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車的確是個好東西,它所承載的體積和重量不是獨輪車所能比擬的。

但是相對應的,賈青青和張大的執行難度也變大了很多。

他們走的本就算不上路,往董家村走的時候就是一邊走一邊拿著鐮刀開路,才勉強能讓獨輪車透過。

如今換了板車,他們需要開出一條更寬敞的能讓板車通行的路才行。

因此他們二人的時間基本上都用在開路上了。

不過還好,需要開路的地方平常無人經過,也比較隱秘。

從董家村出來,也需要先繞進山裡尋對方向才能隱約看出有人經過,不然賈青青和張大也不敢這麼大大咧咧的開路,暴露自己的行蹤。

不過賈青青的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警惕之心,打算等運完這批物資之後再把進山的入口做下偽裝,儘量遮掩住他們的入山痕跡。

除此之外,山路並不平坦,坑坑窪窪的也是常見,賈青青和張大很多時候不得不停下對著板車又推又拉,還要保證車上的瓶瓶罐罐無損,難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幸好,他們的這批瓶瓶罐罐的在五花大綁的時候就在老伯和老太的幫助下做了減震處理了,不然走不了兩里路就得壞事。

等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這一板車的物資運到山洞口,兩人已經累得癱坐在地上,不想說話了。

不單單是費力氣,還心累。

因為這些瓶瓶罐罐裡裝的都是他們山谷裡沒有的東西,後期封山了,無論主糧夠不夠吃,這些醬啊什麼的,也是很珍貴的。

要是真的沒吃的了,呃……雪拌大醬也不是不行……賈青青自嘲的想著。

路難走,精神又要集中在板車上,一刻都不能鬆懈,可不累得夠嗆?

不過該說不說,賈青青覺得自己自從來到古代之後,這個力氣也是日益見長。

以前一直知道農村長大的孩子或者說農村婦女的力氣很大,跟城市裡嬌滴滴的女孩子們不一樣,能一樣嗎?

看她現在就知道了,也能算是大力女了。

活幹得多了,力氣自然就上來了。

賈青青不單累,還餓,她感覺現在自己能吃下一頭牛。

當然,沒牛給她吃。

她掏出今天早上老太塞給他們的乾糧——蒸紅薯,跟張大分了,就著水就開吃了。

甜滋滋的。

也許是古代的蔬果都沒有經歷過現代農業的催熟之類的,賈青青覺到目前為止她吃到的蔬果類味道都很好,也許這才是真正有機蔬果的味道吧。

紅薯澱粉很足,這古代的紅薯除了個頭沒有現代的那麼大,但是味道卻是不錯。

現代的很多紅薯有的個頭很大,但是吃起來卻沒有什麼味道。

賈青青小時候是在外婆家長大的,最喜歡吃的就是外婆家的紅薯了,又甜又糯,特別是烤紅薯——

直接將一個從地裡挖出來的紅薯往灶臺火裡一扔,等外皮都燒焦了,黑漆漆了,剝開這層外皮,就能吃到裡面軟糯香甜的甚至流著紅心油的紅薯芯。

不過這個扔進去的紅薯也有講究,太胖的不容易熟,經常靠近外皮的那一層熟了,但是最裡邊卻是生的。

雖說生的也好吃,但是賈青青更愛燒的軟糯的紅薯。

太瘦的紅薯也不行,容易燒焦,一不小心,等扒開那一層外皮,留下的紅薯芯都不夠塞牙縫。

燒熟的紅薯外皮黑漆漆的,手上就會留下一層黑色的炭火,賈青青記得小時候跟小夥伴吃完之後,就會調皮搗蛋的把手伸到對方的臉上,看誰先把誰先塗成大花臉。

從灶臺火拿出來的紅薯香氣,是後來賈青很多次在城市裡專門賣烤紅薯的地方都聞不到的。

而且賈青青覺得外面賣的烤紅薯也越來越不甜了。

當然,除了紅薯,外婆家還有白薯。

小時候更愛吃紅薯,因為紅薯的水分比較高,對小孩來說,吃起來沒有那麼噎人。

但是後來長大了一些,發現,白薯也是很香的,吃起來粉粉的,很是香甜。

無論是放在粥裡跟粥一起煮,還是蒸著吃燒著吃,口感都很好。

說起來,紅薯這個東西,還真的是渾身上下都是寶。

它的葉子可以當蔬菜吃,叫做紅薯藤,清炒紅薯藤是小時候家裡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菜。

放點油和蒜末,起鍋的時候就很香。有的喜歡吃辣的人家,還會往裡面放點辣椒一起炒。

而紅薯本身就是主食,它耐旱,對土地的肥力要求沒有很高,而且產量高。

賈青青聽外婆說過,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家就是靠著一天一個紅薯扛過來的。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就是因為大力推廣了紅薯,清朝的人口才從7000萬暴漲到了4億多。

“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這種說法就是指的紅薯。

所以外婆那一輩,包括賈青青父親那一輩的人其實是不太愛吃紅薯的,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那時候吃紅薯吃夠了。

紅薯除了可以直接吃,還可以將紅薯磨成粉,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紅薯粉。

然後再用紅薯粉加工成其他紅薯類食品。比如紅薯粉條。

還可以曬成紅薯幹,既可以當零嘴,又可以當糧食。

但是紅薯也有它不好的地方,比如說因為紅薯含有大量的澱粉和氧化酶,一旦吃多了就會刺激胃部,很多人吃多了就會反酸,燒心,脹氣等。

不過這對缺少主糧的賈青青他們來說,這都不是事。

有它作為主糧之一,可比它帶來的不好要重要的多得多。

賈青青將手上的三個紅薯吃掉之後,又喝了幾口水,才覺得自己活了過來。

賈青青在原主的記憶裡,大概也知道紅薯的的畝產量在500—1000斤的樣子。

跟現代動不動兩三千公斤的產量來說是不夠看的,但是對於古代的農民來說還是很友好的。

“也不知老伯和老太的紅薯多不多,我想多換點,等春天了我們就可以自己種了。”賈青青跟張大道。

張大就著水嚥下最後一口紅薯,涼掉的紅薯吃起來比熱的要噎人的多:“要不我們粗糧不要了,全部換成紅薯?”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願望樹

吃菜喝湯不吃飯

人在江湖別回頭

是九尾阿

化雪無聲

檸檸想看櫻花

閆爺今天火葬場了嗎?

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