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三陸”指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三兄弟。

陸九淵,字子靜,生於南宋初年的撫州金溪,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後世尊稱為存齋先生、象山先生。他不僅是南宋的理學家,更是心學的奠基人,為後世陸王學派的開創者。陸九淵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早年曾任國子正、監丞等職,但他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那位在象山書院講學,引領無數士子探索真理的象山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以“道”為治事核心,以恢復上古“三代之治”為最高目標,體現了他對儒家理想的執著追求。陸九淵的哲學思想獨具匠心,他主張“吾心即是宇宙”,認為人的內心世界與宇宙萬物息息相關,人的心靈具有無限的潛能。他進一步提出“明心見性”、“心即是理”,強調透過內省來明瞭本心,發現真理。這一思想主張為後世心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宋明兩代的哲學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陸九淵的哲學思想不僅體現在他的著作中,更體現在他的教學實踐中。他曾在象山書院講學多年,吸引了無數士子前來求學。陸九淵作為南宋理學家、心學奠基人及陸王學派的開創者,其生平事蹟及哲學思想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追求真理、崇尚內省的哲學世界。其有代表作《鵝湖和教授兄韻》《贈畫梅王文顯》《書劉定夫詩軸》等。

其《贈畫梅王文顯》“子作寒梢已逼真,不須向上更稱神。由來絕藝知音少,只恐今人過古人。”

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展現了畫梅高手的精湛技藝和畫梅藝術的魅力。詩中的每一句都飽含著詩人對畫梅的讚美和敬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畫梅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子作寒梢已逼真,不須向上更稱神。”這句詩讚美了畫梅的逼真程度。他用簡潔的筆觸,巧妙地勾勒出梅花的形態和神韻,使得畫面中的梅花彷彿具有了生命的氣息。這種高超的技藝讓人歎為觀止,也讓人對畫梅藝術產生了深深的敬意。而“不須向上更稱神”則表達了詩人對畫梅藝術的極高評價,認為他的技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無需再用神來形容。“由來絕藝知音少,只恐今人過古人。”這句詩則揭示了畫梅藝術的困境。儘管王文顯的畫梅技藝高超,但真正懂得欣賞和理解的人卻並不多。這也反映了當下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忽視和遺忘。而“只恐今人過古人”則表達了詩人對畫梅藝術未來的擔憂,擔心現代人的技藝和審美水平無法超越古人,從而使得這門藝術逐漸失傳。從整首詩來看,詩人透過對畫梅的讚美和敬仰,表達了自已對畫梅藝術的熱愛和推崇。

陸九齡,字子壽,生於1132年,江西金溪人。他被譽為復齋先生,是中國儒家心學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人生軌跡和學術成就,彰顯了儒家學者對於倫理道德的堅守與實踐,同時也為後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朱熹曾讚譽陸九齡為“德義風流夙所欽”,呂祖謙也稱讚他“所志者大,所據者實”。這些評價無疑是對陸九齡高尚品德和深厚學養的最好詮釋。陸九齡自幼便深受父親和兄長的薰陶,長期跟隨他們研講理學,為學之路始終注重倫理道德的實踐。在陸九齡看來,“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和出發點。他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根本所在,是指導人們行為的關鍵。因此,他強調內心的修煉與淨化,提倡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的處世之道。陸九齡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對儒家心學的深入研究和獨特見解。他認為,心學不僅僅是關於內心的修煉,更是關於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共生。他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與擔當,提倡以仁愛之心去關愛他人、關注社會。同時,他還關注自然與宇宙的奧秘,試圖透過心學來揭示其中的真諦。除了對心學的深入探究,陸九齡還關注現實社會的問題,積極投身於政治實踐與教育事業。他曾任過地方官職,為當地百姓謀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在教育方面,他致力於培養品德高尚、學養深厚的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其著有代表作《鵝湖示同志》《與僧淨璋》《早過何郎》等。

其《鵝湖示同志》“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於今。”

這首詩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的思考,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於友情、學問、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首先,從詩的整體結構來看,詩歌採用了對仗工整、韻律優美的形式,使得整首詩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美感。每一句詩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值得細細品味。在詩歌的首聯“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只此心”,詩人以孩提時的純真和長大後的敬畏之情,表達了對於友情的珍視。這裡的“古聖相傳只此心”,可以理解為古人對於友情的重視和傳承,強調了友情的永恆和珍貴。頷聯“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詩人以建築為喻,指出學問和人生都需要有紮實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建立起穩固的人生大廈。這裡的“未聞無址忽成岑”,表達了詩人對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批判,強調了積累和堅持的重要性。頸聯“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詩人進一步深入探討了學問和人生的精微之處。在追求學問和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去挖掘那些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理和智慧。這裡的“留情傳注翻榛塞”,可以理解為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理解、去領悟,才能突破重重障礙,達到真理的彼岸。而“著意精微轉陸沉”,則表達了詩人在探索人生哲理時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尾聯“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於今”,詩人將話題迴歸到友情,強調了珍惜友情、勤於切磋的重要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需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扶持、共同進步。這裡的“至樂在於今”,表達了詩人對於當下生活的熱愛和珍視,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

陸九韶,這位12世紀的智者,生於1128年,逝世於1205年,他字子美,號梭山居士,來自風景如畫的撫州金溪。曾和朱熹《西銘》論戰。陸九韶以犀利的目光指出了朱熹在詮釋太極之時的誤區,“不當於太極上加無極二字”,這一觀點猶如一把利劍,直指太極理論的核心。他的早年時光沉浸在經史之海中,他的文章與品行皆出類拔萃,博學多才,然而他卻選擇了隱居不仕,將智慧播撒在家鄉的梭山。他在此講學授理,如同一位明燈照亮了無數求知的靈魂,因此人們尊稱他為梭山先生。他對家庭的治理同樣嚴謹,他以訓戒之辭編為韻語,讓家人在謁祖先祠時誦讀。這些韻語如同家族的靈魂,代代相傳,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他其著有代表作《月石》《躍馬泉》《誡子弟詞》等。

其《誡子弟詞》“聽聽聽聽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惰懶必飢寒,莫到飢寒方怨命。”

這是一首充滿智慧和人生經驗的詩,其言辭簡練卻寓意深遠。透過短短几句,詩人向子弟傳達了生活的真諦和為人處世的原則。首先,“聽聽聽聽聽聽聽”,這句話似乎是在告誡子弟要虛心傾聽,不僅是聽別人的教誨,也要聽自已內心的聲音。傾聽是一種智慧,它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已。透過傾聽,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也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接下來,“勞我以生天理定”,這句話表達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生活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充滿了困難和挑戰。然而,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同時,這句話也強調了天理的存在,即宇宙間的自然法則和道德準則。我們應該遵循這些法則,以正義和公平的態度面對生活,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若還惰懶必飢寒”,這是對子弟的一個嚴厲警告。懶惰是成功的敵人,它會使人喪失進取心,失去前進的動力。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如果一個人懶惰成性,不思進取,那麼最終只能面臨飢寒交迫的境地。最後,“莫到飢寒方怨命”,這句話是對前一句的深化和昇華。它告訴我們,當面臨困境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應該反思自已的行為和態度。《誡子弟詞》透過簡練的語言,向子弟傳達了傾聽、努力、勤奮、堅韌等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態度不僅對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理解和體會這首詩的內涵,將其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指引。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純陽龍體的我,從地球殺到神界

神小七

甜寵副本之小祖宗只想賺錢

霽禮

經商大宋

墨白1677

簽到雙生武魂暴打鬥羅大陸

系統的君

微風心動

郄綾風

涵錦熙的新書

涵錦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