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ll about time!

在⾼緯度的⽣物看來,⼈是⼀條⽣活在時空中的蠕⾍。

⼈起於時間⻓河中的⼀點,以恆定的速度在時間維度上永遠向前蠕動,在空間⾥上躥下 跳,左躲右閃。每個⼈⼀⽣所能經歷的,只是⽆限時空中⾃⼰所爬過的那⼀條窄窄的通道。

在開始談及幸福、⼈⽣、⼯作這些越來越具體的事情之前,我們要先建⽴⼀套度ᰁ衡, 在這個度ᰁ衡⾥,最᯿要的不是⾦錢,不是成就,甚⾄不是愛情親情友情,以及⼈⽣本 身,⽽是時間。

時間是限制我們獲得任何東⻄唯⼀的障礙,⼀個早夭的天才⽆法獲得世界的讚譽,⼀個 永⽣的奴⾪卻總有⼀天會成為全世界的奴⾪主。任何其他阻礙你的事情,⼏乎都可以被 時間替換。

但在現代社會,有太多事情讓我們忘記了這⼀點,⽐如當我們⼯作的時候,我們總會想 著拿到更多的錢,但卻不把失去的時間計⼊其中。當我們消費的時候(尤其是購買那些 效率⼯具),我們⼜會計算我們因此節省了多少時間,從⽽忘記了我們是以多少時間來 換取這些⾦錢。

這就好像我們⾛進了⼀間⼤型超市,貨架上有著琳琅滿⽬的商品,但令⼈困惑的是每個 商品都採⽤其原產地的貨幣標註了價格。我們可憐的⼤腦,著實是不善於應付這樣的場 景,因此往往是到了收銀臺才知道⾃⼰究竟花費了多少錢,是虧了還是賺了。

為此, 本⽂將建⽴⼀個新的度ᰁ衡—— 將你⼈⽣中的⼀切,以你現在的時薪反算成時間作為價籤。

我在 2022 年釋出的短篇⼩說《你的價格》中,曾實驗性地使⽤了這個度ᰁ衡,直接⽤⼩說⾥的例⼦來說明它的⽤法:

⼩李的⽉薪是稅前⼩ 6 萬,公司執⾏ 996 制度,換算下來時薪是 元。

⼀頓 18 80 元的法餐,對於這個薪資的⼩李來說,算是偶爾開葷並不過分。 但這頓飯攝⼊的額外熱ᰁ,還要讓⼩李在健身房多運動⼀個⼩時。如果吃這頓飯本 身,還⽤了⼩李兩⼩時的時間。 那麼最終如果將這頓飯換算成時間,它的價格是⼩李的 14 個⼩時。

當我們將所有的度ᰁ衡都改為時間,⽣活中的許多事情價格就突然⾼了起來。⽐如,⼩李以為⼀頓飯付出了 18 80 元的現⾦,但考慮吃飯本身的時間以及吃過之後去健身房消耗熱ᰁ的時間,但實際上他付出的是 14 個⼩時在公司的“ 牢獄時間” 。

這個時候,⼩李還會覺得“ ⾃⼰⾟苦⼯作,值得這樣偶爾獎勵的⼀餐” 嗎?

因為實際上,他有另⼀種選擇,就是他不⽤⾟苦⼯作,也不需要獎勵⾃⼰這樣⼀頓放縱 餐。

在⼩說⾥,⼩李選擇了離開⼤城市和 996 的互聯⽹⾏業,去追逐⼩縣城的閒適。原因是如果以他在互聯⽹公司的薪⽔計算,他在路邊看⼀⼩時夕陽的價格是 元。

⽽正是由於這個時薪的⼯作要求加班,他已經好久沒有站在路邊去欣賞夕陽了。他突然 意識到,他喜歡夕陽,但他⾼薪的⼯作讓他“ 買不起” 夕陽了—— 他⾃⼰太值錢了,以⾄於⽆法浪費時間去做那些他⾃⼰想做的事情。

當他降低了⾃⼰的時薪,放棄了那些他原本就不應該在意的⽣活,⽽去追逐每⼀次⻩ 昏,那麼⻩昏對於⼩李的價格反⽽下降了。

這便是“ 時間就是⾦錢,⾦錢也是時間” 的雙向運⽤。這不是我為了寫⼩說⽽編出來的度ᰁ衡,⽽是我將我⾃⼰⽤了很久的度衡⽤在了⼩說⾥。

本⽂將依照這個度衡,展開⼤部分討論。

幸福是什麼?

在建⽴了最᯿要的度衡之後,我們接下來可以討論⼀下幸福。

幸福是⼀個貫穿⼈類哲學史的命題,但它似乎⼜不只是⼀個哲學命題,⽽是切實地影響 著我們每個⼈每⽇的⽣活。

儘管有些不可思議,但在近現代,幸福在學術界的話語權⼀直被掌握在⼼理學的範疇, 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那麼我們可以᯿溫⼀下⼼理學的定義:⼀⻔研究⼈類與 動物⼼理現象、意識與⾏為的科學。

也就是說,儘管在現代社會中,世俗⼤眾對幸福有著種種外在的想象,⽐如很有錢,很 有權⼒,很有性緣,有很美滿的家庭等等。但幸福卻是⼀個與外在條件關聯不⼤,藏於 我們⽪膚之下的東⻄。

客觀上來講,財富、婚姻、友誼、事業、居住環境、健康都會影響⼀個⼈的幸福度,但 我們還是能在世界上最貧窮的貧⺠窟⾥,在⽆可救藥的安寧病房⾥,在孤ᇿ終⽼的⼈身 上找到幸福的光輝。

外在條件對幸福程度的影響似乎是機率相關的,⽽不是因果性的,對個體⽽⾔,是否能 夠幸福的決定性因素深埋於我們的內⼼之中—— ᯿要的不是世界,⽽是我們的潛意識如何解讀這個世界。

1996 年美國⼼理學家⻢丁· 塞利格曼創⽴了“ 積極⼼理學” ,開啟了⼼理學歷史上⾸次對⼈類積極情緒的⼤規模研究。說來也怪,⾃弗洛伊德以來的⼼理學⼏乎⼀直在圍繞著不幸做⽂章,焦慮,抑鬱,沮喪,應激,歇斯底⾥,性成癮,⾃殺衝動等等。但在積極⼼理學被建立之前,很少有⼼理學家在“ 如何才能獲得幸福” 這件事上進⾏系統性的研究。

在積極⼼理學被提出的時候,它是個全然新⽣的旁⽀。但短短不到 30 年過去,幸福⼼理學已⼏乎成為此刻歐美⼼理學領域最熱⻔的領域之⼀。

建議你在看完本⽂之後再去閱讀積極⼼理學相關的書籍,這樣有助於你在學習具體的“ 操作⽅法” 之前,對問題的整體有⼀個框架性的認知。

好,到現在為⽌, 我們有了本⽂對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種以快樂、滿⾜或滿⾜感為特徵的主觀體驗狀態。

當⼀個⼈不需要思考幸福是什麼的時候,他就是幸福的,當⼀個⼈整天思考幸福是什麼 的時候,⼤機率就是不幸的。

幸福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但並不全然可以被客觀衡ᰁ,因為對於不同的⼈來說,相同的 境遇有著完全不同的主觀體驗。

我不會說我對幸福的定義是對的,因為有太多⽐我權威得多的⼈定義過幸福。⽽且,本⽂對幸福的定義過於粗暴與簡陋,但我們畢竟也不是要⽤⼀個概念去探討幸福在所有語 境中所發揮的作⽤。

因此,此處我對幸福的定義,是僅⽤於本⽂閱讀和討論的幸福。

幸福終局是⼀種幻覺。

讀到這⾥,你可能仍然難以接受我們將幸福定義為⼀種主觀體驗—— 我的夢想是有錢, 我的幸福是做⼀個有錢⼈,我希望我能財富⾃由,只有這樣我才能幸福。

只有達到某種客觀狀態,我才能獲得幸福,因⽽幸福怎麼可能是⼀種主觀體驗呢?

擁有這樣觀點的⼈在過去⼀段時間在社會上,尤其是中⻘年群體中⼏乎已經佔據主流。 我們不妨順著這個幸福觀,去推理⼀下其中的幻覺性在哪⾥。

不過,財務⾃由本身是⼀個被建構出來的概念,它實際上在經濟層⾯上沒有清晰的定 義,財富⾃由可以指 100 萬, 1000 萬, 1 個億,也可以指 10 個億。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暫且假定財富⾃由的標準為:在消費層⾯(不包括投資)有⽆限的資⾦,可以購買 任何個⼈所需求的商品與服務。

這個時候,⼈們會去做什麼?

理論上來講,每個在千篇⼀律的現代化職場中被壓抑的⼈,渴望的都是在財務⾃由後釋放⾜夠的個性與天性。但奇怪的是,當我問及身邊⼈,他們對財富⾃由後⽣活的想象 時,他們要麼回答“ 從來沒想過” ,要麼會描述兩種⾮常單調、枯燥、由社會建構出來的標準幸福圖景:

1 . 在⼀線⼤城市郊區,⼀個依⼭傍⽔的地⽅,有⼀個ᇿ⽴設計師打造的⼤別墅,和⾃⼰的愛⼈在⼀起,養了⼀只狗和兩隻貓,和⾃⼰的愛⼈在⼀起,有兩個淘⽓的孩⼦,⼀⽇三餐吃有機⻝物。

2 . 我要環遊世界,酒池⾁林,享受這世界上最好的美⻝,我的⾐服、鞋和包要塞滿⼀個 70 平的步⼊式⾐帽間,奢侈品品牌會在我的家中開特賣會, VIC 只有資格挑我剩下的。

但你⽆論是看《與卡戴珊同⾏》《璀璨帝國》等美國的富豪真⼈秀,還是看看現實中國內王思聰的⽣活,或者有機會與你交際圈⾥能達到這⼀等級的“ 富⼈” 聊⼀聊都會發現, 沒有⼀個財富⾃由的⼈真正在過這兩種如監獄⼀般刻板印象的幸福⽣活。

因為,這樣的⽣活只有兩個字可以概括就是⽆聊。

沒有財富⾃由的⼈之所以難以想象財富⾃由之後的⽣活,並⾮經濟⽔平受限⽆法想象⾃⼰未曾獲得的東⻄,當然這是⼀部分因素。但更⼤的因素是,⼈們(包括⼀部分已經財 富⾃由的⼈)從未認真思考過⾃⼰想要什麼。

渴望財富⾃由的窮⼈,對財富⾃由的幻想,來⾃⼀部分財富⾃由的富⼈在過⾃⼰想過的⽣活。富⼈並不是因為做這些事⼀定能獲得快樂,⽽是因為他剛好做這件事快樂,⽽他⼜很有錢。

因此,這種複製由他⼈定義的幸福圖景的⽅式,只會讓⼈陷⼊⼀種困惑。

這在改⾰開放初期的富⼈階層中尤為突出,那⼀時期因為某些機緣巧合⽽暴富的中⼩企 業家們的典型形象,便是硬要將⼀副酒⾁塞滿的臃腫身體塞進⼀套完全不合身的⻄裝⾥,再把稀疏的頭髮打得油光鋥亮。

你問他為何如此穿搭,他會告訴你,因為港商就這樣。但吃海鮮吃到痛⻛,喝酒喝到肝 硬化,身體臃腫還要穿充滿拘束感⻄服的⽣活,從“ 身體” 的⻆度幸福嗎?顯然不。

幸福終局幻覺並不總是⼀件壞事,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我們總需要⼀些幻覺才 能給我們帶來活下去以及繼續努⼒完成⼀定⽣活條件積累的動⼒。

但當我們的⽣活普遍到達⼀定⽔平之上,幸福終局幻覺就會帶來它的負⾯效應: 我們會認為我們的當下所擁有的⼀切都不是⾃⼰想要的,因為我們想要的幸福⽣活永遠在地平線的盡頭。

⽤最簡單的⽣活場景來解釋這個,就是在沒有⾐服穿,需要打補丁的年代,⽣活⽆論如何算不上幸福。但在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需要去追求讓每個⼈買得起 Pa tagonia 、Miu Miu 和 lululemon 嗎 ?

真的每個⼈都喜歡這些品牌嗎?認為⾃⼰喜歡始祖⻦和 Miu Miu 卻買不起的⼈,究竟是“ ⼀⻅鍾情” 還是被這些公司的營銷費⽤⼊侵了⾃⼰的喜好呢?

如果真到了每個⼈都買得起這些品牌的程度,是不是會有所謂“ 更好” ,其實更貴的幸福⽣活出現,讓你繼續“ 不幸福” 。

我並不反對消費,因為在商品社會,我們的⼀切⽣活都是“ 消費” 來的,甚⾄適度地向“ 消費主義” 妥協,有助於你發現新的⽣活。

但消費終究不能替代⽣活本身,你不能永遠將消費主義營造的“ 幸福終極幻覺” 當成是⾃⼰追求的⽣活⽬標,否則,這會讓你已經消費的部分失去意義。

幸福⼈⽣是⼀個過程。

當我將幸福視為⼀個過程時,我似乎更容易獲得幸福。

這涉及我們對於幸福本身的定義,如果你忘記了,可以再去複習⼀下。

對於從未如此思考的⼈來說,這似乎有些困難,我們不妨借⽤⼀下“ 幸福終局” 的思考⽅式來進⾏說明。

假設你的⽬標是在 35 歲時過上財富⾃由的⽣活。儘管我們在上⼀節討論了“ 財富⾃由圖景” 可能是難以描述並且是虛假的,但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先暫時忽略達成這個圖景之後的想象,先來想象⼀下圖景達成之前的⼈⽣。

當我們將⼈⽣的 OK R 定在 35 歲財富⾃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個清晰的數字⽬標,這個⽬標甚⾄因⼈⽽異,對⼩鎮⻘年來說可能是⼏百萬,對城市⻘年來說可能是⼏ 千萬甚⾄過億。這個數字⽬標是多少並不᯿要,因為我們實際根本不需要實現它。

我們需要的是透過這個數字⽬標反向規劃從你現在到這個⽬標之間的⾏動路徑( Krs),這可能包括去⼀個⾼速增⻓的⾏業上班(⽐如互聯⽹或⾦融),從事⼀個極具錢途的副業(⽐如做 KOL ),結交更多上流社會的朋友,節省開⽀等等。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多數 K r 在執⾏的過程中毫⽆快樂可⾔。

⽆論是去內卷,還是去為了錢做副業,⼜或者是為了結交上流社會⽽出⼊根本不習慣的 場合,這些事情本身都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但它卻實打實地消耗了我們的時間—— 從畢業到 35 歲。

如果將⼈的幸福畫成⼀個函式影象的話,它在圖表中更像是⼀塊⾯積(積分),⽽不是

⾼度。

在許多語境中,我們討論“ 是否幸福” 時,總是會對著那條紅⾊的線進⾏⽐較:在 10 歲時,我的幸福值是 70 ,⽽現在卻只有 40 ,因此我是不幸的。

但這種說法,實際忽略了⾃⼰ 10 歲時已獲得的幸福感受。

幸福是⼀個過程,這意味著你應當以⾃⼰曾經度過怎樣的⼈⽣的加總(⾯積)來衡⼈⽣的幸福度,⽽不能以此時此刻你的幸福值作為⼈⽣幸福的ᰁ度。否則,除了那些⼀直 在⾛上坡路,並最後在⽆痛的夢鄉中擁抱死亡的⼈之外,我實在想不出什麼樣的⼈⽣還 能被稱為幸福⼈⽣。

當我們理解了這⼀點之後,我們將⾯臨另⼀個問題:如何將⾃⼰的幸福⾯積最⼤化。

如果你還有⼀定的⼏何知識,應該記得這樣⼀個定律:在⼀個歐⼏⾥得平⾯⾥,周⻓相 等的情況下,圖形越接近圓形,⾯積越⼤。正⽅形⼤於⻓⽅形,⻓⽅形⼤於三⻆形。與其追尋⼀個幸福的結果,不如追尋⼀個幸福的過程:我⽤了 10 年做了⼀件並沒有很好結果的事情,但在這 10 年間的每⼀天我都⼗分快樂。

這聽起來似乎是⼀種⾃暴⾃棄的做法,但實際卻並⾮如此。因為快樂地⼯作,實際上是成就偉⼤不凡的᯿要因素。

⽆論是在中國的古訓還是外國的諺語⾥,我們總是聽到教導年輕⼈要吃苦的說法。⽽在 那些真實的勵志雞湯故事中,我們也總是聽到各類偉⼈、天才、商業⼤亨講述他們早年 作為愣頭⻘時的艱苦經歷。

但很多⼈沒有注意到的是,在這類故事中的“ 艱苦” 往往是作者或者世⼈所認為的艱苦,⽽並⾮名⼈⾃身所認可的艱苦。

也許某個名⼈在撰寫他的回憶錄時會想到,他曾經在吃不上飯的情況下堅持在某個地⽅ 做學徒,這對於已經在寫回憶錄的現在的他來說是⼀件艱苦的事情。但對於曾經那個年 輕的他來說,這並不⼀定⼗分痛苦,甚⾄有可能是⼀種快樂。

因此,以過程為導向建構幸福觀並⾮要及時⾏樂,⽽是讓尋找能夠賦予⾃身意義感和幸 福感的⼯作,哪怕這種⼯作本身是⼗分艱苦,具有挑戰性的,甚⾄是不會導向傳統意義 的良好結果的。

許多慈善或公益性質的⼯作都帶有這種屬性,⽐如去偏遠地區⽀教、扶貧或公益。從物 質⽣活條件上,是艱苦的。從物質財富結果上看,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在整個⽀教或 從事公益⼯作的過程中,⼈們所獲得的道德愉悅感是恆久的,這種愉悅感甚⾄可以持續 到⼯作結束後的許多年。

這便是⼀種典型的, “ 幸福過程” 的實現⽅法。當然,投身公益事業並⾮實現“ 幸福過程” 的唯⼀路徑。

“ 幸福過程” 是⼀種思考⽅式,有的時候我們甚⾄可以在不對⽣活和⼯作作出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將“ 幸福結果” 修改為“ 幸福過程” ,關於這⼀點我們會在附錄中詳細說明。

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花⼀點時間來解釋對於⼤多數⼈來說如何構建⼀個“ 幸福過程” 。

延遲滿⾜≈ 不滿⾜。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在建構了幸福⼈⽣圖樣(橫軸、縱軸)和計算⽅法(積分計算)之後,下⼀步我們要討 論⼀下“ 幸福值” 。也就是,如何理解我們在每個時間節點上,是否真的幸福。在這⾥,我們需要討論另⼀ 個問題,就是究竟怎樣的快樂,才算是快樂?在我們成⻓的過程中,我們被反覆告知,快樂是有⾼低之分的。

⽐如說,暴飲暴⻝、沒有愛情的性愛、看短影片,被認為是低階的感官刺激。閱讀、欣 賞藝術、獲得成就與他⼈建⽴⻓期關係等,被認為是⾼級的幸福。還有⼀些則夾在中間,⽐如看⼀場電影,看⼀場話劇,讀⼀本⼩說等。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件事情,所謂的⾼級和低階本身就是⼈為定義的。放在明清時 期,⻄遊記就是市井說書⼈的閒書,根本⽆法與詩詞歌賦這樣的⾼級娛樂相⽐᫾,和“ 經典名著” 這樣的定位顯然是⼤相徑庭。

縱然我們不應該否認不同的媒介給⼈帶來的感官刺激和內容深淺確實存在的天然差異, 但是⾼級和低階是⼀個過於社會建構的劃分⽅法,它會影響我們對快樂的獲取及對幸福 的判斷。

每個⼈由於天賦、性格、成⻓環境和學識的差異,對於快樂的獲得機制是有很⼤差異 的。

有的⼈可以從奶頭樂中獲得快樂,持續地獲得快樂,並且完全沒有負罪感,那麼這樣的⼈如果再有⼀定程度的經濟基礎,就可以⾮常低成本地度過快樂⼀⽣,正所謂⼀時放縱⼀時爽,⼀直放縱⼀直爽。

但是作為本⽂讀者的你,顯然很難達到這樣三和⼤神的境界。

我們需要意識到,絕⼤部分⼈能夠接受的延遲滿⾜帶來的快樂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 多,也沒有⾃⼰想象的能夠堅持的延遲那麼久。

在我的觀察中,⼤部分難以獲得快樂的⼈,往往不是⽆法欣賞⾼階快樂,恰恰是⽆法從低階娛樂中獲得快樂。⽐如⼀個⼈, 如果讀了赫伯特· ⻢爾庫塞的《單向度的⼈》,⼜讀了⻬格蒙特· 鮑曼的《⼯作、消費主義和新窮⼈》就很容易陷⼊⼀種我稱之為“ 消費虛⽆主義” 的精神困境之中。

消費虛⽆主義者⼀邊批判發達⼯業社會透過創造偽需求使現代⼈總是在為⾃⼰並不需要的東⻄買單,但另⼀⽅⾯卻⼜因不能承認⼤部分其斥之為“ 消費主義過剩商品” 的東⻄確實能為⾃⼰帶來快樂,⽽產⽣⼼理失調,⼗分痛苦。

他們認為⼀切消費都是⽆意義的,被操縱的,但⼜⽆法從消費以外獲得快樂。因為在⼀個商品⾼度發達的當下,⼏乎任何快樂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消費⾊彩。即便是那些在過去被認為代表著精神娛樂、⾼尚娛樂的項⽬,也是消費的⼀部分,⽐如冥想(瑜伽墊買不買?)、繪畫( iPad 買不買?)、唱歌(⻨克⻛買不買?)、寫作(鍵盤買不買?)。

就算你喜歡的是冬⽇午後和煦的陽光,也得買件保暖好的⾐服才能⽇⽇享受。

當⼀個正常的⼈類需求,被某家公司,某個新產品滿⾜時,消費虛⽆主義者會跳出來 說: “ 你看,你們⼜落⼊了資本的陷阱,你以前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是因為他們發明了這樣商品,你才覺得你需要這件商品。”

這種思維⽅式是⼀種對消費主義的矯枉過正,會顯⽽易⻅地阻礙⼈們獲得快樂—— 你會在獲得快樂的同時,因認知失調⽽產⽣負罪感。

拋棄不同娛樂三六九等的道德分ᰀ,除了會讓你更能快樂之外,不會有任何損失。 這⾥不得不提到,許多⼈都不知道的延遲滿⾜泡沫破滅。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斯坦福⼤學⼼理學教授沃爾特· ⽶歇爾做了⼀個時⾄今⽇仍被不斷複述的實驗:讓⼀些孩⼦在⼀個單調的⼩房間⾥,看著⼀塊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孩⼦,如果在他回來之前,棉花糖沒有被吃掉,就可以額外獲得⼀塊棉花糖。

⼀些孩⼦很快放棄,⽽另外⼀些孩⼦成功等到了第⼆塊糖,根據跟蹤調查發現,那些成功抵禦住⽴刻吃掉⼀塊糖慾望的孩⼦,在之後的成績、就業、處理⼈際關係上,都⽐另 外那些孩⼦都要優秀。

但這個實驗,在 2018 年的另⼀篇論⽂中⼏乎被推翻 。

紐約⼤學的研究者泰勒· 沃茨,加州⼤學的雷格· 鄧肯和全浩南,將原始的延遲滿⾜實驗樣本擴⼤到了 10 倍( 900 ⼈),使孩⼦的⼈⼝學特徵更加多樣化(包含不同種族), 並對孩⼦原本的家庭環境做出了變ᰁ控制。最終的結果發現,擁有延遲滿⾜能⼒的群體⽐沒有這⼀能⼒的群體只增加了 10% 的成功機率,這遠低於推匯出“ 延遲滿⾜” 能⼒的那份研究。

其中的⼀種猜測是,延遲滿⾜能⼒與成就之間並⾮因果性,⽽是相關性。那些家境好的 孩⼦,在⼩時更容易抵制⼀顆糖的誘惑。⽽等到他們⻓⼤後,更容易成功也是因為他們 家境好,⽽不是因為他們懂得延遲滿⾜。

如果你曾是⼀個信奉延遲滿⾜的⼈,在讀到這段之後可能會有⼀種強烈的幻滅感。但如 果你真的能從延遲滿⾜中獲得滿⾜的⼈,就會覺得這個新的訊息對你的⽣活沒什麼影響。 所以,實際上沒有所謂的低質ᰁ快樂,與低質ᰁ幸福。⼈⽣的幸福,是⼀⽣中每個時 刻幸福度的積分,⽽幸福度是⼀種只與“ 當下” 有關的主觀體驗。

這意味著,如果你當下是快樂的,並且這種快樂不傷害別⼈,也不會顯著讓你的未來變 得不快樂,它就是⼀種良性及時⾏樂。⽽所有對良性及時⾏樂的道德批判都是對你幸福 的戕害。

在很多關於遠離低質ᰁ娛樂,勸說⼈們應當⾃律,延遲滿⾜類的進步教雞湯⾥。都會試 圖描述這樣⼀種場景:

上班勞累了⼀周,本知道應當去學習⼀下、⻅⻅朋友、搞搞副業或做⼀些⾼質ᰁ的娛樂,但不知不覺中卻躺在床上刷了兩整天的抖⾳或打了⼏⼗盤王者。到了周⽇的晚上才 恍然⼤悟,懊悔不已。

接下來,進步教雞湯往往會針對這個場景提出⼀些改進措施,幫助你放棄抖⾳和王者這 種低質ᰁ娛樂,追尋⼀些“ ⾼質ᰁ娛樂” 或“ 延遲滿⾜” 。

但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幸福和快樂的最᯿要ᰁ度其實是時間,因此你也許⼀眼就可以看出延遲滿⾜理論的缺陷——

我在所謂的低質娛樂中度過了⼀個愉快的週末,僅在週末結束的時候有⼀些懊悔。⽽ 在延遲滿⾜模式下,度過的可能是⼀個忙碌但並不愉快的週末,⽽這種忙碌究竟在何時 帶給我何種快樂是完全⽆法預測的。

“ 低質娛樂” 給我帶來了 2 天的幸福, “ 對低質ᰁ娛樂的反思” 帶給了我 2 ⼩時的抑鬱。

這意味著, 我需要解決的恰恰不是“ 低質娛樂” ,⽽是“ 低質娛樂有害” 這種使我周

⽇晚上感到愧疚的社會建構。

⼀個⼈如果能⼀輩⼦沉迷於奶頭樂的快樂之中,恰恰證明了他充分享受了現代化給他帶 來的幸福。

⽽那些不能從奶頭樂中獲得快樂,或時常對奶頭樂進⾏反思的⼈才是不夠幸運的,他們 必須為獲得與他⼈實際上同等的快樂付出更多。

但注意,仍有⼀些“ 及時⾏樂” 是不能被接受的,⽐如酗酒(不是⼩酌)、濫交甚⾄是吸毒。

我並不是回到了“ 道德約束” 的⻆度,去譴責這些及時⾏樂。

⽽是因為它顯然不滿⾜上⽂中我對良性及時⾏樂的範疇—— 因為它要麼會傷害別⼈,要麼會讓你的壽命顯著變短,最終導致⼈⽣的幸福積分⾯積減⼩。

當我們回到⾯積模型,我們會發現,我們在每個時刻⾯臨兩種選擇:過度縱慾與延遲滿⾜。

那種會導致未來幸福度明顯下降的過度縱慾,就像是在“ 借貸” ,將未來的幸福借到現在來使⽤。⽽延遲滿⾜則像是在“ 投資理財” ,將今天的幸福留到明天收穫,以期待更多的利息。

投資理財在表⾯看上去是良性的⾏為,但所有的理財產品下⾯都寫著“ 理財有⻛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是⼀個在理財時都追求保本的⼈,那你就更不應該將⾃⼰此刻的幸福感⽆限度地投⼊到追求明天的幸福之中。

同樣的道理其實不⽌在娛樂層⾯上,在職業選擇上也是如此:

有的⼈能夠接受延遲滿⾜,那麼他們就可以做⼀些科研⼯作,堅持 10 年如⼀⽇地研究某⼀項⾃⼰感興趣的領域,並且在獲得成功之後享受巨⼤的榮譽。

有的⼈很難接受苦⼼研究 10 年,希望⾃⼰的⼯作內容可以在半年內就投⼊市場,就會選擇去互聯⽹公司做產品研發,還有的⼈更著急,希望⾃⼰的產出的⽣命週期是以周為 單位的,快速產出,快速得到成果或者負⾯反饋,這樣的⼈最適合的⼯作其實是⾃媒體⽼師。

但是很顯然,不同的⼯作⽣命週期天然不同,我們⾃然沒必要認為哪⼀個更⾼級,哪⼀個更低階,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找適合⾃⼰的⼯作。對於⼀個⼈來說,最᯿要的事情不是去做“ 正確” 的事情,⽽是做適合的事情,也就是找到適合⾃⼰延遲滿⾜感節奏的⼯作內容。

況且市場也不會因為某⼀項⼯作更正確,就給予勞動者更⾼的報酬。如此看來就更沒必 要刻意追求所謂的“ 正確” 。

錢是制約我追求幸福的障礙嗎?

2004 年,⼀位名叫⻨⼦的⽹友寫過⼀篇稿⼦,叫《我奮⽃了18 年才和你坐在⼀起喝咖啡》。講述了⼀個農家⼦弟奮⽃了18 年,才能與城市居⺠的孩⼦過上同樣⽣活的故事。

⽂章本身的基本邏輯放到今⽇仍然適⽤,對於不同家境的孩⼦以及擁有不同戶⼝的孩⼦ 來說,以同⼀“ 最終⽬標” 反推其所需的投⼊仍然是有巨⼤差異的—— 有的⼈⼀⽣都在去羅⻢的路上,⽽另⼀些⼈⽣在羅⻢。

在這些碎⽚化的交流中,我往往會獲得⼀個典型的反饋,就是:我沒有你有錢,所以我 不能像你這樣活得灑脫。但正如前⽂所說,這⼀邏輯成⽴的前提是我們仍以“ 最終⽬標” 為最終⽬標。如果以更通俗的話來說明,即這篇⽂章的內容雖⽆問題,但存在⼀個從標題就出現的錯誤基礎假設

—— “ 喝咖啡是幸福的” 。

喝 30 元⼀杯的星巴克算是幸福嗎?對很多⼈來說可能確實如此,甚⾄不僅如此,在真正的咖啡愛好者眼中星巴克的咖啡只是⽆功⽆過的普通連鎖咖啡。即便是⼝糧咖啡,也有更好的 Seesaw 和 G rid 選擇。⽽真正想要品味咖啡ᇿ特的魅⼒,需要⾃⾏購買那些動᫿上百甚⾄上千⼀⽄的稀有產地咖啡⾖⾃⼰研磨沖泡,更別提上海那些ᇿ⽴品牌上千元⼀杯的限定。

這麼看來,享受咖啡確實與物質財富掛鉤,沒有⼀定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充分享受咖啡 的魅⼒。

但是等等,這回答了“ 喝咖啡是幸福的” 這件事嗎?似乎沒有。

因為咖啡愛好者也不是先天就愛喝咖啡的。相信絕⼤多數⼈在學⽣甚⾄更⼩的⼉童時代⽆意中第⼀次喝到咖啡的反應都是:竟然有⼈為了喝這個東⻄付費?

咖啡的幸福感有⼀定的⽣理基礎,它的愉悅感主要來⾃⼈的神經系統對咖啡因的反應。它的次要愉悅感來⾃不同咖啡⾖⻛味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來⾃不同⽣產地區的咖啡⾖在不同製作⼯藝上帶來的上千種化合物(烴類、醇類、醛類、酮類、羧酸類、酯類、吡嗪類、吡咯類、吡啶類、呋喃類、呋喃酮類、酚類)的隨機組合所帶來的 36 ⼤類⾹⽓2 。

然⽽,在咖啡 36 味譜中的檸檬⾹味其實與檸檬真正的味道相差甚遠,它是指與其他咖啡相⽐的⼀種活潑,明快的酸味,但本質仍然是咖啡的酸味⽽⾮檸檬的酸味。構成咖啡的這種檸檬⾹味也與構成檸檬酸的化合物完全不同,主要由3- 三甲基⾊氨酸撐起,ᬀ以環⼰胺, 2- ⼄烯基-3 , 4- ⼆氫基吡拉明等化合物。

享受咖啡帶來的樂趣和享受奶茶帶來的樂趣是顯然不同的,前者⼀般被認為更⾼級,更⾼級的原因是它不直接刺激你的多巴胺,並且具有⼀定的⻔檻。這種⻔檻是習得性的,它的習得過程不只是你要掌握描述各類咖啡⻛味的話語體系以及這套話語體系與化合物、產地和個體味覺之間的關係。即,如何將⼀種與檸檬⼋竿⼦打不著的⾹⽓,強⾏與 檸檬掛鉤。

還有另⼀個⻔檻,即“ 使⽤36 味譜” 和“ SCAA 杯測標準來品評咖啡” 這兩件事本身是⾼級的,感到認同。

如果你覺得其中的邏輯有點繞,那麼我不妨去除表象(咖啡)來᯿新描述⼀遍:

A 代表⼀種快樂,這種快樂⾃嬰孩和⽼⼈⽆論教育、年齡、背景都在初次嘗試的時候就能體驗到,⽆需任何外部的教導,這便是奶茶所代表的快樂,它由純粹的多巴胺驅動。

B 代表另⼀種快樂,這種快樂需要專家的指導,社會的建構,⼈與⼈之間的⽐᫾,消費主義的包裝,你才能夠從中感受到快樂,這便是咖啡所代表的快樂,它在某種程度上是“ 社會關係的快樂” 。

⼀個⼩鎮⻘年之所以嚮往坐在北京 CBD 的星巴克⾥拿著⼀個 Macbook 望著北京窗外的⻋⽔⻢⻰,是因為他被星巴克的⼴告、影視⽂藝作品、短影片、社交媒體、城市中的 親戚所影響。⽽實際“ 坐在北京 CBD 的星巴克⾥拿著⼀個 Macbook 望向北京⻋⽔⻢⻰” 的城市⻘年,嚮往的是⼩鎮⻘年晚上 6 點就下班根本不需要喝咖啡續命。此時,⼩鎮⻘年所向往的快樂是 B 型快樂,城市⻘年所向往的快樂反倒是 A 型快樂。

習得性快樂有利有弊,其中的⼀個᯿⼤問題是,我們⼤多數情況下習得的都是我們⽆法擁有或暫時⽆法擁有的快樂。

習得性快樂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原本並不容易獲得的快樂,但在現代社會下我們更多的是 被動習得。我們因為⽣活和⼯作的壓⼒,在畢業以後往往難以保持或挖掘新的興趣愛好。相反,在社交場合與消費主義的驅動下,我們習得了許多暫時⽆法擁有的快樂。因⽽這種習得性快樂,變成了驅動我們為之不斷付費的習得性不快樂。⽐如咖啡就是其中⼀例,同理的還有⾼檔奢侈品服裝、箱包,紅酒,⾼爾夫球,美甲, 看展覽等。

物質財富是影響⼈幸福的因素嗎?

顯然是,因為如果你處於經濟絕對拮据的狀態下,有許多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法是 你⽆法使⽤的。

如果你真的處於相對貧困之中,那麼也可以不⽤繼續閱讀本⽂了,還是節約些時間把⾃⼰從絕境之中拉出來更有意義。

在溫飽線之上,物質財富還是影響你理解本⽂,並使⽤本⽂的⽅法尋找幸福的因素嗎? 顯然不是了,因為在本⽂的定義中,幸福是⼀種關乎內在的,針對世界的評判⽅法和⾏ 事⽅法。

我們需要學會的是讓城市⻘年在星巴克⾥加班的時候,感受到能喝得起星巴克的幸福,⽽不是抱怨⾃⼰在加班。讓困在縣城⾥的⼩鎮⻘年,感受到能準點下班的幸福,⽽不是 抱怨⾃⼰賺不到更多的錢。

這⾥可能會有⼈質疑,這不是⾃我洗腦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的,⽽且在本⽂的後⾯,我會給出⾮常具體的“ ⾃我洗腦” 教程。因為,在當下的社會,如果你不⾃⼰給⾃⼰洗腦,不反覆強化⾃身的價值錨定。你就會被消費主義或⼯作主義洗腦。

因此,我們⾄少需要⼀種⾃我洗腦來抵禦外部的洗腦來維持我們⾃身的平靜。 即,⼀種正向的,對我們有利的習得性快樂。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塢鄉里

孌汝

鬼古墟

妄川無想

邪神搭檔掉馬後我開始軟飯硬吃

林素子

穿越火影成為最強男人

超級老黃牛

重生:逆襲之人生璀璨

小主星辰

恐怖的依凡

武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