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行動應該屬於人的不同半球,行動屬於人的真實想法,而語言屬於人對行為的解釋。

所以語言有欺騙性,而行動基本就可以理解為人的真實想法。

所以也有一種說法,聽其言觀其行,關鍵是是行動。

也就是我們分辨一個人是否有欺騙性關鍵看他的行動,而不是聽他的言論。

所以騙子永遠強調他的語言的真實性,而不是行動。

有賺錢機會,介紹給你,而這個人很窮,說明他有欺騙性。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有投資可能性,關鍵是看他的財務狀況。

這也就是很多做生意的人要買豪車別墅,大部分是為了證明自已的可信程度。

當然一個人有了名氣,也就不需要外在的這些行頭。

這也就是特斯拉的宣傳方式,馬斯克有公信力,而且公認有錢。

貨幣作為一種通用交換媒介,他的多少直接證明這個貨物或人的真實價值。

被社會承認,就會有錢,這是公理。

以前郎鹹平說一個經濟學家好不好,主要看他能不能賺錢。

不能賺錢的經濟學家,就是書本經濟學家。

凱恩斯學派創始人凱恩斯年輕時炒股,虧了一點,他就用經濟學分析股市,結果賺了大錢,後來覺得沒意思,就去當財務大臣了。

亞當斯密有一次接受女王接見,國會所有議員起立致意。

所以一般人有沒有成就,真的可以用財富衡量。

貨幣是被全民維護的唯一價格體系,他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公認評價體系。

哈哈,行動不一致有時有欺騙性,但最終他依然會按照規律行動。就像有人餓了,他假裝不餓不去吃飯,但最終他還是要吃飯的。而如果他欺騙說自已不餓,即使他偷偷吃了,他也可以說他沒吃,而且可以永遠不改口。

所以語言有欺騙性,而行動沒有,也可以說最終他不會有欺騙性。

和一個人相處日久見人心,就是這個道理,時間久了,肚子餓還是要吃的。

人可以欺騙別人,但無法改變物理屬性,也就是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飢餓慾望。

即使出家的和尚依然有性慾,即使太監也一樣。

人的本能需求,是最終被行動出賣的,沒有例外。

這也就是紙包不住火的原因,但你可以用語言掩蓋,但只要細心或者經驗豐富,依然可以看到苗頭。

人的自私可以用語言掩蓋,但行動會出賣,自私不是壞事,一個無所謂的人不愛惜自已,也不要指望他關心別人或子女親人。

沒有自私就不會追逐財富,社會就不會富裕,而是去追求更高階的東西,公平。

就是餅很小,而去考慮如何分餅。

不去把他做大,再公平也要餓肚子。所以私有財產才是人文明的根本。

子女婚姻都是圍繞財富傳承出現的,所以私有就是文明的開始。

我們上班為什麼,為兩餐可以,為發展也可以,為了子女好的生活也可以,最後這些慾望催生了世界的文明。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學院怪談活下去

唐慕白

知否知否之華蘭傳

幸得爾爾

惡靈記錄人

聯債

殘唐狩獵人

碧樓清風

最後的機會之交換夏天

祺之琪

末世:死亡列車

墨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