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知識點匯總

第一章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概述

第一節 幼兒園教育活動概括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含義(瞭解)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點

1.廣泛性和啟蒙性;

2.趣味性和遊戲化;

3.綜合性和整合性;

4.隨機性和潛在性。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型別

1.按幼兒一日生活的性質不同分類

(1)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指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進餐、飲水、睡眠、盟洗、如廁等,幾乎佔了幼兒在園的一半時間。

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它不僅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幼兒社會性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教育的最佳時機。

(2)區域活動又稱活動區活動(活動角)活動,是指幼兒在活動區內進行的以自由遊戲為特徵的活動,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區域活動是滿足幼兒不同興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徑。

(3)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指由教師依據目標設計組織的有日的、有計劃的活動,它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活動主要包括教學、做操、勞動、參觀、運動會、慶祝節日、郊遊等。

2.按教育內容分類自2001年《綱要》頒佈以來,按五大領域進行的教育活動逐漸被廣泛採用。

五大領域教育活動包括:

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

社會——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並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

科學——幼兒科學領域的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絡的過程。

藝術 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已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

3.按組織形式分類

(1)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一般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活動。集體活動的特點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做同樣的事情,活動過程以教師的引導和組織為主,意義在於更多地讓幼兒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在教師的質疑與引導下,啟用思維、激勵發展、分享經驗、體驗快樂。此種形式最為普遍、效率也較高。

(2)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就是將全班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的活動。小組活動的特點是容易調動幼兒主動積極地活動。其價值在於能讓幼兒在合作學習、共同建構中學會理解、學會交往、學會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並可以按自已的速度和方式做事。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此種方式越來越受到幼兒的歡迎。

(3)個別活動

個別活動一般是由一個教師面對一兩個幼兒進行的指導,也可以是幼兒自發的、自由的活動。個別活動更易於教師增強對幼兒的瞭解,因材施教。

4.按學習方式的不同分類

(1)接受式學習

接受式學習是以確定的方式由教師傳授知識給幼兒的過程,而不是由幼兒獨立、自主地去發現和探索的過程。這種方式相對簡單,易於操作。

(2)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是指幼兒親身介入到實踐活動中,透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技能、態度的方法。主要特點是情境性和活動性。

(3)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指以幼兒自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學習方式。以讓幼兒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滿足和激發幼兒探索的好奇與興趣,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的一種學習活動,比較適合中大班,也是目前在幼兒園中越來越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

(4)合作式學習

合作式學習是指以共同目標的設計和達成為先導,以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式有助於幼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有助於培養幼兒自尊、自信、自強的自我意識和合群、接納、分享的社會交往品質。這是目前幼兒園教育中運用得較多的一種學習方式,比較適合中大班。

(5)其他形式的活動

① 全園活動

全園活動是根據某一主題、某一類的教育內容而開展的全園性的集體活動。

② 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是對嬰幼兒及家長實施“親子同樂、親子互動”的活動,一般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為主。

③社會活動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為社群服務、救助小動物等等,使幼兒更廣泛地接觸社會。這成為幼兒全面發展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內容。

第二節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含義(瞭解)

1.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是教師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在瞭解和掌握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實施步驟的預期;或是追隨幼兒的興趣,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選擇一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的方案。

2.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及評價諸環節中,活動設計就顯得尤其重要,是有效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第一步。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理解)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就是教師指導幼兒園活動的一般原理和設計教育活動方案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思想。

原則:

1.直觀性原則

透過各種直觀手段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培養幼兒學習興趣。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必須在感知的基礎上才能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常用直觀手段有:實物觀察或模型及場景、運用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演示操作過程、動作示範等。

2.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是指選擇的活動內容、採用活動形式以及在活動過程要生動有趣,具有遊戲性。也就是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使各個教學環節充滿趣味,引起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帶著喜悅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即育教於樂。

3.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活動中教師為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兒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的方法和過程。運用啟發性原則時教師要運用提問、比較、觀察、遊戲、講解、創造問題情境和聯想等方法讓幼兒多看、多聽、多想 多說、多做,啟發幼兒的智力。

4.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向幼兒傳授的知識、內容、觀點、技能等應該是正確的、準確的,且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和學習特點。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判斷力差、模仿性強、容易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外部刺激,堅持科學性原則將為進一步學習知識、提高智力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本 難、循序漸進; 其次教師向幼兒傳授的觀念、知識技能應是正確的、準確的;

第三在設計活動時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的活動時間、活動強度,注意動靜交替。第四在組織設計教育活動中對活動目標的確定、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形式的設計、活動方法的運用、活動結構的安排以及活動環境的創設都要科學合理,使幼兒從現有水平向“最近發展區”發展。

5.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在教師的組織、啟發、引導下,透過幼兒自身的實踐活動、探索活動來學習,主動構建自已的知識體系。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程式(理解) (1)以“目標”為起點設計的活動程式;

(2)以“興趣、需要和經驗”為起點設計的活動程式;

(3)以“環境和材料”設計為起點設計的活動程式;

(4)以“活動方案”為起點設計的活動程式。

第三節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要素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設計教育目標指明瞭幼兒全面發展的方向,指導著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評價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的目標意識要清晰,要將目標時刻體現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只有恰當地確定教育活動目標,選擇適當的教育活動內容,才得以保證教育活動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1.制定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的要求(掌握)

制定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的要求:

①要科學地分解教育目標;

②教育目標的內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

③教育目標的實施要有連續性和一致性;

④要適時調整教育目標;

⑤教育目標的表述要準確。

2.教育目標一般可以從三個方面制定:情感態度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能力培養目標。

情感目標:主要指活動過程中幼兒情緒情感的體驗或形成某種積極的態度。

常用詞:樂意、願意、興趣、喜歡、激發、熱愛、支援、遵守等。

知識目標:主要指本次活動要完成的具體任務或要達到的水平。

常用詞:認識、瞭解、知道、理解、領會、記住、說出、區別、比較、表現、製作、創編、運用、掌握、學會、判斷等。

能力目標:主要指活動過程中某種能力的形成。

常用詞:提高、發展、培養、形成等。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的設計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施以影響的活動。

1.制定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的步驟(瞭解)

(1)要全面瞭解本園、本班的基本情況;

(2)明確任務;

(3)選定內容;

(4)安排時間;

(5)編寫計劃。

2.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的種類(瞭解)

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類。

根據計劃的指導範圍,可分為全園性計劃和班級計劃;

根據計劃時間,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可以分為學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和具體活動計劃;

根據計劃內容,幼兒園教育計劃又可以分為各領域教育計劃、行為習慣培養計劃、遊戲活動計劃、家長工作計劃,以及各種形式的單項活動計劃,如參觀計劃、運動會計劃、六一慶祝活動計劃。

一份完整的教學活動計劃一般包含活動名稱、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

(1)活動名稱指本次活動的具體名稱或主題。

(2)活動目標主要闡明期望幼兒透過這一活動能達到的目標,具體目標一般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情感態度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能力培養目標。

(3)活動準備一般包括幼兒的經驗準備和活動的材料準備。

(4)活動過程主要體現目標的實施過程和步驟。活動過程一般包括開始、基本、結束三個部分。開始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可以透過猜謎語、講故事、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出示教具、設定情境等方式匯入。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提出問題,為啟發幼兒的思考和下一步的活動做準備。基本部分是完成各項活動目標的主要過程,要求圍繞目標、循序漸進、層次清楚。結束部分的目的是歸納整理本次活動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進行整個活動的評價、小結或展示活動成果,也可以讓幼兒參與歸納整理、總結和評價。(5)活動評價是在活動結束後由教師本人或其他教師對整個活動過程給予的客觀評價。三、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設計

(1)幼兒園健康教育

(2)幼兒園語言教育

(3)幼兒園社會教育

(4)幼兒園科學教育

(5)幼兒園藝術教育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方法的設計(掌握)(一)基本方法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方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基本要素中最核心最靈活的要素,主要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活動任務所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既包括教師的教法,又包括幼兒學的方法。組織教育活動時要選擇和使用的方法,要根據目標和任務來決定,還要考慮活動的性質、活動內容的特點、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園環境和裝置條件等。

幼兒園教育活動基本方法有:觀察法、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操作法、遊戲法、記錄法。

1.觀察法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感知客觀事物的一種方法。包括對個別物體的觀察、比較性觀察、長期系統性觀察,觀察活動可以是幼兒主動的、自發的,也可以是教師專門組織的。觀察法適用於任何一種教育活動。

運用觀察法要注意:(1)觀察前,要創設觀察的條件,提供觀察物件,確定觀察的內容;

(2)觀察開始時,教師提出觀察目的,引起幼兒觀察興趣,讓幼兒自始至終有目的地進行觀察;

(3)觀察過程中教師要用語言和手勢進行指導,教幼兒按順序觀察或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同時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讓幼兒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並發展幼兒的語言:

(4)觀察結束時,總結幼兒觀察的印象,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條理化;同時還應組織幼兒做好觀察記錄,記下他們的感受、體驗、發現與認識,記錄的方式可採用筆錄、錄音、繪畫等。

2.講述法是指透過口頭語言生動地敘述、說明要講解的教學內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教育活動中廣泛運用,不僅用於向幼兒傳授新知識,還廣泛用於各種活動組織。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方法。一般有看圖講述、故事講述、實物講述、情景講述等。

運用講述法要注意:

(1)講述的語言要正確、生動、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如語言的速度、語音的變化、感情的色彩等;

(2)講述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要運用兒童化語言,讓幼兒能聽懂;

(3)講述前,教師要交代清楚講述的要求,講述過程中,要提醒幼兒圍繞講述物件進行講述;

(4)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的講述,及時給予鼓勵和必要的幫助,但切忌用過多的指點干擾幼兒的講述。

3.講解法是指教師透過口頭語言向幼兒解釋和說明知識、材料、規定要求等的教學方法。經常伴隨演示、示範、範例、談話等方法一起使用。

運用講解法要注意:

(1)講解要抓住重點、難點和關鍵,深入淺出,必要時可適當重複講解;

(2)講解的語言要準確、清晰、簡練、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符合幼兒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3)講解要條理清楚,便於幼兒記憶。

4.談話法是指用提問、答問、討論等方式進行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檢查知識、鞏固知識。這種方法容易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思維活動,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在各類教育活動中廣泛運用。

運用談話法要注意:

(1)要在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

(2)所提出的問題須經過周密思考,要圍繞主題、緊扣活動目標,具體明確,富有啟發性、邏輯性,既要面向全體幼兒,又要照顧個別幼兒的水平;

(3)教幼兒注意聽清問題,針對問題用響亮聲音回答,培養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習慣;

(4)教師要注意耐心傾聽幼兒的回答,及時肯定、補充,做出明確的結論,並鼓勵幼兒向教師質疑。

5.操作法是指幼兒透過親自動手操作直觀教具、玩具,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得知識、經驗和技能的一種方法。動手操作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法。

運用操作法要注意:

(1)明確操作目的;

(2)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一般人手一份,要保證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去擺弄物體,去思考和探索,以達到操作的目的,充分發揮教具、材料的作用;

(3)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向幼兒說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體的操作步驟、方法;操作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探索。操作結束,要討論操作的結果,幫助幼兒歸納在操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

(4)操作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不同年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

6.遊戲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規則的遊戲活動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是深受幼兒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

運用遊戲法要點:

(1)遊戲內容要健康、積極,要有益於幼兒身心發展;

(2)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選擇、創編不同形式的遊戲,應根據遊戲的內容及形式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指導方法;

(3)教師要重點指導幼兒遵守遊戲規則,能夠克服困難,獨立或與同伴合作完成遊戲,要注意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謙讓、友愛、互助等優秀品質。

7.記錄法是指幼兒在活動時將觀察到的現象、計算的資料等用圖形、數字、表格、符號等形式記錄下來的方法。特點是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幼兒園教育活動手段的設計

1.教具的型別

①實物類②模具類③圖片類④媒體類

2.教具的選擇

3.教具的使用

(1)教具的使用要與教師的語言和動作相結合;

(2)教具的使用要恰當;

(3)生動形象的教學用具要和實際操作及思維活動相結合;

(4)發揮教具自身的作用。

第二章 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 第一節 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設計 一、幼兒健康發展的特點(瞭解)

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期健康發展的特點是:

3~4歲幼兒的平衡能力、躲閃能力較差,動作不協調,易疲勞;

4~5歲幼兒動作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逐漸增強,但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動作的準確性和自控能力還較差;

5~6歲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準確性有了很大提高,喜歡嘗試一些有難度、冒險的動作,協同活動逐步增多,動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漸提高

。二、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目標(瞭解)(一)專案身心狀況

目標1 具有健康的體態

3~4 歲

(1)身高和體重適宜。

(2)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

4~5歲

(1)身高和體重適宜。

(2)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走姿勢。

5~6歲

(1)身高和體重適宜。

(2)經常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走姿勢。

目標2 情緒安定愉快

3~4歲

(1)情緒比較穩定,很少因一點小事哭鬧不止。

(2)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時,能在成人的安撫下逐漸平靜下來。

4~5歲

(1)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不高興時能較快緩解。

(2)有比較強烈情緒反應時,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漸平靜下來。

(3)願意把自已的情緒告訴親近的人,一起分享快樂和求得安慰。

5~6歲

(1)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知道引起自已某種情緒的原因,並努力緩解。

(2)表達情緒的方式比較適度,不亂髮脾氣。

(3)能隨著活動的需要轉換情緒和注意。

目標3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3~4歲

(1)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活動。

(2)換新環境時情緒能較快穩定,睡眠、飲食基本正常。

(3)在幫助下能較快適應集體生活。

4~5歲

(1)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半小時左右。

(2)換新環境時較少出現身體不適。

(3)能較快適應人際環境中發生的變化。如換了新老師能較快適應。

5~6歲

(1)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半小時以上。

(2)天氣變化時較少感冒,能適應車、船等交通工具造成的輕微顛簸。

(3)能較快融入新的人際關係環境。如換了新的幼兒園或班級能較快適應。

(二)專案 動作發展呢。

目標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發展

3~4歲

(1)能沿地面直線或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走一段距離。

(2)能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

(3)能身體平穩地雙腳連續向前跳。

(4)分散跑時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5)能雙手向上拋球。

4~5歲

(1)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平穩的走上一段距離。

(2)能以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鑽爬。

(3)能助跑跨跳過一定距離或跨跳過一定高度的物體。

(4)能與他人玩追逐、躲閃跑的遊戲。 (5)能連續自拋自接球。

5~6歲

(1)能在斜坡、蕩橋和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地走。

(2)能以手腳並用的方式安全地攀爬登架、網等。

(3)能連續跳繩。

(4)能躲避他人滾過來的球或扔過來的沙包。

(5)能夠連續拍球。目標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3~4歲

(1)能雙手抓槓懸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2米左右。

(3)能單腳連續向前跳2米左右。

(4)能快跑15米左右。

(5)能行走1千米左右。

4~5歲

(1)能雙手抓槓懸空吊起15秒左右。

(2)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4米左右。

(3)能單腳連續向前跳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5)能連續行走千米左右。

5~6歲

(1)能雙手抓槓懸空吊起20秒左右。

(2)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5米左右。

(3)能單腳連續向前跳8米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5)能連續行走千米以上。目標3手的動作靈活協調

3~4歲

(1)能用筆塗塗畫畫。

(2)能熟練地用勺子吃飯。

(3)能用剪刀沿直線剪,邊線基本吻合。

4~5歲

(1)能沿邊線較直地畫出簡單圖形,或能邊線基本對齊地摺紙。

(2)會用筷子吃飯。

(3)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

5~6歲

(1)能根據需要畫出圖形,線條基本平滑。

(2)能熟練使用筷子。

(3)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且平滑。

(4)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或用具。

(三)專案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

目標1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 3~4歲

(1)在提醒下,能按時睡覺和起床,並能堅持午睡。

(2)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3)在引導下,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

(4)願意飲用白開水,不貪飲料。

(5)不用髒手揉眼睛,連續看電視不超過15分鐘。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

4~5歲

(1)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並能堅持午睡。

(2)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3)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

(4)常喝白開水,不貪喝飲料。

(5)知道保護眼睛,不在光線過強或過暗的地方看書,連續看電視等不超過20分鐘。

(6)每天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方法基本正確。

5~6歲

(1)養成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的習慣。(2)能主動參加體育活動。

(3)吃東西時細嚼慢嚥。

(4)主動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

(5)主動保護眼睛。不在光線過強或過暗的地方看書,連續看電視等不超過30分鐘。

(6)每天早晚主動刷牙、飯前便後主動洗手,方法正確。

目標 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4歲

(1)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和鞋襪。

(2)能將玩具或圖書放回原處。

4~5歲

(1)能自已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2)能整理自已的物品。

5~6歲

(1)知道根據冷熱增減衣服。

(2)會自已係鞋帶。

(3)能根據類別整理好自已的物品。

目標3 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3~4歲

(1)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2)在提醒下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事。

(3)在公共場所走失時,能向警察或有關人員說出自已和家長的名字、電話號碼等簡單資訊。

4~5歲

(1)知道在公共場合不遠離成人的視線單獨活動。

(2)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誌,能遵守安全規則。

(3)運動時能主動躲避危險。

(4)知道簡單的求助方式。

5~6歲

(1)未經大人允許不給陌生人開門。

(2)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

(3)運動時能注意安全,不給他人造成危險。

(4)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災知識。

三、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內容與設計(理解)

(一)動作發展方面

1.各類體育遊戲基本動作包括走、跑、跳、鑽爬、攀登、翻滾等。幼兒園體育遊戲是一種綜合性體育活動,不僅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幼兒的組織性、紀律性、意志力、合作性、創造性等,對於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參考書p41中的案例1“跟著走”,案例2“雪花飄”,案例3“追火車”掌握體育遊戲設計的結構流程。

2.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開始環節:主要熱身運動,一般佔總時間的10%~15%。包括排隊和佇列隊形練習;向幼兒說明活動的內容和要求;做一些基本體操或模仿活動;開展一些運動負荷不大、有利於發展幼兒體能的遊戲;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舞蹈、律動或專門性的體育活動等。

基本環節: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部分,一般佔總時間的75%~80%。包括髮展體能的遊戲,基本體操訓練等。一次活動一般安排1~2項活動內容。在內容的安排上應注意新舊搭配,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全面發展幼兒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

結束部分:主要是整理活動,活動時間一般佔總時間的10%。如組織輕鬆自然地走步,徒手放鬆練習,簡單、輕鬆的操節或律動,較安靜的遊戲等,使幼兒的身體由運動的緊張狀態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得狀態,降低幼兒的大腦興奮性;同時可進行活動小結或評價,有組織地結束活動,並收拾和整理器材。

3.基本體操和佇列隊形幼兒基本體操包括徒手操和輕器械操。徒手操如模仿操、拍手操、韻律操、武術操;輕器械操如球操、花操、筷子操、啞鈴操、鈴鼓操、飲料罐操、呼啦圈操、棍棒操、旗操。4.器械類活動運動器械包括大中型固定性器械,如攀登架、滑梯、轉椅、秋幹、宇宙飛船、攀網、蹺蹺板、蹦蹦床、充氣床墊、“海洋球”池、聯合器械。中小型可移動運動器械,如平衡木、拱形門、小梯子、墊子、小三輪車、腳踏車、小手推車、滑板。手持的小型運動器械,如各種大小球類、橡皮筋、跳繩、塑膠圈、小啞鈴、椅子、沙包、毽子、小高蹺、鐵環、各種小飛鏢。

(二)生活習慣與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及日常安全知識的學習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四、組織幼兒園健康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教師要了解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特別是不同年齡幼兒動作發展的特點及差異,以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為首要工作;

2.教師要具有一定的組織、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健康活動的能力和技能;

3.教師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室內外體育活動的小遊戲、兒歌等。

4.透過體育活動促進幼兒身體的發育,多方面發展幼兒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5.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於幼兒的終身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持之以恆的透過各種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二節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一、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瞭解)

1.幼兒前期語言的發展(1~3歲)

(1)1~歲屬於單詞句階段,基本上是以詞代句;

(2)~2歲屬於多詞句階段,一般稱為電報式語言,如:“餅乾、買、帽帽”;

(3)2~3歲屬於簡單句階段,能說出有簡單主謂結構的句子,如:“寶寶睡了”“我喝水”等。一般稱1~3歲這個階段為“掌握本族語言的準備期”或“前言語期”。

2.口語迅速發展的時期(3~6歲)

(1)3~4歲幼兒有些音發得不夠準確和清晰;例如:把“老師”說成“老西”“老基”等,把“姥姥”說成“嗷嗽”等,這一時期是語音發展的關鍵期;能聽懂日常生活用語;

(2)4~5歲幼兒基本能夠發清楚大部分的語音;已能聽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話的意思;在使用簡單句的基礎上,其語言逐漸連貫起來;

(3)5~6歲幼兒能清楚地發出母語的全部語音,並能聽懂更多較為複雜的句子,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能夠掌握表示因果、轉折、假設關係的連線詞,掌握表示類概念的詞彙,表達時能運用各種語言

二、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

(一)專案 傾聽與表達

目標1認真聽並能聽懂常用語言

3~4歲

(1)別人對自已說話時能注意聽並做出反應。

(2)能聽懂日常會話。

4~5歲

(1)在群體中能有意識地聽與自已有關的資訊。

(2)能結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語氣、語調所表達的不同意思。

(3)方言地區和少數民族幼兒能基本聽懂普通話。

5~6歲

(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

(2)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

(3)能結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複雜的句子。

目標2 願意講話並能清楚地表達

3~4歲

(1)願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說話,能大方地與人打招呼。

(2)基本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

(3)願意表達自已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時能配以手勢動作。

(4)能口齒清楚地說兒歌、童謠或複述簡短的故事。4~5歲

(1)願意與他人交談,喜歡談論自已感興趣的話題。

(2)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基本會說普通話。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幼兒會用普通話進行日常會話。

(3)能基本完整地講述自已的所見所聞和經歷的事情。

(4)講述比較連貫。

5~6歲

(1)願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

(2)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和普通話,發音正確清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幼兒基本會說普通話。

(3)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

(4)講述時能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同義詞等,語言比較生動。

目標3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

3~4歲

(1)與別人講話時知道眼睛要看著對方。

(2)說話自然,聲音大小適中。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

4~5歲

(1)別人對自已講話時能回應。

(2)能根據場合調節自已說話聲音的大小。

(3)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不說髒話、粗話。

5~6歲

(1)別人講話時能積極主動地回應。

(2)能根據談話物件和需要調整說話的語氣。

(3)懂得按次序輪流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

(4)能依據所處情境使用恰當的語言。如在別人難過時會用恰當的語言表示安慰。(二)專案閱讀與書寫準備

目標1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3~4歲

(1)主動要求成人講故事、讀圖書。

(2)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兒歌、童謠。(3)愛護圖書,不亂撕、亂扔。

4~5歲

(1)反覆看自已喜歡的圖書。

(2)喜歡把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圖書講給別人聽。

(3)對生活中常見的標誌、符號感興趣,知道它們表示一定的意義。

5~6歲

(1)專注的閱讀圖書。

(2)喜歡和他人一起談論圖書和故事的有關內容。

(3)對圖書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元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目標 2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

3~4歲

(1)能聽懂短小的兒歌或故事。

(2)會看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圖中有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等。

(3)能理解圖書上的文字是和畫面對應的,是用來表達畫面意義的。

4~5歲

(1)能大體講出所聽故事的主要內容。(2)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資訊,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

(3)能隨著作品的展開產生喜悅、擔憂等相應的情緒反應,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

5~6歲

(1)能說出所閱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

(2)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續編、創編故事。

(3)對看過的圖書、聽過的故事能說出自已的看法。

(4)能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目標3具有書面表達的願望和初步技能

3~4歲喜歡用塗塗畫畫表達一定的意思。

(1)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已的願望和想法。

(2)在成人提醒下,寫寫畫畫時姿勢正確。

4~5歲

(1)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已的願望和想法。

(2)在成人提醒下,寫寫畫畫時姿勢正確。

5~6歲

(1)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

(2)會正確書寫自已的名字。

(3)寫畫時姿勢正確。

4.開展早期閱讀

5.在日常生活中滲透語言的學習

(二)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會設計)幼兒園語言的教育活動有多種型別:

1.談話活動:是培養幼兒學習在一定範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活動,在培養幼兒的傾聽行為和表述行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進行談話活動,首先要選擇確定一個有趣的中心話題,這個話題要考慮到幼兒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而設計談話活動的關鍵在於談話話題的設計。

(2)教師要注重營造寬鬆的自由的談話氛圍,在活動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間接引導的作用,透過提問的方式和隱形示範的方式,間接地引導活動過程的展開。參考書p57中案例1“我們的鞋”,案例2“身邊的房子”,掌握談話活動的設計流程。

2.講述活動:是以培養幼兒語言表述行為為主的活動,能幫助幼兒逐步獲得獨立構思和完整表述的語言經驗。講述活動的重點在於講述。一般要有憑藉物,如圖片、實物、情景等,使幼兒的講述行為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參考書p59中案例3“甜甜的嘴巴”,掌握講述活動的設計流程。

3.聽說遊戲:是採用遊戲的方式而開展的語言活動。能幫助幼兒按一定規則進行口語表達練習,培養幼兒在語言交往中的機智性和靈活性。如:詞語接龍、反正話、繞口令等。聽說遊戲的目的性非常明確,主要練習鞏固幼兒的發音、豐富擴大詞彙量、嘗試運用各種句型。參考書p60中案例4“詞語接龍”,掌握聽說遊戲活動的設計流程。

4.文學作品學習活動:是透過欣賞文學作品來學習語言的活動,培養幼兒善於傾聽的技能,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並培養幼兒的藝術想象力。文學作品學習活動設計:關鍵在於接受文學作品、理解體驗作品、遷移作品經驗、擴充套件和表述自已的想象,並結合其他學科內容,擴大幼兒自主活動的範圍,有機地將個人的直接經驗與文學作品提供的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在創造形象中學習語言。參考書p61-67中案例“小鳥的歌”“幸福的大桌子”“春雨的色彩”“綠色的和灰色的”,掌握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的設計流程。

5.早期閱讀活動:是培養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活動,其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早期閱讀的技能,提高對書面語言的敏感水平。早期閱讀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初步瞭解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對應關係。參考書p68中案例9“咕嚕牛”,掌握早期閱讀活動的設計流程。

6.綜合系列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往往不是單一領域的活動,而是多領域活動的綜合或相互滲透。參考書p71中案例10“小猴賣‘0’”,掌握綜合系列活動的設計流程。

四、組織幼兒園語言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瞭解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準確把握不同年齡班語言教育的重點;

2.教師要尊重來自不同語言環境的幼兒,耐心、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表達,熱情關心、平等對待不同語言表達能力的幼兒;

3.教師應具有比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比較準確的普通話語音和語調,教師自身的語言要做到規範、親切、文明、生動,語速、音量適宜幼兒。

4.教師要儲備一定數量的適合不同年齡幼兒的兒歌、謎語、繞口令、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適宜地開展各種語言教育活動。

5.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暢所欲言、輕鬆愉快的語言環境,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活動豐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併為他們準備豐富的適合閱讀的圖書、書寫的材料等。

第三節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

一、幼兒社會認識發展的特點(瞭解)(1)3~4歲幼兒已具有初步的對社會規則、行為規範的認識;幼兒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能區分“你”“我”“他”,但不會區分自已和他人的需求。他們的情感、行為的衝動性強,自制力差。

(2)4~5歲幼兒懂得更多的社會規則、行為規範;出現最初的關心、同情反應,友好、助人、合作行為明顯增多,能以他人的要求調控自已的行為,自制能力開始發展。

(3)5~6歲幼兒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為,重視成人、同伴對自已的評價,希望被同伴群體接納,並開始自覺有意識地控制自已的情緒和行為。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社會教育的目標(瞭解)

(一)專案人際交往

目標1願意與人交往~4歲

(1)願意和小朋友一起遊戲。

(2)願意與熟悉的長輩一起活動。

4~5歲

(1)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有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

(2)喜歡和長輩交流,有事願意告訴長輩。

5~6歲

(1)有自已的好朋友,也喜歡結交新朋友。

(2)有問題願意向別人請教。

(3)有高興的或有趣的事願意與大家分享。

目標2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3~4歲

(1)想加入同伴的遊戲時能友好地提出要求。

(2)在成人指導下,不爭搶、不獨霸玩具。

(3)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聽從成人的勸解。

4~5歲

(1)會運用介紹自已、交流玩具等簡單技巧加入同伴遊戲。

(2)對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能輪流、分享。

(3)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在他人幫助下和平解決。

(4)活動時願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

(5)不欺負弱小。

5~6歲

(1)能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已一起遊戲。

(2)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

(3)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自已協商。

(4)知道別人的想法有時和自已不一樣,能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接受時會說明理由。

(5)不欺負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欺負自已。

目標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

3~4歲

(1)能根據自已興趣選擇遊戲或其他活動。

(2)為自已的友好行為或活動成果感到高興。

(3)自已能做的事情願意自已做。

(4)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

4~5歲

(1)能按自已的想法進行遊戲或其他活動。

(2)知道自已的一些優點和長處,並對此感到滿意。

(3)自已的事情儘量自已做,不願意依賴別人。

(4)敢於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

5~6歲

(1)能主動發起活動或在活動中出主意、想辦法。

(2)做了好事或取得成功後還想做得更好。

(3)自已的事情自已做,不會的願意學。

(4)主動承擔任務,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而不輕易求助。

(5)與別人的看法不同時,敢於堅持自已的意見並說出理由。

目標4關心尊重他人

3~4歲

(1)長輩講話時能認真聽,並能聽從長輩的要求。

(2)身邊的人生病或不開心時表示同情。

(3)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擾別人。

4~5歲

(1)會用禮貌的方式向長輩表達自已的要求和想法。

(2)能注意到別人的情緒,並有關心、體貼的表現。

(3)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已付出的辛勞。

5~6歲

(1)能有禮貌的與他人交往。

(2)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並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3)尊重為大家提供服務的人,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4)接納、尊重與自已的生活方式或習慣不同的人。

(二)專案適應社會

目標1喜歡並適應生活

3~4歲

(1)對群體活動有興趣。

(2)對幼兒園的生活好奇,喜歡上幼兒園。

4~5歲

(1)願意並主動參加群體活動。

(2)願意與家長一起參加社群的一些群體活動。

5~6歲

(1)在群體活動中積極、快樂。

(2)對小學生活好奇和嚮往。

目標 2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

3~4歲

(1)在提醒下,能遵守和公共場所的規則。

(2)知道不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借別人的東西要歸還。

(3)在成人提醒下,愛護玩具和其他物品。

4~5歲

(1)感受規則的意義,並能基本遵守規則。

(2)不私自拿不屬於自已的東西。

(3)知道說謊是不對的。

(4)知道接受了的任務要努力完成。

(5)在提醒下,能節約糧食、水電等。

5~6歲

(1)理解規則的意義,能與同伴協商制定遊戲和活動規則。

(2)愛惜物品,用別人的東西時也知道愛護。

(3)做了錯事敢於承認,不說謊。

(4)能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已所接受的任務。

(5)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目標 3 具有初步的歸屬感

3~4歲

(1)知道和自已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員及與自已的關係,體會到自已是家庭的一員。(2)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暖,愛父母,親近與信賴長輩。

(3)能說出自已家所在街道、小區的名稱。

(4)認識國旗,知道國歌。

4~5歲

(1)喜歡自已所在的幼兒園和班級,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2)能說出自已家所在地的省、市、縣名稱,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3)知道自已是中國人。

(4)奏國歌、升國旗時能自動站好。

5~6歲

(1)願意為集體做事,為集體的成績感到高興。

(2)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併為此感到高興。

(3)知道自已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

(4)知道國家一些重大成就,愛祖國,為自已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與設計(理解)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

1.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2.愛護自然環境,適應社會環境。

3.遵守社會規範,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

4.加強對自我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態度、情感、行為,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我控制的應變能力。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

1.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與語言教育活動的型別及方法比較相似,採用談話活動、講述活動、閱讀活動、文學作品的學習活動等。

2.方法主要有觀察、談話、講述、討論、表達、角色表演、遊戲等。

3.進行社會教育最突出的一點是要注重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可以成為教育幼兒的契機。

4.參考書p78-88中案例“安全的斑馬線”“小動物是如何保護自已的”“我們都是好朋友”“認識郵局”“我的書包”“我爸爸”“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掌握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流程。

四、組織幼兒園社會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教師要深入瞭解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瞭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以及影響幼兒個性發展的多方面因素。

2.自覺意識到教師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已的言行態度,注意到自已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為幼兒營造平等、和諧、友善的人際環境,為幼兒提供與夥伴、環境充分交往的機會,將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變為教育幼兒的契機,注意幼兒的交往行為、技能,並要給予具體的指導。

4.關注家庭教育,善於發揮良好家庭教育的榜樣作用,適度影響不良的家庭教育,藉助幼兒的健康行為影響家長,進而轉變家長的行為。

5.增強對社會焦點問題、突發事件的關注,觀察並理解問題的本質,堅持正確的觀點,弘揚正能量,給幼兒以科學的指導。 第四節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

科學教育活動部分

一、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瞭解)

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本質、由前概念到概念的發展過程。

2~4歲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特點;常常賦予萬物以靈性,形成了看待事物及其關係的“獨特眼光”等。

5~7歲幼兒雖然仍具有自我中心階段的一些認識特點,但這時的認識更多地依賴於所感知到的現象,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還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瞭解新)

(一)目標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3~4歲

(1)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

(2)經常問各種問題,或好奇地擺弄物品。

4~5歲

(1)喜歡接觸新事物,經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

(2)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並樂在其中。

5~6歲

(1)對自已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刨根問底。

(2)能經常動手動腦尋找問題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發現時感到興奮和滿足。

(二)目標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4歲

(1)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徵。

(2)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4~5歲

(1)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

(2)能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並大膽猜測答案。

(3)能透過簡單的調查收集資訊。

(4)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

5~6歲

(1)能透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並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徵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

(2)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已的猜測。

(3)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制定簡單的調查計劃並執行。

(4)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

(5)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三)目標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3~4歲

(1)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能注意並發現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2)能感知和發現物體和材料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能感知和體驗天氣對自已生活和活動的影響。

(4)初步瞭解和體會動植物和人們生活的關係。

4~5歲

(1)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

(2)能感知和發現常見材料的溶解、傳熱等性質或用途。

(3)能感知和發現簡單物理現象,如物體形態或位置變化等。

(4)能感知和發現不同季節的特點,體驗季節對動植物和人的影響。

(5)初步感知常用科技產品與自已生活的關係,知道科技產品有利也有弊。

5~6歲

(1)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徵,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係。

(2)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3)能探索並發現常見的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或影響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感知並瞭解季節變化的週期性,知道變化的順序。

(5)初步瞭解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與設計(理解)

(一)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

1.認識周圍的自然環境

(1)認識周圍的自然環境,包括認識四季特徵,瞭解自然現象及季節氣候的變化和人類、動植物生長的關係;

(2)瞭解常見動物的特徵、繁殖方式、生活習性及與環境的關係;

(3)瞭解常見植物的特徵、結構、生長條件和規律及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4)學習飼養一些小動物的方法和植物種植的常識。

2.認識常見物品和材料

(1)認識常見物品和材料,包括常見物品和材料的特性、功能;

(2)認識常見的交通工具,瞭解其主要功能。

3.認識常見的科學現象認識常見的科學現象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4.探索發現活動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條件和機會,支援和鼓勵幼兒動手動腦,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

(二)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型別(理解)

1.觀察認識活動

(1)主要目的:培養幼兒的觀察技能,瞭解和掌握有關觀察物件的科學認識。

(2)案例名稱舉例:“認識紙”“奇妙的昆蟲世界”“四季的變化”“我們的地球”“糖怎麼不見了”等。

2.實驗操作活動

(1)主要目的: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對科學問題的探究能力。

(2)案例名稱舉例:“沉浮現象”“水的三態”等。

3.科學遊戲活動

(1)主要目的: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2)案例名稱舉例:“有趣的磁鐵”“找空氣”“踩影子”“會變的顏色”等。

4.科學小製作活動

(1)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掌握一定的製作方法,理解簡單的科學原理等。

(2)案例名稱舉例:製作風箏、風車、萬花筒、“會走的輪船”“跳舞的小人”等。

5.討論探究活動

(1)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表達交流技能和有關的科學知識經驗。

(2)案例名稱舉例:“你喜歡冬天還是夏天”“河水怎樣變乾淨了”“小動物的家”等。

6.種植飼養活動

(1)主要目的:一般是利用自然角或科學活動區的材料。

(2)案例名稱舉例:給植物澆水、餵養小動物、記錄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等。

(三)會設計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掌握)結合教材的案例和點評掌握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流程,並能靈活運用。

四、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那麼教師自已首先要對科學活動充滿興趣,養成對事物的觀察習慣,能夠對幼兒的問題給出比較正確的答案。

2.教師要了解一般的自然科學現象產生的原理、過程、結果等,密切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幼兒生活的影響,引導幼兒發現身邊的科學現象,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概念和理論,同時要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將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3.教師要善於用正確的、科學的、幼兒能理解的、形象的語言講解科學知識、科學現象,不要迷信,並注意隨機教育。

4.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教師平時要注意蒐集各類廢舊材料,為幼兒製作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同時要注意各類材料使用的安全和衛生。

數學教育活動部分

一、幼兒數學認知發展的特點(理解)(一)量與計量

1.幼兒對量的認識有明顯的年齡差異。

3~4歲

(1)能區分物體明顯的大小和長短,但對物體屬性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

(2)把長的、高的、厚的、粗的、寬的物體說成大的;把短的、矮的、細的、窄的物體說成小的。

4~5歲

(1)開始能區分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不太明顯的物體;

(2)能用重疊、並放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

(3)沒有長度、面積、體積等守恆的觀念。

5~6歲

(1)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特徵;

(2)初步區別物體的長、寬、高,並能正確地運用相應的詞彙;

(3)有了初步的計量觀念,知道物體的長度、重量是可以被測量的。

2.區別物體大小、長短等特徵主要依靠直接感知來判斷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特徵。

3.對物體的分類

(1)分類是指把物體分成各具共同屬性的幾組;

(2)分類能力是幼兒認識數和學習計數的基礎;

(3)分類能力具有明顯的年齡差異:3歲左右:不能按某個特徵對物體進行分類,他們對物體的感知比較籠統和模糊,分不清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

4~5歲:能按照比較明顯的特徵分類,如顏色、大小、形狀等;

5~6歲:能按照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及用途等分類,但還不能離開具體的分類情境。

4.對物體進行排序

a.按物體的外部特徵排序定義:按形狀、顏色進行排序,即按規律排序;按形狀進行排序:□○□○□○·…··…

b.按物體量的差異排序按照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寬窄排序;

c.按數排序注意:幼兒進行排序活動可運用一些系列玩具,如套碗、套塔、套娃娃等。

5.學習量的守恆量的守恆:判斷物體的大小、長短等特徵時,不受物體外部因素的干擾,主要運用量的變式來進行;

注意:學習量的守恆比較適合中、大班的幼兒;a.長度守恆;b.面積守恆;c.容積守恆;d.體積守恆。

6.學習自然測量定義:利用自然物如小棍、手指等工具進行的直接測量;

目的:使幼兒初步理解它們之間存在的函式關係;

舉例:測量同一距離,腳步的大小不一樣,數出來的腳步的次數就不一樣;腳步跨的大,次數就少;腳步跨的小,次數就多。

(二)數與數量關係

1.幼兒數概念的發展

(1)數概念的發生經歷三個階段:辨數——認數——點數;

(2)幼兒數概念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口頭點數——按物說數——按數取物——掌握數概念;

(3)幼兒數概念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 掌握數的順序;3歲,不會真正數物體;

② 理解數的實際含義;能按物點數,並說出總數;

③ 掌握數的組成:掌握數的組成是形成數概念的關鍵。

2.幼兒掌握數概念的年齡階段特點

(1)~歲

① 是學數前的準備階段;

② 在不用數的情況下,發展幼兒對集合和集合中元素的感知和學會對應比較。

(2)~4歲

①初步學會計數;

② 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順序是: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

(3)4~5歲① 計數能力的鞏固和初步形成數概念的階段;

② 能較好掌握10以內的計數,基本能手口一致的點數,並能說出總數;

③ 能初步理解相鄰兩數之間的關係;

④ 相鄰兩數之間誰多誰少能理解,較難說出多1少1的關係;

⑤ 初步理解數守恆;

⑥ 能夠認識序數;

⑦認讀10以內阿拉伯數字。

(4)5~6歲

① 進一步認識數的關係和數群概念的初步發展階段;

② 能理解相鄰三個數之間多1少1的關係和10以內自然數列的等差關係,能按群計數;

③ 初步掌握數的組成,初步理解總數和部分數之間的等量、互補、互換關係,為學習加減法打好基礎;

④ 能夠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

⑤ 初步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

3.幼兒掌握數概念的主要內容

(1)區別1和許多(小班)

① 區別1和許多是3歲前幼兒學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

② 進行的方式:

a.透過觀察和比較,區別一個物體和許多個物體;

b.採用遊戲或操作的方法理解1和許多的關係;

c.透過看一看、聽一聽等感官形式,進一步讓幼兒感知什麼是1,什麼是許多;d.透過尋找物體,加深幼兒對1和許多的認識。

(2)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小班)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是3歲左右幼兒學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

(3)認識10以內的數(小、中班)

(4)認識序數(中班)

(5)認讀1~10數字(小、中班)

(6)書寫1~10數字(大班)

(7)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大班)

(8)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大班)

注意:幼兒學習加減運算的過程的特點:

① 從具體到抽象;

② 從逐一加減到按群加減;

③ 掌握減法一般要難於加法。

(三)幾何圖形

1.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順序是: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

(四)空間方位

1.幼兒辨別空間方位的順序一般是:上下→前後→左右;

2.會從以自身為中心的定向逐漸過渡到以客體為中心的定向;

3.辨別方位的區域逐漸擴大,由近及遠;

4.辨別空間方位主要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和遊戲學習。

(五)時間

1.幼兒掌握時間的單位比較困難;

2.幼兒學習時間一般把時間同具體的事件結合在一起;

3.幼兒認識時間主要透過日常生活、遊戲等活動進行。

二、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

(一)目標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3~4歲

1.感知和發現周圍物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不同的形狀感興趣。

2.體驗和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

4~5歲

1.在指導下,感知和體會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狀來描述。

2.在指導下,感知和體會有些事物可以用數來描述,對環境中各種數字的含義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5~6 歲

1.能發現事物簡單的排列規律,並嘗試創造新的排列規律。

2.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二)目標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3~4歲

1.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表示。

2.能透過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

4.能用數詞描述事物或動作。如我有4本圖書。

4~5歲

1.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粗細、厚薄、輕重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語描述。

2.能透過數數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能透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

4.會用數詞描述事物的排列順序和位置。

5~6歲

1.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2.藉助實際情境和操作(如合併或拿取)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

3.能透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4.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

(三)目標3 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3~4歲

1.能注意物體較明顯的形狀特徵,並能用自已的語言描述。

2.能感知物體基本的空間位置與方位,理解上下、前後、裡外等方位詞。

4~5歲

1.能感知物體的形體結構特徵,畫出或拼搭出該物體的造型。

2.能感知和發現常見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並能進行分類。

3.能使用上下、前後、裡外、中間、旁邊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5~6歲

1.能用常見的幾何形體有創意地拼搭和畫出物體的造型。

2.能按語言指示或根據簡單示意圖正確取放物品。

3.能辨別自已的左右

三、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內容與設計

(一)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內容(理解☆)

1.量與計量

(1)能區別和說出物體量的差異;

(2)能夠按量的差異進行分類、排序、對應比較;

(3)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4)學習量的守恆;

(5)學習自然測量。

2.數與數量關係

(1)認識10以內的自然數和0,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和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係;

(2)認識序數;

(3)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感知和體驗一個數和它分成的兩個部分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部分數之間互換、互補關係;

(4)學會手口一致的點數實物並能說出總數,會用數詞表示數的結果;

(5)初步理解數的守恆;

(6)認讀和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

(7)理解加減的意義,學會10以內口頭加減運算,認識加號、減號、等號,能運用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注意:幼兒形成數概念的基本標誌:

第一,認識10以內數的實際含義:是幼兒形成數概念的核心;

① 理解10以內基數的實際含義;

② 理解10以內序數的實際含義;

③ 在判斷物體數量時,不受物體的大小、形狀和排列形式的干擾,初步理解數的守恆;

④ 掌握10以內數的實際含義,是幼兒形成數概念的核心。

第二,認識10以內相鄰數的關係;

第三,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初步認識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知道一個數是由哪兩個陣列成的。

3.幾何圖形

(1)能夠正確辨認常見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徵;

(2)能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4.空間方位

(1)能區分和說出上下、前後、左右的空間方位;

(2)能按指定方向進行運動。

5.時間

(1)能區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

(2)知道一星期七天的名稱及其順序;

(3)認識時鐘,知道其用途,會看整點和半點。

(二)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主要型別

1.認知理解型活動

(1)主要目的:理解有關的數學概念,掌握相應的技能;

(2)案例名稱舉例:“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相鄰數”“認識時鐘”等。

2.操作遊戲型活動

(1)主要目的:運用已有經驗,練習鞏固相關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2)案例名稱舉例:“找座位”“數字接龍”“比高矮”“幾何形體分類”。

3.探究發現型活動

(1)主要目的:根據目標,解決實際問題;

(2)案例名稱舉例:“等分圖形”“鋪路”。

(三)數學活動設計的方法(即幼兒學習數學的要求)(理解) 。

1.要從現實生活中學數學

2.要在操作中學數學

3.要藉助表象的支援幼兒學習數的加減運算經歷三個過程:

(1)實物的加減(具體水平的加減);

(2)口述應用題(表象水平的加減);

(3)加減算式符號運算(抽象水平的加減)。

4.要藉助多樣化的經驗

5.要理解抽象符號的含義和作用

6.要有充分的練習和應用注意:用一一對應和點數是比較兩組物體多少的最簡單和正確的方法,但幼兒往往習慣直覺判斷的方法。具體方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發現法、練習法等。

四、組織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教師要明確有關數學的基本概念,對於這些概念要用幼兒能理解的但又符合科學的語言進行講解,切忌術語化;

2.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善於用遊戲的方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切忌小學化傾向;

3.教師要善於蒐集各類廢棄材料,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使幼兒進一步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注意材料的使用安全和衛生;

4.教師在幼兒的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操作動作,瞭解幼兒的思維水平、對數概念的認知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第五節 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設計

音樂教育活動部分

一、幼兒音樂能力發展的特點(瞭解)

(一)幼兒歌唱能力的發展

3~4歲

1.有了想把歌唱好的願望,比較喜歡歌曲中生動、形象的象聲詞和再三重複的部分;

2.幼兒音準較差,不能正確唱出歌曲的旋律,沒有調或走調的現象較多;一般只能唱5~6個音;

3.他們碰到不理解的歌詞時,往往吐字不清;

4.呼吸短促,不能根據樂句的需要換氣,常一字一換;

5.唱不了速度太快或太慢的歌曲,不懂得改變聲音的強弱、快慢、音色及聲音表情來表達音樂的情緒。

4~6歲

1.音域加寬,大部分幼兒可以達到C調的1-i;

2.能記住更長、更多的歌詞,咬字吐字有了很大進步,不理解的詞常用其他意義詞代替;

3.多數幼兒能比較準確地唱出旋律的音高,音量明顯增加,氣息保持時間加長;

4.能用不同的聲音和吐字來演唱不同情緒風格的歌曲,能夠唱出同一首歌中的強弱、快慢變化,但個體差異較大。

(二)幼兒節奏能力的發展

3~4歲

1.幼兒已經基本上能合拍地做動作,能模仿小兔子跳、大象甩鼻子等律動動作,能學習一些簡單的音樂遊戲及舞蹈;

2.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要求下,能夠注意到音樂風格或情緒的變化,並且會逐漸地根據音樂的變化而用相應的動作去表達自已對音樂的感受。

4~5歲

1.能夠有效控制肌肉活動,動作更輕鬆、靈活,他們喜歡用動作來表現音樂,隨音樂做動作的經驗更加豐富;

2.幼兒在積極有效的音樂教育下,基本上能做到動作與音樂合拍。

5~6歲

1.幼兒的動作已經完全能和音樂一致,大部分能感覺到音樂的基本節拍,做動作時能很快抓住音樂的基本節拍;

2.隨拍子快慢改變動作的速度,並能在動作中體現出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節拍重音。

(三)幼兒打擊樂演奏能力的發展

1.樂器操作

(1)3歲幼兒能夠逐步掌握一些用大肌肉動作來演奏的打擊樂器;

(2)4~6歲幼兒能接觸到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能較為熟練地掌握樂器的各種不同的演奏方法;他們能夠逐步學會使用小肌肉動作演奏樂器。

2.隨樂能力

(1)3歲初期,幼兒的隨樂意識和隨樂能力較差,多數幼兒不能做到基本合拍地隨音樂演奏;

(2)3歲末期,基本合拍地隨音樂演奏,能夠從協調一致的音樂活動中直接獲得愉快經驗;

(3)4~6歲幼兒演奏打擊樂的隨樂性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① 自如的用簡單節奏跟隨音樂齊奏,初步學會用兩種以上節奏型跟隨音樂齊奏;

② 能自覺傾聽音樂,努力使自已演奏和音樂速度、力度變化一致;

③ 能夠學會跟隨結構較長、節奏較複雜的音樂演奏;

④ 能學會根據指揮手勢的即興變化隨樂演奏。

3.合作協調

(1)3歲幼兒能夠逐步學會在演奏時與大家一起整齊地開始和結束,願意在演奏活動中用積極的情感和態度與他人溝通、配合;

(2)4~6歲幼兒能進一步學會在許多聲部合奏中主動地關注整體音響,並努力保持整體音響的協調性;能迅速地理解各種指揮手勢並積極準確地做出反應。

4.創造性表現

(1)3歲幼兒能夠學會為熟悉的、性質鮮明的音樂形象選擇比較合適的樂器和演奏方法,能用不同的音色表現樂段和樂句的結構;

(2)4~6歲幼兒不僅能夠積累一定的打擊樂作品,而且還能夠學會一些最基本的節奏型和用各種不同的音色配置方案裝飾這些節奏型的方法,而且還學會用即興演奏的方式來表現自已設計的演奏方案

(四)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3~4歲

(1)幼兒不理解音樂作品的情緒性質,聽音樂時不能用詞來說明其區別,但在隨音樂做動作時卻能反映出這些差別;

(2)能辨認作品中速度的變化,但對感知音樂中的力度、音區的變化有困難;

(3)能記住歌詞,音樂形象鮮明、音調有模仿和描繪性的樂曲幼兒也能記住。

4~5歲

(1)幼兒能夠欣賞內容較為廣泛、性質和風格較多樣的音樂作品,能借助圖片或動作做出正確的回答;

(2)他們能區分音樂中明顯的速度變化和表情,能聽出音樂在速度和力度上的漸變過程;

(3)能分辨出相隔一個八度的音高差別;

(4)音樂記憶力有所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有所發展。

5~6歲

(1)幼兒能直接用語言來表達他們對音樂情緒的體驗與感受,可以對音樂形象鮮明的同類作品進行歸類;

(2)他們能清楚辨別音樂作品中速度、力度、音區的變化,辨認樂曲結構的能力有所加強,能感知簡單的二段體和三段體的音樂結構;

(3)音樂記憶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有所發展,能明確地表示自已喜歡或不喜歡的音樂作品,並能說出簡單的理由。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音樂教育的目標(瞭解)

(一)專案一感受與欣賞

目標1 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

3~4歲: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鳥鳴、風聲、雨聲等好聽的聲音所吸引。

4~5歲:喜歡傾聽各種好聽的聲音,感知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變化。

5~6歲:樂於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有特點的聲音,併產生相應的聯想。

目標 2 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3~4歲:喜歡聽音樂或觀看舞蹈、戲劇等表演。

4~5歲:能夠專心地觀看自已喜歡的文藝演出或藝術品,有模仿和參與的願望。

5~6歲:藝術欣賞時常常用表情、動作、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已的理解。

(二)專案二 表現與創造

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

3~4歲:經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動作、表情和聲調。

4~5歲:經常唱唱跳跳,願意參加歌唱、律動、舞蹈、表演等活動。

5~6歲

1.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有自已比較喜歡的活動形式。

2.藝術活動中能與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獨立表現。

目標2 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3~4歲

1.能模仿學唱短小歌曲。

2.能跟隨熟悉的音樂做身體動作。

3.能用聲音、動作、姿態模擬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4~5歲

1.能用自然的、音量適中的聲音基本準確地唱歌。

2.能透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來表達自已的心情。

3.能用拍手、踏腳等身體動作或可敲擊的物品敲打節拍和基本節奏。

5~6歲

1.能用基本準確的節奏和音調唱歌。

2.能用律動或簡單的舞蹈動作表現自已的情緒或自然界的情景。

3.能自編自演故事,併為表演選擇和搭配簡單的服飾、道具或佈景。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內容與設計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內容(新)

1.歌唱活動

(1)學習不同性質、不同節拍的歌曲,體會歌曲的強弱快慢及情緒變化;

(2)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發聲方法、呼吸方法;

(3)注意正確運用和保護嗓音;

(4)學習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齊唱、輪唱、合唱、歌表演等不同的表演形式。

2.韻律活動

(1)形式:律動、舞蹈、音樂遊戲;

(2)動作分類:

① 基本動作:走、跑、跳、點頭、彎腰、拍手、抓握等;

② 模仿象徵性動作:鳥飛、魚遊、兔跳、下雨、花開、拍球、騎馬、划船等;

③舞蹈動作:小碎步、蹦跳步、墊步、踵趾小跑步、側點步、進退步、交替步、跑跳步、跑馬步、秧歌十字步等;

(3)在音樂伴奏下玩音樂遊戲。

3.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1)認識常見的打擊樂器,掌握正確的敲擊方法;

(2)初步瞭解和掌握與樂器及配器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學習齊奏、輪奏、給樂曲伴奏等。

4.音樂欣賞活動

(1)傾聽周圍環境中的音響,欣賞一些優秀的中外少年兒童歌曲、器樂曲、中外著名音樂作品、舞蹈表演等;

(2)感受作品中速度、節奏、強弱的變化;

(3)用面部表情、動作及其他方式表現自已感受到的音樂形象。

5.識譜初步瞭解五線譜的基礎知識。

(二)幼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瞭解、掌握)

第一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型別(瞭解)

1.歌唱活動

(1)定義:是指伴隨音樂科學運用嗓音進行藝術表現的活動;

(2)形式: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齊唱、輪唱、合唱、歌表演等;

(3)發展能力:發展幼兒歌詞、音域、節奏、音準、呼吸、情感體驗與表達、獨立性、合作性及創造性等9個方面的歌唱能力,使幼兒能夠舒適的、有理解力的和有感情的歌唱。

(4)舉例:歌曲《再見吧,冬天》屬於內容簡單、多重複,歌詞語法結構單純、清晰,具有語言遊戲的性質;多采用歌詞創編開始或談話開始的活動設計。例如歌曲《胡說歌》《我愛我的小動物》。

2.韻律活動

(1)定義:是指伴隨音樂運用身體動作進行藝術表現的活動;

(2)發展能力: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隨樂性和表現性;

(3)型別:律動、舞蹈、歌表演,以及伴隨音樂或歌曲的動作表演遊戲;

(4)舉例:《堆雪人》屬於韻律活動中的律動,採用從回憶開始的活動設計。

一般來說,

3~4歲幼兒僅做簡單的上肢或下肢的基本動作;

4~5歲幼兒可做簡單的上、下肢聯合的基本動作和舞蹈動作;

5~6歲幼兒則可做各種稍複雜的基本動作和舞蹈動作組合。

3.打擊樂活動

(1)是指伴隨音樂使用打擊樂器進行藝術表現的活動。

(2)舉例:《瑤族舞曲》採取從主要聲部學習開始的活動設計。一般來說,

3~4歲幼兒可選用鈴鼓、串鈴、沙球和碰鈴,

4~5歲幼兒可選用木魚、蛙鳴筒、小鈸和小鑼,

5~6歲幼兒可選用雙響筒、三角鐵。特別提示:打擊樂練習一般都要經過徒手動作練習的階段。

4.音樂欣賞活動

(1)目的:在於培養和發展幼兒傾聽、理解、創造性表現和個人音樂趣味傾向4個方面的音樂欣賞能力。

(2)舉例:音樂欣賞《夢幻曲》採用了從某種輔助性材料童話《梨子小提琴》開始的方法。

5.綜合活動定義: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將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活動和音樂欣賞活動有機結合,以完成教育目標。

第二 結合教材的案例和點評掌握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流程,並能靈活運用(掌握)

四、組織幼兒園音樂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教師要了解幼兒音樂發展的特點,多以積極、表揚的方式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2.教師自身要對音樂要有一定欣賞能力、表現能力,要熟練掌握一定數量的不同年齡幼兒的歌曲、兒歌、表演唱、幼兒舞等;

3.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啟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的能力和一定的音樂技能,引導幼兒體驗表達和創造快樂;

4.透過音樂活動多方面培養幼兒的表現力、身體的協調能力、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等。

美術教育活動部分

一、幼兒美術活動的特點(理解)

(一)幼兒繪畫發展的特點

1.幼兒繪畫的年齡特點

(1)3歲——“塗鴉期”

①喜歡隨意地亂塗亂畫,無明顯目的;

②只對塗畫動作和塗畫出的線條感興趣,是一種模仿性的遊戲活動;

③幼兒注重的是畫的過程,而不是畫的結果。

(2)3歲半——“象徵期”

①嘗試利用塗鴉時掌握的簡單形狀進行表現,有意性增強,可以用簡單的線條去表現自已的意願;

②幼兒構思不穩定,先動筆後有主題,易受他人的影響,繪畫內容容易轉移;

③繪畫簡單抽象,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性,往往誇大所畫物件的主要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3)4歲——“形象期”

他們對錶現自已的經驗、情感和想法有明確的目的,能用簡單形狀逐漸深入的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

(4)5歲

①逐步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一些簡單關係和聯絡,對於時間、情節的表現成為他們美術活動的突出特點;

②能夠比較完整地畫出物件的主要部分,而不必藉助語言的說明。

2.幼兒繪畫的特殊表現

(1)抽象性

①定義:幼兒的繪畫,一般不能如實地模擬客觀物體形象,而是捨棄了客觀物件在形體上許多具體的特徵,僅僅保留了物件最基本的形體特徵,它是屬於一種抽象性質的藝術形象;

②表現:用最簡單的抽象線條去描繪客觀物件;

③舉例:幼兒開始學畫人物全身像時,一般在“介”字上面畫個圓圈;或者在“大”字上面畫個圓圈;或者是在“才”字上面畫個圓圈;

④幼兒繪畫時的抽象性實際上是對描述物件做了一些簡化、概括和誇張,是無意識的,也是幼兒在終畫上力不從心的表現。

(2)透明式

①定義:幼兒在畫各種物體形象時,往往把外面看不見的,而裡面有的東西畫出來,全然不考慮透視的繪畫現象;

②舉例:畫小朋友睡覺,要把被子裡面的身體畫出來;畫坦克要把裡面坐的駕駛員也畫出來,稱為“X光畫法”;

(3)展開式

①又稱求全式;

②幼兒在作畫時,往往把從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生活中知道的東西,頭腦中想到的東西,無所顧忌地統統擺到畫面上,既不肯缺畫某個部分,也不能讓兩部分重疊。

③舉例:畫側視的汽車,一定要畫出四個車轉轆;畫桌子,一定要把四條腿都畫上,而且一樣長。

(4)誇張性

①又稱稚拙性;

②幼兒在繪畫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已關心的事物,或認為重要的事物畫得很仔細、很突出,而沒注意到事物的整體結構的現象;

③例如:畫人時,一般頭部畫得比較大,整個身體卻畫得比較矮小,不合比例;畫人跑時,把兩條腿畫得很長;畫大象就把大象的鼻子畫得特別長。

注意:幼兒繪畫中的簡化、概括與誇張,說明幼兒認識事物不完善,表現能力不足和幼稚。

(5)擬人化

①幼兒把無生命的物體或有生命的動植物畫得和人一樣,不僅賦予它們以生命,而且賦予它們一切人所具有的特點和本領的繪畫現象;

②例如:給太陽畫上眼睛、鼻子和嘴巴,使之成為“太陽公公”;將幾個小動物之間建立了聯絡,如雞媽媽和雞爸爸帶著小雞們在散步、做遊戲等。

(6)動態性

①幼兒繪畫的各種題材中,幼兒最喜歡畫活動的物件;

②例如:他們畫火車時,往往一邊畫一邊模仿火車“轟隆隆!轟隆隆!”的聲音;畫猴子時,就會模仿猴子的動作。注意:幼兒在繪畫時的這些舉動,與幼兒的身心特點有密切的關係,成人應該理解,而不要加以限制。

(二)幼兒手工發展的特點

2~4歲的幼兒手工活動是一種純粹的玩耍活動,這一時期是無目的的活動期;

4~5歲的幼兒,手工活動的有意性增強,能夠表現出物體的基本形態,但還不能表現出物體的細節;

5歲以後的幼兒,基本能學會利用各種手工材料和工具進行有目的的創作活動,以表達自已的意願。

(三)幼兒欣賞能力發展的特點

1.幼兒首先感知的是作品的內容,也就是“畫了什麼”,是在淺表層次的感知;

2.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能感知美術作品的某些形式美的特徵,即對作品的造型、設色、構圖及作品的情感表現、風格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3.幼兒比較喜歡感知描繪熟悉的物體和現實題材的美術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術作品。注意,兒董美術欣賞的發展,經歷的發展過程:

①從籠統到分化

②從沒有標準到具有一定標準

③從以自已主觀情感偏好為主到比較客觀地分析為主。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美術教育的目標(瞭解)

(一)感受與欣賞

目標1 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

3~4歲:喜歡觀看花草樹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4~5歲: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徵。

5~6歲:樂於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別人介紹所發現的美的事物。

目標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

3~4歲:樂於觀看繪畫、泥塑或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

4~5歲:欣賞藝術作品時會產生相應的聯想和情緒反應。

5~6歲:願意和別人分享、交流自已喜愛的藝術作品和美感體驗。

(二)表現與創造

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

3~4歲:經常塗塗畫畫、粘貼上貼並樂在其中。

4~5歲:經常用繪畫、捏泥、手工製作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已的所見所想。

5~6歲

(1)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已的感受和想象。

(2)藝術活動中能與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獨立表現。

目標 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3~4歲: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大體畫出自已想畫的人或事物。

4~5歲:能運用繪畫、手工製作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已觀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5~6歲:能用自已製作的美術作品佈置環境、美化生活。

三、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內容與設計(掌握)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內容美術活動的教育價值: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空間概念,以及幼兒的視覺、觸覺和運動覺之間的合,手部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活性的發展。

1.繪畫活動

(1)認識常用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掌握繪畫姿勢;

(2)學會各種繪畫工具和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知道繪畫的內容即主題情節、形象,瞭解繪畫的形式語言如線條、色彩、造型、構圖等,瞭解各種繪畫的形式或種類,如命題畫、意願畫、裝飾畫、手指畫、水墨畫等。

2.手工活動

(1)紙工方面:學習撕紙、摺紙、剪紙、染紙、貼上等基本活動;

(2)泥工方面:學習團圓、壓扁、搓、捏、抻拉、粘接等技法;

(3)手工製作方面:利用廢舊材料、自然物品等自制玩具、裝飾環境;

(4)養成愛清潔、講衛生、有條理、按順序的活動習慣。

3.欣賞活動

(1)欣賞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優秀作品;

(2)幼兒的美術作品或以幼兒為物件創作的美術作品;

(3)欣賞自然景物,如一年四季的自然風光、花鳥、魚蟲等;

(4)欣賞環境和節日裝飾,如生活用品、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節日裝飾、民間工藝品等。

(二)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設計(掌握)

1.觀察幼兒進行的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觀察、思維、想象等,其中以觀察最為重要。

觀察能力是幼兒認識理解物件的主要途徑,也是幼兒描繪和表現物件的重要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美術活動中,訓練眼睛比訓練手更重要。

(1)觀察是對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識的、較持久的視覺感知過程。

(2)觀察的內容:是什麼(名稱)?什麼樣(形狀、顏色、結構、形態等)?怎麼樣(與周圍事物的關係)?

(3)提高幼兒觀察能力的方法

①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養成經常觀察的習慣。如觀察雨天、秋天的落葉等。

②要教會幼兒觀察的方法:

a.從幼兒無目的、無意識的掃視到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

b.從幼兒無順序、片面的觀察到有序、全面的觀察;

c.從幼兒區域性、孤立的觀察到整體的觀察;

d.從幼兒依賴性的觀察到逐步培養幼兒獨立的觀察;

③還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加深幼兒對事物的認識;

④也可以對同一物件,進行多角度觀察,如正面、側面、左側面、右側面、俯視、仰視等。2

.範例與演示(1)範例是指向幼兒示範的教具,如範畫、圖片、實物、模型等。

(2)作為範例應具備的條件

①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徵,要色彩鮮明、線條簡練、造型準確、形象美觀、大小適當(一般以八開或四開為宜);

②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富有美感,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內容及表現方法易於幼兒理解,難易程度為多數幼兒能夠達到;

④範例要多樣化,具有一定的數量,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事物的面貌,以開闊幼兒的思路;

⑤範例的運用要恰當、靈活。範例不可用得過多,否則影響幼兒創造性的發揮。

(3)演示是教師或教師與幼兒共同把進行美術活動的過程顯示出來,使幼兒對步驟方法有所瞭解,以利於他們在直接模仿的條件下更好地掌握技巧。

(4)教師演示的要求

①動作熟練連貫、節奏速度適中、線條清晰流暢、形象準確優美。

②演示可根據情況採用分步演示、連續演示(全過程演示)、區域性演示(難點演示)、對比演示、反覆演示、歸類演示等。

③在演示中注意語言的運用。

注意:範例與演示均是教師教給幼兒美術技能的方法,目的在於培養和發展幼兒的美感和表現力。

在運用過程中要給幼兒留有充分的想象創造餘地,切忌單純地模仿。

3.遊戲練習設計各種遊戲可以提高幼兒對美術的興趣。

(1)添畫遊戲:“裝糖球”(畫圓)、“小雞吃米”(畫點)、“繞線球”(畫圓形線);

(2)塗色遊戲:“染花布”“小小服裝設計師”;

(3)透過幾種物體的多種位置變化練習構圖等等。

4.語言指導在運用觀察、示範、演示、遊戲練習等方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教師的語言指導。教師的語言指導使幼兒從認識事物的形象開始,透過語言的概括分析、講解,掌握事物的基本特徵。如用形象比喻的方法形容孔雀開屏像開啟的扇子、大肥豬像一隻大冬瓜;如畫兔子,就以有關小兔子的兒歌、謎語故事等啟發幼兒思維,引起幼兒積極的表現,即情境設定等。

四、組織幼兒園美術活動對教師的要求(理解)

1.教師要了解幼兒美術發展的特點,多以積極、表揚的方式鼓勵幼兒的美術活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2.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美術技能,善於利用各種環境因素、條件從事美術創造活動,引導幼兒體驗表達和創造快樂;

3.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組織、啟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與大膽表現的能力;

4.透過美術活動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觀察能力、身體的協調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5.利用各種材料,為幼兒創設豐富的、優美的環境,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第三章 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技能

第一節 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技能(掌握)

一、基本技能概述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技能有:匯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觀察技能、演示技能、評價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技能。

(一)匯入技能匯入是活動的起始環節,一般時間不宜過長。良好的匯入可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目的:可以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活動內容、營造良好的活動情境。

1.直觀匯入

(1)定義:在活動開始時,透過讓幼兒觀看實物、圖片、標本或播放幻燈片、電視錄影片等方式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從中提出問題、創設活動情境的匯入方法。

(2)舉例:科學活動“蠶的一生”中,教師讓幼兒觀看蠶寶寶一生的錄影片,然後提問:“誰來說一說蠶寶寶的一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2.演示匯入

(1)定義:透過演示實驗、操作玩教具和表演的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產生想要了解演示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變化及原因的強烈願望的匯入方法。

(2)舉例:在科學活動“溶解”中,教師首先做了一個小實驗:將一勺白色的鹽放進溫水中,請幼兒仔細觀察。不一會兒,鹽不見了,這時候,教師提問:“白色的鹽到哪裡去了?”

3.作品匯入

(1)定義:用兒歌、故事、謎語等文學作品對幼兒具有的特殊吸引力,來引出活動的內容,引發幼兒聯想的匯入方法。

(2)例如:在中班科學活動“地球‘發燒’了”中,教師以故事《地球衛士會議》匯入主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4.遊戲匯入

(1)定義:用遊戲活動或用遊戲的口吻來匯入的方法。

(2)例如:體育活動“風婆婆和小樹葉”,可透過準備活動匯入:“太陽出來了,小樹葉快起來吧,跟大樹媽媽一起鍛鍊去!”於是,教師帶領幼兒活動四肢,模仿動作。

5.音樂匯入

(1)定義:利用歌曲、樂曲或組織簡短的音樂活動來匯入的方法。

(2)例如:“春天來了,燕子都飛回來了,現在我們聽音樂學小鳥飛起來……”

6.經驗匯入

(1)定義:教師利用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引導幼兒探索、聯想的基礎上匯出活動的內容的匯入方法。

(2)例如:科學活動“家用電器”,教師首先就問幼兒:“誰能告訴老師你們家裡都有哪些家用電器?它們都有什麼用?”

(二)講解技能定義:講解技能是教師在組織活動中,運用語言向幼兒傳授知識、解答問題或交代活動方法的行為方式。要求:簡單、通俗、形象、直觀,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深。型別:

1.解釋式講解

(1)定義:教師對詞語、概念、意義進行準確的解釋,對有關知識進行必要的介紹、說明,對技能訓練要領進行扼要的提示、解說的一種行為方式。

(2)舉例:對一些數學概念進行解釋,如什麼叫單數、雙數等。

2.描述式講解

(1)定義:教師把人或物的具體形象、場面的情景氣氛、事情的發展經過等,向幼兒描繪和講述出來的一種行為方式。

(2)舉例:在猜謎語“花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兒歌的方式講解花生的特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

3.論說式講解

(1)定義:教師給幼兒論是非、講道理,使幼兒明白或悟出一定道理的一種行為方式。

(2)要求:教師的語氣、態度要平等溫和,並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擺事實、講道理。

(3)舉例:教師針對兩個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的事件,分析小朋友的對與錯,讓小朋友懂得團結友愛的道理,從而起到教育大家的作用。

注意:運用講解技能應注意講解要科學、規範,同時具有趣味性、啟發性、邏輯性,符合幼兒的接受能力,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

(三)提問技能定義:是指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透過設定問題,啟發幼兒回憶、思考、觀察、操作、探索,以尋求問題答案的行為方式。

目的:教師透過提問,解答問題,檢查反饋,與幼兒互動,從而實現活動目標。

作用:提問是教師促進幼兒思維發展、評價教育活動效果、推進和發展教育活動、實現活動目標的基本手段。

根據提問的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將提問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回憶式提問

(1)定義:要求幼兒回憶所聽、所記內容的提問型別。

(2)目的:主要用於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一般在各教學活動的初級階段進行。

(3)舉例:在幼兒聽完了故事之後,教師一般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剛才講的故事裡都有誰?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

2.判斷式提問

(1)定義:教師列舉一些容易搞錯的、似是而非的問題,讓幼兒比較、辨別、確定“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或列舉很多可能的情形、條件、結果,讓幼兒做出選擇、判斷的提問型別。

(2)舉例:對於自已走路上幼兒園的毛毛和要奶奶揹著上幼兒園的花花,教師提問:“這兩個小朋友的行為,你認為誰做得對?為什麼?”

3.理解式提問

(1)定義:要求幼兒透過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考後,用自已的語言把對事物的看法、操作的結果等描述或回答出來的提問型別。

(2)主要目的:教師檢查幼兒對某些知識概念、動作原理的理解情況,屬於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提問型別。

(3)舉例:沉浮的試驗之後,教師提問:“為什麼有些物體可以漂在水面上,有些卻沉在水面下?這和什麼有關係?”

4.運用式提問

(1)定義:教師透過設定問題情境,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提問型別。

(2)這是一種典型的高階提問。

(3)舉例:在“認識鏡子”的活動之後,教師提問:“根據鏡子能反射的特點,怎樣做就能看清暗處的物 大體呢?”

(4)這種提問方式適合大班幼兒5.評價式提問

(1)定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對生活中的現象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行為給予評價,提出自已的“見解”的提問型別。

(2)舉例:“你認為《小貓釣魚》中的小貓怎麼樣?它為什麼釣不到魚?小朋友應該向誰學習?”

在運用提問技能時應注意:

①首先選點要準確。提問要有針對性,克服隨意性。教師要針對教育活動的目標、重點、難點多設問,並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性、順序性。

②其次難度要適宜。提出的問題要符合不同年齡幼兒的理解能力。對於小班幼兒我們通常問一些鑲嵌式的問題,如“喜歡嗎?你同意嗎?”但對於中大班幼兒就可以提一些由表及本的問題,如追問方式的提問,在提問之後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等。

(四)觀察技能定義:觀察技能是指教師在活動中,隨時留意幼兒對各種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方法的反應,悉心聽取幼兒的問答,引導幼兒感知客觀事物,認真巡視幼兒的操作和練習活動,瞭解不同幼兒對各類活動的興趣和理解程度,及時捕捉幼兒的反饋資訊,靈活調控自已的活動計劃的能力。

注意:觀察技能是組織幼兒活動的基本技能。

1.根據觀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環視法和點視法;

(1)環視法:又叫掃視法,是指教師的視線有目的地前後左右地觀察,將全班幼兒盡收眼底,以便了解全體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

(2)點視法:指在活動中,有重點地對部分或個別幼兒進行的觀察。舉例:(掃視法)幼兒在遊戲時,教師在一邊走動巡視觀察,瞭解幼兒的遊戲情況,發現幼兒在遊戲中的情況。(點視法)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對個別幼兒的操作進行觀察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2.根據有無目的性,可分為有目的性觀察和隨機觀察。舉例:教師對幼兒所做的“觀察記錄”屬於有目的性的觀察;教師對幼兒中間偶然發現的一些情況進行觀察並給予指導屬於隨機觀察。

注意:教師要儘量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隨地注意幼兒活動中的表現,及時調節自已的計劃、內容、要求等。教師要做旁觀者、支持者,要特別關注個別幼兒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有些時候細心觀察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活動中幼兒身體不適等情況,以便採取相應措施。

(五)演示技能定義:演示技能是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及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活動的特點,運用各種媒體(實物、模型、圖片、聲像資料、實驗裝置等)向幼兒展示或實際表演,傳送資訊,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模仿、思考,促進幼兒理解、掌握知識技能的行為方式。

目的:演示技能的主要目標是為幼兒提供鮮明生動的感性材料和直接模仿的範例,擴充套件幼兒的認知視野,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索的慾望,提高幼兒學習效率,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的特點。同時,演示手段的運用是提高效率、實現活動目標的有力保證。

1.展示型演示定義:指教師透過展示實物、模型、圖片等,豐富幼兒感性經驗的一種演示。

2.實驗型演示定義:指教師透過各種簡便易行的小實驗,向幼兒揭示物的本質特徵、概念、原理和規律的一種演示。

(1)發現型演示

①定義:是一種讓幼兒透過觀察實驗中事物的變化獲取知識、發現規律的演示。

②舉例:“把紅顏色和黃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試一試其他兩種顏色混在一起發生了什麼變化?”

(2)驗證型實驗定義:是一種讓幼兒透過觀察事物變化的過程及結果,驗證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演示實驗。

3.示範型演示

(1)定義:指教師將自已的聲音、身體動作、動作順序、操作事物的方法,直接演示給幼兒,為幼兒提供直接模仿的範例的一種演示。

(2)舉例:教唱歌曲時的聲音演示、學習跳繩時的身體動作示範,以及擺弄教具時的操作過程示範等。

4.電教演示定義:又稱聲像演示,指教師運用現代化視聽媒體進行的一種演示。通常使用的現代化媒體有錄音、投影、電視、計算機課件等。

在進行演示時要注意:

(1)演示的內容要明確,對教具及裝置的操作要熟練,且必須要事先演練;

(2)演示的速度適中,不宜過快;

(3演示的角度要合適,能讓所有的幼兒都看清楚。

(六)評價技能

1.定義:評價技能是指教師透過對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瞭解,反思所提供的教育活動、學習環境、教育策略是否適宜幼兒的發展需要,是否有效地引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並做出改進與調整的技能判斷。

2.評價技能是在組織幼兒的活動中進行的,其中觀察是常用的、有效的評估方法。透過觀察及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幼兒對教育活動的不同反應來了解教育活動對幼兒的影響與作用,從而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調整改善教育的實施過程提供依據。

3.運用評價技能要注意:

(1)評價要全面、恰當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建立在瞭解幼兒的基礎上。

(2)評價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是正面積極的,以鼓勵和引導為主,更多地關注他們的進步;加強對幼兒的縱向比較,增加對自已的自信心。

(3)評價要具體客觀教師對幼兒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正,對幼兒一視同仁,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已的優勢,也看到自已的不足,並讓幼兒樹立一種觀念:只要努力就會把事情做好。

(七)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技能定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技能主要是指運用現代化視聽媒體的應用技能,包括幻燈片、錄音、錄影、電影、電視等。透過現代視聽媒體能較好地利用多種感官,組合起來傳遞資訊,其效果要遠遠超過單獨依靠某一感官的效果。

1.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直觀材料的優勢

(1)對感官的刺激性較強,適用於聲情並茂的活動過程;

(2)可以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可以展示宏大與微觀、整體與區域性,使人們瞭解到常規條件下不能看到的事物,而且使用方便,不受外界條件的限制;

(3)它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看到過去生動形象的事例和預見將來的變化;

(4)它可以隨意觀察事物發展過程的某一環節,可以控制快、慢、靜止,使幼兒獲得充分的感知。

2.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要求

(1)會熟練使用各種視聽裝置,發揮其功能;

(2)配合其他教學手段使用;

(3)根據教育目標、教育活動的需要,設計開發相應的課件,融科學性、教學性和趣味性為一體,輔助幼兒的活動;

(4)為了保護視力,注意提醒幼兒不宜長時間地接觸計算機螢幕、手機等,一般觀看的時間以10分鐘左右為宜,而且不宜多用;

(5)教師對計算機軟硬體的選擇與使用要恰當、適時、適度、適量。

注意:教師對媒體的選擇,首先考慮活動目標,其次是媒體功能,第三是出示的時機,第四是出示的方法。

二、幼兒園教育技能的綜合運用(理解)

(一)促進幼兒發展的技能

1.觀察幼兒適宜行為:

(1)經常觀察評估幼兒發展,會恰當選擇與設計觀察工具;

(2)會對照幼兒發展領域目標、年齡目標,評估全班幼兒發展現狀,發現個體差異;

(3)重視幼兒活動過程中的觀察,瞭解幼兒興趣、需要、性格、學習方式、行為習慣;

(4)具體客觀地做觀察記錄或教育筆記,認真做觀察分析等。

2.面向全體的教育技能適宜行為:

(1)注意對每個幼兒的教育,不偏愛、不歧視,沒有被“遺忘的角落”,給每個兒童表現的機會;

(2)集體活動或個別指導時都能照顧到全體幼兒,鼓勵每個孩子的進步,欣賞每個孩子的作品;

(3)能依據大多數幼兒發展水平,確定班級學期目標,調整月目標。

3.因人施教的技能適宜行為:

(1)瞭解並理解幼兒技能、興趣、性格、學習方式的差異,相信這些差異多是發展特點與速度的差異,每個兒童都有發展潛力與優勢;

(2)允許幼兒按自已速度前進,依據差異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材料,給予不同指導;

(3)依據個體差異安排適宜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感興趣的活動,都能獲得成功;

(4)評估時,多縱向比較幼兒自身的發展變化,少進行幼兒之間的橫向比較,不苛求全體幼兒達到某種水平。注意:這一點也是老師最難做到和掌握的。

(二)增強目標意識的技能

1.確定與分解目標適宜行為:

(1)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大多數幼兒發展現狀,確定學期目標;

(2)會根據本班幼兒發展變化,調整月目標,會層層分解目標;

(3)學期目標、月目標與活動目標相互對應;活動目標重點突出,具體明確,可操作,可檢查。

2.依據目標設計與選擇活動適宜行為:

(1)依據月目標、季節、節日等因素,設計與選擇教育活動;

(2)一個目標透過多種活動去實現;

(3)一個活動指向多個教育目標,挖掘每個活動的多種教育功能;

(4)每個活動目標明確,合理選擇教具學具、組織形式、方法手段有利於實現目標。

3.依據目標創設環境適宜行為:

(1)圍繞班級目標設計與變更環境,去除背離與干擾目標的環境、材料;

(2)環境體現不同年齡、層次目標;

(3)明確每個環境的教育價值,瞭解每種材料與幼兒發展的關係;

(4)同類玩具材料難度不同,體現不同發展層次目標。

(三)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技能

1.尊重幼兒的人格適宜行為:

(1)像尊重朋友一樣尊重幼兒,不能對朋友說的話、做的事,也不能對幼兒說與做;

(2)理解童心世界,耐心傾聽孩子說話,盡力避免無意中誤解孩子,傷害幼小心靈;

(3)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和信心,堅持正面教育、態度親切;

(4)蹲下來以平等的姿態與幼兒說話,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佈置環境。

2.滿足幼兒的需要適宜行為:

(1)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保證足夠的活動時間,讓孩子們動手、動口、動腦;

(2)滿足幼兒遊戲的需要,提供遊戲時間,允許幼兒自選玩具材料,讓每個孩子開心地玩;

(3)滿足幼兒交往的需要,儘可能多給說話機會,允許幼兒自選遊戲夥伴,鼓勵幼兒多說話、敢說話;

(4)滿足幼兒成功的需要,幫助每個幼兒獲得成功,體驗成功快樂,建立自信;

(5)理解幼兒自主的需要,珍視幼兒各種積極表現,儘可能多給幼兒參與討論、選擇與決定的權利,不強迫幼兒做不感興趣的事。

3.與幼兒溝通的技能適宜行為:

(1)善於讚賞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相信“我是好孩子,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們”;

(2)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到安全與輕鬆;

(3)儘量與每個孩子交談、撫摸、摟抱,表示愛撫,讓每個孩子相信“老師喜歡我”;

(4)用親切、溫和、生動的語言吸引幼兒,以愉悅的感情感染幼兒,有足夠的策略疏導和撫慰孩子的情緒;

(5)幼兒有“破壞”行為時,能心平氣和了解原因,耐心處理問題,控制自已與幼兒的衝動,理解幼兒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現象,是孩子的年齡特點;

(6)引導幼兒參與共同制定活動計劃,使其變為幼兒理解、樂於遵守的一日生活常規。

(四)指導幼兒主動活動的技能幼兒透過自身活動,與環境互動作用,能主動地吸收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獲得發展,沒有幼兒主動活動就沒有發展。

1.合理分配時間適宜行為:

(1)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每天遊戲時間不少於2小時,讓幼兒有機會參與各類遊戲;

(2)保證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其中有足夠的體育鍛煉內容;

(3)適當分配生活、遊戲、學習時間,儘可能多給自由活動時間;

(4)動靜交替,室內外交替,減少過渡環節,杜絕無所事事地消極等待。

2.充分利用空間、材料豐富適宜行為:

(1)充分利用空間,根據需要改變佈局,移動桌椅、櫃、床,儘可能多給幼兒活動空間;

(2)充分利用周圍社會、自然環境、社群資源。活動區域分割合理,有明顯標誌,既封閉又開放,既互不干擾又方便交往

(3)提供身體、認知、社會性活動的各種玩具材料,安全、鮮豔有趣、可操作,吸引幼兒活動;

(4)多提供廢舊物品與半成品、多功能、可變化的材料;

(5)鼓勵幼兒參與收集、分類、整理玩具圖書材料。

3.指導幼兒活動的技能適宜行為:

(1)鼓勵幼兒參與活動,動手操作,感受體驗,探索發現,給幼兒自選活動內容的機會;

(2)發現幼兒遇到困難、發生糾紛時,常用鼓勵性語言:“相信你,一定會成功”“太棒了,再試一次”“商量下怎麼辦”;

(3)暗暗地給予支援與幫助;

(4)提啟發性、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提問後給予思考時間,鼓勵幼兒商議與爭論,引導幼兒尋找答案,允許幼兒有多種答案;

(5)參與幼兒活動,作孩子的夥伴,善於巧妙地將教師的意圖轉化為幼兒的興趣與願望;

(6)敏感地發現周圍事件變化,抓住偶發的教育契機,利用周圍的人與事,展開教育活動;

(7)注意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利用幼兒的提問,引發學習活動。

(五)整體和諧教育的技能

1.綜合整體教育的技能適宜行為:

(1)既重視教學活動,又重視生活活動、遊戲活動,發揮各類活動的教育功能;

(2)要安排集體活動,適度增加小組活動、個別活動、自選活動、自由活動,使一日生活輕鬆有序;

(3)能圍繞月重點工作,加強各領域間的橫向聯絡與配合,組織主題活動、系列活動;

(4)能靈活運用多種教育形式、方法、手段,發揮每個活動的教育功能;

(5)適度安排不同班級,不同年齡及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型活動。

2.保教結合的技能適宜行為:

(1)在教育中滲透保育,在保育中滲透教育,教師、保育員經常共同研究,密切配合;

(2)提供安全、衛生、無危險的環境,時刻保護幼兒安全健康,執行衛生保健制度,進行幼兒自我保護教育。

(3)瞭解每個幼兒體質,對體弱兒、肥胖兒、病兒等有特殊照料措施,對幼兒不成熟行為(如尿褲子等)個別處理,耐心安慰;

(4)隨季節、天氣、疾病流行等情況,照顧幼兒生活,採取防患措施,加強自我保健教育;

(5)保持環境整潔、有序、衛生,成人與幼兒儀表整齊,給每個幼兒自我服務、做值日、收拾整理的機會,培養幼兒自理與衛生的習慣與技能。

3.家、園、社群合作教育的技能適宜行為:

(1)經常組織家長會、開放日、親子活動、慶日慶典、採訪、電訪等多種形式的家園合作活動;

(2)設立“家長園地”“親子橋”“園歷”“家園觀察聯絡冊”等,介紹幼兒園教育觀念目標與內容,雙向溝通家園教育情況,同步教育。

(3)歡迎家長參觀,隨時接待來訪,鼓勵家長參與教育活動,指導幫助家長進行有效教育;

(4)善於利用各種機會與家長溝通,從關心幼兒的角度出發,以平等的態度商討,建立善意合作關係;

(5)與家長共同發現每個幼兒的優點與進步,全面地發展地評價幼兒,共同研究教育對策;

(6)注意利用社群資源,抓住周圍的人、事、物,進行隨機教育、開放式教育。

第二節 聽課、評課、說課技能(新)一、聽課

(一)聽課的含義聽課就是指旁觀者對教學活動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於瞭解和認識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許許多多司空見慣的問題經由聽課者自覺地觀察,就可洞見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注意:聽課是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

(二)聽課的作用

1.聽課,是初為人師的起點。新教師多聽課,虛心接受老教師的諄諄教誨,做到備好每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努力完善充實自已。

2.聽課,是教師進步的基石。對於一個新教師來說,多聽課,取別人之長補自已之短,是快速提高自已教學水平的捷徑。

3.聽課,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多聽、多想、多總結,才可早日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

4.聽課,是教師自我檢驗的法寶。

(三)聽課的方法學會聽課,要用自已的頭腦去思考、去鑑別,不能全信,更不能照搬,應該創造性地吸收,有選擇地學習。這是我們聽課要把握的原則。

1.聽課要有準備聽課的時候,我們應把自已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2.聽課要知內容教學是涉及教師與幼兒雙邊的活動過程。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幼兒學會了多少。

(1)一聽教師怎麼講的;二聽課講得是否清楚明白;三聽教師啟發是否得當;四聽幼兒的討論和回答問題;五聽課後幼兒的反饋;

(2)聽課者還應關注幼兒的學習活動:

①幼兒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②學習活動中幼兒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③幼兒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動手操作;

④幼兒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

(3)聽課不但要聽,還要看。

①看教師,看教師的精神、教態、思路等,即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

②看幼兒,看活動氣氛及參與性等,即幼兒主體作用體現得如何。

3.聽課要會思考

4.聽課後要會評價

5.聽課要有記錄

二、評課

(一)什麼是評課

1.定義:評課就是對照教學活動目標,對教師和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

2.種類: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有自評;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的評課;有幼兒園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等。

(二)評課的意義

1.評課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

2.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實戰,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取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促使教師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已獨特的教學風格。

3.評課的原則

(1)評課要堅持“以幼兒的發展為本”、從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

(2)評課要從有利於對教學的診斷和正確的導向出發;

(3)評課要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把評課的重點放在“評學”上面;

(4)評課要提倡創新,培育教學特色;

(5)評課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客觀公正。

4.評課的要素

(1)評教學目標

①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

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教學過程中是否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內容處理

(3)評教學程式

一看教學思路設計:

①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幼兒實際;

②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能不能給幼兒以新鮮的感受;

③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

④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

二看教學結構安排。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瞭解授課者的授課重點。

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①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

②計算教師活動與幼兒活動時間分配;

③計算幼兒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幼兒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

④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

⑤計算非教學時間。

(4)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①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②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③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④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

⑤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5)評教師教學基本功段學整本功,是教的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道客,我題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看教態;

②看語言;

③看操作。

(6)評能力培養

(7)評師生關係

(8)評教學效果

①教學效率高,幼兒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②幼兒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都能達成;

③有效利用時間,幼兒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幼兒負擔合理。

5.評課的注意事項

(1)要根據教師教學過程的特點和班級幼兒實際,實事求是地公開評價一節課,切忌帶有個人傾向;

(2)要以虛心的態度、商量的口氣與被聽課老師共同分析研討,不能把自已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

(3)要突出重點,集中主要問題進行評議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4)要以事實(資料)為根據,增強說服力;

(5)要做好調查工作,儘可能較全面地瞭解教師和幼兒情況。

三、說課說課,是一種教學、教研的手段。說課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鑽研教學的積極性。這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增強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目前已經成為師資培訓、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

(一)說課的含義說課就是教師針對某觀點、問題或具體課題,口頭表述其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的過程。簡言之,說課就是說說你是怎麼教的,你為什麼要這樣教。

(二)說課的意義

1.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2.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學的效率;

3.說課有利於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

4.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5.說課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一般一課時的教案說10分鐘左右即可。

(三)說課的基本原則

1.說理精闢,突出理論性說課的核心在於說理,在於說清“為什麼這樣教”。

2.客觀真實,具有可操作性

3.不拘形式,富有靈活性

(四)說課的型別

1.按領域分:如科學活動說課、數學活動說課、音樂教學說課等;

2.按用途分:如示範說課、教研說課、考核說課、競賽說課等;

3.按時間分:如課前說課、課後說課等;

4.按整體分:實踐型說課(針對某一具體課題的說課)、理論型說課(針對某一理論觀點的說課)。

(五)說課的方法

1.講說法:運用口頭語言作媒介,輔之以板書、教具使用、操作等手段,按準備好的內容向聽課者述說:

2.演說法:主要是藉助教具(儀器)、實際板書、繪畫等手段,輔之以語言說明的說課方式;

3.對說法:說課者和聽課者採取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

4.論說法:說課者和聽課者針對同一問題,採取討論、議論、辯論的方式進行的說課。

(六)說課的內容說課的內容是說課的關鍵。不同的說課型別,說課的內容自然也不同。

一般,實踐型說課主要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說教材:1說本課題內容在整個學段和班級教育目標所處的地位及其作用;2說本次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三點:一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二是教材內容的要求,三是教學物件的實際。

2.說教法:主要說明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一般不易過多,主要突出2~3種即可;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始終貫徹“具有啟發性”“突出主體性”“注重實踐性”的原則。

3.說學法: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發現,交流與合作”等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說學法要注重對某方法指導過程的闡述,如說明教師是透過怎樣的情境設計,使幼兒在怎樣的活動中,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領悟出何種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4.說程式:即說出教學過程的整體安排。表現為可具體操作的程式:1引進課題;2講授新課;3課堂練習;4內容小結。

(七)說課的評價說課屬於“紙上談兵”,要把說課與集體教研、實際教學過程等形式結合起來,以求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專題複習六 幼兒園教育法律法規

第二部分 教育內容與要求(瞭解)

第一部分總則(瞭解)

1.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

2.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4.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第二部分 教育內容與要求(瞭解)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

(一)健康

1.目標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識,學習保護自已;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2.內容與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

(2)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

(3)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

(4)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5)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

(6)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7)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

3.指導要點

(1)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的獨立要求;

(3)尊重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嚴禁以任何名義進行有損於幼兒健康的行為;

(4)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

(二)語言

1.目標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已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2.內容與要求

(1)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

(2)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3)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已的想法和感受;

(4)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5)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6)培養幼兒的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

(7)幫助幼兒熟悉、聽懂並學說普通話。

3.指導要點

(1)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要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2)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透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充套件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3)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

(4)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要給予特別關注,積極地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

(三)社會

1.目標

(1)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2)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5)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內容與要求

(1)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已和他人,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2)為幼兒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鼓勵幼兒透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言放棄;

(4)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5)教育幼兒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

(6)培養幼兒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

(7)引導幼兒感受祖國和家鄉的變化,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8)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

3.指導要點

(1)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2)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並加以指導:

(3)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四)科學

1.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想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內容與要求

(1)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3)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4)引導幼兒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

(5)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6)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7)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3.指導要點

(1)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

(2)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3)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五)藝術

1.目標

(1)能初步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已的情感和體驗;

(3)能用自已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2.內容與要求

(1)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2)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

(3)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4)幫助幼兒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5)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事物來美化自已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

(6)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已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

3.指導要點

(1)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2)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

(3)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瞭解)

1.幼兒園的教育是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要為每一個兒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積極的支援和幫助;

2.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

3.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

4.教育活動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本《綱要》所提出的各領域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5.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遵照本《綱要》第二部分的有關條款進行;

6.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

7.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靈活地運用;

8.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9.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10.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1.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

第四部分教育評價(理解)

1.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進工作、促進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2.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的參與者;

3.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

4.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

5.評價應自然地伴隨整個教育過程進行,綜合採用觀察、談話、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

6.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評價意義,教師應視之為重要的評價資訊和改進工作的依據;

7.教育工作評價宜重點考察目標、內容方式、過程、內容要求、教師的指導等幾個方面;

8.對幼兒的發展狀況的評估要注意評價的目的,防止片面性,採用自然方式,關注個體差異,以發展的眼光看幼兒等。 專題

複習七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就是制定幼兒園教學活動計劃,即具體的教學活動方案,或者叫課時計劃,通俗一點就是“備課”或者叫做“寫教案”。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設計計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名稱:指本次活動的具體名稱或主題,如“故事講述:小馬過河”“科學活動:有趣的動物”等。注意標明班級、幼兒人數、活動日期。

2.活動目標:主要闡明期望幼兒透過這一活動能達到的目標。一般包括情感態度目標、能力培養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等三維目標。目標的制定一定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敘述要具體明確、重點突出、操作性強。

3.活動準備:主要包括幼兒的經驗準備、活動材料的準備。

4.活動過程:主要體現目標的實施過程和步驟。一般包括開始、基本、結束三個部分,書寫可詳可略,但這是活動計劃的核心部分,應儘量詳寫。

(1)開始部分:又稱匯入部分。主要目的是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可以透過猜謎語、講故事、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出示教具、設定情景等方式匯入。在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思考,為下一步活動做準備。匯入不宜過長,參考第四章的各種匯入技能,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

(2)基本部分:是完成各項活動目標的主要過程,教師可採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如操作、練習、討論、實驗、談話等。要求圍繞設定的目標展開,循序漸進、層次清楚,這一部分的時間相對較長。

(3)結束部分:主要是歸納整理本次活動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進行整個活動的評價、小結或展示活動的成果,也可以讓幼兒參與歸納整理、總結和評價,結束部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如果有未完成的內容或其他相關內容,可以利用其他時間繼續進行,即延伸活動。

5.活動評價:一般是在活動結束以後由教師本人或其他教師對整個活動過程給予客觀的評價,主要從目標制定的合理性、科學性、準確性以及活動過程中方法的運用、各環節的銜接、材料的使用情況、師生關係以及幼兒活動的效果多方面進行分析、評價、記錄。

評價分析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有側重點的分析,評價記錄可以採用敘述式、表格式、記分制等方法。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心動的期限裡,無限喜歡你

楠熙

穿越之重振我中華之名

漫長的夜遙遠的你

符離夜帶刀

北境以北

定乾坤

土地公公

我在衛校的那些年

相思寄予江南呀

覺醒後,我無敵了

平生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