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這幾個從哪兒聽來的訊息,居然纏著老敖問週六刀鮁局的安排!

“不是,你們聽誰說的?”老敖一臉震驚!

“我老舅告訴我的~”小應在後面悠悠的說道。

……老澤,欺我太甚!

罷了,就當一次線下教學實踐課吧。

“願意去的,週六一早5點,在銀海碼頭集合。裝備自帶~”

“那……敖老師,我們是怎麼釣法呢?”董博君弱弱的問道。

“這次是船釣,我覺得啊,沒必要遠投,快調竿子就可以了,大克重鐵板加串鉤或者大克重的單獨鐵板,主要物件魚就是刀魚,兼顧著看看有沒有鮁魚和海鱸。”

“對了,阿豪,海釣社還有多少經費?”回過頭敖海源問向陳杰豪。

“額……還有200塊錢。”

……這麼窮的嗎?

不過想想也是,對於這種小社團,學院能給個200意思意思就算不錯的了。撐死就是個打發要飯的。

得了,這次的錢就從自己的小金庫裡出吧。自己加7個學生,這就是1600沒了。

不行,這次過後怎麼也得讓那四個老傢伙放放血。

想到這裡,老敖咬著後槽牙走出了教室。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 聖地亞哥

帶著7個學生和四個老木魚兒,老敖直接包了一條15米左右的船自己開,所以浪魚小分隊的人一個都沒帶。

當下正是釣刀鮁的絕佳時間,刀鮁每年都有固定路線,夏天會往南遊,路過黃海中部,之後會往東向遊。

而現在正是近海抽刀鮁的好季節,在2-10海里都有大量的刀鮁魚。在董家口、靈山島、齋堂島、竹岔島等地方,這個季節都會有大量的刀鮁魚遊經,很適合垂釣。

9月的清晨,空氣中飄著濛濛細雨,穿著一次性雨衣倒也沒覺得有多悶多難受。下著雨,倒也不用擔心大太陽曬。

其實敖海源今天不再打算出釣了,因為這種天氣會影響魚的索餌性和能見度。但架不住全體人員的熱情。

裝備上船,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駛。

清風細雨拂面過,仇志偉深吸一口充滿水汽的海風。

“嚯!我感覺這一出來我年輕好幾歲!”

“哎呀,好久沒有這麼輕鬆的感覺了!”

“就是就是,這是坐辦公室討論論文得不到的體驗。”

即使幾個學院大佬在船上,海釣社成員們也沒顯得有多拘束,不過沒有平時那麼鬧騰罷了。

很快,敖海源開船來到了他們經常來的一個釣點,脫島。

15年的時候,番茄衛視播出過一期雞條,一眾演藝明星在青島的全程錄製讓很多人嗨翻天。節目中,青島貴婦和老狐狸在一座名叫脫島的海島上“荒島求生”,青島貴婦在水下撈上來幾個大個鮑魚的鏡頭讓人著實眼饞。節目播出後短短兩天,這座海島上很快迎來了一個客流小高峰,很多人都是看完節目慕名而來的。

而作為拍攝地的脫島,它在雞條中曾兩次以航拍的視角打出字幕,一時間這座原始味十足的海島成了不少粉絲嚮往的旅遊度假之地,很多膠澳人也第一次知道了這座海島的名字。

其實,這座海島就位於棧橋正南方大約10公里的海上,在海邊天天可見,只不過它的名字被旁邊的竹岔島搶盡了風頭,後來隨著這期節目的播出,脫島終於打響了名氣。

其實竹岔島、脫島、大石島和小石島組成了膠澳近海最明顯的一個島嶼群,其中只有竹岔島上有人居住。

竹岔島距離市區只有不到10公里,它的東側有一座凸起的小島。資料中這座小島三個名字:一是因為它形如駝背,而稱為駝島;二是傳言該島是從竹岔島上脫離下來的,所以故名脫島;第三個名字用得比較少,叫檳榔島。目前的地圖多采用“脫島”這個名稱。脫島上沒有人居住,也沒有什麼旅遊設施,所以名聲遠不及竹岔島。不過這兩個島嶼有一段是連線在一起的,每逢退潮都可以步行過去。

雖然脫島的名氣不大,可是在一個人群中那可是一個勝地,這個人群就是海釣愛好者。因為這裡遠離城市海岸,而且礁石甚多,所以魚類資源異常豐富,黑頭、石斑、鰻魚等幾乎下鉤就能有收穫,對於喜歡磯釣的人來說這裡是一個不二的選擇。

記得珉哥說過:“2002年當時有一群帝都的朋友來玩,提出來要釣魚,脫島我沒來過,但是很多人推薦,所以我們就過來了,帶著帳篷和三天的糧食來露營,結果沒想到這裡的魚實在太多了,帝都那幫人也是第一次嘗試海釣,結果原本三天的計劃,結果愣是一直玩了一個禮拜才回去,後來沒有吃的了就勞駕竹岔島上的漁民給我們採購。”

選了一處有流水的地方,敖海源打眼一看發現此處霧氣不少,其中夾雜著快速移動的霧氣。

吩咐眾人可以下竿了。

船舷兩邊一字排開,左右各6。

抽釣刀鮁其實比較費體力。

要說釣魚的秘訣,老敖覺得光靠玄學不夠,還需要勤和懂。

要想釣得好,就得勤,就是提高出勤率和作戰頻率。所謂“出勤率”就是出海次數,而“作戰頻率”就是釣魚時的抽杆頻率。

要不你光有玄學能力,整天躺床上瞎想,你能有好的收穫嗎?就算你出海了,不抽竿不換點,魚能自己蹦船上來嗎?(也有可能,比如受驚了!)

那麼懂,懂什麼?懂習性!

帶魚性情兇猛,貪食無厭。主食各種小魚蝦蟲螺肉,飢餓無餌時也殘食弱小的同類。為暖溫性中下層叢集洄游性魚類。

兩種洄游分別是,一個是春季生殖洄游。陽春三月,南國陸濱、淺海水溫升高,帶魚即由南向北,由深海向淺海遊弋,棲息於近海底層,產卵期為4〜7月。第二是冬季越冬洄游,12月初,兩廣近海水溫下降(其他海域為10月末),帶魚便相繼由北向南,由近岸淺海向遠海深處遊徙以安全過冬。洄游水深為30〜40米。帶魚棲遊習性的另一特點是晝夜垂直移動,即白晝棲息於水體中下層的礁叢區,水深20〜30米。夜晚和晨昏則游到水體中上層甚至表層索食。就一晝夜而言,其垂直移動的水層——泳層是不同的。

這就是說不同時段帶魚的生活水深是不同的,總體而言:白天它們逐漸由淺入深地潛入下、底層;夜晚則相反,逐漸由深而淺地遊弋到上、表層。

而且是叢集全部做上下垂直運動。

帶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

瞭解這一點並準確把握帶魚各時段的生活泳層,對釣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常識,因為它直接關係到能否爆箱的關鍵以及釣帶魚的重要因素:釣棚設定、釣法選用等技術問題。

帶魚晝潛夜浮的移動與下列因素有關:首先是帶魚自身的畏光性:厭強光、喜弱光。其次是食源的變化,即隨著小魚蝦蟹晝潛夜浮之變化而改換攝食泳層。第三是人為因素:白晝網捕、機艇驚擾等。第四是不解之謎:帶魚幾乎是定時垂直移動,是否與其自身的“生物鐘”所指控的生理需求有關?

不知道。

還要說明的是,世界上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帶魚的垂直移動,也必然受到天氣、潮汐、海流、食餌和天敵等影響,也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但總體情況是不變的。

夜晚及晨昏時段,帶魚常遊弋覓食於水深0〜1米左右的近岸水錶層,這個時候選用常規阿波釣法最為妥當。

釣棚深度可以設定在〜米,2B阿波自重大而形體小,遠投近拋皆可,適用於中、小潮汐滿潮或穩潮期和大潮汐順風退潮時段。所用阿波主要起懸吊鉤餌墜作用,阿波下接2條毫米細鋼絲3股編成的腦線各長30厘米、80厘米,與主線連線是結在8字小轉環上,腦線端拴牢一枚國產15號長柄寬腰歪尖大白鉤,鉤掛蝦餌或軟蟲束,如果要玩兒近拋也可選擇掛小雜魚,目的是保障不脫餌魚。

但如果遇到大中潮漲潮中期及後期,因其潮高浪大撲岸而來,為減緩阿波回移或相對定位,則需在腦線中段夾一個G5咬鉛並以2粒大號太空豆把它固定住。如此,才能讓釣組打斜入水,實現腦線的全飄狀態。這也是常規阿波釣法的關鍵所在。

再有就是船釣了,出海船釣晝、夜皆可。釣位選擇應考慮三個要素:一個是選準魚道,什麼是魚道,就是魚走的路,洄游的路線。或守或動,都能釣到魚,否則那就是鴨子孵小雞兒—白忙活。

第二就是一定要選點,礁磯區及周邊水域都是魚暫居的地方。

最後是依據時間探準魚遊弋覓食的泳層。以便確定正確的釣點、釣棚、釣法。

這就是垂釣帶魚尤其是船釣的三“準”原則,缺一不可。

另外船釣根據時間也是分晝釣和夜釣的,白天時候帶魚在不同時段的泳層是上、中、下、底各層,但究竟在哪一層?這是所有釣手需要認真選擇的。

主要的方法還是“探”,透過試、測、尋,以探而明其魚的泳層和密度。帶魚一般生活在20〜30米深水域,其上中下各層是多少米?

那誰知道,今天在一樓,明天也許就去二樓了。

舉個栗子:以水深20米計算,其各層平均為米多一點。一個水層6米多,那麼帶魚居於上中下各2米的哪個位置?如果在上2米處,是在上1米還是下1米?誰能說得清?理論上的東西不經過實踐,永遠就只能停留在紙面,只有透過實際的探尋,方能找到正確答案。

因此探釣一定要反覆測試,耐心操練,認真施釣。一旦找準泳層上魚,應馬上確定釣棚,而後依此投釣,釣而必勝。

還有一個小眾的法子就是夜晚拖釣,這個拖釣不是指那種開著船的拖釣,而是指停船後用浮漂進行的拖釣。

夜晚帶魚叢集在水錶層遊弋覓食,正是浮漂拖釣的好時機,既能輕鬆獲魚,又無探測泳層之煩,更無掛底丟鉤跑魚之憂。

用短的手竿或路亞竿,順流丟擲10米到20米左右,如果沒有魚上鉤則緩慢回收線組,近前提竿再投,如此反覆直至上魚。有點兒類似路亞。但是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如果釣魚時候沒有真餌,也可用白布帶或銀白色魚皮纏鉤也能釣得。

如果是路亞餌,夜光的肯定是首先,適合全天候作戰。

其實釣魚這種休閒運動,有的側重休閒,有的側重運動。休閒就無所謂,看看海天的景色,呼吸新鮮的海上空氣,心情大好,這也是收穫;有的人側重運動,發揮自己的耐心和韌性,提高中魚率,也是收穫。

“中魚!”船尾的陳杰豪突然喊道。

竿子彎曲度不是很大,搖輪時也沒有那麼費力。

一條銀燦燦的魚很快浮到了海面。

“讓一下,我要起魚了!”

海釣剛出水的活帶魚,顏色銀光閃閃,像把不鏽鋼長刀,就差刀柄了。所以,人們又叫它刀魚。

帶魚:我活著的時候,請叫我 真·不鏽鋼魚。

那麼為什麼帶魚在市場上見不到活的呢?帶魚是不是出水就死?這個事兒還真是有一定的說頭。

還記得口罩期間,某省的高速收費站,一位運送帶魚的司機被工作人員攔下,稱其運輸的帶魚新鮮和不新鮮的夾雜在一起,不屬於國家規定的鮮活農產品,因而要收取過路費。

這位司機大哥情緒萬分激動,左手提著半條魚,稱“鮮魚你們沒一個人說是新鮮的,領導來也不新鮮,你們看看吧……”後來司機將該影片發上網,稱中午卸船裝車,下午4點就到來該收費站,卻被說不是新鮮魚,氣得自己吃了半條,才被免費放行。

半條魚激起千層浪,該影片迅速發酵,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和點贊,其中最熱的說法就是“帶魚出水基本就死了”,所以不能以死活來論帶魚鮮不鮮活。

隨便在網上搜一下,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帶魚一出水就會自爆,因為帶魚是生活在深海里的,在水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到水面後,由於大氣壓比水壓小得多,因而會發生自爆,內臟破裂而死。還有說法稱,市場上見到的帶魚,經常都是破肚子的,這就是被自爆破的。

帶魚出水就自爆,這肯定是誇張的說法。出水就自爆?拜託,那不是魚,那是星際裡蟲族製造的自爆小人兒。

帶魚並不是深海魚,深海魚一般是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下的魚類,而帶魚的棲息環境在20米到100米深的近海,繁殖期還會游到15到20米的表層附近。

因為生活“壓力”太大,深海魚一旦受人類“邀請”來到海面附近“壓力”小的地方,體內臟器就可能被擠破或擠出肛門或嘴巴,或體液裡的氣體變成氣泡,就和人的減壓病一樣,導致栓塞或一些小的血管破裂,然後迅速死亡。

既然真正的深海魚都不會爆炸,變成一堆血肉模糊的碎片,所以說帶魚會自爆,就真的就太誇張了。

實際上漁民捕撈起來的帶魚確有開腸破肚的,但那不是自爆,很多是在漁網中互相擠壓刮擦導致的(想想踩踏事件,想想擠地鐵擠公交),帶魚的死亡,更多是因為被帶到海面的速度太快,身體內部臟器、血管無法承受壓力變化而破裂死亡。

所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來了,帶魚並不都是出水就死,事實上網友從淺海釣上來的帶魚不但活蹦亂跳,還非常兇猛,畢竟人家是海洋中的掠食性魚類,所以摘鉤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否則很容易被其傷害。

而且剛釣上來的帶魚非常漂亮,就像一把銀藍色的劍一樣,像鏡子一樣反光,真的,你可能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靚麗的魚,古代海邊賣帶魚的地方,一條條掛在那兒,遠處看很多人還以為是賣兵器的。

但帶魚出水面後確實活不長久,即使你把它放進較大的水箱裡也不行,所以要保鮮,最好的辦法就是出水後放在冰上。帶魚死亡後,靚麗的外表也會消失,慢慢變成我們平常所見的白灰色了。

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如果有活水箱,它還是能活上幾個小時的。

陳杰豪釣上來的這條刀魚有個兩指半寬,也算得上是一條大魚了。

摘魚進活水倉,陳杰豪洗淨手上白色的東西繼續開釣。

說到這個白色的東西,還要叨叨兩句。

有人說那是帶魚身上的白色鱗,但並不是,那是很有營養的物質。

帶魚是一種較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鱗片基本退化,其身上表面的白色“魚鱗”,並不是鱗,而是一層由特殊的脂肪形成的表皮,稱為“銀脂”。

這種銀脂是營養價值較高的脂肪,而且無腥味。

這種脂肪中含有三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物質:第一種是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二種是卵磷脂,可減少細胞的死亡率,對大腦有補益作用,能使大腦延緩衰老;第三種是硫代嘌呤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天然抗癌劑,對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均有防治作用。

所以說,帶魚的“白鱗”不但不用去掉,還是個寶。

不過,帶魚“白鱗”怕熱,在75℃的水中便會熔化,因此清洗帶魚時水溫不可過高,也不要對魚體表面進行過度地刮拭。另外,這種“白鱗”在長時間接觸空氣後,容易受到氧化而變成黃色,並帶有一定的“哈喇味”。當遇到這種情況,洗時就該去“鱗”了。

記住嘍,以後烹魚的時候不要犯錯哦!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我在龍場悟道

杜阿奴

異世仙宗錄

隱秀居士

退圈後,我的馬甲又被人利用了

拾顏舊辭

穿書後清冷病嬌皇叔被拉下神壇

懷揣月光的憨狐狸

惡女覺醒之路

Filzr

精靈機械師

大本鐘下送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