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想了,差不多十一點鐘和工友伊匯合了。之前他還特麼問血站支付是立即支付,還是下次支付,他沒有收到補貼款。

兩個人沿著勝利路往漳州市人民政府方向走,經過一處廟宇群,西清宮,王爺廟,應該是村廟吧。漳州市廟宇眾多,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基本上以村社為單位的,一方神靈保佑一方水土。廟宇附近就是高樓大廈,對面卻是漳州市軍分割槽。待了一會兒,工友伊興趣盎然,左右前後參觀了那些地方。

走到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又右轉建設路,“先吃了東西吧。”吳萬豐帶著工友伊就走進了一家餐館,買了單,兩個人就邊吃邊聊。

“漳州蠻不錯的,公交車沒有人就不停站挺快的。從廈門過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還是坐火車快。”

“那麼你以後常來常往就常熟哈。”

“這邊有很多人嗎?那麼多快餐,餐館?”

“應該有吧,好夕也是市中心,政府所在地。”

吃完飯穿過瑞京路,走過縣后街,越過解放路就到了縣前直街。“聽到縣前直街有什麼想法?”

“什麼直接?”吳萬豐指著路牌,工友伊一看:“這個縣前直街啊!”

“縣后街就是縣衙後面的街,縣前直街也就是縣衙前面的街了。因為馬上就到了龍溪縣衙舊址,一千多年前啊,不敢肯定龍溪設縣置之初是不是在這裡,如果是,這條街就有一千七百年了。”

映入眼簾的是“清漳首邑”,對稱的是“百里絃歌”,加上陳世儀德政碑亭,一條龍溪簡析長牆,一棵榕樹,一封古井,一座亭臺就是全部,狹小而失古韻,羨名實缺內涵!

龍溪遺址公園記

龍溪縣為清漳首邑,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設定。縣署在郡城之西南,龍江之北畔。丹霞聳乎前,紫芝屏於後,誠造化所鍾;左廟右學羅列,龍文塔故跡、學宮泮池、古武廟棋佈,亦禮樂勝地。歷朝代更替、區域變動,縣郭依舊,千年不易其址。

唐陳元光開漳,陳珦、周匡業舉明經,周匡物、潘存實登進士,開教化之先;宋朱熹知漳,親臨縣學授課,陳淳著《北溪字義》,海濱鄒魯佳譽鵲起;明知縣俞璉立“一方民社”、“百里絃歌”坊,張燮著《東西洋考》,史冊流芳;清知縣陳公“政簡而有體”; 民初連橫、許地山、林語堂、楊騷各領風騷。名儒迭出,文脈綿延。

地呈其利,人顯泰和,時逢盛世。開闢斯園,意在守望文化麥田,繼往開新。抬首回眸,處處皆首邑故景。築東西兩坊、建榕樹廣場以接文脈,雕十景圖、輿圖以顯地靈,修德政碑以紀先賢,繕舊校門以倡文教。徜徉其間,亭廊坊榭,步步是古城遺韻。近水銜遠山,夕照輝流丹,杏壇傳鐘鳴,古邑增勝景。惟祈遺址常葆其顏,文脈永續其魂。

斯園壬寅季春開議,季冬告竣。謹為之記。

龍溪縣衙設於芝山西麓,與設於芝山東麓的漳州州署相呼應。清康熙《龍溪縣誌》載:“城既附郭,而公署之設讓尊於府,故本縣之署居城西偏。”以現今方位界定,龍溪縣衙四至,東起縣后街和縣前直街,西至梅舍巷,南臨百里絃歌,北抵瑞京路。

縣衙始建時間史書無載。宋代,縣衙最前為縣門。門內為鼓樓,其下有儀門。鼓樓內分兩廊,中為廳事。廳事之西為牢獄,東為園圃,之後為宅堂。

明代,縣衙沿用宋代舊址,規制類同漳州府衙。縣衙最前為大門。門外立旌善、申明二亭,東西相向。門內為儀門、戒 SHOT ON REDMI 7石亭之北為甬道,接丹墀。丹墀之上為露臺、正堂,兩側為六房。正堂之東為幕廳,西為架閣庫。正堂之後為穿堂,連線後堂。官吏廨舍分佈於縣署東西兩側和北側。嘉靖十年(1531),知縣俞璉於大門外建“一方民社”坊與“百里絃歌”坊。

清順治十二年(1655),縣衙毀於戰火,次年動工重建,至乾隆初年逐漸修建完備。康熙四十六年(1707),士民在縣衙前建陳世儀德政碑亭。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進漳,毀縣衙,後有修葺。民國續之。

縣衙前為縣學。民國時,學宮改為職業中學校舍。1949年後,改為漳州二中校園。1951年,析龍溪縣城區和近郊置縣級漳州市(今薌城區),城鄉分治。1960年,龍溪、海澄合併為龍海縣區),縣治設在石碼鎮。龍溪縣衙舊址為漳州進修學校廠房所用,後成為教師宿舍、居民小區。今龍溪遺址公園開闢於此。

真的一千多年啊,不易其址,以知其失麼?比漳州設定還早,竟然是屬南安郡!感嘆逝者如斯夫,龍江猶逝流!兩個人坐在亭臺裡,只見風吹雲走。

又來到古武廟,龍文塔遺地,工友伊一臉欣然,漳州真的是有點意外,有評有談。還有西溝池,僑村的別墅猶如百花爭豔,百花齊放,最終目標還是馬路對岸的漳州古城。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夜空中的寒星

空白暱稱

他的三十五歲

希釉

今世為仙

悲傷小地瓜

以靈之力

圖南有點懶

穿成乙遊反派,魔女她一心搞事業

山雨寒

柯南里的不柯學偵探

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