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北上時,專門帶去了從那山西移民中挑出的一百個貌似會種地的青壯年,八百頭耕牛以及各種大批作物種子。

等郭英趕到的時候,遼王已經早已走遠,只有後續人員在安排裝運工作。

醫巫閭山脈的海棠山日漸蔥綠,比以前的青黛色明顯親切活潑了許多,經過一場小雨後,似乎可以擠出水來。

天上北歸的大雁也越來越多,宣佈塞外春天的到來。

好一派“春景漸芳,暄和未盡”的氣象。

但是,革命不是遊山玩水,朱植無心欣賞這大好美景,帶著人馬沿著海棠山上的遼金故道,快馬加鞭。

不到一天時間,他便到達懿州,也就是後世的阜新。

三十年前,劉福通派關先生、破頭潘率領四萬紅巾軍北伐,一口氣端掉元朝在草原上的避暑都城上都。

隨後,紅巾軍東進懿州,把遼西搞得人仰馬翻;繼而跨入遼東,攻破遼陽,成立了新的遼陽行省;最後在遼東半島招兵買馬,攻入元朝的駙馬國高麗……

可惜的是,劉福通的戰線太長,兵力太過分散,從江南到華北,又從塞外殺到半島,雖然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熊熊的反元大火,最後也和元朝拼了個兩敗俱亡。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卻乘機得以在江南猥瑣發育壯大,鼎足而立。

朱植一路走來,一邊回顧這段歷史,一邊也在心裡醞釀,整理思路,準備按照當年關先生的進軍路線,先穩定遼西,再發展遼東。

懿州確實是個好地方。

懿州城剛好地處努魯兒虎山和醫巫閭山之間的盆地中心,一江細水穿城過,水草豐美,可耕可牧。

這裡有時候是東胡、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的後花園,有時候也是他們內窺中原的前進基地。

朱大能率中護衛的中軍來懿州後,發現懿州城雖然幾成廢墟,但沿著細河兩岸,也是沃野千里,遠處的小山坡上,已是百花競相開放,特別是一片一片粉色的杏花林。

大雁到了這裡,就連天鵝也到了這裡,春天最終還是到了這裡。

朱大能這個大老粗,雖然說不出“春景漸芳,暄和未盡”這樣的美妙詞句,也覺得是一個好字了得。

他迅速兵分三路:一路清理舊城,搭建簡易軍營,一路尋勘煤礦,順利規劃屯田,一路四處巡邏,勸返百姓。

一切進展都很順利。

不到三天時間,兄弟們就發現了淺淺土層下的煤址,開始挖了起來,運往廣寧。

朱大能還發現,同最初的廣寧城一樣,懿州城周圍,除了幾座寺廟尚有僧侶外,幾乎沒有什麼百姓。

他也學遼王,派人帶著鹽茶等稀罕之物四處查訪,把群眾工作做到寺廟和深山老林去。

等朱植到達懿州的時候,朱大能居然陸陸續續勸導了百十戶百姓回城居住,還有一百多名僧人還俗,這一下子就有了兩個村子的輪廓。

這些人開始自力更生,修復家園,城裡漸漸有了炊煙,細河兩岸也漸漸有了田畝。

當朱植聽說有這麼多僧人還俗時,突然想到遼東歷史上有一件奇葩現象:和尚比平民多!

遼地自契丹以來,佛教興盛,寺廟僧侶眾多。

自元末戰亂以來,許多像老朱這樣的窮苦人家孩子只能寄身寺廟,混口飯吃,遼東寺廟裡也是人滿為患,以至於有“有名的和尚三萬六,無名的和尚數不清”之說。

而且,懿州又是道家祖師爺張三丰的故鄉,道教自邱處機西行,傍上成吉思汗這條超級無敵大粗腿之後,和元朝的關係一向不錯。

因此在蒙元時期,遼東的道觀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想到這裡,朱植決定親自以大明親王之尊,走訪周邊寺廟道觀,動員和尚和道士們下山還俗。

經過五、六天的努力,又有三百多和尚下山還俗,加入生產建設大軍。

讓遼王感到納悶的是,卻沒有幾個道士下山還俗。

他曾經專門跑到附近最大的一個道觀玄真宮做工作。任憑他如何勸說,那仙風道骨、鶴髮童顏的老道士掌教廣寧子就是不同意他的弟子下山還俗種地去。

遼王不好發火,無奈之下,只好在宮門口的功德薄上寫上一首詩,表示不滿後,揚長而去。

那掌教事後讓弟子拿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盛世天下佛門昌,道家深山獨自藏,亂世菩薩不問事,老君背劍救滄桑。”

掌教一看,這分明是一首諷刺道教的詩嗎!就連和尚們都響應遼王的號召,下山還俗,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去了,他們這些自詡救世濟民的道士還哪有臉看不起和尚們?

這掌教不由感到老臉一紅,心裡竟然慢慢生了一些悔意……

那些牛鼻子道士們雖然不大配合,也只是小插曲。

懿州附近遊牧還生活蒙古土默特、乃蠻等小部落牧民。遼王雖然沒有上門做工作,他們卻主動前來投靠。

對於這些牧戶,朱植都一一親自接見,每戶賞賜小鐵鍋一個,鹽茶各五斤,並讓朱大能在靠近山區的地方劃定牧區,確保每戶至少有三千畝以上牧場,嚴禁漢民越界耕種。

這些牧民本是受蒙古黃金家族大部落和明朝邊軍雙重欺負的老弱病殘之輩,在山中苟延殘喘數年,實在活不下去了。現在聽僧侶們說,山下的明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他們這才冒險前來投靠。

誰不想喝上細河甘甜的河水?

不成想這眼前的王爺如同活佛轉世,一下子給了他們生的希望。大家自然是歡欣鼓舞,有的還主動跑去更遠的地方呼喚族人們過來。

到了晚上,細河旁邊的大明軍營邊竟然有了蒙古人載歌載舞。熱情的蒙古人推選一名長者給朱植送上了哈達,兩匹好馬和兩名蒙古小姑娘。

朱植是知道蒙古人的熱情的,愉快地接收了哈達和馬匹,但是不好意思收下那兩名小姑娘。

可是不收下,那長者就死活跪著不起來。

朱植只好答應將二人先帶到廣寧城給婉君她們作伴,順便讀讀書吧!等長大了,悉聽自便吧。

在懿州期間,朱植專門觀看了朱大能的車兵演練,發現車兵組建防禦陣地時,中間總要有人看守騾子,感到這騾子不能投入作戰真是有點浪費。

這時,他又想到唐朝歷史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淮西藩鎮曾經利用騾子軍對抗中央軍三年之久。

於是他就問大能:“你這車兵防守倒是可以。如果敵方騎兵逃跑,你怎麼辦?”

大能表示:“只能乾著急唄。”

朱植就笑他說:“騎著騾子找騾子,你比騾子還笨。”

朱大能一下子就豁然開朗,開始訓練士兵騎騾子起來。

騾子在平時主要作為畜力使用,萬一用於作戰,跑起來速度還算可以,只不過膽子小,容易炸營。

為了幫助騾子克服這些毛病,朱大能後面每次射擊訓練,都把騾子拴在一邊,一開始就讓這騾子適應槍林彈雨,把膽子練大,一不小心也給遼王探索出一條建設土騎兵的野路子。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窮日子有窮的過法,只要統籌好了,也不會太拮据。

三月十七日,朱植突然接到朱大能的報告,說在挖煤過程中發現一個巨大的埋屍坑。

他和大能到前一看,發現這些屍體已經僅存骸骨,有上千具之多,頭部多有頭巾裹著,一看就是當年紅巾軍的骸骨。

於是,他派人到附近的千秋寺和玄真宮請一些和尚和道士來,做個隆重的水陸道場,超渡亡靈。

他又組織官兵對這些討元英雄進行了隆重的入葬儀式,對官兵進行了一場隨機愛國主義教育:

“各位漢家兒郎,想當年,這些紅巾英雄是何等氣勢,竟以兩條泥腿子幹趴下四條腿的蒙古鐵騎。倘若前宋有其一半的血性,也不至於國破家亡,生靈塗炭。”

“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悲哀的。今後,只要你們像這些紅巾軍將士一樣,捨身取義,勇赴國難,本王都像敬重這些英雄一樣敬重你們,為你們立一座豐碑,供後人瞻仰。”

“如果你們貪生怕死,哪怕當了大官,甚至像趙構一樣當了皇帝,也只是個懦夫,只配跪在岳飛像前……”

他還親自為這些亡靈撰寫了碑文:抗元紅巾英雄永垂不朽!

後來遼王真是說到做到,專門為那些在征戰中英勇犧牲的遼東將士們在廣寧、瀋陽和金州等城都建了一系列烈士陵園。

至於宋高宗趙構,真的被他讓人塑了個跪像,立在武廟的岳飛面前。皇帝就是好人嗎?該跪還得跪!

三月十八日,朱植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懿州。但是,收穫同樣也是沉甸甸的。

這次到懿州,招募了大批流民和僧侶迴歸生產,加速了懿州恢復重建的速度。

他更加堅定了將懿州建設成為遼東糧倉和錢袋子的信心,不僅要朱大能和徐德開墾一萬畝水稻,還要種植五萬畝菜籽、三千畝胡蘿蔔。

遼東建設太缺錢了,而且現在花的都是自已的錢!

有意思的是,在他離開懿州後,玄真宮掌教廣寧子聽說了他的一些故事,若有所感,對手下幾名弟子說道:“這少年遼王說得好啊。亂世菩薩不問事,老君背劍救滄桑。遼東戰亂已久,我等卻隱居深山,有負老君教誨。大明遼王雖然年幼,卻有一股浩然正氣,心懷天下。你們也都響應他的號召,下山還俗去吧。”

遼王的激將計最終還是起了作用,前後有近千道士陸陸續續下山,加入了遼東的建設大軍。

只是遼王后來才知道,這廣寧道長其實就是那個活了一百來歲的猛將張定邊。這傢伙曾經和自已的便宜老爹是生死對著,最初不願意理睬自已也是歷史原因的。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諸天萬界:開局覺醒金手指系統

雲夢大川

從帝國騎士開始

我要吃烤鴨

不要把腳伸出被外

太陽空空

代名詞

南枝悠悠

折冬枝,

李司雨l

第一次:暗戀

女巫格格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