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講,如何快樂地⼯作,或如何衡⼀份⼯作是否快樂之前。我們需要先做⼀點鋪 墊,來解釋⼀下我們當下的⼯作是如何讓我們痛苦的。

關於這個話題,我不打算引述任何案例,因為已經有⼈出了⼀本書。⼈類學家⼤衛· 格雷伯於2018 年出版的《狗屁⼯作》(中譯本《毫⽆意義的⼯作》)⾥,包含了⼤ᰁ採訪的案例,說明什麼樣的⼯作會讓我們痛苦。但這本書對狗屁⼯作以及狗屁⼯作對我們⽣活侵害的理論抽象不⾜,讀完之後很有可能會陷⼊⼀種情緒之中—— “ 嘿,他說得太對了!”

然⽽,情緒之後卻⽆法進⾏下⼀步⾏動—— 我要因此離職嗎?我的下⼀份⼯作還是狗屁⼯作怎麼辦?我如果現在⽆法逃⾛,我如何才能擺脫⼯作的地獄?

原本,這些話題應當由⼤衛· 格雷伯⾃⼰來回答。但遺憾的是,這位勇敢向現代職場發出吶喊的勇⼠,已於 2020 年 9 ⽉ 2 ⽇因急性胰腺炎與世⻓辭。也就是說,實際上中⽂讀者在 2022 年 9 ⽉讀到《毫⽆意義的⼯作》時,它的作者已經離開我們兩年了。

雖然如此,那我就⽃膽在接下來的兩章,延續⼤衛· 格雷伯的“ ⼯作” ,來討論⼀下如何讓你的⼯作不那麼狗屁。但是,我們仍然要從什麼樣的⼯作給我們帶來痛苦開始說起。

為錢⼯作?

所有為了錢的⼯作,都是痛苦的,這看似是⼀句正確的廢話。

在《互聯⽹與中國後現代性囈語》中,我描述過⼀個現代化的困境,即⽆關分配製度, 許多現代化⼯作本身就會使勞動異化:

簡單來說,如果你能像瑞⼠的表匠⼀樣完全⾃主地製作⼀塊⼿表,除了出售這塊表本身 所帶來的⾦錢回報之外,你還享有創造這塊表本身的⼀種快樂。這種快樂⼏乎是刻在智⼈種族基因中的某種情緒反應,因為本⽂不討論⽣物學因此你們可以⾃⾏尋找相關的論⽂。

但如果你只是某個品牌⼿表流⽔線上的⼀個⼯⼈,你的⼯作只是將⼿表中某個零件在進⼊下⼀個⼯序前把⻮輪擺正,你將不會獲得除收⼊之外的任何快樂。 在這種情況下,你⼯作的唯⼀⽬標,是不⼯作。

在許多飽受⼯作折磨的年輕⼈看來,⾃⼰⼯作的唯⼀⽬標就是賺⾜夠多的錢,能夠更早地實現徹底地不⼯作—— 躺平。這,就是⼯作的第⼀個謬誤。

然⽽,隨著延遲退休政策在宏觀層⾯上被提上⽇程,這種可能性越來越低。⽽對許多背上房貸,⽣⼉育⼥,有著家庭壓⼒, “ 躺平夢” 破碎的中年⼈來說,則陷⼊了另⼀種交換之中—— 賺更多的錢,購買更幸福的⽣活。

這兩種思維⽅式本質上其實是⼀種,都是將出賣勞動⼒與時間的⼯作,視為獲取幸福⽣活的⼀種代價⽽⾮幸福⽣活本身。在這⾥,我們不討論⼯作是否能帶來幸福。僅就“ 以⼯作為代價來換取幸福⽣活” 的思考⽅式,也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先,在宏觀層⾯上,我們已知以⼈類社會⽬前的⽣產⼒,不⾜以讓所有⼈都進⼊“ 舒適躺平” 的狀態。這意味著,如果有⼀種通⾏的、可被批ᰁ複製的,讓個體可以不再⼯作的⽅法出現,各國政府都將進⼊對這種模式的封殺之中,這是⼈類集體⽂明延續的需求, 這⼏乎不需要證明。

這表明,提前退休始終是極其能⼲或極度幸運的少數⼈才能抵達的狀態。

如果⼤部分⼈突然發現⾃⼰擁有提前退休的資⾦積累能⼒,那麼⼤機率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年⾥,要麼貨幣會⼤幅貶值發⽣劇烈通脹,要麼就會出現⼀種消耗⼤ᰁ資⾦的“ 必需品” 出現在⼈們的⽣活中(⽐如房產)。總之,退休制度本質是⼀種⼈的計劃報廢,對於沒有進⼊報廢階段的⼈來說,社會(或稱社會關係)是不允許其過早進⼊報廢狀態的, 不然社會就⽆法正常運轉下去。

其次,從個⼈層⾯上講,⽀付時間去⼯作獲得⾦錢這種媒介,再將⾦錢轉化為幸福⽣活,並⾮⼀個單向度的計算過程。在這個⽅程式中,並不總是我們付出越多的時間,獲 得越多的⾦錢,就越能收穫幸福。

還記得我提出的“ ⾦錢也是時間” 的交換公式嗎?

如果你將⾃⼰的時間,以時薪來進⾏標價,你會發現你永遠⽆法買得起你想要的幸福。 因為當你開始從⼯作(出賣勞動⼒)中收穫更多的收⼊,這也意味著在你停⽌⼯作去享 受⽣活的那段時光⾥,所有的東⻄都變得更貴了。

這就像早年說⽐爾· 蓋茨不願意彎腰撿 100 美元的笑話⼀樣,當你去巴厘島度假的時候,你不只要⽀付去巴厘島度假的機酒,實際上你還失去了作為⼀個⾼淨值⼈⼠在度假 這段時間可能賺到更多錢的“ 機會成本” 。

這就是許多有錢⼤佬從不休息的真正原因。

但對於普通⼈來說,我們恰恰因為如此才不應該那麼努⼒賺錢,因為你即便是將所有的⽣命都投⼊到賺錢中,你所賺回的錢可能也買不回失去的幸福。

再次透過這張幸福積分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個⼈可能會因為在 65 歲退休前的每個時間點都太過拼命⼯作,⽽導致 65 歲前的整個幸福ᰁ極低(⾯積),⽽在 65 歲後剩餘的⼈⽣也不⾜以透過揮霍財富帶來的⾼幸福值來彌補他⼀⽣的幸福。

更有可能的是,由於過ᰁ的勞動,導致整個橫軸(壽命)的縮短,從⽽進⼀步縮減了⼀⽣的幸福總ᰁ,這便是那些在⼯作崗位上猝死的可憐之⼈所處的狀況—— 他們以為⾃⼰可以提前退休,但迎來的實際上是提前死亡。

如果我們進⼀步將序⾔中提到的當代中國⼈⼤致的社會時鐘放⼊這張圖⾥,我們會發現 另⼀個問題: 對於⼤多數⼈來說,幸福與⼯作和學習極為相關,因為當我們上完所有該上的學和班,⼀⽣就基本已經結束了。

“ 上了⾼中就好了” , “ 上了⼤學就好了” , “ 找到⼯作就好了” , “ 升職加薪就好了” ,這些試圖讓⼈捱過⼈⽣某些痛苦階段,⽽在未來獲得幸福的話語具有極⼤的欺騙性。因為 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沒有任何事情能夠保證獲得好的效果。實際情況是,在捱過當 下痛苦的過程中,個體的有限壽命也在消耗,沒有⼈能保證當下付出的痛苦時光,能在 何時以何等幸福ᰁ回報回來。

當然,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即便是在這張圖中, “ 讀書改變命運” 與“ 勤勞改變命運” 的傳統正向價值觀在⼀定的語境下仍然是正確的:如果⼀個⼈的⼈⽣起點⾮常低,⽐如他出⽣在某個近年來剛剛脫貧,但仍然⼗分窘困的地⽅,他仍然需要⾮常努⼒地讀書,⾮常 勤奮地⼯作才有可能獲得幸福的⼀⽣,因為他幸福值的起點⽐許多其他⼈要低很多。如 果他不這麼做,那麼他⼀⽣的幸福曲線都會在⼀個低位上平緩地劃過。

但在 21 世紀,這類話語可適⽤的範圍正在縮⼩。隨著溫飽問題的⼤體解決以及廉價快餐娛樂⽅式(主要歸功於互聯⽹)的⼤規模出現,相當⼀部分⼈的快樂是不需要透過⼤ ᰁ的⾦錢來實現的。

如果⼀個⼈就是不喜歡⾼雅⽂化,就是喜歡打⼿機遊戲,刷短影片,看⽹劇,吃⻨當勞,那麼他努⼒⼯作與不努⼒⼯作對他⽣活的幸福度沒有什麼影響。對於這種⼈來說, 你勸他要多看看書,逛逛藝術展,聽聽⾳樂,反⽽是在⽤⼀種反消費主義的⽅式去異化 他的本性。

在完全理解了這張圖之後,你會發現幸福是⼀個平衡性問題,它並不是⼀個線性函式,⽽更像是⼀個線性函式透過積分所得的⾯積。

⽽在這個平衡性問題中,有兩件事是對我們⼀⽣的幸福總ᰁ⼗分᯿要的:⼀個是⼯作, 另⼀個是學習(⼯作準備)。

這意味著, 你⾄少不應該把錢作為衡⼯作的第⼀位,⽽是把快樂本身放在衡⼯作的第⼀位。

在我們過往職場對⼯作的選擇中,排名第⼀位的要麼是錢,要麼是錢途,往後排可能是⼯作的困難程度,距離家的遠近,⼯作環境是否優越等等,興趣似乎很少出現在中國⼈ 擇業的⾸選項⾥。

然⽽,當你想明⽩你⼀⽣最好的時光,必將投⼊在⼯作中時,你就會明⽩:如果想要讓 整個⼈⽣的⼤部分時段快樂起來,你就不可能去做⼀份痛苦的⼯作,來換取剩下的快樂 時光。

有的⼈說,⾃⼰的快樂只來源於躺平。我不否認可能確實存在這樣的⼈,但我認為⼤部分⼈還是能從⽬前這個世界上⼏⼗萬種崗位中找到那麼⼀兩個⾃⼰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在科層制中為地位⽽⼯作。

⼯作的第⼆個謬誤是:事業越“ 成功” 越幸福。

每每我在⼀家⼤型公司中觀察我的同事,我就愈發認為線性職業路徑帶來的痛苦,在很

⼤程度上是基於客觀規律⽽⾮抽象的“ 資本剝削” —— 因為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最初因喜愛⾃⼰的⼯作⽽進⼊公司的同事,最終因制度性問題⽽變得對⾃⼰的⼯作痛恨有加。

⽽這⾥的制度性問題,與你們理解的懲罰機制相反,恰恰是晉升與獎勵機制。

現代社會的⼤多數企業仍在遵循科層制(官僚制)的管理,也即員⼯的上⾯有組⻓,組⻓的上⾯有總監,總監的上⾯有經理,經理的上⾯有總裁,總裁的上⾯有CEO \\ 創始⼈等。

儘管科層制(官僚制)在中⽂語境下往往帶有貶義⾊彩,但科層制確實⼤⼤提升了企業及其他現代組織的運作效率,由於現代化⼤⽣產的⼀⼤特點是“ 分⼯” ,科層制使得分⼯從扁平變得⽴體,以實現更⼤規模的協作。

在建⽴分層系統的過程中,⼀個在前現代社會看起來“ 不可能完成” 的任務,被逐級拆解,每個層級的⼯作⼈員負責不同的任務。此外,科層制還讓分⼯的考核與管理變得更 為可⾏,管理者不再需要⾯⾯俱到地檢查所有⼈不同形式的⼯作產出,他僅需考核⽐⾃⼰低⼀級的管理⼈員,⽽低⼀級的管理⼈員再根據⾃⼰所專攻的⽅向去考核下⾯的⼈。如此⼀來,每個⼈只需要“ 管好和做好” ⾃⼰⼿頭的那些事情,就能使得組織整體實現任何個⼈都實現不了的功績。

在批判科層制之前,我們必須充分承認科層制在整個現代化中起到的積極作⽤。科層制 是當代⽣產⼒下實現現代化和社會運轉的必要條件。即便是現在,在⼤公司和政府等⼤ 型組織中取消科層制也只是⼀個美好的設想,⼏乎不可能實現。

但科層制對個體的職業⽣涯來說有⼀個問題,就是—— ⼤多數處於科層制中的⼈,最終會擱淺在“ 不能勝任” 的位置上。這並不是危⾔聳聽,管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 彼得原理” ,專⻔⽤來論述科層制的弊端。

概括來講,如果⼀個企業中有 ABCD E 五個層級, A 為⾸席執⾏官, E 為基層員⼯。

在⼀個⼈職業⽣涯的早期,往往以 E 級進⼊企業。隨著他在職場中個⼈的成⻓,他將很快晉升到 D 級。在 D 崗位上做了⼏年,他再次晉升達到了 C 級。

這時,他可能已經從初⼊職場的⼩⽑孩,變成了ᇿ當⼀⾯的企業精英。他的個⼈成⻓開始放緩,但由於能⼒模型剛好與 C 的職級匹配,他開始⼤放異彩。如果順利,他將在此時為企業和⾃身都積累了⼤ᰁ的聲譽與財富。

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由於不斷地做出成就,在晉升制度的安排下,他必定在⼀段時間後從 C 晉升到 B 。然⽽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些⼈來說可能窮極⼀⽣也⽆法在能⼒上配得上 B 這個職級。

當我們從下屬的視⻆去看這種“ 不能勝任” 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這似乎對個⼈是⼀件好事—— 他雖然外⾏指導內⾏,⼲不了那麼⼤事,但公司給了那麼多錢呀?這不開⼼嗎?

實際情況是,不開⼼。

因為我們之前已經分析過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了,財富與權⼒只是其中⼀部分影響因素⽽ 並⾮全部。當⼀個⼈⻓期處於“ 德不配位” 的狀態時,他的狀況必然是糟糕的。

⾸先,他會失去來⾃創造的快樂。由於他實際上沒有能⼒做好 B 這⼀層級的⼯作,因此他將不會從⼯作中獲得創造價值的感覺,因⽽覺得⾃⼰“ 屢戰屢敗” 。為了᯿拾創造價值的感覺,他有可能會主動尋求去做⾃⼰曾經拿⼿的 C 級⼯作(下級⼯作),這就是為什麼⼤型組織中總有“ 領導” 喜歡折騰戰術、指導業務甚⾄“ 親⾃打仗” ⽽忽略⾃⼰真正該做的事情。因為他實際上既沒有真正地做“ 領導” 的能⼒,也沒能從做“ 領導” 中獲得快樂。

其次,當基層員⼯成⻓為中層管理或⾼級管理時,他將開始內化企業壓⼒為個⼈壓⼒。

對於絕⼤部分基層員⼯來說,企業的⽣死與好壞,⼏乎與個⼈命運毫⽆關係。因為跳槽,或因為企業倒閉被迫跳槽,對個⼈⽽⾔⽆⾮就是再投⼏次簡歷,再⾯試⼏次的事情,最不濟的情況就是失業⼀段時間,後⾯我們也會講到,失業本身也並⾮什麼可怕的事情。

但對於⼿握⼀定期權、股權,或以其他⽅式分享了企業超額利潤的中⾼層來說,他實際上會⽆形中將企業的⽣存壓⼒,內化為⾃身的⼈⽣壓⼒—— “ 如果公司倒閉了,我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作了” 。尤其是對那些利⽤超額利潤作為抵押物使⽤財務槓桿的⼈來說更是如此。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你因為在 30 歲取得了百萬年薪⽽貸款購買了千萬級別的房產,那你最好祈禱給你發百萬年薪的公司經營良好,連年增⻓,不要在 40 歲之前讓你降薪、裁員、失業。

第三,⻓期處於“ 不能勝任” 狀態的⼈,會失去了獨特價值,處於深度焦慮之中。

由於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實際上除了企業的創始⼈之外,很少有⼈能在⼀家企業待⼀輩⼦。當⼀個優秀的 C 級員⼯被晉升為⼀個差勁的 B 級員⼯時,績效考核和末位淘汰會帶來極⼤的精神壓⼒,⽽這些壓⼒在他作為 C 級優秀員⼯時是沒有的,因為他的能⼒恰與 C 級匹配,在 C 這⼀級別,他有⼗⾜的個⼈競爭⼒,使他確信企業⽆法找到合適的⼈替換他。

以上,所有這些都是科層制給⼯作帶來的問題。我不會說那種讓你因此逃離科層制的⻤ 話,因為如果你做得到的話可能現在就沒有在讀這篇⽂章了。但從個⼈的⻆度講,我們 仍有機會逃離科層制給我們帶來的負⾯影響,我們將在後⾯討論具體的⽅法。

“ 看起來舒適” 的⼯作。

⼯作的第三個謬誤是:我現在的⼯作似乎還不錯。

有的時候,我們會陷⼊⼀種假想的舒適圈中—— 我的⼯作雖然很爛,但同事還不錯;我的⼯作雖然⼯資不⾼,但是我擅⻓的事情;我的⼯作雖然讓我不開⼼,但我的⼯資很⾼ 等……

但在我看來,所有讓你⽆法從⼯作本身獲得快樂的⼯作,都不是好⼯作。⽽為了掩蓋這 種⼯作本身的不快樂,企業,尤其是⼤型企業會⽤各種⼈⼒資源福利和企業⽂化來營造 虛假的舒適感。

什麼是⼯作本身帶來的快樂?不妨問問⾃⼰這些問題:你在做報表的時候感覺快樂嗎? 你在送快遞的時候感覺快樂嗎?你在與甲⼄丙丁⽅開會的時候感覺快樂嗎?

也就是說,當你處於⼯作的主體過程時,你是否能進⼊⼼流狀態、獲得成就和喜悅。如 果可以,那麼恭喜你,如果不是…… 但你⼜覺得“ 公司挺舒服不想離開” ,那麼你可能陷⼊了習得性舒適⾥。

什麼是習得性舒適?這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免費的班⻋,免費的早午餐,免費的健身房,免費的下午茶零⻝,免費的咖啡甚⾄是免費的⾼效能⼯作電腦和額外的帶薪休假還 有公司附近的房租補貼。

簡單來說,這些東⻄與你實際做的⼯作⽆關,僅僅是因為公司需要把你關在公司加班,才會像動物園⼀樣給出丰容式福利。

我之所以稱這種情況為習得性舒適,是借⽤了習得性⽆助的概念。⽽習得性舒適確實會 造成⼀種習得性⽆助。

習得性⽆助這⼀⼼理學現象在上世紀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透過實驗進⾏了確認。其中最出名的是⼀個關於“ 虐狗” 的實驗:

將狗分為兩組, A 組狗被隨機施加電擊, B 組狗在⼀定程度上可以透過規則來回避電擊。之後,將兩組狗放在同⼀種牢籠,這個牢籠分為兩邊,中間透過⼀道低矮的障礙物來隔開,籠⼦的⼀邊通電,另⼀邊不通電。B 組狗很快發現了電擊可以迴避,於是跳到了沒有通電的另⼀邊,⽽ A 組狗根本沒有嘗試躲避電擊,停留在了籠⼦有電擊的⼀邊。

這與我們⽣活中許多⼈的經歷何等相似,他們⼏乎在⽣活中的每時每刻,每個場景向每 個遇到的⼈抱怨⾃⼰的⼯作有多糟糕,但卻從來不曾嘗試過離開當前⼯作或⾏業,甚⾄ 沒有試圖瞭解離開當下⼯作⽣活模式的可能性是什麼。

阻礙⼈們開啟第⼆曲線,或偏離主線的⼀個᯿要的原因正是傳統社會建構的⼈⽣主線以 及⼤企業的動物園丰容所營造的“ 舒適圈” 。

我們⾃以為我們所在的區域就是我們所能達到的最舒適的點,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如實驗 中的狗⼀般,沿著規訓出來的慣性停留在了⾃⼰最不舒服的地⽅。

我們都曾經在⽹上⻅到過⼀個關於互聯⽹⼤⼚的段⼦:

某家互聯⽹公司每天 5 : 30 下班,但 6 : 30 會有通往全市的班⻋, 8 點時有⾼級的免費晚餐, 9 : 30 以後可以免費打⻋回家。儘管公司並沒有強制加班,但⼀套組合拳下來, 每天 9 : 30 下班成為員⼯們的常態。

儘管這個段⼦不⼀定是真的,但它實際上解釋了我們是如何陷⼊⾃以為的舒適圈的:因為如果你壓根就不喜歡這個⼯作,你就不應該為了⼀頓晚餐⼯作到晚上 8 點,⽽如果你沒有⼯作到 8 點,就不會因為貪圖免費打⻋⽽⼯作到 9 點 30 。

很多⼈僅僅因為公司的免費咖啡與健身房⽽不願意離開公司,⽽事實上他在加⼊⼀家企 業之前從沒有喝咖啡和健身的習慣,離開以後也沒有—— 動物園丰容式的福利表⾯上是福利,但實際上是圍牆。它透過⼀些實際上你本不想要的東⻄,構建了⼀個你主觀上認 為的舒適圈,從⽽讓你忽略甚⾄否定了舒適圈之外可能更為舒適的可能性。

由於管理主義的盛⾏,如今的職場充滿了這樣的舒適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 唯⼀⽬的是幫助企業更⾼效和正確地運轉,從⽽獲得更多的收⼊與利潤。但另⼀⽅⾯, 它⼜⽆法否定企業員⼯作為⼈類是⽆法按照機器那樣⽆錯運轉的。因此,它਀育了極具 欺騙性的企業⽂化和員⼯關懷兩個分⽀。

在之前的企業社會責任和現在的 E SG 中,都建議將員⼯不只視為僱員,⽽是當作企業的利益相關⽅之⼀來進⾏看待。這看似很有道理,但它忽略了本質問題。如果員⼯⼯作的⽬的始終是不再⼯作從⽽離開企業,那麼員⼯關懷將變得毫⽆意義,還不如把那些⽤ 於員⼯關懷的錢轉化成更⾼的薪資幫助員⼯儘快離開。

因⽽在公司⾥提供健身房、下午茶、免費的早午晚餐、按摩等,都沒有解決員⼯做的事情本身枯燥⽆聊這⼀根本性因素。甚⾄可以說,這些額外的被稱之為“ 福利” 的東⻄,恰恰營造出了⼀個虛假的舒適圈,讓員⼯(你)勉強得以忍受,並繼續從事⼀份他本身不感興趣的⼯作。

影響⽣活⽅式的⼯作思維:⽬標導向與增⻓成癮。

在上⾯,我們舉了三種阻礙我們在⼯作中獲得快樂的謬誤。

然⽽,⼯作對我們最⼤的影響,其實在⼯作之外—— 也就是以⼯作為核⼼的⽣活⽅式, 讓我們的⽣活也陷⼊了不快樂的漩渦之中。

⼯作,尤其是在⼤公司的⼯作講究的是讓⼀⼤群⾼智商的⼈像⼯蜂⼀樣協同起來,為了 能讓⼀⼤群聰明⼈能夠在⼀起⼯作,⼤公司會打造各種各樣的企業⽂化與以⼯具理性為 基礎的職場氛圍。

要說⼯作對⽣活最嚴᯿的戕害,絕對不僅僅是⼯作時間的佔⽤,⽽是對於認知的改造, 這種對認知的改造是深⼊⻣髓的。

在現代企業中,⼤多會有⼀個⽤資料作為結果說話的體系,這個體系⼀般來說會透過我 們上⽂提到的科層制,將整個公司的財報(或⾮上市公司的關鍵業務指標),拆解為每 個員⼯每個⽉度需要完成的 OK R 或 K PI 。

這種思路在⼯作中沒有問題,畢竟在企業內⼤家都是⼯蜂,⽤最⾼效的思路去協作本身 是⽆可厚⾮的。企業本身就是⼀個⽤計劃與威權⼀定程度代替市場⾏為降低決策成本的 效率機器。

但是很多⼈會把這個體系帶到⽣活中,這就是極其有害的,我曾在《囈語》一書中在“ ⽆法⽤ OK R 規劃的幸福⼈⽣” 中描述了這⼀思路在形⽽上造成的問題。在這⾥,我們討論⼀下這實際會對⽣活造成怎樣的傷害,這主要體現在兩個⽅向上:

1 . 對結果的衡ᰁ⽅法過於單⼀,甚⾄傾向於對所有問題都⽤單⼀指標進⾏衡;

2 . 過於重視結果⽽⾮過程;

我們以攝影和旅遊來舉個例⼦說明這兩個⽅向是如何異化我的⽣活的。

蘇珊· 桑塔格曾經在《論攝影》⾥⾯有過這麼⼀句話: “ ⼈們患上了攝影強迫症:把經驗本身變成⼀種觀看⽅式。”

這句話怎麼理解?放到 30 年前,如果我們去旅遊,能拍照固然很好,但是不能拍照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在那個時候,我們去旅遊⽽沒有拍照,不會有⼈質疑你是不是根本 沒去。事實上在那個時候,我們去⼀次旅⾏也可能只留下⼀兩張照⽚。

但現在就不⼀樣了,對於城市的精緻⽩領們來說,去⼀趟環球影城如果不能買上⼀個魔 杖,穿上霍格沃茲的校服並且喝上⼀杯⻩油啤酒,那就等於⽩去了。當然僅做這些事情 是不夠的,最᯿要的事情是這些都需要拍照並且發朋友圈。如果去了環球影城沒拍照, 別等別⼈質疑了,⾃⼰就先開始質疑了: “ 這次環球影城算是⽩去了! ”

以⾄於⻜豬上⾯直接推出了“ 環球影城跟拍服務” ,⽽這種服務⼀定是⾼度標準化套路化的。去環球影城遊玩這個本來應該是很個性化很多樣化的事情,現在變成了⼀種可以標準化甚⾄商品化的過程,這就是“ ⼯作思維” 對於⽣活戕害的最真實寫照。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旅遊變成了⼀種以“ 拍照發社交⽹絡” 為核⼼結果的打卡過程。

打卡這個詞其實是⾮常貼切的,打卡就是做⼀天和尚撞⼀天鍾,過去刷⼀下卡,⼀瞬間 的事情,證明⾃⼰來過,這就是典型的應付⼯作的⾏為。

但是,由於⼯作思維對我們的戕害太深了,所以我們會不⾃覺地⽤應付⼯作的思維來應 付⽣活。⾄於遊玩的過程開不開⼼,其實很多⼈是沒有那麼在乎的,我們迫切地需要有

“ 可衡 ” 的結果來描述我們做的每⼀件事情,並且我們希望這些結果是可以被儘可能多的⼈認可的,⽐如朋友圈點贊數。

不僅僅是旅遊,⽣活中的⽅⽅⾯⾯都有這個趨勢。Ke e p 就是利⽤這種⼼理的典範, Ke e p 最近推出了⼀⼤堆五顏六⾊⼜好看的獎牌。在這之前 Keep ⼜是出運動裝備,⼜是搞健身資料,其實都是在專注在事情本身,所以反響⼀直很⼀般。

獎牌這個動作很快就帶動了 Keep 的活躍程度,看看⼩紅書上⾯ 5. 8 萬讚的筆記吧。這樣⼀塊獎牌價格是 39 元,收集獎牌多的⼈有近 100 塊獎牌,這 3900 元砸下去才能在朋友圈發⼀張讓⼈震撼的照⽚。

但是,跑步不是所謂激發內啡肽的“ ⾼級快樂” 嗎?在為了追逐 Keep 獎牌⽽跑步的過程中,還能達到村上春樹那種“ 不需要和任何⼈交談,不必聽任何⼈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光,凝視⾃⼰便可” 的寶貴時刻嗎?

有⼈說這是社交⽹絡造的孽,社交⽹絡才是罪魁禍⾸,但其實⼤家都只是遵循了蘇珊· 桑塔格的預⾔罷了。

沒有微信、微博、抖⾳,也有即刻、⼩紅書、In stagram 來完成這個任務。

⼩紅書這⼏年的異軍突起恰恰證明了這⼀點。在朋友圈⼩範圍地曬已經⽆法滿⾜⼤家的 慾望了,必須在公開場所曬,⽐誰更精緻,⽐誰更懂⽣活,實際上⽣活不需要懂。我們 每個⼈都應該天然地會⽣活。

這種現象最糟糕的點在於,外化⽣活的快樂,會破壞體驗過程的機會,破壞⽣活的快樂本身。這會讓地球上數⼗萬種花錢和不花錢的快樂,簡化為“ 購買” 和“ 分享” 兩個⾏為, 並且不可持續。

這甚⾄讓快樂變得與消費⽆關,你可以享受咖啡,享受烘焙,享受 fine dining,享受旅遊,享受潛⽔,它們各⾃有各⾃的快樂。但如果你購買或消費這些,只是為了發朋友 圈,那麼實際上你只獲得了⼀種快樂就是朋友圈的快樂—— 因此,甚⾄出現了前兩年的“ 拼下午茶” 的現象。

然⽽,朋友圈就那麼⼏個⼈,⼤家點讚的數ᰁ有上限,最後會不可避免地開始追求“ 買更好的⼯具曬”“ 想辦法經歷更特殊的事蹟” 這樣“ 討好式” 的⾏為,因為᯿復原來的動作已經⽆法在朋友圈引來點讚了,⽆法滿⾜⾃⼰對於“ 點贊數” 這個⽣活的 K PI 的追求了,這些動作不能讓⾃⼰產⽣多巴胺了,只能升級了。

這時,⽬標導向會為我們帶來另⼀個⽣活中有毒的思維⽅式:增⻓成癮。

⼯作可以有結果,但是⽣活是沒有盡頭的,⽤⾃⼰給⾃⼰定 K PI 的⽅式⽣活,最後就會陷⼊“ 需要花錢體驗更新奇的事情” 這樣的迴圈之中。

我們陷⼊了⼀種怪圈,作為勞動者在公司 996 去卷,然後作為消費者下班去花錢購買別⼈ 996 卷出來的商品與服務。⽽這些商品與服務⽆論是否能為⼈們帶來快樂,作為消費者的我都不再在意,因為我既⽆時間也⽆興趣體驗快樂的過程,⽽只希望能夠有⼀ 個快樂的結果。於是在短暫的感官刺激與社交虛榮之後,就⼜要繼續去 996 賺更多錢以再次購買由他⼈⾎汗製造出的虛假快樂。

陷⼊了這種消費陷阱的精緻⽩領們,其實和喜歡充錢玩“ 是朋友就砍我⼀⼑” ⻚遊的煤⽼板們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前者的陷阱更加隱蔽。

這種消費陷阱並不⼀定是由消費主義建構起來的,很多時候反⽽是被我們的⼯作思維異 化的結果。因為它更像是現代企業對增⻓的依賴在個體⼈⽣上的投影。我將這種狀態稱 之為“ 增⻓成癮” ,是⼀種與酒精成癮、菸草成癮⾮常相似的精神障礙狀態。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不增⻓就⼏乎意味著遭遇危機,這也許是正確的。但⼈⽣⾃古以來就並⾮如此—— 不管⼤環境如何改變,除了極少數的幸運⼉之外,⼈的⼀⽣⼏乎不可能永遠都在上升。儘管我們反覆強調幸福要來源於過程,但這個過程不能依賴於永遠的上 升。

因為⼈的⽣活是由⽆數個當下構成的,⽽當下是由⽆數個早餐,午餐,晚餐,通勤,睡 眠,夕陽,晚⻛,細⾬,歡聚,離別,⼩酌與釋放等細節構成的。

⼈⽣的美好體驗來⾃這些當下的細節本身,⽽⾮將它們與其他細節(他⼈,或未來與過 去)相⽐較。

患上“ 增⻓成癮” ,就像是⼀個從⼩愛吃⻨當勞的⼈,因為有錢吃得起 Oma ka se ,就從此再也不去吃⻨當勞,⽽不斷尋求更貴的⽇式料理和昂貴的奇珍美味。可想⽽知,他永 遠不可能得到最初吃⻨當勞的那種快樂,因為只有在吃⻨當勞的時候,他的快樂才是來⾃味蕾。他吃後⾯那些東⻄時的快樂也許是真實的,但來源卻與過去的⾃⼰⽐較⽽帶來 的優越感—— 這種快樂就像成癮品給⼈帶來的快樂,除⾮劑ᰁ越來越⼤,否則⽆法維持。

事實也是如此。許多⼈都會在⼯作之後的⼀段時間⾥,遇到⾃⼰可能是此⽣最舒適的⽣ 活⽅式,但由於陷⼊了增⻓成癮,⽽逐漸錯過了⾃⼰最舒適的那種⽣活⽅式。只有極少 數⼈能在財富增⻓之後,仍能忠於並尊᯿⾃⼰的身體,與⾃身貧窮時期的愛好相處,⽐如巴菲特和特朗普。

如果作為讀者的你還不能理解上⾯這段話的含義,不妨看看《⼩王⼦》這本⻛靡了全世 界的書籍是怎麼論述這件事情的。

這些⼤⼈們就愛數⽬字。

當你對⼤⼈們講起你的⼀個新朋友時, 他們從來不向你提出實質性的問題。他們從來不講: “ 他說話聲⾳如何啊?他喜愛什麼樣的遊戲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標本呀? ”

他們卻問你: “ 他多⼤年紀呀?弟兄⼏個呀?體᯿多少呀?他⽗親掙多少錢呀? ” 他們以為這樣才算瞭解朋友。

如果你對⼤⼈們說: “ 我看到⼀幢⽤玫瑰⾊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 ” 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出這種房⼦有多麼好。

必須對他們說: “ 我看⻅了⼀幢價值⼗萬法郎的房⼦。” 那麼他們就驚叫道: “ 多麼漂亮的房⼦啊! ”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下的雪

初夏與你

盜筆:開啟某人尋找計劃

棠肆無弦

魂遊天下

登樓小先生

團寵囡囡是全能大佬

MIKI若璇

前夫早上好

喜歡白甘蔗的霍森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朱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