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袁紹這麼說,袁紹手下明白這個人又開始猶豫不決。作為主公最忌諱優柔寡斷,而袁紹最大的毛病不就是這樣。此時,他這個主公就是這麼回事。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有記載過?這是怎麼回事這還要從他的一生講起?

以官渡之戰為分水嶺,袁紹事業可謂冰火兩重天。官渡之戰前,袁紹事業處於飆升期,可以說既得勢,又得人,當時大有統一天下之勢。具體說來,當時袁紹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一是擁有雄厚的政治資本。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當時那個時代,是十分講究門生關係的,而袁紹所屬的關東集團門生遍天下,這就使袁紹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在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正是憑藉著這一政治資本,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二是口碑好。當時的袁紹不僅能“折節下士”,而且在政治鬥爭中,還敢於誅宦官、討董卓,橫刀長揖出京門,具有英雄之舉,口碑極好。

三是人才濟濟。官渡之戰前,袁紹已經兼有河朔四州,統一了河北,勢力達到頂點,而且手下人才濟濟。文有沮授、田豐、郭嘉、許攸等謀士,武有顏良、文丑、高覽等良將。

可以說,當時的袁紹握有一手好牌。可一場官渡之戰,讓袁紹一敗塗地,雖然沒有動搖自己根基,可從此自己由人生的巔峰開始慢慢地走向低谷,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最後含恨而終。兵多將廣地博的袁紹為何會遭遇官渡“滑鐵盧”,為何會由此走向人生低谷?翻閱史料不難發現,這其中雖有客觀原因,但袁紹的三大致命弱點,才是導致自己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的決定因素。

鼠目寸光、鑄成大錯

要想成就大事業,就要有大視野,大謀略,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能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利益或者貪圖一時的小利。袁紹雖然出身名門,但卻具有鼠目寸光的致命弱點,因此也鑄成了大錯。例如,明明袁紹有誅殺宦官的實力,可袁紹為了一己之私利,想來個目“借刀殺人”,光短淺地建議借郡守之力滅宦官,當時掌握話語權的何進採納了這一建議。後來,雖然滅掉了宦官這一禍患,可又引來了董卓這隻西北狼,從此拉開了亂世的序幕,最終導致各地軍閥相互傾軋,江山破壞,民不聊生。曹操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天下大亂就是袁紹一手造成的。

袁紹鼠目寸光還體現在奉迎獻帝上。呂布誅殺董卓後,讓本就大亂的天下變得更加混亂不堪,漢獻帝也被、郭等人挾持。這時,沮授就建議袁紹迎漢獻帝到鄴城,以後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沮授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可以說好處多多:

1.可以名正言順擴大自己勢力範圍。袁紹雖然勢力大,但撐破天也只能算一方諸侯。可要想進一步擴大自己勢力,提高自己聲望,奉迎天子是一步好棋。因為雖然漢室衰微,可漢獻帝還是漢朝名義上的合法最高統治者,如果迎漢獻帝到鄴城,那袁紹釋出的命令就是國家最高指令,就會掌握政治的主動權。

2、可以吸引更多人才。雖然漢室衰微,可對於有志之士,尤其是受到儒家思想洗禮的學子,第一選擇還是會選擇效忠正統。所以,如果奉迎漢獻帝到鄴城,後期就會有更多的人才投奔袁紹。

3、可以成就一番霸業。奉迎天子,關係處理得好,就可以像戰國時期的齊桓公樣成為霸主,或成為周公。如果運氣再好一點,就可以統一全國,成為新一代君主。

可袁紹沒有那麼遠的戰略眼光,只看到如果迎接漢獻帝到鄴城,所有的事情都要早請示晚彙報,非常的不自由,就沒有采納沮授這個意見。結果讓後來的曹操捷足先登,讓曹操有了一番作為。

從這兩件事情不難看出,袁紹是一個惡格局很小的人,看事情只看眼前,只顧對自己有利的,而不能放眼看長遠,不懂得舍小利謀大利的道理。這也是他為何官渡戰敗,慢慢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原因之一。

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袁紹除了鼠目寸光,做事還存在優柔寡斷的致命缺點。這就導致他形成了好謀無決的性格,使其“見事遲,得計遲,行動起來總是喪失機會,慢半拍”。最能說明這一缺點的有兩件事。

1、討伐董卓優柔寡斷。董卓誅殺宦官後,取代了何進,獨掌朝中大權,當時各路諸侯敢怒不敢言。但後來董卓做得確實太過分,又是遷都,又是焚燒宮室,還肆意誅殺大臣等,引起天下震怒。各路諸侯紛紛扛起了討伐董卓的大旗。作為各路討董大軍的總司令,只要一聲令下,極有可能一戰定天下。可當時的袁紹卻優柔寡斷,舉棋不定,錯失良機,失去了一次快速平亂的機會。當時曹操大怒斥責道:“豎子不足與謀”。

2、因兒子生病延誤戰機。據《後漢書》記載,公元200年,曹操去攻打劉備,許都兵力空虛,謀士田豐勸說袁紹,趁此良機偷襲曹操,與劉備前後合擊,一舉消滅曹操。田豐說,要是錯失這個良機,等曹操坐大,再要消滅就不可能了。可袁紹卻優柔寡斷,遲遲不肯作出決定,最後以兒子有病為由,沒有出兵。田豐聽說後,用柺杖敲打著地氣憤地說道:“遇到這樣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生病的緣故失掉了,太可惜了!”一個月後,袁紹又突然覺得田豐說的有道理,就釋出檄文,派大軍攻打曹操。可這個時候已經錯失了最佳時機,最終,袁紹被曹操打敗,從此開始走上人生下坡路。

從這兩件事不難看出,袁紹本有打敗董卓、曹操等歷史大咖的機會,從而讓自己上位,也成為歷史大咖,可惜,正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大業。

不會用人,最終一事無成

袁紹最終一事無成,除了自己性格優柔寡斷,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會用人。一開始,袁紹手底下人才濟濟。田豐、沮授、荀彧、郭嘉、許攸等都是一級謀士,都曾跟隨袁紹。就是劉備、呂布等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曾投奔袁紹。可惜袁紹都沒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沒能發揮出每個人的特長。比如荀彧、郭嘉,在袁紹這裡不被重用,可到了曹操那裡卻成為了頂級參謀,並幫助曹操成就一番霸業。再比如沮授、田豐,兩人水平不低於荀彧和郭嘉,兩人都提出過許多好建議。沮授曾對袁紹提出奉迎天子,反對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戰略,可結果其不但沒有被袁紹採納,反而被削弱兵權。田豐下場更慘,因為反對袁紹討伐曹操,官渡之戰失敗,最後被殺。就這樣,原本人才濟濟的袁紹陣營,死的死、走的走,使袁紹成為一孤家寡人,最終一事無成。

本可以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正是因為身上有著鼠目寸光、優柔寡斷、不會用人的三個致命缺點,最終把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不僅輸了這場“牌局”,還輸掉了自己的人生。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敗給了曹操。因為這場戰役,袁紹備受非議。大家對袁紹的戰略、戰術橫加指責,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接受沮授和田豐的良言相勸造成的。似乎袁紹只要接受了沮授和田豐的建議,就能夠打敗曹操一樣。雙方在官渡對峙期間,實際上壓力更大的是曹操。當時曹操的手下有很多都叛逃到了袁紹那裡,還有很多暗暗與袁紹串通。在官渡之戰後,發現一箱子和曹操手下與袁紹串通的書信,曹操命令燒掉。曹操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倖免,更何況他人。可見,曹操的勝利是如何的艱難。因此,曹操的勝利不是因為雙方的實力差距,而是來自於謀略的運用。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非唯天時仰亦人謀也”。而這個人謀,是袁紹的內部出現了問題。官渡之戰有很多疑點。比如說許攸的舉動十分可疑。而曹操能夠料事如神,抓住袁紹致命的弱點,屢次準確的襲擊袁紹的糧道更是可疑。這些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發覺這中間的疑問。袁紹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兵前廢除了沮授,拘禁了田豐。在一場大戰前,袁紹為何要自斷股肱,這是一個迷。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判斷,只要袁紹發動對曹操的進攻,這些矛盾就會爆發,這就更加可疑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聽了郭圖的建議導致失敗。許攸截獲曹軍軍令,得知曹軍缺糧。獻計袁紹,集四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十萬人馬佯攻大營,另一路集三十萬精兵徑取許昌。無論哪一路得勝,曹都將大敗。而袁紹卻聽信郭圖,以為這軍令又是曹操佈下的陷阱,這導致官渡之戰過程中步步錯失良機。許攸無奈,最後投奔曹操,為曹操獻計,火燒烏巢,這是袁紹敗給曹操的重要原因。此外袁紹的個性是有謀無斷,還朝令夕改,一日三令,前令未至,後令又發,將士不知如何處之。許攸建議袁紹發兵攻打許昌,袁紹覺得有道理遂下令。田豐知道後來找主公建議當前不要攻打許昌,袁紹又覺得有道理接著重新發令不攻打許昌。這樣沒有主見的主攻,成功也是難的。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有多慘重?10萬大軍,五位名將!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峙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中原的基礎,也決定了東漢末年的諸侯競爭格局。在官渡之戰前,袁紹無疑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但是,在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走向了敗亡,曹操則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那麼,問題來了,在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到底有多慘重?

一、10萬大軍

首先,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在此基礎上,袁紹想要渡過黃河,從而和曹操爭奪天下。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特別是袁紹的核心地盤——冀州。在漢末三國時期,“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一方投入了10萬大軍。當然,也有史料認為,袁紹一方的兵力在11萬左右。而從最終的結果來說,袁紹調集的10萬大軍,基本上都在官渡之戰中損失殆盡了。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最終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指揮生涯最輝煌的一頁。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僅僅率領800騎兵逃回冀州,也即10萬大軍都葬送在這場戰役中了。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縱觀整個漢末三國時期,損失10萬大軍的戰役,無疑是屈指可數的。

二、顏良、文丑

在官渡之戰的初期,袁紹麾下的顏良和文丑相繼戰死沙場。一方面,顏良(?~200年),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東漢末年袁紹部將。顏良性格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為一夫之勇。官渡之戰,袁紹令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司空曹操採用軍師荀攸“聲東擊西、輕兵掩襲”之計,親自率軍兼行,擊破顏良軍。顏良本人也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解。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只保留了親斬顏良的關羽之勇,而忽略了奠定勝局的荀攸之謀,這無疑是有失偏頗的。

另一方面,文丑(?~200年),東漢末年袁紹部將。文丑雖然勇猛,卻缺乏智謀。建安五年(200年),文丑帶領左將軍劉備進駐延津,誤中曹操軍師荀攸的“餌敵”之計,其麾下“五六千騎”慘敗於“不滿六百”的曹軍騎兵。文丑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葬於河南省禹州市。明代小說《三國演義》將此段歷史改編為關羽斬文丑,但是,在《三國志》等正史中,文丑則是死於亂軍之中,也即無法證明是被關羽斬殺的。在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接連損失顏良、文丑這兩位大將,這無疑打擊了袁紹將士計程車氣,成為袁紹最終吃到敗仗的原因之一。

三、張郃、高覽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派遣淳于瓊督糧草於烏巢。曹操親率精銳襲擊烏巢。張郃說:“擦破草計程車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于瓊等人。淳于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儘快帶兵援救。”但是,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于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反駁:“曹操的大營十分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等人被俘,我們必然都要被俘虜了。”

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遣輕騎救援淳于瓊,而派張郃、高覽帶領著重兵攻打曹軍大營。當時,曹軍大營是以曹洪為主將,荀攸為謀士。但張郃、高覽無法攻下曹洪據守的曹軍大營。同時,烏巢糧草也被曹軍劫燒。郭圖因為自己的計謀失敗而感到慚愧,於是誣陷道:“張郃對我軍的失敗感到高興,並且出言不遜。”張郃、高覽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燒掉了攻城櫓,投降了曹洪。

在張郃投降時,曹操還沒有回營。等到回營後,曹操聽說張郃已經向曹洪投降,非常感到高興,對張郃說:“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並將張郃拜為偏將軍,封為都亭侯。對此,在筆者看來,張郃和高覽歸降曹操,不僅讓袁紹又損失了兩位將領,更意味著曹操的實力得到了增強。此消彼長之間,自然推動了官渡之戰的走向。

四、淳于瓊

淳于瓊(?-200年),字仲簡,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時期官吏,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早在東漢末年,淳于瓊就已經嶄露頭角,甚至可以說是和袁紹、曹操平起平坐。在董卓篡奪朝廷大權後,淳于瓊選擇跟隨袁紹,成為袁紹麾下的一位大將。在官渡之戰時,淳于瓊鎮守烏巢,遭到曹操的偷襲而慘敗,淳于瓊本人也被斬首。對此,在筆者看來,淳于瓊沒能守住烏巢,導致袁紹大軍失去了糧草,這可以說是官渡之戰的重要轉折點了。

五、許攸、沮授、田豐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

沮授(?-200年),廣平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在官渡之戰中,沮授提出緩進戰術,不被採納。在烏巢被燒前夕,沮授提出外表護糧,又不被採納。在袁紹大敗後,沮授被俘獲,拒絕投降。後來,沮授欲回河北,事敗被殺。曹操曾嘆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一說渤海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對於田豐來說,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關押。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

綜上,在官渡之戰後,袁紹不僅損失了10萬大軍,麾下的五位名將也蕩然無存,至於許攸、沮授、田豐等謀士,或者投降或者被殺,這讓袁紹麾下幾乎無人可用了。雖然在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擁有冀州等四個州的地盤,但是,兵馬和人才的損失,無疑讓袁紹集團虛有其表,最終被曹操消滅。

從這些事情就看出來袁紹這個人的短板。不管主角穿越不穿越。有些事情的失敗也是他註定了失敗。不是嗎?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異世界,我竟成了魔族餘孽

藍朋友

雲之羽:愛情這件小事

彩虹長老

太太心冷,商總追妻火葬場

愛吃茄子炒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