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本節以前所論述的內容,如瞻視、言語、容止、顏色、形質、聲音、好尚,都屬於自然表露於外觀的東西,耳目一接觸就會知道。而行跡則不是這樣。行跡,就是行事的跡象,有透過詳細的測試才知道的,有直到事後才可以明瞭的,不是一時就能決定的。

孔子說:“對於別人,我詆譭過誰?讚譽過誰?如果有所讚譽,一定是經過了測試的。”《抱朴子》說:“事物有表面上是而實際上不是的,有好像是這樣而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預料而無所疑惑,望見外形就得到神髓。就是聖人也將感到困難,何況普通人呢?所以選拔和任用人才,結交朋友,不可以不精心選擇,不可以不詳細測試。”(《行品篇》)孔子的書,葛洪的議論,都以測試為觀察人的重要方法。現在全面引述有關詳試的說法中可供參考的內容如下。

《大戴禮·文王觀人篇》:

富貴的人,要觀察他是否以禮待人,是否肯施捨;貧窮的人,要觀察他有沒有道德操守;受寵的人,要觀察他能否不驕矜奢靡;還在底層的人,要觀察他能否無所畏懼。考驗他,看他的信用;衡量他,看他的智慧;顯示困難,看他的勇氣;製造麻煩,看他的才幹:誘之以財利,看他是否不貪心;迷之以淫聲,看他是否放蕩:拿物品讓他喜歡,看他是否輕佻;故意激怒他,看他夠不夠穩重:用酒灌醉他,看他是否失態。設法放縱他,看他是否恪守常規;派他到遠方去,看他是否忠貞不二;把他留在身邊,看他是否不知疲倦;探究他的心志,看他的性情如何;考察他的在人前人後的表現,看他是否誠實;審查他的細微語言,看他是否守信;多方觀察他的行為,看他是否周到。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

使他面臨可怕的危難,看他能否不恐懼;觸怒他,看他能否不昏亂:使他歡喜,看他能否不欺騙;讓他接近女色,看他能否不越禮;給他飲食,看他是否保持正常的度量:給他利益,看他能否謙讓;居喪期間,看他能否齋戒;物質匱乏的時候,看他能否不營求,讓他勤苦勞累,看他能否不求助於人。

《六韜·六守篇》:

使他有富足的機會,看他能否不侵奪別人的財物;使他尊貴,看他能否不驕縱;交給他繁重的工作,看他能否不轉付他人;驅使他,看他能否全力以赴;讓他處在危險的境地,看他能否沒有恐懼;侍奉他,看他是否要求過多。

《莊子·列禦寇篇》:

所以君子把人派到遠方去,以觀察他是否忠誠;調到近處來,以觀察他是否恭敬;用複雜的事情來煩擾他,以考察他的才能;突然提出問題,看他是否機智;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和他約定,看他是否守信;委託他管理錢財,看他是否廉潔;告訴他事情的危險,看他有沒有氣節:拿酒把他灌醉,看他守不守規矩;讓他男女雜處,看他好不好色。這九個方面考察過後,人的好壞就可以掌握了。

《文子》:尊貴就觀察他舉薦什麼人,富有就觀察他還想得到什麼,貧窮就觀察他喜愛什麼。

《呂氏春秋·論人篇》:

凡評論人,通達時觀察他禮遇什麼人,尊貴時觀察他舉薦什麼人,富裕時觀察他供養什麼人,從政時觀察他做什麼事,休閒時觀察他愛好什麼,平常時觀察他說些什麼,窮困時觀察他不接受什麼,卑賤時觀察他不做什麼。使他歡喜,來檢驗他的操守;使他快樂,來檢驗他的癖好;使他惱怒,來檢驗他的分寸;使他恐懼,來檢驗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使他悲哀,來檢驗他的人品:使他痛苦,來檢驗他的意志。

《韓詩外傳》:

觀察人,平居時看他所親近的是什麼人,富足時看他所交往的是什麼人,顯達時看他所舉薦的是什麼人,困厄時看他不做什麼,貧窮時看他不取什麼。

《心書·知人篇》:

有智謀的人的心性,最難考察明白。美好與醜惡既不相同,相貌和表情也不一樣。有看去溫良而其實在偽詐的,有外表恭順而心存欺瞞的,有外表勇敢而內心怯懦的,有工作盡力卻不忠心的。但是瞭解人的方法有七種:一是讓他分辨是非,以觀察他的心志;二是用言辭和論說使他窮於應付,以觀察他的應變能力;三是詢問他計劃和謀略,以觀察他的見識;四是告訴他災禍和困難,以觀察他的勇氣;五是用酒把他灌醉,以觀察他的性情;六是讓他面臨利益,以觀察他的廉潔;七是與他約定事情,以觀察他的信用。

文中子《中說·天地篇》:

富有就觀察他與什麼人交往,貧寒就觀察他謀取什麼,顯達就觀察他喜好什麼,困厄就觀察他做些什麼事情。

《餘冬錄》記載:

王導徵召王述做中兵尚書。見了面,王導只問江東米價高低,王述張眼看著他,不作回答。有人說:“王導也夠鄙陋的了,難道當時沒有比米價更重要的事情嗎?把這個問題在徵召王述的開始提出來,難怪王述鄙薄而不予回答。”何孟春以為王導的提問,是為了考察王述罷了。王述當時三十歲,還不知名,王導只是憑他的門第高而徵召他。人們本來就有說王述呆笨的。王導初見王述,難道真問米價嗎?而王述的不作回答,也是默然理會到了王導的另有心意。王導見他不回答,隨即說:“王述不呆,人們憑什麼說他呆笨呢?”王導的心意由這裡就可以知道了。

又如,桓溫攻入關中後,王猛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一邊捉蝨子一邊談當世大事。桓溫對他的才能感到驚異,問道:“我奉天子的命令,率領精兵十萬,為百姓清除殘餘的賊寇,而三秦的豪傑卻沒有來投奔的,這是為什麼?”王猛是三秦的豪傑,桓溫在他談當世大事時對他感到驚異,已經心知肚明瞭,又有這樣一問,也是聊以戲弄他罷了,為的是探究一下他怎麼回答。

庾公問王敦:“您有四位朋友,哪一位排在第一?”王敦說:“自有一個人。”庾公又問:“是誰?”王敦說:“自有公論。”桓溫的意思正是如此。王猛用假託的豪傑不來的原因回答他,而桓溫隨即以“江東沒有人比得上您”來讚許他,這就是他對王猛感到驚異的原因。而後世的議論者,竟然譏笑桓溫不識人,桓溫何曾不識猛呢!

至於透過詳試來觀察人的方法,如果不能徹底瞭解人,那就只有等待事實證明之後才會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論定於事後”。事後觀察人,猶如水落石出,雲開峰現,見到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樣子,不必等到家喻戶曉才知道。不過這種說法在觀人術中是相當鈍拙的。人人都要等到事實證明之後才知道,這樣還何必有觀人術呢?不過事後觀察人,終究不是蓋棺論定所可以比擬的。人到了蓋棺的時候,他賢能還是愚笨,善良還是邪惡,是非得失,不需要等到智者出現才知道,即使那人的親戚、同鄉、奴僕、婢女也都知道了。所以觀人於事後,也略有討論的價值。

觀人於事後,史書中的例證很多,現在只選擇四個人,介紹如下:

一、高共

智伯率領韓、魏兩國的兵馬攻打趙國,趙襄子很害怕,就跑到晉陽去尋求自保。時間一久,晉陽城中懸起鍋來做飯,交換兒子來充飢,群臣都產生了二心,上下間的禮儀越來越懈慢,只有高共一個人,從來不敢失禮。趙襄子非常害怕,於是趁著夜色,派大臣張孟談偷偷地會見韓、魏兩國的人,與他們合謀,反過來滅掉了智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於是趙襄子論功行賞,以高共得到的獎賞最高。張孟談說:“晉陽之難,只有高共沒有功勞。”趙襄子說:“晉陽危急的時候,群臣都很懈慢,只有高共不敢失去人臣的禮儀,所以首先獎賞他。”

二、毛義

廬江的毛義,因為好行仁義而得到鄉里人的稱譽,南陽的張奉慕名去拜訪他。兩人剛剛坐定,府裡的公文送到了,公文的內容是任命毛義為安陽令。毛義捧著公文進屋,喜氣使他改變了臉色,張奉心裡很看不起他。後來毛義的母親死了,毛義從此多次被徵召也不去做官。張奉感嘆說:“賢明的人真是不可測度!他當初的喜色,是為了母親而委屈自已啊!”

三、曹敞

平陵人曹敞在吳章門下求學的時候,喜歡斥責別人的過失,世人以為他很輕薄。吳章後來被王莽殺害,人們沒有敢收斂埋葬他的,他的弟子也都改名換姓地改跟了其他老師。曹敞當時是司徒掾,只有他自稱吳章的弟子,並收斂埋葬了吳章的屍體。人們到這時才知道,磊落正直的人是不為平庸之輩所容納的。因此,在他生前,平陵人就為他在吳章墓的旁邊立了一座碑。

四、山濤

陳郡人袁毅曾經做過鬲縣縣令,在任時貪汙財物,用來賄賂公卿大臣,為自已營求虛假的聲譽。他也送了山濤一百斤絲綢,山濤不想標榜自已與眾不同,就接受了,把它們放在閣樓上。後來袁毅的事情敗露,被用檻車押著送給廷尉處理,凡受過他的賄賂的人都受到了審查。山濤於是取出絲綢交給有關人員,上面都是積年的灰塵,印封還和剛收到時一樣。

綜合考察這四件事,才知道人固然不容易瞭解,要了解一個人也實在不容易。後生的議論,有待於用這些例子來作為印證。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掰斷金手指:位面主角的一生之敵

鴨腿冰紅茶

長生修仙:開局被逐出宗門

徐董

她在無限遊戲裡談戀愛

妘意

我在玄幻世界裡練劍

抄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