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提到的“三人成虎”,是戰國時期魏國發生的一個故事,講的是魏國的大臣龐蔥陪太子去趙國做人質的事。

扶蘇點點頭,說:“自然聽說過。”

“魏王真是太糊塗了,居然輕信手下大臣的話,懷疑起龐蔥,之後再沒召見過他。”

“真相其實很簡單,叫來龐蔥問問就知道了。”他帶著一絲嘲諷地說,“可笑的是,魏王卻選了最愚蠢的做法。”

他言語中透露著對魏王當年做法的不屑,

就因為別人幾句話,就輕易相信別人的誹謗,

這樣的魏王,顯然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

不同於扶蘇想當然的態度,嬴政等人陷入沉思。

他們當然也知道這個故事,

而且他們個個都是極聰明的人,

隱約能猜到趙安為何這麼說。

趙安接著道:“這不單是魏王傻,而是輿論的力量太可怕。”

“換成你們中的任何一個,恐怕也會和魏王一樣。”

“到那時候,別說召見,可能都恨不得馬上除去謠言的源頭。”

扶蘇立刻站起身,態度堅定地說:

“這絕不可能!”

“明明知道對方說得不對,還會輕易相信?”

“這種事我絕對做不出來。”

“我大秦國的皇帝陛下,以及眾位大臣也都不會這樣做。”

他信心滿滿地說著。作為大秦的長公子,他相信自己絕不會像魏王那樣。

他一直告誡自己,要多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後再做決定,

絕不輕信片面之辭。

趙安淡淡回應:“如果無法判斷對方說的對錯呢?”

“比如某天,你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

“突然有人告訴你,老趙遇害了。”

“你會怎麼想?”

“一開始你可能不信,”

“但隨著時間過去,你始終不見老趙回家,”

“反而不斷傳來關於老趙遇害的訊息,”

“這時你信不信?”

“咳咳……”

嬴政猛地咳了起來,一時表情複雜。

這個比喻實在是……

李斯和王翦等人都被趙安的比喻嚇了一跳,

紛紛默契地低下頭,裝作沒聽見這些話。

扶蘇倒沒當作一回事,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反駁。他發現無論自己說什麼,

趙安總能給出合情合理的反論。

沒等扶蘇開口,趙安繼續道:“至於你說朝中之人不會被輕易糊弄,”

“這在我聽來也是相當可笑。”

“如果朝堂上人人都明智,能迅速明辨是非,”

“扶蘇公子就不會反對郡縣制,”

“王綰也就不會被皇帝陛下直接送到邊疆至今未歸。”

趙安順勢又把扶蘇和王綰當作反例。

扶蘇聞言,臉上一陣尷尬。

他當時確實聽了某些人的話,沒多加考慮。

現在被再次提起,

扶蘇才意識到自己那時多麼愚蠢。

同樣,透過趙安舉的例子,扶蘇徹底沒了爭辯的心情。

“掌櫃的,我無話可說。”

“您說的這一切,都證明了言論的可怕力量。”

“妥善運用,定能產生非凡效果。”扶蘇認真地說。

他輸得心服口服。

即使起初覺得自己或許還能佔上風,

但現在心中已毫無怨言。

這本就是一場辯論,

總有輸贏。

至於今天兩人的討論,會給大秦帶來怎樣的變化,扶蘇無法預料。

一切都得等到真正實施後,

才會揭曉答案!

嬴政露出滿意的笑容,知道事情已經塵埃落定。

“今日前來掌櫃這裡討教,真是獲益匪淺。”

“不僅明白為何要召集六國貴族入咸陽,”

“同時讓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應對即將發生的事情。”

“掌櫃今日展現的才華,”

“再次讓我深深折服!”嬴政心情大好。

他心中已經有了具體的執行方案。

回到章臺宮後,就能立即和李斯、王翦等人商討。

而且,今天的拜訪,

也讓嬴政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哪怕是較為長遠的規劃也不夠,必須要有極遠的目光。

更不能只計較眼前的得失。

很多時候,即便會引起一定混亂,也必須去做。

不必擔心局勢會失控,

只要大秦的根基穩固,

無論局面變得如何,終究都能掌控。

王翦長嘆了口氣,說:“掌櫃所做的雖是計謀,卻沒有絲毫陰謀的味道。”

“每一計都正面出擊,”

“對手只能接招,”

“找不到半點破綻。”

“甚至掌櫃連後續會如何發展,以及如何處理後續影響都已安排妥當。”

“這種周全,老夫自愧不如。”這並非謙虛,更非因其他想法而刻意奉承。

這些都是王翦真心實意的想法和感受。

他很少佩服人,

之前,唯一活著讓他佩服的只有嬴政。

而今,王翦心中又多了一個人,

那就是趙安!

這種敬佩,無關年齡,

全憑能力。

嬴政,胸懷大志,眼光長遠,滅六國,統一天下,

大秦國文武百官誰不服?

趙安,深謀遠慮,每條計策都旨在千秋基業,能以最小的代價,清除大秦內部隱患,

使大秦最快成為穩固的帝國。

王翦也心悅誠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水滸:開局成為店小二

我是龍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