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著作的《本草經集註》總結了漢晉以來的中外藥物交流,收錄了一些臨床很有效的外來藥物,比如蘇合香,在現代臨床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被視為中醫針灸學之祖,8世紀時日本醫學界就以此書為教科書,現在已經有了英文版的《針灸甲乙經》,如今法國針灸界也在用法語翻譯此書,國際影響力很大。

你們看,有些人嘴上不認可華夏中醫,但是一行動上卻從不放棄翻譯和學習中醫典籍,哪裡是不知道中醫的好呢? 】

天幕下的古人也是議論紛紛,這外國人可真是不講究!

“這不就是端碗吃飯撂碗罵娘嗎?”

“哎,老兄,此言差矣,這說我們的東西不好,一是方便向我們要這些東西,二是讓我們後人放棄研究這些東西,既要來了東西,又打擊了我們,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別說,能想明白這種事,你也不像是什麼正派的人啊!

【魏晉南北朝之後,隋文帝楊堅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新王朝——隋朝。

隋唐時期,是華夏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醫學上取得的成果同樣令人矚目。

隋朝的《諸病源候論》,唐朝的《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都是集華夏醫學之大成的醫學成果。

隋唐統治者也很注重醫學人才的培養,建立起了明確的醫學教育制度,開始在太醫署安置與醫學教育相關的人員,比如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等員,出現了專門化的雛形,讓醫學走向專業化。

“太醫署”,既是當時世界上官方最高醫學教育機構,又承擔了一定的醫療職能,它的出現打破了以前單一的中醫師帶徒模式,可以讓醫學得到更為專業的交流與發展。

公元610年,太醫令巢元方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成書,這也是華夏第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的專著。

隋朝滅亡後,唐襲隋規,不僅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也繼承了隋朝的太醫署,並且有了新發展。】

嬴政聽著這句“唐襲隋規”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的那句漢承秦制,而且他沒記錯的話,隋也是二世而亡,天幕還曾比較過隋二世和秦二世誰更廢物。

秦二世輸了!他突然又想打胡亥了!

【唐朝時期,太醫署這一機構有了進一步的整頓與擴充。

太醫署給配置了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到了貞觀年間,“減置一人,又置醫師、醫工佐之,掌教醫生、醫博士,掌以醫術教授諸生”。

而醫學生們也有了分科學習,二十個人中十一人學內科,三人學外科,三人學兒科,二人學耳鼻喉科,,一人學放血療法。

其中內科七年學成,外科和兒科五年學成,耳鼻喉科和放血療法二年學成。

他們的教材是《本草經》、《甲乙經》、《脈經》。

當然還有一些咱們華夏特色的針科、按摩科、咒禁科,主要學習的教科書有《明堂》、《脈訣》、《黃帝針經》等醫書。】

大唐民間的大夫看得是十分羨慕。

“怪不得那些太醫那麼厲害,原來學了那麼久啊。”

“咱們知道一兩個方子就行醫了,哪裡能和人家比啊。”

“可不是嘛,家裡若是有一本半本的醫書那都可以當傳家寶了。”

幾個湊在一起看天幕的同行相視苦笑,民間的大夫大多是靠著一兩本醫書自學或者家傳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哪能和太醫署出來的太醫比呢?

他們向來是師長教什麼就學什麼,遇到什麼病人治療什麼,若不是天幕介紹的如此詳細,許多民間的大夫根本就不知道太醫署還可以這麼細緻的學習醫術。

太醫署一定有很多醫書吧!如果民間的大夫也能進去學習就好!

【為了方便學生識百草,太醫署特意在長安附近開闢了300畝的藥園,能讓學生“辨藥形,識藥性”,而藥園的經營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藥園生要學習《本草經》及草藥的採集、栽培可生,並且有權利使役補助性勞動力藥戶。

然而這還不是極限,太醫署還對教師的品德要求和課時要求,必須以中央典藥寮的教授方式為標準。

簡而言之大唐的太醫署,已經有了現代醫學院的雛形。

而且唐朝還開創性的對女性進行了醫學教育,當然了,這個時候的大唐雖然有女醫,但是女醫的素質並不高。唐朝的女醫,是從官戶婢女中選拔優異者30人以上,於內藥司外側建造別院進行教育。

而女醫的文化程度基本沒什麼要求,她們不需要去讀什麼古典醫學書籍,而是諸博士依據原文口授醫療技術,也就是說女醫們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基本也沒有機會進行醫學研究的。】

大唐的官員被說得面面相覷,女醫們也是議論紛紛。

“以前也沒想過,可現在這麼一想,的確和男醫的差別太大了。”

“這就是欺負我們是女子!”

“前朝名醫不也沒上過官學,學自家醫書都能成為名醫呢,我們好歹比民間的赤腳大夫要好一點吧,努力去學習也未必不能成名醫啊。”

女醫們聚在一起,互相打氣:“我們不能放棄!沒人教我們就去自己研究看書,爭取一起當女神醫!”

雖然未來之路不夠清晰,但此時此刻她們心中那個模糊的想法會成為她們未來的奮鬥目標。

【即使如此,這也是歷朝歷代比較好的情況了,至少唐朝有女醫。

到了宋明清時,女人想要看病,要麼是身邊侍女轉述病況,要麼是手腕搭著帕子隔著手帕由男大夫看診,甚至出現了傳說中的懸絲診脈,哇,手搭著腕子都不一定能診對,隔著手帕和懸絲診脈能成功嗎?

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拼一拼望聞問三項而已。

說實話,這就是那些男人,尤其是貴族階級的男人覺得女人的生死不重要,才會漠視了女醫的發展。

但是女性的力量並不弱小,這個咱們之後有機會再說吧。

反正咱也不知道大唐功臣後代被捲進太子造反案的時候,這些人有沒有懷念過早死的長孫皇后。】

“觀音婢!”李世民驀然一驚,趕緊招呼太醫去給皇后看診,自己也有些坐不住了。

殿中的大臣也慌了起來,不是,到底是誰家子孫被牽連進去了!你快說啊!

長孫無忌也急了起來,早死的是他的妹妹,謀反的是他的外甥啊!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太子為什麼要謀反?

【除了中央長安,在地方上,貞觀年間開始,諸州也設立了醫學,任命了醫學博士教學,規定對《本草》《百一》《集驗方》這類基本的醫療書籍,各地州學要同經史書籍一樣必須有藏書,以推進醫學教育的發展。

當然了,這些醫學面向的是官僚階級,貧苦大眾的醫療問題只能求助於民間大夫。

不過唐玄宗、唐德宗期間,政府採取頒佈醫方於民間的措施,惠及百姓,也提高了醫藥的民眾化程度。】

李隆基得意起來,嘻嘻,這是他應該做的!百姓一定會因為這個對他更為擁戴!

【唐朝的醫學制度,對後世的宋、元、明、清都有影響,在後世基本沿襲下來,並且影響了朝鮮、日本等東亞文化圈。

這樣先進的醫學制度下,大唐依然有喜歡嗑丹藥的皇帝,白瞎了最好的醫學資源,這也不怪皇帝平均壽命短了。】

唐朝的大臣經過了慌亂也開始討論起政事,至於太子造反什麼的,有了提醒,自家陛下自然會防範於未然的。

大臣們對醫學發展進行了好一番討論,整體來說都是鼎力支援醫學發展的。畢竟不能長生,也沒有轉世,那麼多活幾年生前將這富貴享受夠了才不虧本。

至於女醫,也的確不能放下,但將男女放在一起學習醫術要扯皮的東西就太多了,不如先讓女醫專注婦科,等日後天幕多說一些,他們再逐漸放開女醫的求學也不晚。

李世民是這般想,卻也有些猶豫,驟然聽到長觀音婢早逝,李世民是恨不得讓女醫守在觀音婢身邊,隨叫隨到的,可女醫不進修,那淺薄的醫術在觀音婢身邊怕也是無用的。

李世民沉默半晌終是嘆息一聲,道:“天幕說女醫的素質不好,與其重新學習不如去與民間的大夫交流一下,多多為百姓治療,即使開開眼界,也是積累經驗。”

“陛下聖明,陛下心懷天下子民,乃百姓之福。”

【說完了唐朝的醫學制度,也說說唐朝的名醫。唐朝最出名的名醫就是藥王孫思邈了,其著作《千金方》是華夏曆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在華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中醫學者的必學教材。

孫思邈本人可以說是是全才,精通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等,把婦科卷與兒科卷放在《千金方》的卷首,後世醫者才開始重視起曾經不被重視的婦科和兒科。

同時,孫思邈也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華夏古代醫者,首創了多個第一。】

天幕上出現了很多個“第一”,超長的名單震撼的人說不出話來。

“這就是藥王的實力嗎?”

各朝醫者:佩服兩個字,我已經說倦了!

唐之後的朝代還好,畢竟他們的朝代就有《千金方》,但是唐之前的朝代抄天幕抄的筆桿子都要冒火星子了!

【唐朝時期還出現了華夏第一部產科醫學專著昝殷所著的《經效產寶》。

這本書對後世產科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宋朝楊子建的《十產論》、李師聖的《產育寶慶方》、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都受到這本書的很影響。

後來《經效產寶》流向海外,收到了日韓的歡迎,這本書在世界婦產科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昝殷不單是產科專家,還很非常擅長食療法,撰寫有《食醫心鑑》三卷,是今存較早的飲食療法專著,但是很可惜,這本書也失傳了,現在流傳的版本是日本人從《醫方類聚》中拼湊出來的出。】

昝殷:“……”

好訊息,他也後世留名了,他的書在世界上都很有名。

壞訊息,他的書在華夏失傳了,日本那裡有殘卷。

昝殷……昝殷很生氣,這後世子孫怎麼回事,為什麼這麼多的華夏醫書,華夏自己失傳了,別的國家卻能留存?

【而唐朝時期的醫藥防疫,也有了多種手段。

比如唐朝敦煌地區,民間開始用雄黃作為消毒劑,投入井水中預防消化道疾病。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有記載:“闢疫氣,令人不染……歲旦屠蘇酒。”

宋代的王安石就在《元日》提到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相傳農曆正月初一飲屠蘇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

而屠蘇酒的成分是大黃、白朮、桔梗、蜀椒、桂心、烏頭、菝葜等,主要的功效就是防疫。

用屠蘇酒來防疫病,然後把藥物的渣放在井水中浸泡消除水中的病毒。

還有燒藥材煙燻空氣來消毒,用懸掛、攜帶藥材來闢疫,這些藥方中都含有雄黃、雌黃、硃砂、鬼箭羽等藥物,焚燒起來對多種病菌都有殺滅或者抑制的作用。

房舍,畜圈的消毒和殺蟲大多使用此法。

還有經歷過禽流感的朋友會覺得眼熟的醋燻法,把一顆石頭燒熱,然後把醋點在石頭上,一直燻到醋的氣味遍佈整個屋子,用醋的蒸汽消毒空氣。】

隨著講解的聲音,天幕上出現了各種防疫的方法和具體的藥方,古人們抄寫的更快了,這可都是智慧的結晶啊!

就連明清這樣醫術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朝代,人們也在抄寫這些方子,畢竟醫術高明的是宮中的御醫,再好一些也不過是京中能為貴人診脈的大夫,像他們這種偏僻的小城大夫,醫術真不一定比前朝的太醫高明在哪裡。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暴富從百倍直覺開始

錢解憂

擁抱心意

鶉守

穿越高衙內後,林沖剛被害

青冥寶寶

愛似初盡晚風

易汵

我帶著傳家寶來到了求生世界

榮慈

小漾就業記

詰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