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官員中還有一位也跟李侃是一樣的想法,那就是戶部尚書張方益。

他在興元府的時候就提議李儇下詔各地納糧上貢,現在一分錢還沒收上來,今天大筆一揮就花出去十幾萬貫錢,他此時真想開口提醒皇帝,國庫沒幾個錢了,可這會大家都在興頭上,他不敢出這個頭,只能站在下面急的冒汗。

李儇不是個勤勉的皇帝,在椅子上坐了這麼一會已經有些疲倦了,他看了看群臣有氣無力的說道:“諸位愛卿可還有事稟奏,無事便可以退朝了。”

戶部尚書張方益此時抓住機會苦著臉出列道:“陛下,臣有事稟報。”

李儇一看是戶部尚書張方益,頓時臉色有些不好看,戶部能有什麼事情,無非錢糧二字,但是張方益還沒開口,他也不好不讓他說話,誰讓自己多問一句呢,直接宣佈退朝多好。

“張尚書有何事稟奏?”李儇一臉不悅道。

張方益也看出李儇臉色不好,但是錢糧的事情不是小事,自己不提到時候出了問題罷官是小,還可能掉了腦袋,他硬著頭皮道:“陛下,此次離京匆忙所帶銀兩賞賜過後已無多少剩餘,又因黃賊之亂對度支、鹽鐵打擊非常大,運轉已經不靈,目前南方的聯絡斷絕,茶稅,海鹽之利也很難收繳,淮南高駢去年開始就不上供,浙西、浙東、宣歙、江西等地都未按時上繳賦稅,如果再不趕緊想辦法,臣恐怕....”

後面的話張方益不敢說出口,大殿的氣氛一時間也有些壓抑。

李儇此時已經有些怒了,如今的大唐藩鎮割據,中央能控制的地方也就江南和巴蜀之地,這個爛攤子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只想快活一天是一天,奈何總是有人添堵。

他冷眼掃視眾人,有些不耐煩,“諸位對於錢糧之事可有化解之法?”

大殿裡的這些臣子,提問題倒是一個比一個會說,輪到解決問題了,一個個又開始裝聾作啞。

片刻的冷場之後,宰相崔彥昭出列奏道:“陛下,巴蜀乃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食鹽和茶產量亦是頗高,臣建議暫時提高鹽茶之稅暫緩國庫之急。”

對於動動嘴就能來錢的事情,李儇倒是很樂意的,他要的是結果,至於怎麼收稅,收多少稅他懶得操心,也沒必要討論,直接拍板道:“錢糧之事由韋尚書和戶部商議即可,至於江南稅賦如何處理,諸位可有對策?”

唐後期國家的財政主要來源於南方,東南地區的財賦收入是支撐國家運轉的經濟之本,如今南方的賦稅收不上來,僅靠巴蜀之地的財富很難維持朝廷的開支。

因為黃巢之亂,江淮漕運幾乎癱瘓,江淮鹽鐵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使高駢,既不反叛也不聽調更不上繳江淮稅賦,已經相當於割據了。

目前朝廷面臨的情況大臣們都知道,可是李儇一問起解決辦法,所有人又開始裝聾作啞了。

李儇見眾人沉默不語,臉色有些難看,既然沒人說話他只好點名了,他看向王鐸問道:“王侍郎可有解決之法?”

王鐸一個激靈,戰戰兢兢的出列道:“微臣,微臣以為目前最關鍵的是要消滅佔據長安的反賊,至於江淮的高駢還是安撫為主,可以下詔催其儘快上繳稅賦,同時罷免高駢鹽鐵轉運使之職,另選賢能出任。”

李儇微微皺眉若有所思,片刻之後又問道:“諸位愛卿可有其他建議?”

眾臣七嘴八舌,有贊成有反對的,對於如何處理高駢並沒有統一意見,倒是對於剿滅黃巢反賊這件事達成一致。

李儇此時滿臉倦意,一揮手道:“江淮之事日後再議,目前首要任務是詔令各地發兵圍剿反賊,諸事以此為重,望各位愛卿齊心協力早日收復長安,退朝!”

第一次早朝結束以後,諸位大臣們開始為收復長安忙碌著,李傑也幫著李儇處理一些事務。

李儇平時基本不上朝,大小事務都交給田令孜處理,自己每天與嬪侍賭博飲酒以解煩悶。

李侃是個閒散王爺,每天除了陪遂寧公主逛逛街講講故事,還偶爾跑到神策軍營地跟陳鄴等將領切磋武藝。

陳鄴對王公貴族沒什麼好感,只是出於禮節敷衍配合,誰知一來二去跟李侃慢慢打出點好感來了。

李儇從奴才的彙報中得知李侃每天去神策軍營地,也沒說什麼,他知道自己這個兄長平時除了研讀佛經就是練武,對於朝廷的事情不會過問,對於權利也沒有什麼慾望。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去,轉眼到了二月初十,一個小宦官來到李侃的住處,說是皇帝設宴,請李侃酉初時分準時出席。

李侃一打聽才知道,今天從長安來了不少人,有神策軍將士,有皇室宗親,還有朝廷大臣,看來都是從長安幸運逃脫的一批人了。

設宴的地方就在青羊觀的偏殿,李侃走路一刻鐘就到了,他沒有進大殿,而是先去了李儇的行宮,從宦官的口中得知,這次過來的人有幾位公主,雖說皇家親情淡薄,自己與這幾位妹妹平時也沒多少來往,但是畢竟血濃於水,他這個做哥哥的還是要先去看望一下。

李侃不是第一次來李儇的行宮,所以輕車熟路,很快便來到了殿外,剛到門口便聽見裡面傳來女子的嚶嚶哭泣聲,領路的宦官也有些吃驚,輕咳一聲喊道:“威王到。”

裡面哭聲停止,傳來李儇的聲音,“四哥請進。”

殿門開啟,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殿內的溫度比外面高了十幾度,李侃走進大殿,立時感覺暖和了許多。

李儇身邊除了孟淑妃和郭德妃,還有兩名少女,淑妃身邊的少女十八九歲,一襲綠羅裙,顯得格外的豐盈窈窕,臉上帶著淚痕,看來是剛哭過。

李侃穿越過來是第一次見她,在原來的記憶裡這位少女應該是比他小几個月的安化公主,在原來的歷史上被李儇選去南詔和親了。

德妃身邊的少女十六七歲,梳著雙環望仙髻,略施薄粉,倒也明眸皓齒、妍姿俏麗,在李侃的記憶裡她是李儇的胞妹,李傑的胞姐昌寧公主。

“見過皇兄!”

“見過皇兄。”李傑和兩位公主起身行禮。

李侃急忙回道:“安化,昌寧一路辛苦了。”

安化公主一聽李侃這話,淚花又湧了出來,看來是在逃難的路上吃了不少苦。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成為炮灰,我手拿劇本躺平

君臨JUN

行醫奇遇傳記

清風書齋

國運,千面萬相

風從林

糙漢的腰不是腰,總裁奪命的彎刀

國服貂蟬富得流油

黎明陷落前

齊殊

攤牌了,我掉進了大佬窩

是幻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