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望著有些拘謹的郭汝槐,輕輕拍了拍他的手臂。

\"你是個清廉的官員,家中的婦孺都對你讚譽有加,這點物資對你來說不算什麼。\"

\"我們雖是監察使,但不能拘泥於條框。\"

\"畢竟,人是要吃飯的,一頓不吃,肚子可就叫喚了,身體可是革命的資本,明白嗎?\"

陳寒的話語讓旁人聽得雲裡霧裡,卻又覺得頗有道理。

郭汝槐顯得有些侷促,臉色時紅時白,不知所措。

陳寒接著說:\"好吧,你繼續巡邏,我們得上朝了。\"

郭汝槐回答:\"大人,這次屬下也被召入朝中。\"

陳寒略感驚訝,以往他這個輕捷監察使是無資格參與朝會的。

他沒有多言,立刻提議:\"好,一起坐我的馬車吧,人多熱鬧。\"

郭汝槐有些尷尬,但拗不過陳寒,只好上了他的馬車,一同向皇宮進發。

路上,陳寒與郭汝槐談論了當前的官場狀況,還分享了自已的雄心壯志,言語間充滿自豪。

他不止一次地拍著郭汝槐的肩膀,保證只要並肩作戰,定能有所作為。

郭汝槐始終面帶一絲困擾,顯得有些為難。

陳寒以為他是不習慣乘坐如此奢華的馬車,便沒再追問。

抵達皇宮,下車時正好碰見左都御史詹徽和他的僚屬也從馬車上下來。

雙方對視,立場分明的他們互不相讓,臉色都不好看。

詹徽見到郭汝槐從陳寒的馬車上下來,臉上掠過一絲幸災樂禍,不知道他今天心情如何。

詹徽和他的文官隊伍離開後,藍玉冷哼一聲:\"這老傢伙,笑什麼呢?\"

陳寒不以為意,領著郭汝槐步入朝會。

奉天殿的廣場上,朱元璋端坐於龍椅之上。

看著文官隊伍前列的陳寒,他的眼神中也透出一絲微妙的幸災樂禍。

這時,太監高聲宣佈:\"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郭汝槐率先站了出來。

作為小小的巡查使,他站在文官隊伍的末尾,起初並未引起注意。

一個連正七品都未達的巡查使,竟然出現在朝堂之上。

因此,當他站出來時,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他。

郭汝槐從袖中取出一封奏章,大聲宣告:\"陛下,微臣郭汝槐,巡查南城監察院,今彈劾左僉都御史詹徽!\"

當這句話在廣場上空迴盪,每個在場者都震驚得無以復加。

陳寒瞪大眼睛望著郭汝槐,難以置信。

藍玉和他在武將隊伍中的同伴也是一臉愕然。

這是怎麼回事?

剛才大家不是還談笑風生嗎?

你還感激先生出手相助你的家庭。

先生甚至拍著你的肩膀,承諾要提拔你,讓你伴隨左右,共同監督政界。

況且,朝廷上下誰不知曉陳寒以無畏著稱,敢於直面帝王的挑戰。

你現在要彈劾他?

而且是在陳寒歷經文官多次彈劾和陷害卻屹立不倒的情況下。

你這個小小的巡城御史,竟主動站出來提出彈劾。

這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

藍玉、曹振和王弼的臉上,先是困惑,繼而驚訝,最後是怒火中燒。

這究竟是哪一種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呢?

剛才還一同乘車而來,共話天地。

轉眼間,你就要對他發起彈劾?

陳寒同樣深感意外,沒料到會有這樣的轉折。

朱元璋接過宦官呈上的奏摺,匆匆一瞥後放下,望向陳寒,然後問:“郭汝槐,你要彈劾他什麼?”

郭汝槐答道:“微臣要彈劾左遷都御史,他在前日晉商商會中,接受了兩百六十多位商人共計一百萬貫的賄賂!”

此言一出,整個朝廷瞬間靜默如死。

詹徽等人起初帶著一絲幸災樂禍,但恐怕未料到金額竟高達百萬貫。

即便心中有所準備,此刻也被嚇得不輕。

誰能想到,陳寒膽大妄為至此,竟敢收受如此鉅額的商人賄賂。

要知道洪武初期,那位如殺神般的皇帝就立下了規矩:

貪汙受賄超過二十兩銀子,便要剝皮充草。

即活生生地剝下貪官的皮,

再用稻草填充,置於官府門前,作為警示的傀儡,

讓後來者明白前任是如何喪命,

明白貪汙的結局是什麼。

在這樣嚴厲的風氣下,即便是貪心的官員也會戰戰兢兢。

然而,陳寒竟然接納了晉商商會那筆一百萬貫的賄賂。

若此案坐實,

可以說,陳寒一人貪汙的總額將超過以往所有貪汙犯的總和。

簡直是駭人聽聞。

於是郭汝槐話音剛落,立即有文官挺身而出:

“陛下,若此事屬實,陳寒所涉貪汙數額,將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筆。”

又有文官站出來發言:

“陛下,我朝以清明政治為根基,以嚴酷法律告誡官員,要廉潔自律。”

“陳寒承受龍恩深重,古今罕見,龍顏多次寬恕他對權威的挑釁之言。”

“未曾想他非但不感激,反而濫用職權,謀取私利!”

“一百萬貫,那是國庫十分之一的財帛。”

“如此貪婪之人,如不嚴厲處置。”

“怎能威懾朝中百官,樹立公正!”

此刻的陳寒,竟未料到郭汝槐首當其衝針對的竟是自已。

他也瞬間領悟,為何郭汝槐在途中避而不視他的目光。

顯然,對方早已策劃好,打算揭發他。

儘管他一直認為自已冒死直言是一種勇氣,

但面對這樣的境遇,心中難免五味雜陳。

同樣,他對朱元璋先前的言論有了新的理解。

朱元璋曾說,交出錢財是對他的最大庇護。

無奈之下,陳寒在拒絕的那一刻簽下了字據。

起初,他對朱元璋的貪婪略感輕蔑,

但現在看來,身為皇帝的朱元璋,豈是他這等小人物能揣度的。

或許,朱元璋確實預料到有人會藉此對付他。

也許真的有人會利用此事對陳寒構成威脅。

因此,朱元璋才會深夜造訪陳寒府邸。

如此,陳寒便能免於無辜的指責。

就算那一百萬貫是商人捐贈給皇上的,

只因他在街頭許下的諾言,

商人們才贈予他這筆鉅款。

皇上知情後,敏銳察覺到他們可能設局對付陳寒。

鉅額財富一旦被定罪,

即便朱元璋內心多麼不願失去陳寒這位能臣,

多麼需要他來斂財,做事。

在法律和眾多文官的鐵證前,陳寒難逃一劫。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這個下策。

表面看,他貪戀那一百萬貫,

實則救了陳寒。

陳寒明白這點後,回顧朱元璋的眼神,

終於領悟到那幸災樂禍背後的含義。

還有一些微妙的細節。

昨晚,朱元璋一心想著取走那二十萬貫,

而陳寒卻拖延時間,試圖私吞這筆錢。

當時朱元璋並未深究,

但現在看來,確實是陳寒不知好歹。

於是,陳寒懂得了朱元璋眼中戲謔的含義。

那意思彷彿在說:瞧你這小丑,壓根不懂,我可不是圖你財,我是護你周全。

陳寒對朱元璋的敬仰瞬間如滔滔江水。

這確實是新手政客如他所無法比擬的。

朱元璋的洞察力,他難以企及。

身為帝王,對於人性的把握,

想必是多年權力爭鬥的經驗累積,深知手下們的本質。

因此,他提前為陳寒開闢了一條生路。

這真是救命的仁慈。

於是,陳寒再次注視朱元璋時,敬佩之餘,更多的是感激。

這位帝王,確是用人唯才,他在冷靜時刻的決策,無愧為一代雄主。

藍玉、王弼、曹振三位武將,對此最為清楚。

他們聽說陳寒派侍女夏荷和冬雪去探望郭汝槐,並贈送了些許物資。

還承諾要提拔郭汝槐。

然而轉眼間,郭汝槐竟如此忘恩負義。

這使得這三個直率的武將攥緊拳頭,準備斥責這個無情無義的文人。

陳寒卻用眼神阻止了他們。

因為陳寒現在穩操勝券。

朱元璋已經為下一步做好了佈局。

那份蓋章簽名的憑證,足以證明他毫無私心。

足以表明他與帝王之間已達成默契。

這筆錢早已上交給上級。

這樣一來,帝王便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此刻,他可以安然觀賞文官們的戲碼。

心中,除了郭汝槐的背叛讓他略感不適,倒也有些佩服這傢伙。

至少,他不是那種看人臉色行事的人。

至少不會因為一點小恩惠就對他網開一面。

因此,這一刻,他對郭汝槐反而多了幾分欣賞。

那份微不足道的不滿,那份微妙的不適,也在無形中消散。

聽完文官們的陳述,詹徽也站了出來。

\"陛下,微臣身為左都御史,未能察覺陳寒的貪婪,這是死罪。\"

他話音剛落,文官們紛紛出聲求情:\"陛下,左都御史大人無罪。\"

\"因為誰也無法預料這樣的事會發生。\"

\"前日,在街頭,左僉都御史大人公開地會晤那些晉商。\"

\"晉商感謝陳寒,自然會表示敬意。\"

\"而陳寒接收那一百萬貫,卻用作私利,這與左都御史大人無關。\"

\"若懲罰左都御史大人,我們不服。\"

隨後,又有一位官員站出來。

他是禮部的一員。

他義正言辭地指責陳寒,違背了禮法。

慷慨激昂地指出,陳寒無視了公共道德。

竟然公然與商人勾結。

起初,他救災的初衷是為了黎民,為了那些受苦的災民,朝廷上下都能體會。

如今,卻變為了滿足一已之私。

以往的一切表象,原來都是陳寒精心策劃的戲碼,只為塑造更崇高的聲望,以便更輕易地斂財。

一篇長達千字的控訴,字裡行間充滿憤慨。

每一句話,都讓聽者義憤填膺,恨不得立刻將陳寒拿下,嚴懲不貸。

藍玉等人內心焦灼無比。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快穿:繫結了偽善系統

曠野獨行哉

開局穿越成秦始皇:誰說我死了?

翱翔的小烏龜

【全職】大神你別跑

雙失

想要自己的生活

孤獨的將軍

快穿之強扭的瓜嘴甜

燈泡不夠亮

放開,那個Beta是我的

六里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