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察舉制,由文帝起了個頭,而正式確立下來則是在武帝時期,漢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詔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6年之後,又下詔策試賢良,並且要求“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舉的人數。這標誌著察舉制的正式建立。】

是極是極,確為如此!武帝託著下巴,見說到他漢代的選官制度,默默的點了點頭,是他下的詔沒錯。

【漢代察舉制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①】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這四科一直延續到了東漢也未曾改動。】

西漢?東漢?他大漢果然裂開了嗎?是哪個不孝子孫丟了他的大漢?

武帝眉頭一皺,怒氣一染,想也知道他這是屬於西漢了。

【察舉的標準雖只有四科,但是考察的科目多啊!常見的有:孝廉、秀才(茂才)、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後來的科舉制,分科取士很大程度上也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②】

【而這些科目實際上分為歲舉和特舉,歲舉是常制,特舉由詔令臨時規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制度。漢代選官以“鄉舉裡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③】

【歲舉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為“孝廉”,舉孝廉麼說白了就是推薦,而從中推薦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通儒學的高官及富豪子弟。】

【究其原因麼,還是因為漢代推崇儒家思想,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當時的京師設立太學,成為中央的官學府和最高學府。太學由熟悉儒家經典著作的博士傳道授業,成為當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培育人才的地方。至此,漢代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一整套以重視德行為內在根本,以舉孝廉為實現形式的人才培育和選拔制度。】

被點名的董仲舒抬頭,有些欣喜,他的這些學說竟是傳到了後世麼?

……

儒家?後世果真摒棄了法家嗎?可是僅靠儒學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嬴政對此表示很困惑。

【舉“孝廉”之後,前程遠大,升遷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可漢武帝沒有將它僅僅視為一種選官制度,而是認為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道德教化方式。而這才是漢武帝推廣孝廉制度的直接目的,他試圖將孝廉引入到制度建設的軌道,透過移風易俗,對社會風氣的改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但是麼,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絡,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

【所以說察舉制雖然為兩漢時期的帝王提供了諸多人才,但是久而久之,他的弊端也是暴露無疑。】

【就比如察舉者很容易以私取人,僅憑自己的喜好,或可取一些阿諛奉承、聽話、能報私恩的平凡常士作為察舉的物件,也有一些權貴憑藉自己的社會地位、錢財以賄賂察舉者,為自己的親屬朋友請託。】

【察舉制本為國家選拔任用重要的人才,可如此一來,公平何在?】

兩漢時期的帝王若有所思,天幕所說似乎挺有道理的,若察舉者做不到清正廉明,那麼他們推薦過來的人才是否真的有才呢?

【說完了兩漢的察舉制,接下來淺談一下九品中正制吧!九品中正制④可以說是兩漢察舉制的延伸與發展,是魏晉時期最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了。】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魏就是其中的一個政權,由曹丕建立。】

又是心痛的一刻,劉徹捂著胸口,只覺氣又不暢了,雖然早就從評論區得知他大漢最終還是被滅了,可是一再被提起,剛還是兩漢,現在一下子就過渡到了東漢末年了,他表示很無力啊!

…...

【時勢造英雄,三國那是一個相當精彩的時代,而逐鹿天下靠的是什麼啊!當然是一個又一個的人才,曹操就曾提出過“唯才是舉”的主張,而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也是“唯才是舉”。】

【但是按照當時的環境,所謂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那就是被士族門閥所壟斷啊!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或許建立之時,它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重用,可是越到後面,品德、才能什麼的那算什麼,家世才是最重要的好嘛!你再是有才,沒有一個好的出身,那頂個屁用啊!】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這種制度下最真實的寫照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勢力可謂達到了頂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門閥高於皇權的傾向,在這樣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又怎麼會有出頭之日?那麼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在安安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於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並沒有起到什麼關鍵性的作用。】

【當然這或許也是與當時的環境有關,東漢末年的動亂破壞了原本的政治生態,有野心有抱負的人無不以征伐天下為己任,而在各路勢力中,士族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那些軍閥們大都出自於世家,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剛舉事的時候,人們無不聞風而投,再說說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對比於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他的出身便低了點,他是宦官之後,一開始起義時,士族並不太好他,所以他必須打破出身的限制,他提出唯才是舉,可以說是把士族的人情、經濟和出路全部削弱,如此一來,士族又怎會坐以待斃?而面對士族的反撲,曹操能做的唯有“殺”,可如此一來,他建立的曹魏政權便徹底站在了士族的對立面。】

三國,曹操回憶起剛起義時的情形,不禁有些回味,那些艱難困苦歲月終究成為了過往,他袁紹出身高又如何,最終不還是被打敗了,最終還是他成為了一方霸主。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送你三千輪迴,只願再見一面

溪流養魚

花隕落

三月祁禕

假男友真老公

八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