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室內的煤炭熊熊燃燒。

鍋爐內的軟化水又一次被加熱。

在蒸汽的推動下,活塞的往復運動,帶動著飛輪。

攪拌器的槳葉緩緩轉動。

“在下,演示品控之法,諸位細觀!”

朱拯帶著工匠開始了制磚。

黏土、砂石被抬了過來。

“原料,要先經檢驗,像色澤,黏度,含水率等,都要檢測,並指定標準。”

朱拯似懂非懂地看著楊行秋擺弄起黏土。

“先生所言,某實不解,還請詳述!”

朱拯的反應還在楊行秋預料之內。

在古代推動工業化,楊行秋要解決最大的困難不是工藝水平,而是資料量化。

人類的主觀判斷不能完全代替數學法則。

資料量化就是將主觀判斷中抽象,模糊的生產因素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從而達到分析判斷的目的。

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加方便和直觀地監測生產因素。

目前,沒有那麼多種類的測量工具,楊行秋也只能暫時用目測的方法去判斷。

但是,品控的理念必須讓他們明白。

“平日生產,如何評判?”

“土質緻密,色澤均勻,無草木雜物,以手按壓便可成型,又不溼手,此為上等。”

朱拯捏起一把黏土,放在手中,展示著標準。

“練泥前,各處均勻取樣,以此為宜!”

楊行秋圍著原料堆,從內到外取樣品檢測。

朱拯觀察著他的操作,暗暗記下。

“砂石,又當如何?”

“粒度均勻,細度一致,過大過小都應篩去!”

“好,也如此查驗!”

朱拯算是明白楊行秋在幹什麼了!

往常要工匠細細核驗,如此可省去不少時間。

楊行秋將手裡的砂石丟回去,拍了拍手。

“原料都按此法核驗。至於,各料配比,閣下自行驗看。”

楊行秋沒覺得朱拯會把用料比例這種商業機密告訴自已。

朱拯看著料堆,心裡計算著用量。

楊行秋看著槳葉開始勻速轉動。

“轉速平穩,可以投料了!”

楊行秋拱手示意朱拯可以動工了。

“下料!”

隨著朱拯的命令,工匠們立刻聚攏起來,揮動鐵鍬將黏土向攪拌器中投放。

“從周圍向中心均勻投料,不要急!”

“投料中,隨時查驗原料,另要觀察攪拌器內部,切莫大意!”

朱拯按著楊行秋的指示,走到攪拌器前,觀察著裡面的泥漿。

“添些水!”

工匠們按照命令一桶桶地倒入清水。

隨著含水量增加,泥漿逐漸變得細膩起來。

“停!放砂石。”

砂石投入後,朱拯又轉頭去查驗黏土的情況。

“有些乾燥,內外翻動!”

工匠們又將黏土調和均勻。

朱拯查驗完黏土又觀察起泥漿的狀態。

“填些砂石!”

朱拯逐漸掌握了品控的要領,開始指導起熟練工匠,一起參與進生產中。

“泥已備好!”

在朱拯的示意下,楊行秋讓王賢關閉氣閥。

隨著泥漿從攪拌器中傾斜而下。

朱拯知道了楊行秋的獲利百倍是個什麼情況了。

練泥一百石,當用十日。

今日練泥,八百石有餘,不過轉眼間。

人工不增,用時縮短何止百倍。

妙!妙!

朱拯抓起一把泥漿,在手裡反覆揉捏。

細膩光滑,更勝往昔。

好!好!

朱拯激動得忘了手上還抓著泥漿,一把抱住楊行秋。

“先生大才!先生大才!”

手用力一摸,楊行秋的臉上立刻出現幾道泥印。

“哈哈!”

工坊內立刻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哎呀呀!”

楊行秋趕緊拿起衣袖擦臉。

“就依楊先生之法,開工!”

來不及道歉,朱拯又轉身回到了生產之中。

陸梨笑了幾聲,又想起昨天沒來得及跟牛鈞說起的事。

盯著滿臉泥水的楊行秋,陸梨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她喜歡他了一年又一年

南里霧蘇

聽說皇上生不了?老孃不稀罕治!

一碗飯不夠

風流王媽俏管家

小鹹魚之

道祖神帝

郝寒

開拓創新的新書

開拓創新

被她蓄謀已久

瞅你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