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後戰場開始大多為國民黨的地方部隊所佔據。

另外還有民間與共產黨等抗日團體,而敵後地區也成為各抗日武裝的勢力範圍。

隨著日本對敵後大規模掃蕩以及汪精衛“曲線救國”策略的影響,國民革命軍敵後控制區大大減少﹐日軍沒有足夠兵力長期守住這些地區。

而八路軍、新四軍利用其靈活的游擊戰技巧生存下來,成為插入敵後的一把尖刀,使日軍不得安寧。

中國共產黨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

至1940年,八路軍發展到40萬人,新四軍發展到10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1日,日本政府公佈《基本國策綱要》。

外相松岡洋右鼓吹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隨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能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

為應對中國共產黨方面的游擊戰術,日本採用了“保甲制度”來斷絕中國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極為野蠻殘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日軍掃蕩的壓力下,全軍實行戰略轉移,化整為零保留實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反“掃蕩”鬥爭,如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

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46480人。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定,法西斯軸心國形成。

11月29日,汪精衛在南京就任汪偽國民政府主席。

次日,日本與汪偽正式簽訂《日華基本關係條約》。

按照條約中的條款,將使中國完全由日本控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同日,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發表宣告,宣佈日汪所訂非法條約完全無效。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軍委釋出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

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

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慘案發生,這是中國抗戰期間發生在大後方的最慘痛的事件。

它與1938年6月9日的黃河花園口決堤、1938年11月12日的長沙大火,並稱為抗戰時期的中國三大慘案。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

12月9日,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戰。

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

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美國加入二戰後,透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援中華民國繼續抗戰。

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共同宣言《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簽字的四大國之列,這標誌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

1月3日,盟軍為更有效地協調作戰,成立了中國戰區,蔣介石任中國戰區(包括泰越)盟軍最高統帥。

1942年2月25日,應英國政府要求,中國抽調精銳部隊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使日軍遭到沉重打擊。

中國軍隊曾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被日軍圍困的英軍7000人。

隨著日本戰略重點的轉移和誘降方針的實施,中國國民黨一方面堅持了繼續抗戰,其軍隊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並組建中國遠征軍協同盟軍作戰,但其抗戰在總體上逐漸趨向消極。

另一方面實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摩擦事件,先後三次掀起反共高潮。

以閻錫山製造的“晉西事變”為標誌,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以顧祝同製造的“皖南事變”為標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以胡宗南炮擊陝甘寧邊區,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

中國對日戰略反攻包括區域性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

從1943年7月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區域性反攻,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佈投降,並投入同盟國一方。

從此,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實際上解體,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無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透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關於1944年的方針》。

此後,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相繼發起春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1944年3月,郭沫若發表《甲申三百年祭》,促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透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線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域性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PMC日記

滑稽菌zjc

高武大秦:每日簽到,我成神了

啊啊宇

大秦:我為秦二世

河和

大姜1:廣陵盛會

君子論道

皇嫡長子被還能流放?

天道酬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