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惠妃在皇帝跟前挑撥離間了文人一番,那麼如今太醫們的回話,則更加讓皇帝認識到了纏足的壞處:傷害女子身體,讓婦人生產艱難,也讓朝廷少了人口。

光是這兩點,已經足夠讓皇帝下旨給那些所謂文人一點顏色了。

於是,在大朝會上,皇帝將太醫院認證過的訊息分發給朝臣們看,然後直接下旨廢除纏足,甚至言明,若是家中有纏足之人,則不需參加科舉,更加不需入仕。

這一道旨意自然在滿朝文武當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以張廷玉為首的漢臣極力反對,而宗室和武將們則極力擁護皇帝旨意,反正他們家是沒有小腳女人的,而且武將們大多是在旗之人,想要入仕的法子多得是,根本不用指望科舉。

前朝有各種訊息傳來後宮,惠妃一聽就忍不住落淚,她也不知道自己心裡到底是個什麼想法,只是聽見皇帝下達了那份聖旨,先是激動萬分喜極而泣,可後來慢慢的,葉答應都找上門來了,她反而越哭越傷心。

葉答應看惠妃哭得傷心,只是略微坐了坐就趕緊告辭,出門行走在長長的長街裡,看著兩邊高高的幾乎能遮住太陽的硃紅高牆,慢慢的露出了一個越來越深的笑容。

第二日,儀欣直接召見所有在京城的外命婦和宗室福晉們,表達了自己要支援皇帝廢除纏足的支援態度,又將自己先前請進宮來纏了足的姑娘展示了一番她那一雙備受男人讚譽的“三寸金蓮”。

該如何形容呢?

若是還有裹腳布裹著,大家也只覺得這一雙腳已經不是骨肉組成的血肉,而是一雙能用來給木頭開孔的錐子了。

等到褪去長長的裹腳布,這白嫩的雙腳醜陋得簡直不堪入目!

大家根本看不到腳背,腳踝正面往下一點,直接就是一個高高的隆起,腳上的大拇指已經摺向腳底板,食指也只能看到一點,只有中指還算完整,另外一邊的兩個腳趾也都不見了。

等翻轉到腳底板來看時,眾人只看見腳後跟前頭有一處縫隙,剛剛在正面沒看到的腳趾全都蜷縮在縫隙的另一邊。

宗室福晉們不是正經滿人,那至少也是漢軍旗,橫豎就沒見過裹腳的,此時已經有幾個年輕一點的媳婦實在是忍不住告罪出門嘔吐去了。

等大家收拾好了心情,儀欣肅容開口道:“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聖人德被四方,也從未說過將女子排除在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女子,也是陛下臣民,今日皇上昭告天下廢除纏足陋習,本宮自當輔佐皇上,監督天下女子執行。”

“本宮希望你們回去之後,將今日所見好生跟你們家中大小男人講清楚,說明白。相信皇上的脾性你們家中的男人都十分清楚,莫要因為一時性差踏錯,壞了家中子孫的前程。”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女人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就反對皇帝那道聖旨了,甚至她們自己很多人,本就恨不得女人能自由一點,更加自由一點。

皇帝聽說儀欣為命婦和宗室福晉們展示了一番三寸金蓮到底是什麼模樣,也動了心思叫朝臣們看看,他們當中自己寫過一些豔詞稱讚的“美”。

於是那位才被女人們看了雙腳的青樓女子,謝絕了皇帝遮掩全身,只露出雙腳的提議,直接來到群臣面前,當著朝臣們的面兒,先是退下一雙精美的三寸小鞋,再脫去一雙小心思頗多的精美繡襪,最後一圈又一圈地脫下長長的裹腳布,將自己所有的醜陋,和男人們的不堪,完完整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那姑娘嬌嬌柔柔輕輕笑笑地說起這一雙被諸多大人們喜愛的三寸金蓮到底是一步步養成如今這個模樣的,說著說著,她便笑著留下了眼淚,看得張廷玉都實在不忍,直接向皇帝跪地認錯,也打斷了姑娘接下來更多的控訴。

隨著張廷玉的跪下請罪,越來越多的漢臣也跪地認錯,不再阻撓皇帝這道聖旨的下發,但他們認為但凡家裡有纏足之人就不讓科舉入仕,有些過了。

皇帝高坐龍椅之上,只是說道:“那日惠妃伏地問朕,天下女子到底是不是朕的子民,朕一時竟然難以回答於她。”

“今日,朕便通令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張廷玉等人又提出了一個疑問:“若是已經入仕之人,家中有人纏足,該如何對待?”

皇帝直接答道:“四十以下,所有纏足之人必須放足,年過四十之人可不用放足,但朕只此一點憐憫。”

明白了,已經入仕的官員必須給家中妻妾以及女兒孫女們放足,如若不然,就只能回老家去了。

民間酸儒自然反對激烈,可反對他們更加激烈的,正是絕大部分想要一雙正常雙腳的女性,和數量更加龐大的農民群體。

儀欣動用中宮箋表,將纏足的危險和危害公告天下,兩個月的時間裡,就連廣西和雲貴之地的深山老林子裡的人,也知道纏足會讓女孩兒腳骨折斷,從而危害骨骼生長,將來會讓女子生產越發困難。

這天底下本就男多女少,甚至許多人一輩子也娶不上媳婦,而那些個富貴人家還要蓄奴納妾,讓稍微貧困一點的人家,更加娶不上媳婦了。

懂得了這些個道理,哪怕纏足跟許多貧民之家不相干,他們也開始紛紛支援皇帝的旨意。

血滴子可不是吃素的,如今發展壯大到直接代替皇帝監察天下的地步,所以有血滴子的相助,這廢除纏足的事兒,雖然歷經波折,但在年底的時候,該放足的都已經放了足,原本想要纏足或者剛剛纏足的孩子,都已經解放,皇帝收到了血滴子進獻上來的萬民傘,只覺得痛快至極!

因為儀欣出過力,皇帝也提到過惠妃和葉答應,所以民間都覺得皇帝的后妃也頗為賢德,皇帝自然就是個大大的明君了。

沈家因為惠妃的作為雖然一開始飽受文人攻訐,但在民間的風評十分好,又因為惠妃進言提議晉為貴妃,沈家姻親莫不榮耀。

只是,沒了那個貴妃的位子,熹妃看惠貴妃不喜,過後對敬貴妃就更加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了。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藏在影子裡

有隻紅豆

大楚第一紈絝

善哉無量

夢境雙生花

無翎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