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天時地利人和是三要素,不說有多大軍事才能,只要非軍事白痴都略知其重要性,張作耀也不例外,此刻面對吳山守軍,他自然不會毫無思索的去戰鬥。

左翼三營,六百人,由楚夜領,右翼同樣三營,武中領,張作耀自領中軍,背靠吳山一個短嶺,南面吳山縣城,兩軍之間的開闊地成半橢圓狀,靠近吳山城一邊平緩開闊,靠近蜀軍一邊則略顯起伏,尤其是中軍與左翼之間的間隔區,一個不大不小的線形低凹地格外讓人擔心,若是它再大一些,都能成為一道隔離左翼與中軍的天塹鴻溝了,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張作耀只要列陣時稍微偏移,便可以在開戰前將戰場挪到與敵人斜角處,但偏偏,在眾將領驚奇的目光下,張作耀沒有這麼做,他堅定不移的,將自己的二弟丟在了低地的那邊。

蜀軍列陣,吳山出城的守軍自然也沒閒著,首將李博濤一個接一個的出令排兵,一陣對一陣,看起來他是想要正面擊破‘疲憊不堪’的蜀軍,當然,識軍看將,從軍陣探知也是一個渠道,這便是需要觀察,列陣的速度不緊不慢,即將進入尾聲,突然兩軍默契的逐漸安靜,一片蕭殺之氣漸漸瀰漫,猙獰的刀槍顯得格外冰冷,一時間不知道又將奪取多少人的性命。

正當此時,守軍中陣地李博濤突然冷笑了起來:“哼,來的確實是雄武軍的精銳,如此優良的軍器,陌刀,盡然是陌刀隊,要是收繳了……不過,可惜了,他們的領兵將軍是個白痴,哼,陌刀居然列於中鎮後隊,他以為他是安祿山嗎?”

李博濤說起安祿山,是因為陌刀戰法的流傳與安祿山有個有趣的典故,陌刀善戰不善守,盛唐時,陌刀軍的衝殺總是在最前的,無論面對塞北鐵騎,還是面對精銳步兵陣,他們永遠一往無前,有敵無我安史之亂時,安祿山也裝備了一支十分精良的陌刀軍,可惜,一介莽夫的他在戰鬥中,卻將此戰力非凡的軍佇列在了陣尾最終導致金子堆出的陌刀手根本無法發揮實力,後世之人也就將此事流傳,以證明安祿山其實就是個不通戰陣,不通謀略的武夫!或許,就如同張作耀此刻在李博濤心中的地位。

且不論安祿山的做法和想法怎樣,昂貴的軍械配置,使得陌刀隊每一個傷亡都能格外的刺痛主將的心,所以,以現代人的成本論看安祿山這麼做其實也很正常,他捨不得的是錢,只不過他沒明白只有殺掉敵人,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儲存!

張作耀呢?他不明白,不,說實話,他並不知道安祿山怎樣運用陌刀的,他此刻,只是僅僅盯著那個低凹地,沉默著,思索著……

“小的們,殺他孃的,賊人孤軍南下,眼下疲憊不堪,正是爾等立功的機會!給我殺!!!”

“咚”“咚”“咚”

戰鼓雷鳴,蹄馬喧囂,率先撕裂兩軍烈日下的冰冷氣場的是吳山守軍。沒有鐵蹄錚錚,地動山搖,全步兵行進的蜀軍也應著各部軍官的嘶吼徐徐前進著,兩個略顯凹凸的黑快漸漸拉進了距離。

吳山軍的中軍前陣,刺亮的長槍漸漸放緩,隨著軍官們緩緩揮動佩刀,槍陣的前進速度開始加快,佇列也漸漸鬆散開來。

“傳令左翼楚將軍,放緩腳步,集密陣!衝擊敵軍右側!”嘈雜的腳步,讓張作耀的發令需要嘶喊,不過,這也滾動起他渾身的熱血,讓他的臉盤顯得更加堅毅。而隨著他的話語,一騎親衛迅速離陣奔楚夜左翼而去。隨後,來不及檢視軍令的傳達,張作耀又呼喊器另一側:“傳令武中,接戰後,向中軍靠攏,從側面開啟敵軍左側前行的通道!”

上傳下達,將將領的想法付諸於行動,讓構思成為現實,這考驗的是一支軍隊的默契度,顯然,在軍官體系一脈相承的雄武軍中,尤其是張作耀的中軍,很快,蜀軍左翼三營以一營長槍手為前沿,兩營跳蕩手為後腰,堆密成了一個斜三角角頭衝敵外側。而在張作耀右翼,武中以幾乎等同楚夜的陣勢加快了衝擊的步伐,漸漸突出至中軍的右前側。

如同所有的開戰序幕一樣,越來越接近對手,士兵們身子繃得越緊,牙關咬得面部幾乎變形,同時,這猙獰的形象伴隨著他們越來越悲涼的呼喊聲震徹雲霄,直到地面傳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傳出鐵器穿透胸骨的撕裂聲。

“媽的,被這群王八給騙了!”吳山軍後陣,泥鰍一般的李博濤狠狠地罵娘,此刻若是他還看不出,遠道而來的蜀軍依舊體力充沛戰意高昂,那他就是個十足的笨蛋了,不過,略微氣氛之餘,從他的眼裡,依舊充斥著自信的目光。

最先接戰的,自然是突出向前的武中所部,他們面對的,是數量相當的吳山守軍,長槍對刺只能維持半秒鐘,而就這麼一次碰擊,敵我兩方前排每個人幾乎都紮了幾個窟窿,隨之而來的則是十分殘酷,完全消耗意志和體力的排刺。很快,密密麻麻的長槍擁擠不堪的在兩軍之間形成了一條甬道,鮮血四溢殘肉橫飛,這甬道便是通往地獄的大門。

前排的激烈戰鬥,阻礙了後排的前行,此刻,陣型開始發揮作用,蜀軍的三角錐子如同一把接鏟子,很快將衝鋒的吳山軍戳掉了一角,而武中的步卒方則漸漸於吳山軍形成斜面的拉伸軍面。後排計程車兵還在漸漸積蓄能量,如果如此僵持殘殺,或許,兵家最失敗的結局將會出現,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顯然,這不是張左耀想要的,當然,正極力控制中軍貼近武中的他也無精力顧及,眼下只能看武中自己的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狙擊從亮劍逃殺期開始

星空背厚

穿越水滸之宋江傳

梨樹芳心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