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事件

1、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事件: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絲織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國無產階級開展了獨立的政治運動,主要表現就是發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運動。三大工人運動的新特點,表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工人鬥爭的豐富經驗,為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也使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成為可能;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則從反面提出了創立科學的革命理論的迫切要求。

―――――――――――――――――

一、蘇聯簡史: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他是1922年至1991年一個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共維持了69年。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共領導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蘇聯於1941年捲入二戰,爆發衛國戰爭,於1945年4月30日佔領柏林,同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1955年蘇聯組織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標誌冷戰格局完全形成。19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速度變慢,國力逐漸落後於美國。在19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進行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但失敗了。1991年8月,蘇聯國內爆發八一九事件。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葉利欽,蘇聯解體。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它的領土涵蓋東歐的大部分,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隔海相望。

蘇聯在20世紀世界舞臺上發揮舉足輕重的重大作用。 在科技領域,蘇聯航空航天與美國並駕齊驅,大量科技力量和成果集中在核武器、導彈、 原子能、空間技術等尖端部門。軍事上,蘇聯常年保持很大的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並在全球多地有駐軍。在核力量方面與美國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

二、蘇聯建國史:

1917年3月,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臺,俄羅斯帝國解體。

1917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林什維克)聯合其它極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史稱“十月革命”,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列寧是蘇聯共產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蘇維埃國家的創始人。他把自已的一生獻給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事業,獻給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事業。列寧對20世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24年1月21日列寧因病去世。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當選了蘇共中央總書記,以計劃經濟作保障,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一度成為歐洲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1932―1933年,烏克蘭爆發了大饑荒,死亡了250―480萬人。

1937—1938年蘇聯進入了“大清洗”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萬人遭槍殺。不少軍界、經濟和科學藝術界人士被清肅。

衛國戰爭時期(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國秘密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蘇聯發動蘇芬戰爭,付出了巨大傷亡,但是卻奪回了芬蘭佔領的土地,但是蘇芬戰爭充分暴露了蘇聯士兵缺乏訓練和裝備的缺點。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閃擊蘇聯,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5年蘇軍攻佔了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付出了2700多萬人犧牲的代價,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蘇德戰爭也就此結束。

冷戰局面形成:二戰後,在有關戰後安排等重大問題上,蘇聯堅持強硬的立場,丘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和杜魯門主義令蘇聯備感威脅,斯大林也在土耳其、伊朗問題和希臘共產主義革命、德國的問題上與美英有分歧,導致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49年8月29日,蘇聯成功試爆了一枚當量為22000噸TNT的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5年蘇聯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最終形成了冷戰對峙的局面。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逝世。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主謀清除了貝利亞集團,最後成為了最高領導人。1953年9月3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赫魯曉夫上臺以後開展了“去斯大林化”運動,但是招致中東歐各國的反對,出現“匈牙利事件”,“波茲南事件”等反對赫魯曉夫政權的事件。事件最後都以蘇聯出動軍隊鎮壓而收場。

赫魯曉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發展科技。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科技取得長足發展,在航天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於1958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鐘,開闢歷史新紀元,也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

1964年,赫魯曉夫被以不流血政變方式被迫下臺,勃列日涅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

勃列日涅夫結束了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斯大林的正面形象,糾正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與政策過度僵化,導致矯枉過正,反而使蘇聯國家與社會喪失了改革與進步的活力。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973年,蘇聯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糧食淨進口國。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估計,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1966年-1970年為%,1971年-1975年為3%,1976年-1980年為%,而按蘇聯學者估計以上三個相應時期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與%。

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軍費支出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長。1965~1979年軍費開支增長了3倍以上,平均每年遞增8%,進入70年代以後,從1972年開始蘇聯一躍成為世界上軍費開支最大的國家,它在70年代的累計軍費開支超過美國20%~30%。蘇聯軍備競賽對經濟的長期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 。

1982年11月10日,長期領導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繼任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安德羅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後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福利事業方面取得的進展作出了貢獻。

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在因慢性腎病去世,他的與世長辭,宣告了蘇聯的“安氏改革之路”宣告結束。在安德羅波夫去世以後還有一個人叫契爾年科繼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但是時間較短就去世了。

1988年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也就是“東歐劇變”。

戈爾巴喬夫在政治上放棄蘇聯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實行多黨制,將指導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改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八一九事件爆發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掌握了局勢。戈爾巴喬夫同他一起展開了對蘇共的清洗。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總統和蘇聯武裝力量統帥職務,並把使用核武器的權力轉交給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

到這裡就和上部分對接上了,俄羅斯正式的登上了新的歷史舞臺。

三、蘇聯時期的經濟、軍事、科技力量

蘇聯在冷戰期間,長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透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瞭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衛國戰爭中,蘇聯武裝力量統稱“紅軍和紅海軍”,戰後改稱為“蘇聯陸、海軍”。1949年,蘇聯爆炸第一枚原子彈;1953年先於美國爆炸了氫彈。1949年,研製成功大功率液體火箭發動機;1963年製成導彈核潛艇。截至1979年,蘇軍總兵力達萬人,擁有1398枚洲際彈道導彈,1028枚潛射彈道導彈,156架遠端轟炸機,50000輛坦克,55000輛裝甲戰鬥車輛,40700門火炮,大型水面艦艇248艘,作戰飛機8479架。

蘇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迄今為止也是很牛X的。蘇聯科學院是蘇聯科學研究的中心。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1934年,蘇聯科學家切倫科夫(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一長串的名字,我們就叫他切倫科夫吧)發現,執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II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1988年,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順利發射升空,象徵著蘇聯航空技術水平的巔峰。

四、蘇聯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強大的蘇聯幾十年間影響力從東歐平原到亞洲眾多國家,從非洲延伸至古巴,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彷彿全球的赤化觸手可及,這使得資本主義英法美為首的帝國主義驚恐不已,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策源地西歐被迫引入社會主義改革,英國和法國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良。

1、與亞洲:蘇聯在亞洲有很大的影響力,中亞、東亞、東南亞及中東有與蘇聯關係非常緊密的國家,尤以東亞及東南亞最為顯著。蘇聯在冷戰初期積極發展了與南亞國家的關係。像蒙古、阿富汗(至1979年)、越南、印度、寮國、南葉門也都是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亞洲國家,1950年,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是到1980年廢止。

2、與非洲:蘇聯在非洲有零星的同盟國,這些同盟國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東非洲。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衣索比亞是在蘇聯勢力範圍內或與蘇聯同盟的非洲國家。

3、與美洲:蘇聯在中美洲也有同盟國,主要為古巴等國。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在蘇聯中後期、共產主義政權結束、蘇聯瓦解及冷戰結束時與蘇聯脫離關係,這就叫“樹倒猢猻散”。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由於美蘇爭霸,出現了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事件,這個事件是兩個龐然大物流氓之間的爭鬥而差點引起一場核大戰,令世界目瞪口呆。

4、與中國:1935年3月23日,蘇聯與日本、偽滿洲國正式簽署轉售中東鐵路給偽滿的協議。

1937年8月21日,蘇聯與中國簽署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擴大對華軍事援助,以多種軍援形式支援中國抗戰。

1937年至1939年,蘇聯與中國簽署了3次共計億美元的貸款協議。同時派遣軍事顧問參與作戰指揮,組建志願航空隊來華參戰。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蘇聯與德國、日本關係惡化。蘇聯為緩和蘇日緊張關係於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日雙方於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 《蘇日中立條約》。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及其外長簽訂了關於日本問題的秘密協定,就是“雅爾塔協定”。1945年4月,蘇聯宣佈廢除 《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擊斃日本關東軍83000人,俘虜594000人(日本人為什麼到現在還害怕俄羅斯,這一戰估計日本永遠不會忘記)。8月14日,中華民國代表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件是承認外蒙古的獨立,這也就造成了外蒙古真正的獨立。

1949年10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天,蘇聯即宣佈承認新中國。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並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1950年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朝鮮戰爭期間,蘇方向中國提供了軍事援助,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156項”基礎工業設施建設。

1960年代中蘇關係急劇惡化,援助也大大減少直至終止。

1962年,中國與印度發生軍事衝突(中印戰爭),蘇方支援印度。

1969年,中蘇在邊境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其中包括珍寶島戰役。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對中方實行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衝突。這一系列事件史稱“中蘇邊界衝突”。兩國一度處於核戰邊緣。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開始實行較為緩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積極回應。

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雙方關係得到進一步恢復。

回顧蘇聯的歷史,這個地球第二強國,曾經讓整個西歐在鋼鐵洪流面前瑟瑟發抖,也讓美國這個第一強國在很多戰略領域折戟沉沙,甚至導致其一度萎靡不振,但是最終由於美國的美蘇爭霸總策略,還是把蘇聯給折騰死了,在這方面美國還是技高一籌。

―――――――――――――――――

蘇聯解體的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從歷史上看,蘇聯高度集中和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快速發展和強大實力,但也埋下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例如,蘇聯實行一黨專政和指令性計劃經濟,導致黨內民主和市場機制缺失,政治僵化、經濟低效、社會不公;蘇聯在民族問題上採取高壓政策,導致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政府不滿、對民族自決渴望;蘇聯在外交政策上過於強硬和擴張,導致與西方國家對抗、與第三世界國家矛盾、與中國分裂等等。

從現實上看,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推行了一條背叛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路線,一步步把蘇聯引向深淵,並由他們親手毀掉了蘇共和蘇聯。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上臺後,試圖透過改革來挽救危機四伏的蘇聯,提出了“重建”(改革)和“開放”(民主化)兩大口號。然而,他所實施的改革措施卻沒有觸及到根本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動盪和經濟崩潰。

他在經濟上推行半社會主義半資本主義的混合模式,既不能激發市場活力,又破壞了計劃經濟的穩定性;他在政治上推行多黨制和議會制,既不能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又削弱了蘇共的領導地位;他在意識形態上推行“新思維”和“普遍價值”,既不能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又迎合了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他在外交上推行“新政治思維”和“新安全觀”,既不能維護蘇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利益,又放棄了社會主義陣營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

從外部看,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得手。西方國家在冷戰期間,一直試圖透過各種手段來削弱和顛覆蘇聯,包括軍事威懾、經濟制裁、政治干涉、意識形態滲透等。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西方國家更是加大了對蘇聯的施壓和誘惑。

一方面利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放,向蘇聯輸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煽動蘇聯人民對西方生活方式的嚮往和對蘇聯現狀的不滿;另一方面利用戈爾巴喬夫的新政治思維,要求蘇聯在國際事務上作出讓步和妥協,削弱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地緣影響,瓦解蘇聯的盟友關係和社會主義陣營。西方國家在蘇聯解體過程中,還積極支援和援助蘇聯內部的反對派和分裂勢力,為蘇聯的崩潰推波助瀾。

蘇聯解體的過程

蘇聯解體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至1989年,這是蘇聯改革的啟動階段,也是蘇聯危機的暴露階段。在這一階段,戈爾巴喬夫試圖透過經濟改革來振興蘇聯,但由於改革措施不徹底、不協調、反而導致了經濟混亂和社會不滿。同時,他還推行了政治開放和民主化,導致了黨內分裂和社會動盪。在這一階段,各加盟共和國開始出現民族主義運動和獨立要求,波羅的海三國率先宣佈恢復主權,並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援。

第二階段是1990年至1991年8月,這是蘇聯改革的深化階段,也是蘇聯危機的加劇階段。在這一階段,戈爾巴喬夫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試圖建立一個多黨制、議會制、市場經濟、民族自治的新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他所採取的措施卻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和抵制。

一方面,以葉利欽為代表的黨內反對派和以“民主派”為代表的社會上的反對派趁機崛起,並與西方國家勾結,要求徹底摒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化;另一方面,以亞佐夫為代表的黨內保守派和以軍隊為代表的社會上的保守派堅決反對改革開放,並策劃發動政變,試圖恢復原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這一階段,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或退出蘇聯,並與俄羅斯等共和國簽訂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

第三階段是1991年8月至12月,這是蘇聯解體的完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八一九”政變爆發並失敗後,戈爾巴喬夫失去了政治權權力和影響力。戈爾巴喬夫被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最高蘇維埃也宣佈解散。

蘇聯的國旗在克里姆林宮降下,俄羅斯的三色旗升起。這標誌著蘇聯正式解體,結束了其74年的歷史。這也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以及美國在國際上的獨霸地位的確立。

蘇聯解體的結果

蘇聯解體的結果是深刻和複雜的,對蘇聯本身、各加盟共和國、社會主義陣營、西方國家和世界秩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正面看,蘇聯解體為各加盟共和國帶來了獨立和自由的機會,為蘇聯人民帶來了民主和人權的選擇,為西方國家帶來了和平與合作的空間,為世界秩序帶來了多極化和多樣化的趨勢。

從負面看,蘇聯解體也為各加盟共和國帶來了動盪和分裂的風險,為蘇聯人民帶來了貧困和失業的困境,為西方國家帶來了傲慢與偏見的挑戰,為世界秩序帶來了不平衡和不穩定的隱患。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夜空中的寒星

空白暱稱

他的三十五歲

希釉

今世為仙

悲傷小地瓜

以靈之力

圖南有點懶

穿成乙遊反派,魔女她一心搞事業

山雨寒

柯南里的不柯學偵探

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