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前期,酷吏當道。在他們的構陷之下,名將相繼凋殘,邊患連年不斷,契丹趁機作亂。

邊防將領王孝傑在與吐蕃作戰中被俘,因貌似吐蕃贊普的老爸得以倖免。歸國後他鎮守邊疆大殺四方,很快榮升宰相,達到出將入相的人生頂點。

東峽石谷之戰,他充任前鋒與契丹力戰,無奈“豬隊友”懼戰逃離,他墜落懸崖以身殉國。王孝傑的死震動了武則天,讓她的視野開始從內卷聚焦到邊患,透過一系列戰略調整,邊疆重獲平安。

【01】因相貌得以出圈

大唐時期,尚武精神滿盈。不僅武將地位很高,就連飽學之士也都以尚武為榮。文臣懂征伐,武將通詩書,在大唐並不矛盾。

詩仙李白“十五歲好劍術”,曾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的著名詩句。有人做過統計,在李白流傳至今的著作中,至少有一百篇提及“劍”字,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大唐全民習武的濃厚氛圍。

本文主人公王孝傑就是一位起自邊陲、出將入相的傳奇人物。

王孝傑,生年不詳,陝西臨潼人。儀鳳二年(677年)從軍,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在宰相李敬玄指揮下,參與大唐與吐蕃的青海湖之戰,以前軍副總管身份,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深入敵後,不慎被困低窪處遭到吐蕃圍攻。

李敬玄素來怯懦,又根本不懂打仗,竟然按兵不救,眼睜睜看著前鋒全軍覆沒。劉審禮、王孝傑兵敗被俘,劉審禮死於吐蕃,王孝傑則被帶到邏些城(今西藏拉薩)。因他相貌長得與吐蕃贊普(國王)的父親很像,得到吐蕃禮遇,在吐蕃悠哉悠哉生活了數年。

後來兩國交換戰俘,王孝傑返回大唐。此時的大唐已由女皇武則天主政,進入武周時期。由於他的歷史清白而且並非主動降敵,在經過一番政審後,很快官復原職繼續在邊陲效力。

他久在吐蕃生活,對吐蕃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吐蕃軍隊的作戰方式諳熟於胸,因而在與吐蕃對抗中屢獲戰功。幾年下來,累功升至從三品的右鷹揚衛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部級。

長壽元年(692年),西州(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奏請重新奪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安西四鎮”,得到武則天批准。敕令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會同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進擊吐蕃。

十月二十五日,唐軍大破吐蕃,收復了丟失十二年的“安西四鎮”。

武則天大加讚賞,在報捷文書上專門批示:“貞觀中期,我們得到了這四座城鎮,後來由於防禦不力落入吐蕃。現在重新奪回,邊境得以安寧。王孝傑與士卒齊心合力,建立了這一功勳,他忠心為國的精神值得褒獎!”

延載元年(694年)正月,後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病故,弟弟阿史那默啜(以下簡稱默啜)襲位,自稱可汗。

阿史那骨篤祿於永淳元年(682年)佔據黑沙城(內蒙古武川縣境內)起兵反唐,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默啜上升後,延續了他哥哥的做法,出兵進犯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突厥經過太宗、高宗父子幾十年的強力打壓,實力早已大不如前,本已歸附大唐多年,後來隨著吐蕃坐大,一些部落蠢蠢欲動。開耀元年(681年),名將裴行儉收服起兵反唐的阿史那伏念,承諾饒他性命。但高宗聽信了宰相裴炎的話,處死了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四名戰俘,引發突厥公憤,開始依附吐蕃與大唐對抗。

延載元年二月,唐軍沿邊境發起反擊。王孝傑在冷泉(青海湖附近)、大嶺(青海西寧以西)一帶,擊敗了吐蕃大將勃論贊刃與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

勃論贊刃是吐蕃前宰相祿東贊第五子,此戰失利後被處死;阿史那俀子則是吐蕃為突厥人所立可汗。

四月份,王孝傑因功升任宰相,達到了出將入相的人生巔峰。也許是把所有好運都用光了,自此開始走背運。

【02】到處撲火的“萬金油”,營州之亂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一月,王孝傑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進擊突厥。

七月,吐蕃進犯臨洮。王孝傑又奉命從北線調往西線,討伐吐蕃。

十月,默啜在唐軍打擊下,遣使請求歸降。武則天很高興,冊封其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吐蕃再次挑釁。宰相論欽陵、大將論贊婆統率大軍沿臨洮進犯河西,企圖切斷大唐與西域聯絡,徹底孤立“安西四鎮”。

論欽陵、論贊婆都是祿東贊之子,曾在大非川打敗名將薛仁貴,殲滅十餘萬唐軍。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武則天也派出了她能使出的最強組合,王孝傑與婁師德。

兩人在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界)與吐蕃交戰,這次好運沒能繼續眷顧王孝傑,經過一番慘烈對決,唐軍大敗。戰後,王孝傑被免為庶人,婁師德也被貶為原州司馬。

所謂禍不單行,西邊戰火還未平息,東北方向禍亂又起!

這次搗亂的,是居住在營州(今遼寧朝陽)附近的契丹人。

此時的契丹還遠不如北宋時期那麼強大,他們自貞觀年間歸附大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們的居住地設定了松漠都督府,並賜他們酋長李姓,數十年來一直在大唐東夷都護府的羈縻下過著安穩生活。

武周時期,趙文翽擔任東夷大都護兼營州(治遼寧朝陽)都督。此人年齡不大,卻極為剛愎自用,尤其瞧不起契丹這樣的外族人,視契丹酋長如奴僕,在契丹鬧饑荒時又不加以賑濟,最終激怒了契丹人。

五月十二日,松漠都督李盡忠與大舅哥孫萬榮不堪壓迫,率領契丹人起兵造反,攻陷營州,殺死了趙文翽。

五月二十五日,武則天詔令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通、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杰等二十八員高階將領前往征討。

七月十一日,又派侄子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宰相姚璹為副大使,坐鎮前方防禦契丹。還發揮她擅於給人更名換姓的特長,把李盡忠、孫萬榮的名字改為李盡滅、孫萬斬。

李盡忠以營州為基地,自稱“無上可汗”,任命孫萬榮為前鋒,率軍攻城掠地。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已擁兵數萬,勢力擴充套件到檀州(北京密雲)附近。

得知唐軍要來,李盡忠、孫萬榮設下疑兵計,派人故意在唐軍戰俘面前散佈訊息,詐稱契丹兵力空虛,飢寒交迫,只等唐軍一到就束手投降。而後以無糧可吃、殺降不吉為由,釋放了這批集中關押的戰俘。

戰俘們回到幽州,把聽來的訊息報告給了集結於此的唐軍。各路唐軍將領生怕立功的機會被別人搶走,爭搶著率隊出發。進至黃獐谷(河北秦皇島盧龍縣東南)時,李盡忠派千餘老弱殘兵假意請降,還特地在沿途留下許多老牛瘦馬。

種種跡象與戰俘所說完全吻合,唐軍更加確信契丹已陷入絕境,只要追擊定能全取頭功!輕敵之下,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三路唐軍把步兵扔到後面,率領騎兵猛追。

八月二十四日,輕敵冒進的三路唐軍進入峽石谷(河北唐山遷安縣東北)一帶,遭到提前設伏的契丹襲擊,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被生擒活捉,士卒死傷無數,屍體堆滿山谷。

戰後,契丹清理戰場,繳獲了唐軍印章。讓人寫下“前軍已破契丹,望各部加速推進。晚到營州者,軍官一律處斬,士兵不計功勳”的命令,逼迫張玄遇、麻仁節等人署名,並派人送交後軍將領燕匪石、宗懷昌等人。

他們不知有詐,打點行裝晝夜兼程趕赴營州,幾天下來早已人困馬乏。李盡忠、孫萬榮再次於沿途設伏,唐軍全軍覆沒!

這次慘敗驚動朝野,武則天於震怒中頒下詔書,在全國範圍內徵調罪犯及驍勇善戰的奴僕補入軍隊,任命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威衛大將軍、清邊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契丹。

與此同時,突厥在吐蕃挑唆下突襲涼州,抓獲了涼州都督許欽明。

趁著大唐疲於招架,吐蕃宰相論欽陵提出“和親通婚,撤除安西四鎮及分割西突厥土地”等無理要求。

武則天與群臣商議,右武衛胄曹參軍郭元振認為:“論欽陵提議休戰割地,此事牽涉國家利益,還需謹慎定奪。”

“如果直接拒絕,邊境禍亂就會加重,甘、涼二州勢必首當其衝,不如設計予以拖延。”

“為使其不致對和親政策感到絕望,我們可以這麼答覆,‘安西四鎮、西突厥本對我國無用,派兵戍守是為了鎮撫西域,分散吐蕃力量,讓你們無法合力東侵。如果你們沒有東侵想法,理應歸還我吐谷渾各部及青海故土,那麼西突厥土地我們也會轉交你們。’這樣既能堵住論欽陵嘴巴,也不會導致兩國關係破裂。假如論飲陵擅動兵戈,那麼錯在他而不在我。”

“且安西四鎮、西突厥歸附我們已經很久,如果輕易丟棄,恐怕會傷了他們的心,不是統御外族的好做法。”

“另外,這些年吐蕃百姓飽受戰爭離亂,早想與我和親休戰。但論欽陵為了掌控兵權,違背眾人心願不想和親。我們派和親使者前往吐蕃,不僅可以加重吐蕃民眾對論欽陵的不滿,而且還能離間他們的君臣關係,使其互相猜忌、內部生亂,如此以來邊患自可平息。”

武則天深以為然,採納了他的意見。

後來,論欽陵、論贊婆因權力過大,引起贊普器弩悉弄猜忌,設計攻殺了論欽陵及其同黨兩千餘人。論贊婆只得率所部歸降大唐,被武則天冊封為歸德王,後又任命為右衛大將軍,駐守洪源谷(甘肅武威東南),防範吐蕃。

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並非一定要付諸武力解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王道!

隨著郭元振兵不血刃破解了吐蕃危機,契丹之亂也因而出現轉機。

後突厥可汗默啜想要統一草原各部落,收復突厥故土。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減輕來自大唐方向的壓力,主動請求認武則天做乾媽,並替他女兒向大唐求婚,還承諾歸還擄掠的河西民眾,替大唐討伐契丹。

武則天很高興,委派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左衛郎將田歸道出使突厥,冊封默啜為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

閻知微家世顯赫,其叔祖父是大畫家閻立本。這樣的人後來卻做了“唐奸”,可見氣節與出身無關!

十月份,李盡忠病故,孫萬榮接過指揮權。默啜趁機發難襲擊契丹,一舉抓獲了李盡忠、孫萬榮的妻子。武則天再次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誰知孫萬榮也是個人物,迅速從突厥的打擊中恢復過來。收攏殘部,整頓部伍,派遣大將駱務整、何阿小做前鋒,先攻陷冀州(河北衡水冀州區),殺死刺史陸寶積,屠戮數千民眾。接著攻打瀛州(河北滄州河間),引發河北騷動。

武則天無奈之下,重新起用被貶為彭澤令(古縣名,位於今江西九江湖口縣東南)的狄仁傑,讓他出任魏州(河北邯鄲大名縣東北)刺史,安撫當地民眾,防禦契丹進犯。

因契丹大舉入侵,軍方往來公文繁雜,兵部郎中姚崇措置裕如,剖析清楚,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將他提拔為兵部侍郎。武則天的慧眼識珠,為她的孫子李隆基培養了一個得力助手。

狄仁傑是治世能臣,穩定一方沒有問題,但千里破敵非其所長;姚崇雖機變百出,也只能運籌於帷幄,上不得戰場。想要徹底解決營州之亂,還需有位精熟軍旅的猛將。

在名將凋零的武周,能勝任這一職務的,只有免官在家的王孝傑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校園愛情與江湖

永遠愛她520

扮演凱文的崩壞之旅

救世之銘

極命世界

顧歡憐

再等我一年冬

江禕寒

棺門說話

我們都是蟲子

墜入月光

明媚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