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雄也。

李國普,孫承宗,李起元等面色汗顏。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陛下指桑罵槐嗎?

李起元挺身而出,力爭道:“陛下,大明立國兩百年,除藩王叛亂或絕嗣才予以撤除封國,現在,縱使秦藩其罪罄竹難書,但秦藩無叛亂無絕嗣,陛下貿然撤藩,恐引起諸藩恐慌。”

李從心亦出言道:“嘉靖朝,南陵王朱睦楧向世宗提出七條宗藩改革建議,即立宗學以崇德教,設科選以勵人才,嚴保勘以杜冒濫,革冗職以除素餐,戒奔競以息饕貪,制拜掃以廣孝思,立憂制以省祿費。”

“建議透過教育等提升皇族素質,管控皇族數量,讓無所事事的皇族自食其力,減少朝廷對皇族的財政支出,讓皇族參加科舉等等措施,可惜收效甚微!”

南陵王?

周藩一脈。

果然是賢王輩出啊。

朱由校頗為驚訝,南陵王的建議觸及皇族待遇的弊端。

作為既得利益者願意提出改革,不得不說對方大公無私。

目前大明困境沒有變,顯然嘉靖沒有采取對方的建議。

朱由校詢問:“嘉靖帝為何不執行呢?”

李起元,李從心李國普,孫承宗面面相覷,這是道送命題,這讓他們怎麼回答。

總不能說燕王奉天靖難,小宗入繼大宗,使得其他藩王不滿意,祖孫三代花費數十載才解決藩王問題。

所以,嘉靖帝不同意讓宗室參加科舉。

大家都是太祖後裔,你能奉天靖難,小宗入大宗,其他宗室掌握權力奪位怎麼辦?

此乃帝王忌諱,焉能大白於天下。

朱由校瞧見幾人又猶猶豫豫,欲言又止,心情格外不爽。

召集幾人為自己分憂解難,結果個個惜身藏拙,呵斥道:“直接說。”

李從心略顯尷尬說:“成祖小宗入繼大宗,世宗亦是。”

呃...

朱由校人麻了。

所以,這就是剝奪宗室讀書權力,讓其自力更生,錯失削弱宗室的理由嗎?

如此,大明哪有資格說遠邁漢唐。

李適之,承乾之孫,官至宰相。

李千里,李恪長子,任宮廷禁軍大將。

李禕,玄宗朝一代名將。

三人未出五服,照樣入朝為相,也沒發生謀朝篡位。

宋時,秀王趙伯圭,宋孝宗兄長,出任明州知州十年,帶兵驅逐海盜。

宋朝允許宗室參政,除宋太宗燭影斧聲疑案,兩宋三百年未發生一例藩王謀逆。

即使魏,北周、金、遼、蒙元、皇室宗親始終是各代皇室最重要拱衛勢力,出將入相,督軍地方。

反觀大明,成祖奉天靖難後對諸王嚴防死守,對宗室打壓力度遠超歷朝歷代,然則除去成祖小宗入繼大宗,其後漢王,寧王,安化王公然舉兵造反。

趙王,荊王,遼王等不軌者比比皆是。

堵不如疏。

物極必反。

古人誠不我欺。

崇禎朝,唐王朱聿鍵國難之際,親率千名護軍北上勤王,拳拳赤子心,換來囚禁鳳陽高牆。

這等嚴防死守,還讓宗室入朝篡位,除說明皇帝無能,不得人心,還有什麼理由呢。

朱由校聲音洪亮說:“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撤藩,勢在必行。”

李國普,孫承宗,李標等見朱由校語氣堅定,不容置疑,李國普道出其他難處:“陛下,除去小宗入繼大宗,供養宗室是太祖指定的鐵律,歷代君王誰敢取消宗室待遇,不光宗室以大不敬駁斥,百官亦以大不敬反對。而諸藩宗室對宗室供養習以為常,突然取消供養必然遭到宗室反擊,興許重演靖難。”

朱由校大為不悅,說來說去還是不能撤藩,那召集幾人進宮有何用:“這麼說,朝廷對藩王束手無策,放任藩王對百姓敲骨吸髓?”

李國普態度堅定,好似和朱由校對著幹,擲地有聲說:“陛下,至少秦王目前的罪行不足以撤藩。”

朱由校怒氣更盛,強忍著沒法發作,不免理解崇禎處境的艱難,目光轉向李標,孫承宗:“兩位愛卿以為呢。”

李標正容亢色說:“陛下,撤藩之事無小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更好的辦法前,臣贊成李閣老的話。陛下非要處罰秦王,不妨把秦王召回京城問罪,囚禁宗人府或鳳陽老家,事後必須向諸藩說明前因後果。”

孫承宗同樣義正詞嚴道:“陛下,臣以為,秦藩之事能在陝西處理,最好在陝西處理,不能在陝西處理,再羈押回京城處理,畢竟撤藩影響驚天動地,沒人保證那位藩王不存有異心。”

朱由校沒有得到期盼中的支援,不免心情鬱悶。

他沒有怪罪三人,三人所言皆為謀國之策,而非故意打迷糊眼,實在是撤藩紛繁而複雜,何況撤的還是天下首藩。

君不見,西漢七國之亂,明初的奉天靖難,清初的三藩之亂。

除去朱允炆個草包,景帝和康熙均非等閒之輩,全透過戰爭解決藩王。

唯獨漢武帝,執牛耳,掌天下,透過推恩令削弱各諸侯。

現在擺在他面前就兩條路,要麼發動戰爭,要麼等他聲望達到頂峰推恩令。

然而,他不能為削藩發動場戰爭,朝廷財政承擔不起。

推恩令,他等不起,大明也等不起。

良久,朱由校開啟天窗說亮話:“諸卿,朕執意撤藩呢,諸卿作壁上觀嗎?”

李國普道出各自焦慮說:“陛下,朝廷撤藩,形同浩蕩改革,歷朝歷代,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陛下欲撤藩,需要表現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孤注一擲的魄力,讓百官看到陛下撤藩的誠意,而非一時興起,事後百官遭殃。”

此言出,孫承宗,李起元,李從心,文球,金煉雲集響應。

撤藩。

非難事。

然而,帝王隨口提起,百官赴湯蹈火,藩王回擊時,帝王意志不堅,百官結局不是晁錯,便是齊泰。

他們皆是新起復的官吏,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朱由校恍然大悟,有顧慮,挑開了說,旋即安慰道:“朕既然邀請諸卿回京,自然準備背水一戰,破舊立新,故而,諸卿無需投鼠忌器。”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到修真世界當反派

執筆情深

韶華易逝人常在

明天中獎五百萬

光影路殤

桐藝爍

重生之當頂流女一穿成選秀小透明

妍臺

穿越七零,嬌妻有點悍

水月城的忌速火

離別開出花

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