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品第十

這個〈法師品〉,專門解釋什麼叫「法師」,「法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妙法蓮華經》的「法師」。

首先,「法師」有兩重含義:

一者,「以法為師」,這是佛講的,「依法不依人」。幾千年以來,幾乎都是「依人不依法」:這個人名望很大,地位很高,馬上去拜;這個人已經一百四五十歲,鬍子這麼長,趕快去拜;這個人長得很莊嚴,一臉的慈悲相,不像印廣那麼吹鬍子瞪眼睛,我去拜!迷惑顛倒啊!我們一定要嚴格按照佛的教導,「依法不依人」,只看他講的法能不能幫助你開智慧。二者:「依法師人」。用正法去教化別人。弘揚《法華經》,你是《法華經》的法師;弘揚《地藏經》,你就是《地藏經》的法師。

那麼在《法華經》有規定:有受持《法華經》的法師;有讀經的法師;有誦經的法師;還有解經的法師,還有書寫的法師。其中受持的法師和解經的法師屬於上品,他們成就了;讀、誦、寫,能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不把《法華經》讀懂,一樣不能成就。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不可思議,叫「一念授記」。這一品經文以藥王菩薩做當機,又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後面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專門開示藥王菩薩燃身供佛,以報《法華經》之恩德。這是號召四眾弟子要像藥王菩薩那樣不惜供養自已的生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按照藕益大師的判教,從第十品以後已經判為流通分,專門號召我們應該怎樣來流通《妙法蓮華經》,這就佔了半部《法華經》的內容,流通、勸持都屬於流通分,所以我們要掂量掂量肩上的擔子。弘揚一句《妙法蓮華經》,等於用滿虛空金銀七寶來供養無量諸佛、菩薩、阿羅漢。你弘揚一句《法華經》,生生世世的人天福報全部有了。

告八萬大士:這是跟藥王兩個人講話,又在對八萬菩薩講話。汝見:你明白嗎?你懂得這個道理嗎?那麼多天龍八部。龍王:不講了;夜叉:是夜叉鬼呀;乾闥婆:這都是些鬼神之類。迦樓羅、緊那羅:前面解釋了;摩睺羅伽:就是大蟒蛇啊。當然這些眾生在過去世中有修行,即使淪為畜生道他也是畜生王,是具有靈性的鬼畜之類。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啊!

有些人被一些鬼神附體,來聽經一年半載,鬼神附體沒有了。為什麼啊?在鬼神階段,他往往比我們人還容易成佛,因為他是化生,明白道理就到佛土去。能夠附體的鬼神都是有福報的。我們如果以平等心,以慈悲心帶著附體來聽經,他能比我們先得道,最起碼他還能護持你。不要看不起他們,不要生煩惱,這都是過去世中的緣分。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把天龍八部、妖魔鬼怪還放在四眾弟子之前。

鹹於佛前,聞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鹹」,一個不卯,一個不漏,在佛面前聽到一句《法華經》,一偈是四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得」是正當名分,名副其實。怎麼叫「一念隨喜」啊?真正明白了一切的萬法,從諸佛菩薩、天人鬼眾、泥巴瓦塊、到樹木花草,都是一個人一個念所變出來的,這叫「一念隨喜」。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有些人講:聽經聞法當下成佛,那是因為佛在世,佛滅度以後不可能!佛就知道這些人會這樣來問難後來的法師,特意在兩千五百年之前就打預防針了。如果按照他們那種說法,那佛把這《法華經》又留給後人幹什麼?這不是戲弄人嗎?還有些人說這些授記的人都是已成佛的人來表演的。你更是無稽之談!那麼多人都是來糊弄我們的?如果說都是已經成佛的人來表演的話,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佛,那他原來是怎麼成佛的?他總有從凡夫開始成佛之日起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末香:指呈粉末狀的香料,主要供撒佈於道場或塔廟等地,也可作為燒香點燃燻嗅,或加入油料製成塗香。塗香:是把香料塗抹在身體上,可消除體臭及熱惱,並用來供養諸佛菩薩。塗香所用香料也不是固定的,主要有香水、香油、香藥和末香等。在有的佛經中,更是把供養塗香賦予增益精氣、令身芳潔、調適溫涼、長其壽命、顏色光盛、心神悅樂、耳目精明、令人強壯、瞻睹愛敬、具大威德十大功德。燒香:就是點香。

繒蓋:即以絹帛製造之大蓋,又稱天繒蓋。蓋,原為印度作為防日遮雨之器物,後世乃以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像頂上,或懸於說法者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之莊嚴具。幢幡:「幡」是指紅旗,「幢」是指條幅、橫幅之類,這是形成一種氣氛。衣服伎樂:「伎樂」就是道場常見的敲鼓撞鐘啊、唱贊啊等種種的形式。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可見,要培養大乘菩薩的善根可不容易啊!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受持《法華經》的人在過去無量佛所已經成就了道行,之所以再來是報恩。你的父母、丈夫、兒女都是你過去世中的因緣,你是來報恩的。只要你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知道你是受持《法華經》的人,他們即已得度。你已經給他種下金剛種子,最遲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龍華三會」第三會——所有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種了一念善根的人統統得度。你就明白你是什麼寶,是不是「現世寶」啊?這個「現世寶」是真的現世寶啊!不是罵人的「現世寶」啊!即使跟你結了惡緣,他都因此而種善根。知道我們的重要性了嗎?你儘量地大張旗鼓:我是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因為這是金剛種子。「愍眾生故,生此人間」:佛在《法華經》這樣講,你們敢不敢不相信啊?也有個別人就不相信,他怎麼樣想自已都不像是再來的菩薩。不相信也是白不相信,那麼相信了是不是也是白相信吶?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誰能作佛啊?就是受持《法華經》的人。未來世當得作佛:是究竟圓滿之佛,他現在即已是「分真即佛」。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包括天人,包括阿羅漢、辟支佛,包括菩薩。受持《法華經》的人是菩薩中的菩薩。瞻奉:「瞻」是恭敬;「奉」是供養。

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像供養佛一樣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三世諸佛不打妄語,我們要深信不疑。這樣的人已經是佛土菩薩,他就是為了教化眾生,發慈悲心願身再來,而且是帶著隔陰之迷。前面從舍利弗、阿難他們都不知道過去世的事情,都是佛給他們點明,就是為了解決我們思想上的顧慮。但是我們也不能錯用了心。你不要看到人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把這段經文讀一讀!還不好吃的拿過來,紅紙包送過來!所以作為受持《法華經》的人,我們自已應該趕快發大心,要像菩薩一樣,不僅不要人家供養我,我們連自已的命都要供養別人!各人修各人的功德,可不能修出貢高我慢來。

自舍清淨業報:從佛土過來,情願到這又髒又臭的娑婆世界來。連人啊、鬼啊、畜生吶、一隻貓、一隻狗啊,也往懷裡抱,跟眾生同甘共苦。愍眾生故,生於惡世:我們現在就是「五濁惡世」。人均壽命一百歲時進入「五濁惡世」,現在人均七十歲。

廣演此經:除了講經說法,念念觀照萬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變現,這是最好的「廣演此經」。只要能念念在道,境界現前時,你一定是自性流露,根本生不起煩惱來。這是心地法門最妙的秘訣。這叫「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比如我們平時正在聽課或者唸佛,這時一個人踩你一腳,你一定會說沒關係啊!如果在其它場合,你可能就要皺眉了,這就叫我們時時保持觀照。所以「廣演此經」,你廣不廣?你演了沒有?不是聽經聞法的時候才想到有部《妙法蓮華經》。這是調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習氣。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妙不妙啊?「竊」,就是悄悄地。有的人膽小,就悄悄地:兒子過來,我來跟你講一講。你知道嗎?到底是我生你的,還是你生我的?你知道桌椅板凳跟我們是什麼關係嗎?為什麼會颳風下雨呀?那個貓就是你前世的姥姥,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念變出來的——每個人都能做到啊!這就是「如來使」,是如來的欽差大臣。

曾有一個弟子說:師父啊!我講《妙法蓮華經》,廟裡的和尚還給我頂禮,我嚇得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這沒關係的,頂禮受持《法華經》的人是正常的。這說明那裡的出家人有智慧,但是你不能生貢高我慢之心。各人修各人的福報。

有個居士上班時讀《法華經》,正好領導來找他麻煩。人家走了以後呢,她就暗暗想:你等著受報應吧!這個就不應該了,各人修各人的功德。那麼受持《法華經》的人,你既然知道這樣,要發慈悲心,避免讓人受報應,明白嗎?那些人是誰啊?都是你自已啊!從「第二義諦」講,也是我們前世的父母和兒女,你怎麼可以幸災樂禍啊?可不能這樣啊!「如來使」要當好!

如果從「第一義諦」來講,怎麼叫「如來使」?受持《法華經》的人以如來之理,做如來之教,行如來之行,使得眾生成如來,是不是做「如來使」?這也是「開權顯實」。除了「如」還是「如」,大家皆從「如」而來。

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受持《法華經》的人是佛派來的,是來代佛教化眾生的。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是菩薩中的菩薩,這是在〈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十個比喻裡佛的金口玉言。這個不能含糊的,在其它任何一部經典沒有這種說法。這種方便說是不是很殊勝呢?那麼歸入「第一義諦」說法,「開權顯實」,受持《法華經》、講解《法華經》是不是就是《法華經》呢?是不是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實智慧?透過自已的化身語言方便來告訴大家的如來真實智慧,當下是不是我們的法身真如在派遣我們呢?我們講的當下是不是就表法身智慧?

在這裡也體現了「三身功德」當下具足。讀《法華經》,講《法華經》,這就是「來」——因為讀的是《法華經》,《法華經》是如來全身,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我們讀《法華經》現出了音聲,這是不是《法華經》的化身?透過這個音聲而現出的法理法義,是不是《法華經》的法身?由法身而現出這個化身,由「如」之性而現出這個「來」之相,透過什麼東西來示現吶?當下就知道是報身。有些法師呢,把這個報身說成是天身,這種說法我們不認可。現天身也是化身,凡是有形有相皆是化身,不能含糊。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哪怕是為一個人講一句《法華經》,你都是「如來使」,何況為多人多講《法華經》?佛在這裡是逐步推進。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這段經文簡直叫人觸目驚心!你指著佛的鼻子罵,罵幾十億年、幾百億年——這個罪過還沒有罵受持《法華經》的人一句話罪過大。為什麼?佛滅度以後,佛法的傳承要靠佛的弟子。你毀罵他,這是斷佛種。如果形成這個風氣,誰還敢受持《法華經》啊?我們只能護持他,讚歎他功德無量。佛在其它任何經典沒有這種說法。「萬法平等」不是這樣平等,「經王」就是「經王」。比如,我們做毛巾生意,一天可以賺一百塊,茶杯生意一天可以賺一萬塊錢,而且是現錢現貨。毛巾這個生意雖然一天賺一百,人家還得賒賬。為什麼?他需要修需要證啊!哦,先拿過去,一個月以後給你錢,賣了以後給錢。這個一天一萬塊錢、現錢拿現貨,它無修無證,是不是?你會不會講:哎呀!萬法平等吶!我就做毛巾的生意啊!有沒有這個傻瓜?可是許多人明明也看到《法華經》,他也不敢懷疑就是「經王」、就是第一,而且相信當下就能成就,可他還在講「萬法平等」。

真正把《法華經》讀懂的,你會感慨萬分!為什麼有些人就不來好好修持《法華經》?從聽聞《法華經》之日起,我們放下了沒有?是不是一心專攻《法華經》?我跟你講啊,《法華經》越讀越有味,法味無窮。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讀誦《法華經》的人是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為什麼這樣講?《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報身、法身、化身,全部具足。你讀《法華經》,就是用如來全身來莊嚴你。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如來肩」是表法力、道力,表力量,表他的報身功德。「荷」和「擔」都是表「方便權智」,代表一切萬法。一切的「方便權智」都是由根本智慧所起用。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你不知道也就算了;如果知道,那麼「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他不管在哪裡,你都應該向他頂禮。這個「頂禮」不一定就是跪下來磕頭,而是把他看得在你之上,至高無上,如同對佛一樣。「一心合掌」表示你對《法華經》,對受持《法華經》的人,非常至誠地恭敬。「恭敬」表意業;「尊重」是表身業;「讚歎」是表口業。以「身口意」這三業來恭敬供養。

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前面講過,不再重複。衣服、餚饌:「衣服」是表忍辱,表護持;「餚饌」是美味佳餚,以此比喻法喜食。作諸伎樂:你要盡你所能來供養。「伎樂」是表歡喜心,供養了以後要生歡喜。哎呀!今天可給我撈到了,我供養了《法華經》、供養了受持《法華經》的菩薩,不是應付;更不是:「哎呀!今天遇到他不高興也不行啊」!都是種我們自已的福田,慶幸自已能夠供養。

人中上供而供養之:「人中上供」應該是指法供養。這上面雖然涉及到財物的供養,但關鍵是用心,聽經聞法是最好的法供養。聽經聞法就是「燒香」,就是「塗香」,就是「末香」。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在這裡以凡夫天來比喻第一義天。「天」是表心地。天上人間,以最上的妙寶而供養。一切的供養不能離開恭敬心、虔誠心、法喜心。

佛從始至終都在強調《法華經》怎麼真、怎麼好,都是在幫助我們調理這個微調開關,人身就是宇宙間最精密的一個生物儀器。電器開關可以調控音量大小、清晰度。圖案的清晰度總是有限度,唯有我們的心這個亮度、速度是無量的。要深刻地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強調怎麼樣供養……反反覆覆,婆婆媽媽呀!就是要把我們的心量調到最佳狀態。

其實就《法華經》真實義而言,兩句話就行。一者,「萬法唯心所現」;二者,「即念即佛」。「萬法唯心所現」就是講我們的本來面目;「即念即佛」就是講你明白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你當下成佛。所以越是真理越簡單,就這麼兩句話,佛講了這麼一部大經。本來成佛就是很簡單的事啊!因為我們眾生被十法界花花世界所迷惑、所執著,而對最簡單的真理卻不屑一顧,積重難返。所以佛說了無量的方便之法來引導,那都是迫於無奈。真實的道理兩句話就完了,但是我們卻仍然執著於佛所講的無量引導法門,所以佛也是乾著急啊!

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須臾」就是片刻(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聞之」,聽懂了;「即得究竟」,這裡有沒有講要修個十天半個月?

《法華經》《楞嚴經》中,佛時不時提醒各位,只要聽懂了「如來藏」,只要明白了什麼是「阿彌陀佛」,你當下成就。好好想一想啊!在這之前一天到晚要讀經、誦經、唸佛、拜佛、打坐、做種種善事……有沒有想到過明白了什麼是佛當下就成佛?這個法是印廣法師在講,還是佛金口玉言?在《楞嚴經》第七卷就是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第四卷講「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成佛如同微塵被風吹,易如反掌,哪裡靠你苦修而證得?這是佛之金口玉言。

在法華會、楞嚴會上,佛講了某一品經文以後,馬上就有一大批一大批的授記,話雖不同,其理是一。為什麼「須臾聞之,即得究竟」?因為他「聞」的是真實義,「聞」的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這個心很奇怪,你見什麼就是什麼——見方是方,見圓是圓,見大是大,見小是小,見王是王,見子就是子。因為《法華經》是圓頓大法,萬法皆我一念所現,是不是圓滿了一切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嘆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住佛道:住於佛土,這就是明心見性。圓頓大教從初住位的菩薩開始——為什麼叫初住啊?從初住開始,他即住入佛土。不管在順境、逆境,都要懂得他是誰,我是誰;即使你在做傷害他人之事時,你有慚愧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啊!而且這種心一定是真實的,否則你不會生慚愧心,這是「住於佛土」。你明白泥巴瓦塊、樹木花草都是我,要深信不疑。我們平時修行的功德就回向給受到我們傷害的眾生。喝水都是殺生,可是我們不喝水就沒有命啊,就不能成道啊!那麼殺雞殺鴨這些嚴重的殺生我們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又不要錯用了心!我喜歡吃肉,吃一塊:「阿彌陀佛」!這叫「噁心持法,罪加一等」!喝水的時候都還要持咒啊!「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那個咒叫「唵,縛悉波羅摩尼莎訶」,持這個咒就在還債。當然這是小乘法。真正明心見性,跟持咒的功德相比,不是一樣,而是大無量倍。

成就自然智:這是無功用道,從兩種角度觀照:一者,明心見性以後,不需要別人指點,他念念在道,這是「真修」。二者,「自然智」也叫「無師智」。一般在來世才能得到。你拿到經文一看就懂,不需要人教。要達到這種智慧,唯一的條件: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佛法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你要供養老師,最好的供養就是聽經聞法。你不親近講解《法華經》的法師,你不能成就前面這兩種功德。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一切種智慧」就是「一心三藏」,分別說為「一切智」與「道種智」。「一切智」,知道我們的心能現出萬法,在性見相,在空見有,在「阿」見「彌陀」,這叫「一切智」,也叫「總相智」。「道種智」也叫「分別智」,也叫「差別智」。對十法界永珍、千變萬化,深信不疑它就是由我們的一心所現,當下即是一念,這叫作「在相見性」,在事見理;在「彌陀」見到「阿」。

「一切種智慧」也無非是明心見性。因地菩薩在見道位就能觀照到「一切種智」;在佛的證道位才能徹底圓滿「一切種智」。所以「當受持是經」,必須「依法為師」。前面講到供養受持法華者是「依人」,這裡講到「當受持是經」是「依法」。佛唯恐我們發生執著,又補上一句「並供養持者」——雖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是法要人傳。可見佛的本義,在依人為師的前提要看他是傳什麼法。

那麼對受持《法華經》的人我們是「依人也依法」,人法是一不是二;對不是受持《法華經》的人,我們既不依人也不依法,仍然是人法不二。選人選事唯一的標準:看他是不是傳《法華經》《楞嚴經》了義大法,是依法來論人。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男是女,只依法。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

這是講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是什麼地位,是什麼來歷。佛是過來人,佛知道受持《法華經》的人是從極樂世界來的,是為了教化眾生,自願帶著「隔陰之迷」而來。而且佛提醒我們怎麼樣來印證自已是從極樂世界來的呢?有兩個證據要清楚:第一,佛在《無量壽經》講,聽到佛號,聽到鐘聲、鼓聲,我們這個心裡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慨,汗毛為之豎起,甚至流眼淚,這就不是凡人;第二:生一念歡喜心,你深信萬法都是一念所變現。就這兩點你衡量一下。退一萬萬步講,你即使之前不是從佛土來的菩薩,那現在是不是就在佛土的菩薩啊?這是提起我們受持《法華經》的信心,明確弘法利生的責任。

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五濁惡世說法比盛世說法要艱難。一念心明白萬法就是「我」,這就是「廣說」。這是「一說一切說、一供一切供」。這是〈方便品〉所講:讚歎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何況你不僅僅是一念,你到處奔走呼號、講經說法、勸導修行、組織法會,更加就是「廣說無上法」呀!這個「無上法」是無上無下、無前後、左右、內外、空假,是這樣的「無上法」。

「應以」,作雙重觀照:一者,眾生應當真心供養受持《法華經》者;二者,作究竟意義觀照,這裡解釋為「應供」、道交感應。當我們一念觀照到萬法即是「我」的時候,萬法是不是就在「供養」我啊?所以道交感應。「天華、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是代表無量的萬法。「天」是表心地感應。「華香、寶衣」這是代表無量的萬法。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饌」是飲食,「上饌」是最好的食品。「眾甘美」,是除了最好的食品,還有各種各樣口味好的食品;同時要觀照為「第一義諦真」,表歡喜心、法喜心以及聽經聞法。這都是法供養。要把法供養與事供養圓融起來,不要錯用了心:既然是這樣,我就歡喜你就行了,什麼也不供養。對於沒有經濟能力供養的人,你生歡喜心,這種供養跟有金錢能力供養的人功德無二無別。

冀得須臾聞:是指你進行了種種的供養以後,希望聽聞哪怕一點點《法華經》。佛在這裡就是講以多事來求少得。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作色」就板著面孔,窮兇極惡。不是嬉皮笑臉的:「哎呀,你這個佛怎麼回事啊?」一定是面相很兇。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一句罵,勝過無量罵之重罪。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所以我們唸佛拜佛並不是沒有功德啊,但你這個功德是人天福報。你讚的是佛,不是讚的經。贊經是明理明義,贊真心本來面目;「贊佛」你是執著於相,但是也能得無量的大福報。唸佛拜佛一個大劫的福報大不大啊?大得很啊!

嘆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你讚歎一個受持《法華經》的人,為什麼福報比「贊佛」的功德還要大啊?在某種意義上,你已經是在依法。佛在前面講:能夠聽你舍利弗講《法華經》,等於見到了我,也等於見到了你舍利弗,也等於見到了無量的菩薩和比丘。當一個人能把受持《法華經》的人看得比佛還重的時候,說明他已經明白了《法華經》的重要性,他已經在依法。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八十億劫」是幾千萬億億年啊!「若得須臾聞」,賺夠了!因為這一句《法華經》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財寶你全部到手了,你最起碼解除了生生世世對於死亡的恐懼,是不是得大利了?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這段經文在第二十三品還有更詳細的說明。「諸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經典,唯有《法華經》是王,唯有《法華經》能教你成佛。聽了這些話我們該作何感慨啊?許多人聽了《法華經》以後,說:師父啊!我回去早晚課本要不要念啊?《金剛經》要不要誦?《六祖壇經》要不要看?我說:當然要看吶!那《法華經》沒有時間看怎麼辦?你讀一句《法華經》,勝讀無量經功德無量倍!自已去權衡。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圈的頂流夫婦

甜橙櫻桃

一覺醒來後,變成端淑女娘!

Y七點

四元解夢雜貨鋪

素素紫

小狼狗老公養成計劃

心情大好的天晴宇

病秧子想要活下去

倉鼠夢小澤

當光降臨

琳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