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自古便是繁華之地,煙柳畫橋,風簾翠幕,至宋代時約莫有十萬戶人家,青年才俊,俏麗佳人更是數不勝數,夏日裡,十里荷花競相開放,人們乘時出遊賞花,或泛舟湖上,或乘馬駕車,熙熙攘攘,好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

宋徽宗年間,有一個風流英俊的公子,姓李名斯,家住錢塘縣,年方二十,未曾娶妻,有一年恰逢上元佳節,李斯關了房門,上街遊玩。

華燈初上,大街上東來西去,羅綺不絕,李斯見狀詩興大發,一邊賞花燈一邊吟詩,心下思忖:“若能偶遇佳人,亦不枉此行。”

恰在此時,遠遠望見前方燈火闌珊之處,一個丫鬟手中挑著一盞五彩鸞鳳燈,身後跟著一個俏麗女子,兩人冉冉而來。

那女子生得鳳髻鋪雲,蛾眉掃月,嬌媚動人。李斯一見那女子,沉醉痴迷,不能自拔。整了整衣冠,像個湯瓶似的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口中雖吟誦著詩詞,雙眸卻不住地暗送秋波。

那女子禁不住李斯一番撩弄,不覺眼花腳軟,身子酥麻,呆在原地站了半晌,兩人四目相睃,眉目傳情。那女子羞怩地奪路而走,李斯緊隨其後,那女子走得快一些,李斯便跟得緊一些,那女子走得慢一些,李斯也放慢腳步跟隨,兩人慾待說話,怎奈人來人往,不好交接。

不覺已到了長橋邊,橋上處處皆是做買賣的人,賞花燈的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擁擠不堪。過了長橋,李斯四下尋找,那女子早已不見了蹤影,只得悶悶而回。

開了房門,風悽悽,昏燈一盞,衾溼褥冷,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心心念念想著那個女子,臥在榻上思忖道:“也不知是那位大人府上千金,若是能再相見,誓要娶她為妻。”

李斯苦思一夜,挨至東方已白,旭日高升,方才起身梳洗了。吃罷早飯,見街市上人來人往,又出門閒逛,逛了一日未曾見到那位女子。是日申牌時分,心中按捺不住,急忙關了房門,徑直往昨夜相遇之處而去。

立了半晌,轉了一會,又四處踅摸一陣,靠著牆睡了一會,呆呆地望著路上行人觀賞花燈,好似失了七魂,丟了六魄。左等右等,只是不見那女子前來。遂吟誦一首思婦詩,聊以自慰。

吟詩已畢,又等了半晌,正要轉身回去,忽見丫鬟挑著五彩鸞鳳燈,同那女子從人群中姍姍而來。那女子瞥見李斯,羞怩地一笑,雙頰桃紅,李斯也朝那女子淺淺一笑,眉目傳情。

那女子徑自向長橋走去,過橋轉入廣福寺中去了,李斯緊隨其後,見那女子在殿中拈香禱祝片刻,禮拜已畢,轉入後殿去了。李斯緊跟上去,那女子偶一回頭,見李斯悄默聲地跟隨身後,不覺笑出聲來。李斯呆了半晌,抓耳撓腮,左顧右盼,羞怯不已,只得陪著笑了起來。

兩人挨肩擦膀,前後相隨,無所顧忌。那女子回身,從袖中抖出一方錦帕,故意遺在地上。李斯心領神會,俯身拾起錦帕,就燈下細細端詳,見上面繡的乃是戲水鴛鴦。不看則罷,只因看了這錦帕,得了一場相思病,險些送了一條性命。

那女子名叫柳如意,自邂逅了李斯,兩人一見如故,蕩起春心,傾慕不已。見四下僻靜無人,回頭對李斯說道:“妾姓柳,小字如意,家住城西煙柳巷,父母兄嫂受舅舅邀請,明日皆去江都賞燈,家中止妾與丫鬟翠兒,若蒙郎君不棄,明日夜晚可來家中做客,妾自當焚香沐浴,翹首以待。”

李斯聞聽此言,次日早起梳洗畢,出門閒逛,挨至三更時分,便來至如意家中。不敢造次入內,乃於牆外吟詩一首。如意於家中聽得吟誦之聲,掀起門簾出了門,果見李斯站於門外。遂迎迓至房中,吹滅銀燭,解衣共枕。痴男怨女相逢,如同餓虎撲食,蒼蠅見血,無有功夫敘舊,只顧一味地顛鸞倒鳳。

兩人盡歡而起,李斯羞怯地說道:“我乃一布衣書生,承蒙娘子垂盼,好似凡人遇仙。只是囊中羞澀,無一物報答娘子的深情厚意。”

如意輕撫其脖頸兒道:“妾愛慕官人胸中錦繡,腹中文章,非是圖你囊中錢財。”,李斯羞愧難當,頻頻喟嘆。

如意忽而長嘆一口氣,潸然淚下,嗚咽道:“今日已過,明日父母將回家,妾與官人不復聚矣。如之奈何?”

兩人沉吟半晌,計上心來。如意道:“你我莫如私奔而去,免得兩地分離,彼此飽受相思之苦。”

李斯聞言驚喜不已,淺笑道:“我有一遠親,目下於紹興前門大街開爿小小的茶肆,你我何不去投他家暫住,待日後稍稍寬裕,再另作計較。”,如意應允。

是夜月明星稀,四野黑黝黝一片不見一個人影,如意將一應行囊盤費收拾齊整,恐被四鄰認出,遂扮成一男子潛出家門,蓮步輕移,徑直向城外走去。

出得城門,來至約定碼頭等待,直等到三更時分,不見李斯前來,舉目四望,暮色蒼茫,漁火點點,路徑不能分辨。心下思量:“我為他背井離鄉,父母兄弟亦不曾稟告,如今訊息全無,莫如投江做魚餌罷了。”嗚嗚咽咽,哭了多時。

又思忖道:“倘若兀自投江,他豈能知曉我葬身之所。”,遂暗暗地脫下一隻繡鞋在地,以此鞋相示,以明殉情之意。

夜半時分,江邊月明如晝,如意移步江邊,憑欄而望,悲痛欲絕,自怨自艾片刻,遂投身入江,殉情而亡。

恰在此時,觀音菩薩受王母所邀,正欲前去赴蟠桃盛會,掐指一算,知有女子殉情而亡,大士慈悲為懷,被如意的一片痴情感動,按下雲頭,來至江邊,從滔滔江水中將如意救起。

原來是日夜晚,非是李斯爽約不至,乃是被守門軍士誤認為流民,羈押下了。未見佳人卻身陷牢獄,李斯懊悔不已,心中只牽掛著如意的下落。

翌日堂審後方知李斯並非流民,太爺遂將其放歸,李斯來至街市上,見官府貼出榜文,榜文上稱,今晨於江邊撿到一隻繡鞋,有人投江而死,命過往行人前去府衙辨認,李斯來至府衙,擠過人群偷覷,認得是如意所穿繡鞋,心中悲愴,不敢支聲。

圍觀眾人道:“不知何人家的女兒,為何事來,溺水而亡,遺鞋在此。”李斯聽罷,驚得渾身冷汗,哆哆嗦嗦回至家中。李斯因受了這一驚嚇,連日來茶飯不思,又為如意之死負疚自責不已,不多日,寒熱交作,病勢日趨嚴重。

卻說如意自被觀音大士救起,昏迷不醒,觀音大士取淨瓶之水灌之,方才漸漸睜開眼,見面前一白衣大士,頂聚三光,神聖肅穆,慈眉善目,知是觀音菩薩,慌忙側身叩拜。

大士開口道:“你因何事欲投江而死?正值青春妙齡,怎得如此不愛惜自家性命?”

如意答道:“承蒙菩薩垂問,敢不實告。”,遂將私奔一事據實相告。

菩薩聞之,悵然道:“貧僧方才欲赴蟠桃盛會,渡此江之時忽覺雲頭不穩,知下界有人遇難,特來相救。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看來你我緣分不淺。”,說罷飄然而去。

如意拜謝,次日前往慈雲寺為菩薩上香三炷,並手持大士經文,唸誦百遍,哀求再見李斯。

李斯在家中病倒,父母延醫調治,日漸平復。遂聽從父母之命,赴杭州參加鄉試,中得解元。眾人皆來賀喜,宴罷,馳書歸報父母,親友賀者盈門。數日後,帶書童一人,上京會試,一路風餐露宿,夜宿曉行,欲乘船渡吳江,忽然狂風大作。只得移舟靠岸,少待風熄。豈料其風數十日不止,只得停泊在彼,借宿江邊慈雲寺內。

時光荏苒,如意日夜誦經,祈求能復見李斯,已達三年之久。是夜,夢中見觀音菩薩來至榻前,說道:“你夫君明日來也。”,恍然驚覺,額上汗涔涔一片,心中萬分驚喜。

李斯在寺內等了一日復一日,心中好生不快,遂出門散步,獨自一人沿江信步閒看。行至一鬆林中,見前方一妙齡女子好似如意,遂快步追上前去,扯過一看,果是如意。如意遂將觀音大士救她一事對李斯細說一遍,二人悲喜交集,潸然淚下。

春風得意馬蹄疾,二人一路來至京城,李斯拔得頭名狀元,除授杭州參軍,謝恩回鄉。

至如意家門前,投帖拜望,柳老爺見車馬儀仗,前簇後擁,大紅名帖上寫著:“小婿李斯謹謁。”,只道是誤認人了,正待推辭,只見車上走下來一位衣著華麗的少婦,來至門首,夫婦二人拜於階前。父母兄嫂見之大喜,丈人道:“因元宵節我兒走失,聞知投江而死,我們哭的死去活來。不意今日再得相會,況且又得此佳婿,真乃柳門之幸也。”,乃大擺宴席,慶賀數日,令丫鬟隨女兒女婿同去,朝夕伺候。

二人拜別了丈人、丈母孃,到家見了父母。李斯告知前事,令妻子如意拜了公婆。李斯父母大喜過望,設宴慶賀。數日後,李斯同妻別了父母,上任去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魂穿成朱四,超爽拉幫套

玄妙子

爆裂飛車:深淵與光的信徒

南七幸

全職法師之光明之子

帝傾寒

反季coser的勇者之路

瑜術臨風

霸道兵哥愛撒嬌

不要再吃了啊

安陵容重生選秀

奈小孩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