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我的家鄉是極其潮溼的,潮溼的就連一塊塊兒的土地都是那樣的潮溼,以至於下那麼一場雨人們得把雨靴都穿上呢。雖然那個時候家家都沒那麼富裕,卻是極其的生物多樣的:每逢夏夜都會有安安靜靜飛來飛去的花蛾,還有飛起來發出“嗡”“嗡”作響,形狀像大豆一樣的褐色飛蟲。那種蟲子很笨的,很容易被抓住而且還不咬人。院子裡的犄角旮旯,總能爬出那麼幾條全身是腿的蚰蜒。在院子裡的那棵桃樹下總能找出那麼幾隻黑黑的像青棗一樣臭蟲。而且每逢秋季總會很常見那種飛來飛去的小小瓢蟲,那些小小瓢蟲有小拇指甲蓋那麼大,它們的翅膀要麼一堆黑點,要麼就是光光的翅膀沒有一個點兒的,據說這種蟲兒是害蟲。那種背上面有七個星兒的是益蟲。

那個時候我頗為不解:為何背上的星兒不夠七個,或者星兒多了,星兒少了就成害蟲了?反正教科書裡這麼說,也便這麼信吧。至於為何:都是瓢蟲,背上七個星兒的就是益蟲了?我至今都是感到困惑的。有種解釋:七星兒瓢蟲吃蚜蟲,倒是蠻科學的。雖然那時候總是要把蟲子分個害蟲益蟲什麼的,但是如今,無論害蟲還是益蟲都沒有了,銷聲匿跡了。

有那麼種生物專吃害蟲,當然也包括益蟲。牠長著一對兒燈泡兒一樣的眼,伏在地上像個大綠瓜。四條軟骨小蹄兒蹦起來老高。小學時學過一首歌:草叢裡的什麼來著?就是表達了對這種碧綠生物滿滿的愛,牠就叫做青蛙。因為青蛙不但可以吃掉害蟲,而且還是一道上等的美味。如今,蟲子沒了,農藥那麼一噴灑,青蛙當然也該歇歇嘴了。在人們的嘖嘖讚歎中,青蛙也被端上了飯桌兒,因為人們愛它!

那時候家鄉的土地極其潮溼,只要一抬腳,路上便會有隻青蛙經過。並且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面也隨處可見,尤其下過雨,有的人家院子大,那巴掌大的癩蛤蟆那是一隻接一隻的出沒。小時候奶奶家的南面,有一片河灘,河灘長滿樹林,沒過腳踝的草地竟是那手指頭長的褐色小青蛙。我拿個棍子在草叢裡亂繞,一棍子下去打死一隻小青蛙。當時覺得自已只是在輕輕的抽打,但那小小的青蛙是承受不住這個力道的。

那種小青蛙真的非常的笨,用指頭那麼一捏便能把它捏住。當然這還是稍微大一些的青蛙,那些剛剛出窩的青蛙有個指頭肚大小,這些剛剛走入大自然的小蛙懵懵的,一不留神兒便會成為鳥兒呀獸呀的口中食,能夠長大成蛙完全是運氣。而且養雞養鴨的住戶還愛用它們喂家禽(那時候那些東西數量也是很多的)雞哏鴨是非常之愛吃小青蛙的。青蛙長大之後也可以有巴掌大,那彈跳力那是相當之厲害的,一跳起來足有1米高,1米遠呢。小時候還逮過青蛙呢,那是在奶奶家老房子門口。一隻成年蛙跳的那是又高又快,根本是撲不住的。但是蛤蟆就沒有這麼厲害的彈跳力了,它們又大又肥,既跳不高也跳不遠。蛤蟆的背上生滿了紅的,綠的的小斑點,四條小腿超級無力。而且蛤蟆的身上還有一股土臭味兒,把它抓在手裡那股味兒也會粘到你的手上,因為牠的身上竟是粘液。相比較起來,青蛙確實是乾淨多了,精壯多了。從而導致人們只吃青蛙而不吃蛤蟆。

由於那時泥地較多,這種兩棲類動物也時不時出現在人類的居住區。在人類的區域,成年蛙是很少見的,倒是那長滿斑點的蛤蟆隨處可見。記得我家曾經的院子很大很大,只要下雨,那菜園子裡就會有蛤蟆出沒,並且那蛤蟆是從不挑食的,能吃的都會吃到肚子裡,幸好牠沒那麼大的個頭。有時候那沒頭沒腦的蛤蟆還一蹦一跳的進家呢,因為那時的人家也是比較土的。

小時的我老喜歡抓青蛙跟蛤蟆玩。抓上它們也沒有什麼目的,就是覺得好玩兒。被逮住的蛤蟆,雖然恐懼至極奮力掙扎卻也無濟於事。玩兒的不想玩兒了,直接丟給母雞(對於蛤蟆來說真是噩夢)母雞看見蛤蟆也是相當之興奮,由於蛤蟆的個頭過大而且味道也不怎麼好聞,所以牠們見到蛤蟆只是用尖尖的嘴巴使勁的啄,啄得它是一動也不能動。(當然,看見那生的突突兀兀很厲害的東西,它們也是會害怕的)那時候也沒個愛護眾生的觀念,也並不覺得青蛙或者蛤蟆它們也會恐懼害怕也會有心理陰影!想想: 這可真是給人家帶來了恐慌。如今由於過度的開發導致環境越來越乾燥,環境的破壞導致這些兩棲類生物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雖然它們不像小貓小狗一樣可愛,卻也是我童年中的一筆。

願月那種夏夜降臨蛙聲一片的情景能夠再重新回來。願歌聲之中那蟲兒飛的情景能夠再現。願以後的孩子們,能夠變得內心柔軟,不再因為貪玩兒而欺負青蛙,蛤蟆這樣弱小的生物。願以後的人們不再把青蛙端上餐桌,因為那些東西不但身上沒有什麼肉,而且還說不定攜帶著什麼病菌呢。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司少,夫人她又發癲了!

姜染儀

凡人修仙:從道心種魔開始

隱月無憂

快穿:斂財宿主每天都在紙醉金迷

貓七丶

重生之拯救王先生

寫暗區的俄重太空人

雪沐暖陽

茶茶荼荼傻傻分不清

清釉新芽

新芽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