每次會盟之時都將秦排除在外,孝公雖然深感恥辱但是卻受限於國力衰弱只能夠忍辱吞聲,想想那段歲月不由得讓人心生悲涼。

李由剛要寬慰李斯卻聽李斯的話語突然高昂,只聽大說道我大秦君王向來剛毅,面對如此屈辱孝公立志要發憤圖強,他為了招攬天下英才,不僅願意分官進爵,而且願意裂土封王,這是在這樣的強大感召之下,商君才來到了秦地,開啟了他的變法大業。

李由聽到這話沉聲問道大人可還記得當初商君對孝公的承諾,李斯說道當初商君對孝公說道只要法令能夠實行富國、強兵、王天下盡在眼前矣。

叔孫通看著欲言又止的鄭列說道你有什麼問題嗎,鄭列看著叔孫通說老師我有一事不明,還望老師您進行指點,叔孫通說你有什麼問題,鄭列說老師現在秦王依靠法家學說已經一統天下,現在在朝廷之中掌握大權的都是法家之人,咱們留在這兒又有什麼用呢。

叔孫通說法家到現在已然到達了巔峰,再下去必然會陷入困境,這就是咱們儒家的機會,鄭列說老師你為什麼這樣說,叔孫通說秦王能夠統一天下最重要的核心便是商君變法。

鄭列說還請老師賜教,叔孫通說在孝公時期秦地處偏僻,中原各諸侯王對秦極其鄙夷,因此秦朝的發展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而秦地的百姓又是戎地之人,他們遵循著是當地的習俗,彼此好鬥成風,由於統治階層的固化,導致百姓看不到晉升之機,因此大家對秦王沒有太多的依附之心。

孝公對內不能夠聚集百姓之力發展農業,壯大力量,對外無法聯合諸侯,促進貿易可真謂是內外困苦,局勢十分危急。

鄭列說孝公能夠在這樣的局面下發出招賢令引來商君果然是一位雄主,叔孫通說孝公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雄主,但商君更是法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依據秦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策略,他徙木立信樹立了自已的信用,贏得了秦地百姓的信任,太子犯法之後,透過處罰太傅確立了法令的威嚴,透過處決私鬥者讓百姓對法律心存敬畏,透過鼓勵農業,打擊貿易的方式促進內部農業的發展。

軍功制促進了百姓參加戰爭的積極性,而捐官之策又能夠讓那些富足之家將自已的財富拿出來上交朝廷,降低貿易賦稅促進了商業貿易的往來,鼓勵百姓耕種的政策又促使外地百姓能夠遷移到秦地來進行生活,這樣不僅秦地廣闊的土地得到了使用,便是國力也得到了巨大增強。

鄭列說老師商君的這些措施我看不出什麼問題,而且透過秦歷代君王的實施,秦蒸蒸日上,足可見商君法令的正確性。

叔孫通說商君的法令沒有錯,正是因為在商君的一系列的措施之下,秦地的百姓才能夠前赴後繼的參加戰爭,秦也才能夠憑藉這樣的虎糧之師平定戰亂,一統天下。

鄭列說老師秦軍這樣強,秦王必然會更加信任法家,您為什麼會說咱們儒家的機會來了呢?

叔孫通說商君的發令是根據當時天下諸侯割據的局面制定的,諸侯之間彼此爭鬥不休,戰爭連綿不止,商君的法令讓百姓看到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們參加戰爭和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自然會捨生忘死,正因為這樣秦人渴望戰爭,渴望得到更多的軍功。

可是隨著天下的統一,天下失去了用兵的地方,過往歲月中積累下來的那些矛盾必然會爆發,而且安穩的生活必然會激發個人心中的享受慾望,商君制定的法令沒有為百姓提供這樣的渠道,因此嚴苛的法令必然會引發大眾的不滿。

嚴苛的律法能夠威懾人心,但是不能夠消除個人心中的慾望,戰爭消失之後,士兵內心的慾望只能夠透過內部來消化,而商君法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王上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必然要使用其他的學說,而治理內政最好的無疑便是咱們儒家。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崩鐵,但咒回能力

最喜歡希兒的銀狼

海賊:刺客信條

二七廣場

失憶後被全城追殺?

朝三暮亖

小師弟太健談了

七點的凋零

後宮登基

青色黛玉

心念嶼你

陽臺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