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爺子在大戶人家當過長工,也在外跑過堂,當過貨郎走南闖北賣過貨,見識比一般的村裡人多的多。沈老爺子在發現兒子有讀書的料,為了兒子能好好讀書出人頭地改換門庭,可是為他專門開闢了一個書房,在家的旁邊找村長特批了一塊地,就建在正堂邊上,但是又做了個柵欄獨立開來,以免打擾到沈羨林讀書。

好在原身也爭氣,在讀書上頗有天賦,十三歲時便已經考過了府試,已經是一個童生。現在在平山書院讀書,今年便會參加院試。

沈羨林和蔣寧回到沈家的書房,翻閱起書房裡的書籍,好在繼承了原身的記憶,對這個時代的文字是認識的。

蔣寧的原身因為家中大哥也是在平山書院讀書,平時也會教導弟弟妹妹們讀書認字,所以蔣寧對於這個朝代的文字也是認識的,閱讀起來沒有障礙。且就因為蔣寧的大哥在書院讀書,兩人才會經過大哥的牽線說媒成親,兩家也算是門當戶對。

說是書房,其實書房裡的書並沒有多少,大多數都是原身從書坊裡接的抄書單,再重複抄寫留下的。

古代的書籍都是掌握在士族手裡,古代士農工商,農家想要透過讀書改變命運,那真的是難上加難。士農工商,讀書人在古代的地位高,只有科舉出了仕,才有改換門庭的機會。但也是微乎其微,畢竟底蘊在那裡,哪一個士族不是一代一代傳承才累積了雄厚的資本。

想要一躍跨越階層,那也分三六九等,這就是古代的制度,不可逾越的鴻溝。

買書要花不少的錢,沈家現在所有的銀錢都已經供給給了沈羨林,要供出一個讀書人,在農村來說就相當於傾家蕩產了。

書就是大頭,筆墨紙硯不說,還有考試的費用,書院的束脩,學子間往來交流的風雅,這都是耗盡家財還不一定能供得起的。

沈羨林將書房裡的書大概翻閱了一遍,心裡有數了,“這次的考試,把握一半一半”。

沈羨林對自已的能力自信,哪怕陌生的朝代,面對這些陌生的書籍和整個古代的學習制度,只要給他一點時間,他都有信心拿下。然而考試就在五日後,而他就算把原身的記憶翻來覆去的回憶也遠不如自已學上一遍。

蔣寧彎彎的柳葉眉微挑,未發一言。畢竟剛到這個時代,所有的文字,語言,跟他們曾經學的都不一致,要融入這裡所有的東西都要重新去學習,多聽多看多做。對於一個曾經的學霸,從頭開始也是要時間的,而沈羨林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為今之計只能抓緊時間,能看多少能學多少是多少了。蔣寧放下手裡的書籍,“那你先在這複習吧,我去前院看看有沒有什麼要忙的”

“好,有事叫我”,沈羨林已經坐在了椅子上,手裡拿著原身從書院拿回來的書在看。旁邊還有原身做的標註。說起筆跡,還要仔細的模仿,真是懊惱。

最熟悉他筆跡的就是原身的老師和同學,古代人的水平可不容小覷,一個人的字跡短時間內定不可能大相徑庭,定不能在筆跡這漏了破綻。

距離秋闈還有半年的時間,要把原身所有所學吃透並且融匯貫通,可得花不少功夫。古代秀才難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三年考兩次,每次取的平均人數一個縣也就四五個名額,就知道競爭壓力有多大了。

古代一天三頓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一天兩頓。沈家因為沈羨林,家裡有個讀書人,讀書費腦子,才會趁沈羨林在家的時候做一天三頓。當然,中午那餐也不會有多豐富就是了,畢竟供一個讀書人,已經花去了沈家的大部分積蓄。家裡還有幾個小的還在長身體,所以中午那餐省不了。

沈家現在的主要勞動力還是沈老爹和楊氏,而蔣寧剛嫁來也才半年不到,地裡的活她也不會去幹,平時也就在家繡繡花,偶爾還幫楊氏做下家務。而沈家去年娶媳婦還花了不少聘禮,估計現在沈家的財政是已經捉襟見肘了。

來到堂屋,楊氏已經將午飯做好了,沒有需要她幫忙的地方。午餐是白菜湯加窩窩頭,白菜湯有點清湯寡水,微不可見的油星。如果天天都是這樣的伙食,蔣寧已經預料自已日後得多面黃肌瘦了。

原身在自已家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是家裡人寵愛,也是仔細養著的,大哥回家還會時不時的開葷,原身嫁過來前整個人也是養的紅白圓潤的。

楊氏分好了湯和窩窩頭,沈老爹先端起了碗筷,‘‘吃飯’’。

一家之主動了,眾人才陸續動筷,在古代用膳講究食不言寢不語,全家都是喝湯的動靜,沒人說話。

沈羨林和蔣寧對視一眼,兩人沒有交談,但是其中默契不言而說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現在他們無比懷念學校那些被他們吐槽的體無完膚的飯菜,真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飯後,沈羨林繼續回到書房複習。

蔣寧起身幫楊氏把碗筷清洗好後收進廚房。廚房不大,左邊角落擂著大灶,三個灶口上放滿了東西。右邊角落堆著三兄妹上山撿來的柴火,旁邊堆積著一擔白菜。白菜是秋冬囤積的,到現在都還沒吃完。

蔣寧打量著這一堆白菜,腦海中自動飄起了白菜的各種菜式,白菜燉豆腐,豬肉白菜燉粉條,手撕白菜,魚香白菜,炸白菜盒,辣白菜。光想想口水都嘩啦啦的分泌了,都怪古代的條件太差了。

蔣寧盯著白菜看了幾眼收回目光,‘‘娘,咱家還有多少白菜啊’’

楊氏正在收拾廚房,手腳麻利的在擦拭灶臺,頭也不抬的回道‘‘多著呢,底下地窖還有半屋呢’’。

蔣寧心裡活動著,這麼多白菜,思索著做點啥。婆婆手藝也就是普通,每天做來做去就是那幾樣菜式,總不能每天都野菜、白菜湯。

為了改善一下條件,她想著做點最簡單的辣白菜,又好吃又能儲存得久,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人會做。

蔣寧小心翼翼試探的問道‘‘娘,咱們做點辣白菜吧?’’

聽到不同以往陌生的菜名,楊氏愣了愣疑惑問道‘‘什麼辣白菜,怎麼做?”

蔣寧微微一愣,做辣白菜的最主要原料是辣椒,蔣寧細細思索回憶了原身的記憶,發現現在辣椒還沒有被人發掘廣泛使用,而這個時代辛辣味最多使用的是花椒做為調料。

用花椒調料也只是在上層社會和酒樓之間使用。在農間最常使用的就是油鹽來蒸煮,農民的要求是能填飽肚子,追求不了更多,鹽已經是他們開支中負擔最重的一項了。

而最早的辣椒發現可能是透過絲綢之路傳入到浙江和雲貴地區等地區才被當地人民嘗試,在明朝間曾有辣椒的記載。而現在這個大慶朝在歷史上從未聽說過,也不知道會不會有。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胎穿軍婚被讀心,全家反派人設崩

水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