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春第一會’提出的‘三支隊伍建設’戰略佈局,旨在全面加強高素質幹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的建設。其中,為‘兩個先行’戰略提供高素養勞動者隊伍支撐,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新春第一會’賦予浙江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新使命。浙江作為我國農業精品大省,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對農業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緊迫。因此,農業高素養勞動者隊伍成為高素養勞動者隊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以供需平衡為出發點,緊密結合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提升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為培養更多滿足地方農業現代化需求的高素養勞動者……”小盈給朱寧發來了一大段文字,並且問道,“覺得有語病嗎?”

朱寧大概瀏覽了一下:“讀起來還算通順。”

小盈回覆:“中間那段,感覺有點奇怪。”

朱寧說:“當然有點奇怪,浙江省並不重視農業,這是現實問題,不是文章通不通順的問題。”

小盈表示贊同:“也是。”

朱寧繼續道:“比起踏踏實實、靠天吃飯的農業,很多人更喜歡投機取巧、自已經營的商業。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官員的心態和政府的政策。”

小盈說:“畢竟其他行業來錢更快。”

朱寧唸叨:“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

小盈表示贊同:“是的。”

朱寧開始危言聳聽:“逐利的行為往往是短視的。必有災殃。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和西方國家‘以商立國’不一樣。如果我們不重視農業,無異於自取滅亡。”

小盈嘆息:“農業太難了,來錢慢,又苦……”

朱寧沉默了,同時想起了某本書上看到過的一段對辛棄疾當年某段話語的翻譯。

“人生的成就,在於自已的辛勤勞作,付出了血汗,就會有回報。無論做什麼,都應經營好自已的事業。生長在北方的人,以自給自足為習俗,不依賴他人,因此,不至於一夜暴富,也不至於淪落到極端的貧窮。南方的風尚則不同,人們以經商投機盈利為重,以技藝巧術為手段,輕視農業生產,並且,只以利益為目標,互相吞併,土地、財富只在少數人之間流動,貧富懸殊,致使各種憂患並起,貧富之間終致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辛棄疾就取‘稼’字命名自已的書房,並自號為‘稼軒’……”——這段翻譯也許參雜了太多譯者的主觀想法,而非全部都是當年辛棄疾的本意,但是,也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如今,國家的版圖早就不是宋朝時期的樣子,南北方的劃分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對北方人、南方人的評價可能也早就不太適用了。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千年不變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寧看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山東歷城人。宋孝宗時期,辛棄疾以大理寺少卿出為湖南安撫使,後官至龍圖閣待制。

辛棄疾年少好學有遠識,性格豪爽忠信,崇尚道義氣節,有文采,擅長短句,風格激昂振奮。

辛棄疾所處時代,南宋積弱,遼金南侵,政局動盪。辛棄疾與同學占卜決定,是留在北方為遼金做事,還是奔赴南方為宋朝奔走。辛棄疾佔的“離”卦,離為火,也代表正南方位,於是南下歸宋。

辛棄疾南下期間,成功勸說地方豪強歸順南宋,共同抗擊遼金,但是,沒過多久,地方豪強的軍隊內亂,有人投降遼金。辛棄疾說,我受主帥委託,為歸順朝廷奔走,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如何向朝廷覆命呢?於是,辛棄疾邀約忠義之士,直闖遼金軍營,當眾綁走叛徒,遼金將士愕然失措,久久不能回神。辛棄疾將叛徒送交南宋朝廷審判正法,受到朝廷讚賞。此番壯舉也得以流傳千古。

一個人能夠青史留名,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朱寧清楚的知道,終其一生自已都不大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任何可供後世傳說的痕跡。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但是,即使是這樣虛妄的一生,也要儘可能憑良心活著,像太陽一樣照亮人世。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成為炮灰,我手拿劇本躺平

君臨JUN

行醫奇遇傳記

清風書齋

國運,千面萬相

風從林

糙漢的腰不是腰,總裁奪命的彎刀

國服貂蟬富得流油

黎明陷落前

齊殊

攤牌了,我掉進了大佬窩

是幻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