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夕月在發完動態後,就關閉了大多數的通訊網路。

這個時候,除了至親和醫生外,沒有任何人能打擾到她。

她肩上披著一件羊毛絨外套,安靜坐在書桌前,翻開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書頁。

杜夕月自認不是一個讀書很慢的人,她有自已的見解和原則,如果是她不認同的內容,她會快速略過。

而那些被她認為是精華的內容,則會化作簪花小楷的字型,落入她的筆記本中。

從小到大,她已經存了滿滿當當一大櫃子的筆記本了。

但今天經歷了四個多小時的鏖戰,直到晚飯時間到來,杜夕月的筆記本上也沒有落下哪怕一個文字。

可那本精編的新書上,卻填滿了她親手書寫上去的內容。

在家中,杜夕月除了專門有一個大書櫃,來存放她的筆記本外,還另外有一個更大的書櫃,是用來放書的。

不過專門只用來放那些被她填寫了筆記的書。

只有父母姐姐和家裡的傭人阿姨知道,她杜夕月對一本書最高的認可,就是親自在書上面做讀書筆記。

因為精華的內容太多了,若是要摘錄進筆記本,工程量浩大。

所以對於那些“乾貨滿滿”的書籍,杜夕月會選擇直接在書上落筆,然後把這本書永遠地珍藏起來,日後時不時拿來翻閱溫習。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書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相對獨立的散文詩構成,包含了戲劇、寓言、詩歌、對話、謎語、格言等敘事方式。

正應了顧知書在節目裡介紹到的那樣——

是一種所謂詩意的哲學。

第一部講主角查拉圖斯特拉離開家鄉,在山中隱居,臨近三十歲,他決定下山宣講自已的教義。

在收穫了世俗的偏見和質疑外,也找到了一批願意追隨自已的弟子。

然後再次回到深山隱居。

第二部講的是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去拯救自已的弟子,前往了幸福島,對同行者、傳道士、學者、詩人等各類現代人進行了批判,語言十分尖銳。

第三部由查拉圖斯特拉登船離開幸福島開始,一路上對宗教傳統,對舊的道德和現代社會展開了猛烈抨擊批判。

第四部新增了諸如預言者、統治者、精神魔術師、自願的乞丐和影子等新“角色”。

查拉圖斯特拉一度對這些“高人”表示同情,但最終也明悟了他們的侷限。

進而“龍場悟道”,覺悟了自已一路追求的,其實不是所謂的幸福,而是永遠迴歸的終極思想。

把這本書的結構拿去當網文的大綱,估計也能寫出一部讓人熱血沸騰且不乏深度的奇幻小說。

但全文通讀了一遍下來,杜夕月卻覺得,她好像讀了個寂寞。

在書籍的最後,主角查拉圖斯特拉彷彿掌握了人生和宇宙的真諦,再次離開隱居的山洞,

尼采書寫這段時,筆下的文字浪漫而澎湃——

“就像是陰暗的山後升起了晨曦,熱烈而強壯!”

但杜夕月的眼中卻全然沒有晨曦的光芒,只是滿腦子的迷霧與茫然。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剛剛看了些什麼內容?

好像看了,又好像沒看,好像做了很多筆記,又好像什麼精髓都沒有抓住。

——如看。

杜夕月感到了痛苦和疲憊,不由得手肘撐住書桌,用手指輕揉起太陽穴。

但與此同時,她又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根本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書卷。

因為迷霧和迷茫,不是由於虛無空洞所帶來,而是一下子接收的資訊太多,一時間CPU沒有能夠及時處理過來。

而杜夕月內心清楚,那些資訊都是有價值的,是深刻的、是激昂的、是富有深意的。

每一處看似簡單的對話和故事情節背後,都蘊藏著強烈的隱喻和深邃的哲學思想。

讓人捉摸不住它內在核心精髓的同時,又有種解謎般的快樂伴隨而生。

彷彿只要破開了眼前的謎題,就會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寶箱,出現在你面前。

讓你獲得豐厚的獎勵報酬。

只是,放眼望去,好像整片平原和大地上,處處都是謎題,處處都藏有寶箱。

心累也在所難免。

杜夕月蓋上了書頁,她沒有放棄重複閱讀第二遍,乃至於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的打算,直到將整本書完全讀懂。

但她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現在她的精神狀態,已經完全跟不上查拉圖斯特拉,或者說是瘋子尼采的節奏了。

書中的主角是那麼地激情澎湃,彷彿在永遠都保持著吶喊攀登的狀態。

讀者想要與之同步共鳴,你的精神太萎靡不振可不行。

杜夕月決定稍稍休息,吃個飯,等晚上洗漱完畢後,放空心靈,再來開啟第二遍的閱讀。

與此同時,她還有點好奇網上如今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評價。

經歷完盲目且瘋狂的搶購狂潮後,估計大家都已經從狂熱的氛圍裡冷靜了下來。

還有不少人應該第一時間翻開了來之不易的新書。

他們會如何看待這部作品?

第一輪的口碑發酵,又會給這部深夜宇宙系列的首發之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杜夕月忽然感到有點擔憂。

如此晦澀難懂的一本書,估計很多人都會看不懂,感到一頭霧水吧?

等大家都意識到,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適合放鬆心情的閒暇讀物時,還會有今天早些時候的瘋狂和衝動嗎?

杜夕月覺得會很難。

可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等她重新連結上網際網路時,網上充斥著的,並非是質疑和謾罵聲音。

相反,所有人都彷彿沉浸在了一種“朝聖”般的學習心態之中。

原因很簡單——

國家隊,出手了!

…………

“今天很欣喜收到了小顧老師寄來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花了一下午時間讀完,和大家分享些心得體會。

我在北大課堂上,時常和學生講,讀作品一定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否則你可能會得到南轅北轍的答案。

透過序言,我們能瞭解到尼采所處的時代,是1844年到1900年間,那是傳統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度時間,馬先生把哲學從天上拽回到人間。

啟蒙思想和工業革命在那個時候進展得如火如荼,原本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教規範受到了科學和工業的挑戰,社會思潮陷入到鉅變的混亂時期。

在尼采看來,上帝是人類為自已設定的最高價值,是一個宏大的傳統價值和道德體系。

而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裡,這個體系正在面臨著崩塌。

認識到這段歷史的特殊背景,你就能明白,‘上帝死了’不是一句狂歡慶祝,而是一句對世人的警告——

你們,真的準備好迎來一個沒有上帝的時代了嗎?

這是我讀本書感悟到的一個重要宣言。

人類,殺死了作為最高評判標準和道德行為準則的上帝,也就等同於殺死了舊時代的自已。

這是一個‘舊人’死亡和‘新人’誕生的過程。

我讀書中的查拉圖斯特拉,讀到的不是這個角色,而是背後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尼采。

他站在此岸的經驗世界上,批判了彼岸理念世界超感性的上帝。

簡單來說,就是西方形而上學的理性基礎,即理性、上帝、理念等概念,這些根基隨著上帝死了而化為烏有。

人們把對理性生活的至高追求,拉回到了感性世界的現實生活之中,換而言之,人活得更加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了……”

張子青發在部落格上的一篇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讀書筆記,把網友們都給看懵了。

不是,我們看的是同一本書嗎?

看了一下午,頭昏腦脹的,連書中主角的演講都沒看明白,雲裡霧裡。

好傢伙,人家大佬專家已經聯絡起時代背景,開始分析起書籍的核心思想了。

但比起讀不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文內容,更讓人部分網友感到傷心和痛苦的是,他們連張教授的博文都看不太懂!!

什麼是“舊人”死亡和“新人”誕生?

什麼是經驗世界和理念世界?

為什麼上帝死了不是狂歡而是警告?

憑什麼喊完這句話人就活得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了??

別說是那些單純看熱鬧的純路人網友,即便是顧知書和《深夜巷話》的資深粉絲群體,此時也是陷入到緘默狀態。

在張子青教授的發言後,網友們紛紛開始自我反省——

看不懂這本書,到底是不是我的問題?

而且,追隨著張子青教授的視角,那些讀過書卻又沒讀懂的書友,好像在腦海裡又捕捉到了某些靈感。

心生一種似乎只要再讀一遍,我就能有所收穫的覺悟。

此時,又有大佬在平臺上公開發言——

是季皋季奶奶!

“今天好高興,一早就收到了來自小顧老師的禮物,不勝感激!

我剛讀完書,如獲至寶,感覺好像在冥冥宇宙之中,多出來一位能與自已產生靈魂共鳴的智者知音,心情大好。

恰好在讀完佳作後,看到了張教授的讀書筆記,手癢難耐,也發表下我的淺顯之見。

和張教授的宏觀視角,聚焦於時代鉅變不同,我作為一名小女子,更欣賞書中的‘精神三變’,不瞞諸位,我反覆讀了這一章節有十遍之多。

所謂‘精神三變’,簡單概括,就是人類精神經過駱駝到獅子再到孩子的三段變化。

這和我過去創作的理念,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只恨不能早幾十年拜讀此文!

尼采認為,駱駝的精神,是一種負重的精神,它像駱駝一樣甘願跪下來,被裝上許多的負重。

很多讀者估計聽不明白,這裡尼采說的駱駝和負重有什麼含義呢?

這其實是一種隱喻和象徵的寫法。

在書中,駱駝最開始是背上沒有任何負重的,只是後來它在沙漠裡遇見了巨龍,駱駝在一邊下跪一邊詢問的過程中,被安上了負重。

尼采說這條巨龍的名字叫‘你應當’。

它給人類的精神洗了腦,讓人覺得現實世界的一切都只是過渡,活著的意義就是完全按規章走完一遍進入天國的流程。

在真正進入天國大門前,哪怕有再多本不情願的事情,你也應當去做。

怎麼樣,是不是有很多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自已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遇見過這條名為“你應當”的巨龍?

如果你真遇見了它,那麼你就不可避免地走進沙漠的深處,那是生命的禁區,是自我走向自我的死亡。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駱駝。

而唯有一小部分人,能夠進行精神的第二次轉變,變成獅子。

駱駝是逆來順受的,甘願成為巨龍奴隸的,而獅子則是象徵著勇猛、剛烈、不屈服。

面對那些強大的、世俗的、有慣性的,會壓垮你脊樑的重負,唯有變成獅子,亮出你的利爪,才能與巨龍鬥爭,奪回自由的精神和意志。

然後是第三變,孩子的精神。

尼采認為,當獅子拋棄掉身上的重負後,它就贏得了建立新價值的權力。

但建立新價值,是隻有身為孩子的精神才能做到的事情。

反抗只是過程,自已建立新的規則,才是最終的完美結局。

孩子在尼采眼中,是純潔無瑕的,沒有原罪,迴歸到孩子精神,就等於是不自覺間完成了對傳統價值觀和舊道德的拋棄與否定。

當人類精神在反抗中完成孩子的蛻變時,它就不再帶著過去的痛苦經歷行走。

正如尼采用詩意的語言吟唱的那樣:

是遺忘的同時也是新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一直堅持認為,孩子是不需要外界刻意引導的,你給他什麼,他自已就能從中尋找到新鮮與好玩的自我價值。

欣賞到與成年人眼中不一樣的美。

相反,若是強行將成年人的道德觀和價值體系灌輸給孩子,反而會扼殺了孩子投向世界的好奇目光。

畢竟,駱駝與孩子眼中看見的世界,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孩子對自已想要的東西,往往能竭盡全力地大喊出來:

我想要!

這是許多成年人早已經喪失掉的能力和勇氣。

你將成為你自已!

這是我在書裡讀到的,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出的,對生命最神聖的肯定!”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崩鐵,但咒回能力

最喜歡希兒的銀狼

海賊:刺客信條

二七廣場

失憶後被全城追殺?

朝三暮亖

小師弟太健談了

七點的凋零

後宮登基

青色黛玉

心念嶼你

陽臺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