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徐敬業打響反武第一槍

武則天當政,她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手握大權,如日中天。大唐李氏宗親深感自危又怨恨不忿,只是迫於武氏勢力不敢妄為。

暗潮湧動下,一位因功受賜李姓的功臣之後搶先站出來,掀起了反武浪潮。他就是大唐軍神李世勣之子、曾任眉州刺史的李敬業(以下稱徐敬業)。

李世勣原本姓徐,唐高祖李淵賜他李姓,太宗時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堪稱戰功煊赫。死後,兒子徐敬業襲承了英國公爵位。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與弟弟徐敬猷受人牽連坐罪貶官,在揚州遇到了同樣遭到降職處理的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杜求仁、御史魏思溫等人。

這些高幹子弟、失意官員和落魄文人聚到一處,先是瘋狂發洩對時局的不滿,接著便開始琢磨著改變現狀。可是眼下承平已久,起兵叛亂沒有由頭哪行?於是,他們想到了被貶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為起兵造反找到了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匡扶中宗李顯!

魏思溫在這些人裡足智多謀,負責制定具體計劃。

他先讓監察御史薛仲璋申請出使江都(今揚州江都區),又派人找到薛仲璋,偽稱:“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薛仲璋隨即以此為由收押了陳敬之,代管揚州事務。

幾天後,徐敬業乘驛車抵達江都求見,說自已是揚州司馬所屬官員,剛接到朝廷出兵討伐高州酋長馮子獻作亂的密旨,令火速徵募軍隊前往。

薛仲璋以欽差大臣身份下達命令,讓士曹參軍李宗臣大開府庫,放出囚犯併發給盔甲、武器,把陳敬之斬於監所。錄事參軍孫處行查覺有詐拒不從命,被斬首示眾。揚州都督府所屬官員見識了孫處行的下場,不敢再行反抗,乖乖聽命行事。

因徐敬業家世顯赫,被推舉為匡復府上將,兼任揚州大都督。

唐之奇、杜求仁擔任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擔任左、右司馬;魏思溫任軍師;駱賓王為記室,掌管各類文書。不過十天左右,就集結起了十餘萬兵力。

有了領導班子,有了武裝力量,詩人駱賓王大筆一揮,寫下那篇著名的《討武曌檄》,佈告天下:

“臨朝聽政的偽後武氏,人非善良,出身寒微。當年曾為太宗嬪妃,以替太宗更衣之機私通先帝李治。她暗中隱瞞事實,奪佔後宮恩寵,搶走皇后寶位,陷先帝於亂倫;她殺掉姐姐屠戮兄長,毒死皇后害死太子,惡劣行徑為人神所共憤、天地所不容;她包藏禍心,覬覦皇位,幽禁先帝之子,重用自家宗族。先帝墳頭之土未乾,幼小國君身在何處!試看今日大唐,竟是誰家天下!”

這篇文采斐然的檄文傳到武則天那裡,當得知是駱賓王所為,她不怒反笑的對眾宰相說:“這麼好的人才,你們卻讓他流落江湖為逆臣所用,實在是天大過錯!”

為儘快撲滅叛亂,朝廷委派宗室將領、左鈐衛大將軍李孝逸掛帥,在李知十、馬敬臣輔佐下,發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

魏思溫勸徐敬業:“我們既以匡復唐室為名,就應親率大軍堂皇向前直指洛陽。讓世人都知道我們志在勤王,天下一定雲集響應。”

薛仲璋另有想法,認為:“金陵有王氣,且有大江阻隔。不如先攻取常、潤二州,以此作為爭霸天下的根基,再向北奪控中原。如此進退都可無憂,方為上策!”

魏思溫反駁他:“山東豪傑因武氏專權而憤怒惋惜,聽到我們起兵,無不翹首企盼。現在不順應大勢建功立業,反而龜縮起來築造巢穴,讓遠近豪傑聽到怎會不一鬨而散。”

徐敬業採納了薛仲璋意見,讓唐之奇駐防江都,自已渡江攻打潤州。

魏思溫對著杜求仁感嘆:“兵聚則強,兵分則弱。敬業不集中兵力渡過淮河,收服山東奪取洛陽,恐怕失敗就在眼前!”

潤州刺史李思文是徐敬業的叔父,知道了徐敬業計劃,忙派人向朝廷告急並率軍迎戰,但很快兵敗被俘。徐敬業勸他投降,遭李思文拒絕。曲阿令尹元貞前來增援,也被徐敬業所敗,力戰而死。

此時,唐軍主力已在李孝逸統率下逼進揚州。

徐敬業忙從潤州回軍,屯駐高郵下阿溪(今江蘇揚州高郵西南石樑河),派徐敬猷駐防淮陰,將領韋超、尉遲昭扼守都梁山(江蘇淮安盱眙縣南)。

李孝逸進至臨淮(江蘇宿遷市泗洪縣),因偏將雷仁智作戰失利停軍不前。侍御史魏元忠勸他:“天下承平已久,聽聞有人叛亂,都在關注何時剪滅。如今大軍滯留,遠近都很失望。萬一朝廷下令換帥接替將軍,您該如何推脫逗留不前的罪責!”

李孝逸立即揮師向前,副帥馬敬臣在都梁山擊斬尉遲昭,韋超仍盤踞都梁山與唐軍對峙。

十一月初四,朝廷嫌李孝逸進展遲緩,任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

這道詔令意圖明顯,一方面黑齒常之是百戰名將,由他出馬剿滅徐敬業不在話下;另一方面也再給李孝逸壓力,帶著三十萬正規軍打了兩個多月不見成效,朝廷顏面何存!

聽到黑齒常之要來,李孝逸有些急了,召集將商議。眾人大多認為韋超據險固守,將士無從施展勇猛,騎兵無法發揮優勢,且窮寇死戰,硬攻傷亡太大,不如分兵圍住都梁山,然後直趨江都,攻滅他們老巢。

支度使薛克揚說:“叛軍雖佔據險要,但人數不多。我們如分兵包圍,留多了分散前方兵力,留少了又會成為後患。應先集中力量打下都梁山,一旦攻陷,淮陰、高郵之敵自會瓦解冰消。”

魏元忠提議先打淮陰徐敬猷,眾人都說:“那還不如先攻徐敬業,徐敬業敗了,徐敬猷不戰而擒。如果先打徐敬猷,徐敬業從下阿溪迎擊,我們可就腹背受敵了。”

魏元忠說:“不會這樣!敵軍精銳集中在下阿溪,與之決戰,有利於彼、不利於我。萬一失利,戰場頹勢很難挽回。徐敬猷是個賭徒,對打仗一竅不通,且兵力較少人心不齊,大軍一到即可拿下,徐敬業想救也來不及。而後乘勝席捲,就算他們有韓信、白起的勇悍,也無法阻我兵鋒。如今放著易取之敵不打,偏要與強敵硬碰,不是好計策。”

眾人見他分析的通透,便都不再言語,李孝逸當即定下決心。先打韋超,韋超趁夜遁走;再攻徐敬猷,徐敬猷棄城而逃。

十一月十三日,唐軍進擊下阿溪,徐敬業沿溪固守。

唐將蘇孝祥、成三朗率五千人乘舟發起攻擊,被徐敬業打敗,唐軍死傷過半,蘇孝祥戰死,成三朗被擒。

唐之奇把成三朗拖到陣前準備斬首,行刑前欺騙大家:“這是李孝逸。”成三朗掙扎著放聲大呼:“我是成三朗,不是李將軍。大軍已到,你們敗亡在即。我死了,妻子享受榮耀;你們死了,全家蒙受恥辱。趕緊束手就擒!”

各路唐軍相繼趕來,數次作戰均遭敗績。李孝逸準備撤軍,魏元忠勸他:“眼下是順風,草木又已乾枯,有利於火功。”再三請求李孝逸放手與敵軍一戰。

徐敬業其實早成了強弩之末,士卒久戰之下疲憊不堪,都在猶豫觀望,陣型日漸鬆散。

李孝逸雖然優柔,但能從諫入流,尤其肯聽魏元忠的話。他按魏元忠計謀,集中兵力猛攻叛軍並順風縱火,徐敬業大敗,所部士卒被唐軍斬首七千級,掉入水中溺亡的不計其數。

徐敬業等人逃入江都,攜妻子奔赴潤州(江蘇鎮江),準備乘船沿江入海逃往高句麗(今朝鮮半島)。李孝逸進駐江都,分派將領追擊。

十一月十八日,徐敬業行至海陵(江蘇泰州),舟船遭遇大風無法前行。將領王那相叛變,殺掉徐敬業、徐敬猷、駱賓王,割掉他們的首級歸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等人也均被抓獲斬殺,為期三個月的變亂遂告平復。

徐敬業叛亂,他的家族也受到牽連。軍神李世勣被追奪官爵剝奪李姓,連棺材都被挖出拋棄荒野。可憐他一生謹慎,死後卻被不肖子孫所累,怎不令人扼腕嘆惜!

名將程務挺因與唐之奇、杜求仁關係親近,坐罪斬于軍中。被他打的找不到北的突厥人聽到訊息,竟然宴飲狂歡,還專門為程務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進犯都要向他禱告祈福。

後人在評論此事時說:“徐敬業如能用魏思溫計策,以匡復李唐為已任,揮師直指河洛,即便兵敗身死,也不枉忠義一場。而他卻貪求金陵王氣,自已想做皇帝,成為真正的叛逆,又怎能不敗!”

【05】血洗李唐宗室

隨著掌權日久,武則天漸漸有了稱帝的心。當然她也有所顧慮,畢竟史上從未有過女人稱帝的先例,且李唐宗室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已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龐大勢力,他們怎會甘心讓政權旁落外姓手中。

武承嗣瞭解姑姑想法,也在暗中琢磨,如何把姑姑堂而皇之的推上帝位。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暗中讓人在一塊白石上刻下“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經過技術處理深埋土中。然後讓親信唐同泰挖出,帶著奏表一併呈獻太后,詐稱從洛水中無意所獲。

太后大喜過望,將這塊石頭命名“寶圖”,提拔唐同泰為遊擊將軍。十一日,下詔親臨洛水祭拜,接受“寶圖”。在神都南郊組織祭天儀式,感謝上蒼賜下祥石,詔令全國各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於祭拜洛水前十天內齊聚神都。十八日,太后加封“聖母神皇”尊號。

七月初一,武則天又將“寶圖”改稱“天授神圖”,把洛水改稱“永昌洛水”,嚴禁人們在河中捕撈垂釣。

聖母神皇,顧名思義,離皇帝已經不遠了。她是在用這種方法試探,找出併除掉持有疑義的人。等到無人再敢反對,稱帝也就順理成章了。

眼見形勢日益緊張,大唐宗室坐不住了。

李氏先祖出自隴西,身兼漢、鮮卑兩大民族基因,兼具文韜武略的優秀人才燦若繁星,如李道宗、李孝恭、李神通、李道玄等,都堪稱一代名將。

太宗、高宗對宗室做法是“爵位可以承襲,但官職必須有能者居之”。在這種模式引導下,雖然也有些不成器的紈絝,但多數可堪一用。即到了中、晚唐衰落時期,大唐宗室仍湧現出眾多賢臣良將。

如果從綜合能力上去比較,李唐宗室在我國眾多朝代中絕對位居前列。

在這支龐大的宗室隊伍中,絳州刺史韓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邢州刺史魯王李靈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貞、通州刺史黃公李撰、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緒、申州刺史東莞公李融、范陽王李藹、博州刺史(今山東聊城)琅琊王李衝,都因有才行美名受到群臣擁護,尤其被武則天所憚。

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是高祖李淵的兒子,越王李貞則是太宗李世民之子,他們四人輩份最高。

李元嘉等人當然也清楚武則天忌恨他們,這女人連親兒子都殺,他們算什麼!因此,暗中都有除去武氏、重掌天下的想法。

當太后詔令所有宗室聚集神都,他們在驚慌中互相打聽訊息,紛紛傳言:“聖母神皇想在祭祀洛水時,藉機把李唐宗室收捕殺淨。”

通州刺史李撰偽造皇帝詔書給博州刺史李衝,稱:“朕被幽禁關押,請諸王從速發兵救我。”

李衝收到偽詔,也弄了份假詔書,對外宣稱:“神皇準備把李氏江山授予武氏。”

八月十七日,李衝以此為名,派長史蕭德琮招募兵員,並分報韓、霍、魯、越四王及貝州刺史紀王李慎(李世民之子),以皇帝李旦名義命令他們各自起兵、共擊神都。

太后很快掌握了資訊,詔令左金吾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前往征討。

李衝在當地招募到五千人,計劃從博州(山東聊城)渡過黃河攻打濟州(山東濟寧)。軍隊進至武水縣(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西南),縣令郭務悌一邊固守,一邊派人向魏州(河北邯鄲大名縣東)求援。

莘縣(山東聊城轄縣)縣令馬玄素帶一千多人迎戰,擔心打不過,便進入武水縣協助郭務悌守城。

李衝讓人推著堆滿枯草的車輛,堵住城池南門,順風縱火焚燒城門。誰知風向突變,李衝所部受火焰影響無法前行,一時士氣大挫。

將領董玄寂對身旁人嘀咕說:“琅琊王與國家開戰,這是要造反啊!”

李衝立即把董玄寂斬首示眾,以儆效尤。誰知這一行為非但沒有起到震懾效果,反而把這些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嚇得一鬨而散,李衝身邊只剩數十名家丁跟隨。

軍隊都散了,仗還怎麼打!尷尬的李衝只得返回博州,被守門士卒所殺。從起兵到被殺,僅用七天即告失敗。

丘神勣率軍趕來,博州早已平定。城中官吏身著素服出迎,以示謝罪。丘神勣二話不說把他們全部殺死,又擁兵入城濫殺一通,千餘家橫遭破滅。

越王李貞聽說李衝起事,也在豫州(河南駐馬店汝南縣,後改為蔡州)舉兵響應,攻陷上蔡(河南駐馬店轄縣)。

豫州與博州不同,距武則天統治中心神都洛陽太近,她迅速做出反應。

九月初一,詔令宰相張公輔為元帥,左豹韜大將軍麴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宰相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發兵十萬討伐李貞。

此時李衝兵敗訊息已經傳來,李貞本想自戴枷鎖到朝廷請罪,恰好所部新蔡縣令傅延慶招募到兩千勇士,李貞打消了投降念頭,站出來欺騙這些人說:“琅琊王已經攻破魏州、相州,擁兵二十萬,很快就會與我們會合。”

又從所屬各縣徵調五千士卒,把他們分為五營,派汝南縣丞裴守德統領。這些人純屬被迫參與毫無鬥志,只有裴守德與他同心。李貞把女兒嫁給他,還任命他為大將軍,曲意拉攏。

麴崇裕進至豫州附近,李貞派兒子李規及裴守德前出迎戰,被打得大敗逃回城中,李貞只得閉城固守。

麴崇裕兵臨城下,李貞左右勸他:“大王您怎可坐受戮辱!”李貞看到大勢已去,與兒子李規、裴守德等人自盡身亡。

當初諸王在醞釀起兵時,范陽王李藹派使者告訴李衝:“假如四方諸王同時發難,事情定會成功。”

正在諸王反覆商定起兵時間時,李衝卻耐不住性子搶先發難,導致李貞倉促響應,其他各王則連反應時間都沒有就已迅速敗亡。

李貞起事前,曾派使者告知壽州刺史(安徽淮南市壽縣)趙瓌。趙瓌妻子是李淵女兒常樂公主,按輩份是李貞姑父。

當初趙瓌擔任定州刺史,女兒嫁給了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李治對這個兒媳出奇的好,武則天因有過大姐與外甥女爭搶帝寵的教訓,立即把她廢為庶人幽禁起來,餓死於宮中。接著武則天又把趙瓌貶到栝州(浙江麗水),並讓常樂公主隨行,且終生不許進京拜謁,幾年後才又調整到稍近些的壽州。

可想而知趙瓌夫婦對武則天有多痛恨,聽到李貞猶豫不決,常樂公主對李貞使者說:“你回去轉告越王:當年隋文帝篡奪北周宇文氏政權,尉遲迥作為外甥仍能舉兵匡救社稷,雖然功業未成,但忠烈之心感昭天下。你們都是先帝之子,如今李氏危若朝露,你們不思捨生取義,仍然猶豫不決,到底在等什麼!災難將至,大丈夫寧做忠義鬼,不可窩囊死。”

李衝、李貞兵敗,給了武則天剷除異已的大好機會。

她派監察御史蘇珦調查,想以此為契機把宗室近親一網打盡。但蘇珦是正人君子,不會搞羅織罪名這一套,經他審訊並未發現魯王等人參與謀反的證據。武則天把他召回,溫和的說:“你是雅人做不得髒事,我派別人去。”

武則天把蘇珦打發到河西做監軍,讓周興等酷吏前往。經過殘酷審訊,坐實了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公李撰和常樂公主的謀反罪名,把他們抓回洛陽脅迫自盡,所有親戚、黨羽一併處死。武則天仍不解恨,又將他們改為“虺”姓(音同“毀”,一種毒蛇)。

李貞死後,文昌左丞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闔州境內受到牽連的多達六七百家,被抄家滅籍的五千多口。

狄仁傑密奏:“這些人都是無辜的,臣本想公開上奏,但有替逆黨開脫的嫌疑;不說,又恐違背陛下仁慈體恤的天性。”武則天隨即赦免了他們死罪,改判流放豐州。

當時,朝廷軍隊還未撤出豫州。將士們仗恃功勞,向州縣索要財物,狄仁傑一律不準。張光輔惱怒的質問狄仁傑:“你們區區州縣,還敢輕視元帥嗎?”

狄仁傑答:“擾亂河南的原本一個越王,沒想到如今一個李貞死去,卻有千萬個李貞復生!”

張光輔沒明白過來,瞪大眼睛看著狄仁傑。

狄仁傑正色說:“您統率三十萬大軍,所殺之人何止越王李貞!城中百姓聽說官軍到了,翻城越牆向您投誠,您卻放縱士兵殺掉他們作為功勞,以至城外原野血流成河。請問,您和您的這些兵與李貞有何區別!我恨不能請到尚方斬馬劍,架在您脖頸上。就算死了,也了無遺恨!”

看著義正嚴辭的狄仁傑,張光輔被噎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回朝後,他奏告狄仁傑傲慢無禮、出言不遜,武則天把狄仁傑調往復州(湖北仙桃一帶),沒再追究。

豫州官員、百姓因狄仁傑而獲安,但其他地方殺戮仍在繼續,蔓連之風一起,連武則天都難以收住。

十月十四日,東莞公李融鬧市問斬,全家抄沒。

十一月初六,太宗女兒城陽公主的三個兒子薛顗、薛緒、薛紹因參與作亂,坐罪問斬。薛顗、薛緒處死,薛紹因娶了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免死杖責一百,在獄中餓死。

太平公主於開耀元年(681年)下嫁薛紹,結婚七年夫婦感情一直很好,薛紹死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兒子才剛滿月。這次事件對太平公主打擊很大,令她性格大變。為了安撫女兒,武則天殺掉堂侄武攸暨的妻子,把太平公主嫁給了他。還打破大唐公主食封三百五十戶的慣例,破格將她封戶增加至一千二百戶。

十二月初一,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被廢為庶人貶往黔州,死於途中;江都王李緒斬於鬧世。

永昌元年(689年)四月,汝南王李煒、鄱陽公李諲等十二人被殺。

七月,紀王李慎流放巴州,死於途中。其八子相繼被殺,舉家發配嶺南。

十月,鄭王李璥等六人被殺。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高宗之子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被武承嗣誣告謀反,全族被殺。

八月,南安王李潁等宗室十二人被殺,又用鞭子打死了原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

至此,太祖、太宗子嗣基本屠殺殆盡,高宗個別子嗣也被波及,剩下些年幼弱小的流放嶺南。只有高祖女兒千金公主因頭腦靈活且善於逢迎,被武則天收為義女,得以倖存。

殺光了宗室,武則天又把眼睛盯住了與她不是一條心的朝中重臣與名門望族。她的想法既直接又簡單,敢攔我路者殺無赦!周興、來俊臣等眾多酷吏粉墨登場!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成為炮灰,我手拿劇本躺平

君臨JUN

行醫奇遇傳記

清風書齋

國運,千面萬相

風從林

糙漢的腰不是腰,總裁奪命的彎刀

國服貂蟬富得流油

黎明陷落前

齊殊

攤牌了,我掉進了大佬窩

是幻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