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日十四時二十八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國,四川,汶川的一個小縣城。

億萬中國人的心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牽動著,電視新聞上迴圈播放著前線救援的畫面。

斷壁殘垣橫亙在祖國西南的大地上,倒塌的房屋,裸露的鋼筋,巨大的裂縫,垮塌的山崖,堵塞的河流都在向世界展示這場浩劫的巨大威力。

發生地震的事情是放學才知道的,楊安業騎著腳踏車載著妹妹往家趕,走近出租屋前面的那個小市場時,遠遠的就能聽見市場裡亂哄哄的。

電視的聲音,聊天的聲音,旁邊電話超市裡通話的聲音,都充斥在潮溼的空氣中。每個人都面露苦色,有些人顯然不是路過的,眼角還有淚痕。

“娘哎,怎麼辦哦,聯絡不上,電話也打不通”。

“我的娃兒哦,也不曉得在學校怎麼樣哦”。

“怎麼辦,怎麼辦”,還有人在嘶吼,對著天空咆哮。

除了孩子們在正常的上下學,其他的所有活動都好像停止了。

那些沮喪的人滿是擔憂,可是又有誰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楊安業也很茫然,地震?地震是個什麼東西?

看著陌生人的表情就可以知道地震應該很恐怖才對。

回到家後開啟電視機,螢幕上的畫面是破碎的日晷指標定格在下午兩點二十八分。

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著前線的最新訊息,一開始的地震等級是級,後面又根據中國地震網測的震中地震等級是級,確定為特大地震,還有接二連三的餘震。

餘震的等級也不可忽視。

看著破敗的山河,楊安業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四川老家的爺爺奶奶怎麼樣了,他們還好嗎?

晚上楊青塬打電話給乾爹詢問了家裡的情況。

老家所在的位置距離這次地震發生的位置很遠,所以影響是非常小的,村裡只有個別人家的房子有瓦片掉落的情況,沒有其他什麼大的問題。

楊青塬囑咐老人家在家裡要注意保重身體,農活要少幹一點。

楊懷朔則讓楊青塬認真工作,不用擔心他們,要好好帶孩子。

接下來的幾天電視新聞都是報道的這次地震最前沿的訊息。

解放軍指戰員,武警消防官兵排著整齊的隊伍衝向災區,搜救犬一座廢墟一座廢墟的搜尋埋在廢墟下的生命跡象。

徒手扒開廢墟,用肩膀扛起救援出口,只是為了被壓在廢墟下的群眾能夠在不受到傷害的情況下儘快送醫就診。

餘震不斷給搜救工作帶來很大困擾,戰士們手破了,衣服髒了,鞋子也爛了,可是誰都沒有停下,也沒有人叫苦叫累,搜救犬的爪子也破,他們一直在奮戰,困了就在廢墟上休息,醒了接著幹,也有的戰士倒在救援一線。

不斷重新整理的傷亡數字觸目驚心,在這場人間浩劫面前,中國人民又一次團結在了一起。

越來越多的前線故事被報道了出來,在生與死的抉擇時,師生情,母子愛,友情,愛情是災難面前最堅硬的堡壘。

楊安業記得最清楚的是在地震中心垮塌的廢墟下,一位偉大的母親將襁褓中的嬰兒護在懷裡,嬰兒的嘴裡還含著媽媽的乳頭,嬰兒的身邊還用手機編輯了一條簡訊“孩子,你要記得媽媽愛你”。

救援官兵找到這位偉大的母親時,所有人都沉默了,他們被這感人的場面震驚了。

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那個襁褓中的嬰兒活了下來。

母愛是何等的偉大,新聞主播在播報這條訊息的時候她哭了,楊安業心想她一定也很愛自已的孩子吧,自已的眼裡也泛起了淚花。

電視新聞的鏡頭裡,安置災民的藍色帳篷處,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正在巡診,一張張目光呆滯的面孔出現在鏡頭下。

面無表情的他們好像已經哭幹了眼淚,他們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到來。

離別的這一課,是敬畏生命的又一次衝鋒號。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整個五月舉國上下的全部基調。

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變得更加團結。

各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一筆筆救災款,一車車救災物資在各條戰線上向災區匯合。

多難興邦,在災難面前華夏兒女向來都是眾志成城,萬眾一心。

楊安業所在的班級也決定組織一次募捐活動,向災區送去屬於他們的愛心。

此次活動既是向地震災區傳遞愛心也是他們小學畢業的課外實踐。

“媽媽,我需要80塊錢”。

“有什麼事嗎,80塊錢差多是你老媽我半天的工資呢”。

“學校要組織買衣服”。

“校服不是開學的時候就已經買過了嗎”?

“ 不是買校服,是學校要組織一次募捐活動,向災區獻愛心,我們要買統一的服裝表演節目”。

“哦,獻愛心啊,沒問題, 昨天我們廠裡還組織一次募捐呢,我捐了100塊,災區人民確實不容易。

“我給你100塊,80塊你買衣服,剩餘的20就捐給災區,代表我們家人的愛心”。

“謝謝媽媽”。

在班級老師的統一計劃下,六年級一班的全體同學彩排了大合唱。

《明天會更好》是確定的最終歌曲,選擇這首歌的目的就是希望災區的人民明天會更好,厄運終將過去。

活動這天,同學們統一穿著制式服裝,男女生都是統一的白襯衣,襯衣領口處還有一個小領帶作為裝飾,男同學下身是黑色長褲,女同學則是齊膝百褶裙。

同學們走出校門,徒步走向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選擇在楓林區人民廣場,這裡處於城市的商業中心,前來遊玩的人絡繹不絕,是舉行捐款活動的理想去處。

五月的江城風和日麗,人民廣場綠草如茵,花朵盡情綻放,香樟樹的葉子在微風輕撫下沙沙作響。

藍天下,五色的風箏自由翱翔,遠處的花匠正在打理草坪,新割草地的清香夾雜在溼潤的空氣裡沁人心脾。

球形灌木站在草坪裡格外可愛。

走進人民廣場的六年級一班的同學也成了春日裡的美好。

青春的氣息撒向眾人的眼眸。沒有舞臺,沒有道具。

廣場噴泉處拾級而上的臺階就是現成的舞臺,在老師的指揮下同學們按照身高站位。

最後一排兩側的同學舉起竹竿支起橫幅。

紅底黃字的橫幅上寫著“全體師生與災區人民心連心”,落款是“楓林區江北陽光學校”,佇列前方放著一個紅色的捐款箱。

越來越多的群眾向廣場聚集,遠處修葺草坪的花匠也放下了手裡的工具向活動現場走來。

青春永遠是最美的風景,吸引著過往的人駐足欣賞。

老師播放起復讀機裡的音樂伴奏,同學們認真的歌唱,突然背後的噴泉也開始噴出各式的的水柱,同學們頓時熱血翻湧唱得更加投入,雷鳴般的掌聲也在此刻響起。

節目表演很成功,現場的部分群眾自發的向捐款箱中獻出自已的愛心,修理草坪的花匠也向災區表達了自已的心意。

同學們也自發的向捐款箱中捐款。

楊安業拿出買衣服剩下的20元再加上從自已早飯錢省下的5元投入捐款箱中,希望自已小小的善款能夠幫助到災區的小朋友們。

接下來便是義賣活動。

同學們帶來了自已的手工作品,漫畫書,玩具,文具,這些物品售賣所得到的收入將全部放進捐款箱一併送給災區。

楊安業沒有可以用來交換的物品,於是就在廣場附近的報刊亭裡買了幾張《江城日報》再以高的價格賣出去。

拿著報紙在廣場推銷,同學們的叫賣聲不絕於耳,他想起了那首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以募捐的名義賣報,效果確實不錯,除去成本還小賺一筆,楊安業感到很滿足,一上午的收穫頗豐。

直至晌午他們返回了學校,接下來的日子照例是上學,放學,畢業季的氛圍日益濃厚。

楊安業來到學校半年時間就結束了自已的小學生活,好像童年也在小學畢業的那一刻結束了。

在這所學校他認識的人很少,幾乎沒有什麼朋友,對老師和同學也沒有太多的感情,最暖心的回憶莫過於吳老師的那堂數學課。

六年級畢業,同學們各奔前程,消失在茫茫人海。

由於不能參加異地高考,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在小學畢業之後回到自已的老家上學,然後是中考,高考,上大學。

終其一生,我們都不過是彼此的過客,記憶裡拼湊起的殘片也只能證明我們曾經經歷過。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靈異雜談趣聞

雲湧湖如鏡

快樂TV的新書

快樂TV

仙尊之重生回地球

喜歡山蘇的江破浪

第十八封

南季枝和

房地產社畜

紅劉

願生活如飴糖

雪落白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