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真的會出現,因為他的做法確實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

每當提到這樣一個話題時,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有意思。

假如換成是呂本他們來處理這個問題,

恐怕天底下的許多官府官員們,各個都會遇到不少麻煩,甚至可能會引發重大的事故呢。

那時候無論怎麼應對,都會得罪一大批人。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朝廷給予官員們的俸祿本來就低,

而從商人那裡剋扣的那一小部分,也成了官場上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朝廷的意思是,如果你們能確保不激起公憤,那就去做吧。

只要保證不死人,不惹出大亂子,允許你們有一些灰色收入,以此維持生存,朝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默許了這個現狀。

朝廷默許了,連那些做生意的商人自已也都預設了:在途中會被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因為那是朝廷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實,但現在陳寒打算改變這一切。

坦白講,這是一個極其棘手的決定。

估計陳寒自已也沒料到,這其中涉及的利益糾葛竟然如此複雜。

不過呂本倒是支援陳寒,並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

為此,他在前面做了一系列的基礎工作。

比如設立五大工廠後,商人們在此進行交易,所得利潤的六成上交國庫。

國庫再從中抽取兩成,作為全國官員俸祿之外的額外補貼。

這就意味著他已經預見到未來改革政策中,很可能會削減一部分灰色收入。

削減這部分灰色收入的同時,卻又透過國庫收入中的兩成予以補足。

這樣一來,呂本不得不佩服陳寒的策略,這套打法邏輯嚴謹、環環相扣。

他所做的每一步決策,實際上都已經充分考慮到整個天下將如何響應。

就拿商人受刁難的事情來說。

大家普遍認為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這種看法已經被廣泛接受。

包括官員和普通百姓都認為商人就是這樣卑賤的存在。

既然你們能賺那麼多錢,而且繳納的賦稅又少,

而我們普通百姓納的丁口稅卻那麼高,那你們就必須得付出點代價,才能讓大家心理平衡。

因此,大家已預設了商人必須支付更高的稅費來做生意這條規則。

即使商人想要反抗,也不會有人真正理睬。

現在陳寒又提高了商人們的賦稅十五倍。

那自然就需要給出一些補償措施給人家。

於是他就著手取消這部分灰色收入,疏通流通環節,使商人們不必在路上浪費過多時間。

讓他們做生意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從而繳納更多的賦稅。這樣一來,

所有的規矩便清晰明瞭……

不再是那種灰暗不明、潛藏在內的規矩了。

這樣的話,本地的官府和各地的官府之間差別就沒那麼大了。

商人不會再遇到在這裡交十兩銀子,換個地方又要交十五兩,再到下一個地方可能又是十二兩的情況,各種標準不一。

這樣下去,很多做生意的人根本無法準確計算自已的利潤,根據應繳的費用做好規劃。

這樣一來,所有的環節都被打通了。

即使賦稅確實很高。

但那些其他的潛規則環節都已清除乾淨。

這對商人而言終究是件好事。

畢竟現在一切都明明白白擺到檯面上,我該交多少稅,一眼就能看清,這樣就方便多了。

這麼做對商人的確是有利的,

但對於一些富庶地區的官員來說,

就像是斷掉了他們的手足。

因為在富庶地區,他們能接觸到更多的商人,可以撈取更多的灰色收入,當然更樂意運用這些潛規則行事。

所以肯定會得罪不少人。

這就得看陳寒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了。

想到這裡,大家都由衷敬佩陳寒,

他竟然敢推行這樣的政策。

因為一旦實施開來,

對所有人來說都會產生極大的震動。

一想到這,呂本也不禁感到欽佩:

\"就得看他是否有這份膽識了。如果有膽識,那就放手去做;

若沒有,那就是個笑話。

我希望這時能有人挺身而出,對陳寒施加重大打擊,

哪怕派人來刺殺陳寒也在所不惜。\"

官場上聽說官員遭到暗殺的事並不少,

所以大家談論起此事時都認為,

如果地方官員真的憤怒了,陳寒遭到暗殺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如果有這樣一位勇者站出來就好了……

---

在紡織廠裡,此刻陳寒正緊盯著紡織棉布的流程。

他自已本身就是從事還原古代科技的博主,因此對這類事情非常著迷且相當專業。

即便這些機器都按比例放大了許多倍,

但它們的基本原理依然沒變。

只見棉花被送入機器內,漸漸變成紗線,然後再一卷卷地成為紗錠。

看著水力紡紗機按部就班地運轉,

看到紡紗機能按自已設計的方式執行,

看到無需多少人工就能讓紡紗變得如此高效,陳寒內心充滿了滿足感。

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在指責他,

很多人都學過工業革命的歷史,不過或許很多人不清楚,

實際上工業革命正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

那時候,英國的棉紡織業賺得盆滿缽滿,產業發展特別快。

已經有了很多高階的手工工場,技術嫻熟的工人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新技術更容易被推廣開來。

從18世紀中期開始,棉紡織業率先引入了機器。

在1733年,一位名叫凱伊的鐘表匠發明了飛梭,這個創新大大改變了手工穿梭織布的傳統方式,讓工作效率提升了整整兩倍。

於是乎,棉紗的需求量一下就超過了供應,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紗線短缺,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紡紗技術的改革。

到了1764年,一個叫哈格里夫斯的紡織工人,發明了一臺手動式的多錠紡紗機,並且為了紀念他的女兒,將其命名為珍妮機,這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

然而,隨著珍妮機上的紗錠數量增加,動力不足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為此,鐘錶匠阿克萊特在1769年發明了用水力驅動的紡紗機,解決了這一難題。

不過珍妮機產出的紗線雖然細但容易斷裂,而水力紡紗機生產的紗線雖然結實卻又顯得粗糙。1779年,織工克倫普敦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創造出了全新的紡紗機——騾機,因其融合了騾子兼具馬和驢的特點而得名。騾機能夠同時轉動多達三四百個紗錠,從而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革新。

1785年,鄉村牧師卡特萊特在參觀了阿克萊特的棉紡織廠後,受到水力紡織機的啟發,成功製造出了水利織布機,使得織布效率提高了大約四十倍。這一發明實現了織布機與紡織機之間的有效聯動配套,開創了工作流程和技術工藝歷史性的突破,也推動了其他產業的技術變革。

現如今,陳寒在他的紡織廠裡使用的就是這套水力紡織機和水力織布機。由於水力紡紗機一次能產出三四百個紗錠,所以進入他的工廠,你會立刻感受到那震耳欲聾的巨大轟鳴聲。

這轟鳴聲中,交織著棉花、紡紗飛梭的旋轉以及紗錠的轉動,共同構成了一首龐大的交響樂,使得這座紡織廠成為了一個永不停歇的工作場所。

陳寒之所以選擇把紡織廠建在秦淮河邊,正是看中了這裡水流湍急,同時便於築壩的優勢,以此作為整個紡織廠的動力源泉。

目前,他還在使用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但他計劃未來一定要推進更為強大的動力裝置,那就是蒸汽機。不過這還需要一步步地實施。

畢竟,現在的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在接下來的四五十年內,應該是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只有等到大明王朝真正開拓出更多的新市場時,才應該將蒸汽機應用於整個紡織廠之中。否則一旦產量過剩,賣不出去,那就麻煩了。

但正是因為陳寒工廠裡的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效率遠超最熟練的工人六倍左右,所以在擴張產能方面還需謹慎行事。

畢竟根據一些歷史記載顯示,明代時期的織布效率其實並不高……

在明朝晚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記載了一個改良過的五人繅絲流程:一個人負責燒火做飯,兩個人專門整理蠶絲頭緒,另外兩個人主要負責繅絲。這樣五個工人一天可以繅出三十斤的絲。

在棉紡織業方面,《浙江海鹽縣圖經》提到,“紡紗的人每天能紡出四到五兩紗線,織布的人一天能完成一匹布的編織。”

《嘉善縣誌》中也有記載,描述了東南地區婦女們的勤勞,“有些婦女每天能織出三匹布,不過這些布料又小又粗糙,遠遠比不上松江地區的質量。”同時指出,“那些勤奮紡織的婦女,一個月通常能織出四十五匹布。”

以上情況大致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的紡織技術水平,但這已是頂峰水準。即江南技藝最精湛的工人每月也只能織出四十五匹布。

然而,在陳寒所處的地方,他引進的水力紡紗機一天能紡出兩千多斤紗線,這個產能竟然是明朝中期以來最為熟練的工匠團隊(每組五人)技術水平的六十六倍!

陳寒的工廠總共只有十多名工匠,但他們一天紡出的紗線卻達到兩千多斤,這個產量甚至超越了江南地區三百多位頂級熟練工匠一天的工作量。

至於織布的速度就更驚人了。在江南沿海地區,即使是最熟練的女工日夜不停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織出三四匹或四五匹布。而在陳寒這裡,單臺水利織布機一天就能產出四百多匹布,並且布的質量標準達到了松江布,寬度超過三尺。

這種生產效率實際上已經足夠驚人了。現在正值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然而陳寒使用的技術卻是四百年後才會出現的,他整整領先了四個世紀,對此感到十分滿意。

此刻,陳寒站在那裡,親眼見證著自已一手打造的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組成的全套生產線高效運轉,產出大量布匹。李少堯看著眼前的一切,感慨萬分,他按照陳寒的要求,將所有機器安裝到位並順利執行。

看到新型的紡紗機和織布機高效配合,完成整個生產流程時,他們都驚覺速度竟然這麼快。陳寒親自用手觸控了一下剛織好的布料,雖然尚未達到現代工藝的水平,但已經相當舒適。

李少堯摸過後欣喜若狂:“大人,太厲害了!我們紡織廠生產的布雖然趕不上松江最優的三梭棉布,但相較於其他棉布而言,質量要好得多。而且我們的生產效率比他們高出了一百多倍,他們的產量在一百多天裡都不及我們一天的產量。這還是僅有一臺水力紡紗機和一臺水力織布機的情況,如果再增加幾臺的話,豈不是要把全天下的棉布生意都給壟斷了嗎?”

陳寒笑著回應:“這樣的效率已經足夠了,不必再多製造那麼多機器。”他身邊站著的是從江南請來的十幾名工匠……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圈的頂流夫婦

甜橙櫻桃

一覺醒來後,變成端淑女娘!

Y七點

四元解夢雜貨鋪

素素紫

小狼狗老公養成計劃

心情大好的天晴宇

病秧子想要活下去

倉鼠夢小澤

當光降臨

琳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