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夕,街上花花綠綠的香包、香囊、五色線的手鍊等,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看得人眼花繚亂。

隨著初夏的和風款款而來,端午節悄然而至,母親在這一天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糯米是前天晚上泡軟的,粽葉是當天早上洗好的。

為了區分各種口味的粽子,母親用她那靈巧的手把粽子包成各種形狀:鹹口的是三角形的,甜口的是枕頭型的,甚是別緻。

隨著時間的氤氳,滿屋都是粽子的香甜味,我的心裡油然而生一縷濃濃的情愫,記憶的大門開啟:

也是這樣的一個早晨,陽光暖暖的照在小小的窗戶上,微微的細風搖曳著樹枝,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著,伴隨著令人心安的艾草清香,我從睡夢中醒來,看到母親在灶臺旁忙碌,父親正抱著艾草跨進門簾... ...

兒時的記憶中,母親喜歡在半夜起來包粽子、搓花繩。她把紅、黃、蘭、黑、白等色的線合擰在一起,母親說這花繩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手上、腳上纏著花花綠綠的花花繩都會離得遠遠的。

在我們熟睡的時候,系在我們的手腕腳腕處,同時在衣服的袖窩處縫掛上親手做的香包,香料是母親親自選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碾碎縫在香包裡。

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

兒時的我,過端午節是我過年之後最開心最喜歡過的節日了。小時候並不知道端午節是咋回事,紀念誰,它的來歷,為什麼要吃粽子,還有五色線及香包的寓意,我只知道,一到端午節,我會有新玩意戴,還會有好吃的。端午節的情懷,單純的源於靈魂深處,永遠無法抹去的,父母親給予的最溫暖的時光。

兒子上學後,曾學過一篇關於粽子的課文,那天回到家後,便嚷著要吃粽子。然而吃過後,卻抱怨味道太甜太膩了。儘管不喜歡,可是卻彷彿鑄成的習慣,每一個端午節都銘記著要吃粽子,卻只勉強吃半個就撂下碗筷,用力地搖搖頭。

我嗔怪道:“你既然不愛吃,為什麼總是要買呢?”

“第一口是愛吃的,可是甜得太膩了。”

其實兒子只是喜歡懷著期待,看著粽子從那深綠色的閃著水珠的箬殼裡剝離,看到晶瑩的乳白色,每一粒糯米都粘稠地聚在一起。粽子很符合他對美食的印象,然而終究不是他愛吃的。

生活的日趨美好,讓節日消去了它對孩子們強大的召喚力,我骨子裡依然希望孩子們喜歡這些古老的,在歷史中沉澱千百回的節日。

我總要在端午節這天堅持讓孩子們吃粽子,因為它見證了一個高尚的靈魂,亙古不變的愛國情操。

端午節,多麼詩情畫意的名字。它是紀念書寫了《離騷》的屈原,那樣一個文弱的書生,卻懷冀著慷慨激昂懷冀著對祖國恆久的愛,投入了汨羅江。他敢於在一片灰暗之中活出絢爛,他懂得崇高所為何,他在太多的流離失所中,仍堅定地執著地走著。其靈魂所向,定是純淨而不加著染的。

感謝屈原,讓我們銘記這個日子,既有對古文化的追溯,同時又承載著啟迪後人的使命。

感謝端午節,讓文化的傳承,在我們人生中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和嚮往,情繫粽香,粽香傳情,世代永遠。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成為炮灰,我手拿劇本躺平

君臨JUN

行醫奇遇傳記

清風書齋

國運,千面萬相

風從林

糙漢的腰不是腰,總裁奪命的彎刀

國服貂蟬富得流油

黎明陷落前

齊殊

攤牌了,我掉進了大佬窩

是幻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