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理解了⼯作是如何讓我們陷⼊不幸之中的。

同時,我們也在更前⼀章理解了“ 不⼯作” 其實也是⼀種會讓⼈陷⼊不幸的誤區,因為對於⼤多數⼈來說,如果將“ 不⼯作” 設定為⼀箇中年或中⽼年的⼈⽣⽬標,那麼就會讓⾃⼰的前半⽣陷⼊⼯作誤區的“ 為錢⼯作” 中。

儘管本⽂並不是寫給那些天⽣就不⽤⼯作的富⼆代的,但其實正如我們在 3. 3 中所描述的那樣,對於⼤多數從不需要任何⼯作的富⼆代來說,在現代社會中完全不⼯作也不是⼀種快樂的⽣活⽅式。這甚⾄派⽣出了常⻅的富⼆代因想要為⾃⼰喜歡的事情創業,從⽽導致家族返貧的那種現象。

這種現象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但從這個現象引發出的⼀個值得我們注意的點是:似乎是有那麼⼀種⼯作狀態,是可以讓我們在⼯作的同時獲得快樂的(就像富⼆代 為了⾃⼰的興趣⽽創業那樣)。

那麼,對於普通階層的⼈來說,如何找到這樣的⼯作狀態,似乎就成了⼀種獲取幸福的 必要⼿段與技巧。

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新教教派曾⼤⼒推⼴⼀個名為“ 天職” 的神學觀念,這⼀概念由宗教改⾰家⻢丁· 路德發展,指每個⼈⽆論從事什麼樣的世俗職業,⽆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是受到上帝召喚,有其神聖意義。這⼀觀念與天主教原本教義中對“ 天職” 的解釋⼤相徑庭,在原本的解釋中,只有神職類⼯作才是“ 天職” —— 受到上帝感召的⼯作。

⽽⻢丁· 路德透過將“ 天職” 世俗化,為世俗職業注⼊了宗教的靈性,使得每⼀種職業都具備了神學上的靈光,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解釋甚⾄超越了資本主義,達到了共產 主義的道德⽔準—— “ ⾰命不分先來後到,⼯作不分⾼低貴賤” ,這是我們⾄今仍在追求⽽沒能達到的狀態。

在真正的資本主義務實⼯作倫理尚未形成之前, “ 天職” 觀念⿎勵了“ 懶惰” 的農⺠向“ 勤奮” 的⼿⼯業者\/ ⼯⼈轉變。在資本主義⼯作倫理誕⽣之後,追求效率和⾦錢⾄上的⽅向,逐漸取代了“ 天職論” ,同時也否定了“ 天職論” 中潛在的平等精神。

在這⾥,我想᯿新請出“ 天職論” ,但並不是從宗教⻆度(靈性)也不是從實⽤主義⻆度(⾦錢),⽽是從快樂的⻆度。

總的來說,我們如果想要在必然與⼯作⼀同度過的⼀⽣⾥獲得最⼤的快樂。那麼,你就 必須找到⼀份能為你⽣產快樂(⽽不是⾦錢)的⼯作。

⽽由於性格、基因、後天培養等諸多因素,這世界上每⼀種職業都有可能是⼀部分⼈的 天職。

天職是什麼?

儘管每個⼈的天職不盡相同,但我可以先給出三個基本的篩選標準:

1 . 天職是⼀個你能從中找到快樂的⼯作。

2 . 天職是⼀個你能獲取⼀定收⼊的⼯作。

3 . 天職可能不是⼀份朝九晚五的⼯作,但它應當是⼀份佔據⼀⽇⾄少 1\/ 4 時間( 6⼩時起)的⼯作。

我們來逐條解釋⼀下為什麼是這三點:

⾸先,鑑於我們知道⼤多數⼈會在他們年齡的⻩⾦時期投⼊⼯作,認為透過⼯作換取不⼯作時的幸福⽣活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份本身就能帶來快樂的⼯作。 對不同的⼈⽽⾔,這份⼯作可能意味著截然不同的事物,⽽不是以錢或⼯作ᰁ這種簡單維度來恆ᰁ。

如果我們將幸福當成⼀個⽔池,快樂的⼯作是在賺錢的同時往⽔池中注⽔,⽽痛苦的⼯ 作則是在賺錢的同時從⽔池中抽⽔。後者在⼯作結束後,我們還要⽤賺來的錢額外購買 更多的⽔注⼊⽔池,是得不償失的。

最後,天職應當不是⼀份從絕對ᰁ上來說“ 特別輕鬆” 的⼯作,或者說天職應當可以消耗掉你⼀定的清醒時間。很多⼈不能理解這個邏輯是什麼, 這實際上是由於當我們從事天職時,我們是在娛樂⽽不是⼯作。⽽且相⽐起其他所有的娛樂⽅式,這種娛樂的價格是負數,你會因為這種娛樂⽽從社會獲得現⾦報酬,⽽不是相反。所以,在這種前提下, 你的每⽇⼯作時⻓在保障休息與健康的情況下應當越⻓越好。

純粹的躺平固然快樂,但對於⼤多數財⼒不那麼雄厚的⼈來說,純粹躺平後由於⼤ᰁ空閒時間的出現,我們會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建構為“ 有缺陷的消費者” 。⽤⼈話來說,儘管你可以透過在出租屋⾥吃粗茶淡飯每天玩免費遊戲和刷短影片度⽇,但卻由於看了更多的⼴告⽽深感⾃身的⽆能,⽆法像其他優秀的同齡⼈那樣享受商品社會的即時快樂——⼿衝、Oma ka se、滑雪、出境旅遊等。

找到⼀份快樂的⼯作,意味著你可以從⼯作中感受到創造的快樂,這很⼤程度上能抵禦 消費不⾜所帶來的“ 有缺陷的消費者” ⼼態,從⽽避免落⼊⻬格蒙· 鮑曼所定義的“ 新窮⼈” 定義之中。

除此之外,在從事天職的過程中,還可以滿⾜社會對個⼈的經濟要求與道德要求。因為 你仍在⼯作產出價值,這意味著你從經濟上和輿論上都不會被貶斥為“ 社會的寄⽣⾍” 。

從⻓期來看,⼀份滿⾜以上三個條件的天職既能夠滿⾜你的精神需求,也能讓你有⾜夠 的收⼊來滿⾜其他物質上的需求。從事這樣⼀份幸福的⼯作,是找到幸福⽣活的關鍵任 務,甚⾄是唯⼀任務。

對於⼤多數既不特別貧困(如需要治療親屬⽆醫保疾病),也不特別富有的當代年輕⼈來說,⼯作本身是否快樂應該是求職第⼀位,甚⾄是唯⼀的條件。所有傳統職業觀,包 括收⼊、發展空間、體⾯程度等,都應為⼯作本身快樂與否讓步。

唯⼀的問題是,我們想做的與我們擅⻓做的可能並不⼀致。

在某些情況下, “ 是否擅⻓” 都應當為“ 是否快樂” 讓步,正如⼀個打檯球很爛的⼈只要能從打檯球中感受到快樂,就會繼續打檯球⼀樣。⼯作也是如此。

我曾在抖⾳⾥刷到過⼀個博主的影片,這個影片以圖⽚⽇記的形式展示了該博主從 19歲到 27 歲在星巴克⼯作的⼀路歷程。影片配以⾮常歡快的⾳樂和活潑的⽂字,影片中的每張照⽚,博主和他在星巴克的同事們也都⼗分開⼼。

在這條影片下,當時被點贊最⾼的⼀條評論是“ 這麼低的⼯資⼲這麼多年真的是狠⼈” , 第⼆條是“ 我以為最後升了⼀個主管啥的,結果還是店員” ,第三則是“ 怎麼會有⼈做⼀份⼯作做七年的啊[ 哭臉]” 。

其他的評論也⼤都如此,但只有⼀條評論與我想表達的觀點類似,他是這麼說的:

“ 為什麼都在說⼯資呢?只有我看出他是真的很熱愛他的⼯作嗎?我覺得這才是難能可貴的!我覺得我活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有時候真的好迷茫,好⽆助,不知道⾃⼰到底喜歡⼲什麼,從來都沒有⼀樣⾃⼰喜歡的⼯作! ”

之所以舉這個例⼦,是因為我很少在互聯⽹上看到兩種就業觀念如此直接地對撞在⼀起。在這個時刻,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前者在認知上的謬誤—— 如果⼲⼀份⼯作本身就⾮常快樂,那麼為什麼要為獲得更多的錢(⽤於購買快樂的道具)或換到“ 更好” 的⼯作⽽放棄現在的快樂呢?

2003 年的時候,⼀個“ 北⼤狀元” 賣豬⾁的新聞在互聯⽹上引發爭議。

作為⼀個在 80 年代末北⼤畢業的⼤學⽣來說,陸步軒的職業⽣涯可謂極為坎坷。在媒體關注到他“ 落難賣豬⾁” 之前,他先後在體制內做過⼏乎⽆法糊⼝的閒職,還嘗試去經過⼏次商,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投⽆路之下,他執意接過了⽗親的班,開了⼀個檔⼝開始賣豬⾁。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讓當時的媒體炒翻了天。

但從現在的⻆度來看,如果⼀個北⼤畢業⽣,甚⾄是碩⼠⽣如果能從賣豬⾁中找到快樂 ,那從他個⼈⻆度這就是⼀份“ 天職” 。⽽整個社會前期在他身上“ 浪費的” 教育資源, 不應讓其個⼈負責或買單,那是教育系統本身的問題。在⾼等教育(算上⼆本與三本)⽇漸普及的今⽇,如何讓⼈們在完成教育之前就找到⾃⼰感興趣的職業,併為之匹配恰 當的教育資源,是教育系統需要改進的地⽅。

陸步軒後來的故事,⼗分傳奇。⾸先是他的豬⾁檔⼝越來越好,在當地變得⼩有名⽓。 但因為⼀次意外陷⼊了輿論的紛爭後,他᯿新進⼊體制當上了公務員,還參與了兩部年 鑑和⼀部地⽅志的編纂。到了 2008 年,在另⼀位同學的⿎動下,他開了⼀家“ 屠夫學校” 專⻔教⼈養豬、殺豬、賣豬。到了 2016 年,他徹底離開了曾經求⽽不得的體制內⼯作,作為合夥⼈加⼊了同學創⽴的“ 壹號⼟豬” 。

對於陸步軒來說,究竟是體制內的⽂史⼯作是“ 天職” 還是養豬產業是天職,如今看來已經不⾔⽽喻了。

知識確實改變了陸步軒的命運,卻不是以他最初以為的那個路徑。

然⽽,如果陸步軒沒有在豬⾁⾏業做出⼀家上市公司,他從賣豬⾁中獲得的滿⾜感就是 虛假的嗎?

當然不是。

因為從事天職,並不意味著你要在天職上特別擅⻓,或獲得巨⼤的成就。

曾經有⼀個喜歡彈鋼琴的朋友問我,⾃⼰已經 30 歲了,如果轉⾏去彈鋼琴,是不是太晚了?雖然他喜歡彈鋼琴,但他的天賦也不好,在這個領域發揮不了優勢怎麼辦?

這便是以某種“ 靜態圖景” 為終極⽬標去選擇天職的不合理之處。

他之所以想要離開現有的職業路徑去彈鋼琴,是因為他認為彈鋼琴能給⾃⼰帶來快樂。 這很好,他知道⾃⼰想要什麼,並且認識到現在的線性職業路徑⽆法滿⾜他想要的。

但是,他在追求彈鋼琴這件事情的時候,卻習慣性地將線性職業規劃套了上去,因⽽平⽩帶來了煩惱。

他喜愛的是彈鋼琴,並不是穿著燕尾服登臺表演,更不是在眾多聚光燈和鎂光燈下參加國際⽐賽和接受媒體採訪。換句話說, “ 快樂地彈鋼琴” 這份⼯作和以“ 著名鋼琴家” 為終點的職業路徑可以不必᯿合。

事實上如果他真的成為鋼琴家,有可能他會發現⾃⼰其實根本不習慣在那麼多聽眾的⾯ 前彈鋼琴,因為這會失去在藍調酒吧或ᇿ⾃彈鋼琴時那種閒適與⾃由的感覺。

因此,以鋼琴家為終局的這條線性職業路徑從最⼀開始就背離了他轉⾏去彈鋼琴的初衷,他的初衷是能快樂地彈鋼琴。如果能為此獲得⼀些報酬,那就相當於是在玩⼀個本身會不斷給你錢的遊戲,即便在這個遊戲⾥刷不上“ 天梯榜的第⼀名” ,那⼜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天職不是什麼?

在理解了什麼是天職之後,你可能會開始᯿新審視⾃⼰的⼯作,甚⾄開始開啟招聘⽹站 準備跳槽。但我打賭,你只要在招聘⽹站⾥逛上不超過 30 分鐘,你就會忘記天職的定義,開始᯿新落⼊傳統就業觀的陷阱。

因此,我們還要著᯿強調⼀下, 什麼不是你的天職。

最典型的不是天職的⼯作,就是我們世俗意義上追求的理想⼯作—— 錢多,事少,離家近。

“ 錢多事少離家近” 或許是傳統求職觀念中的“ 終極 ” ,也就是如果你以傳統的求職觀念來看,除⾮你想成為下⼀個⻢雲或是喬布斯,否則“ 錢多事少離家近” 已經是最優選。但是, “ 錢多事少離家近” 仍不能被稱之為天職,因為天職與好⼯作的區別是我們是否能從⼯作本身中獲得快樂,⽽不是衡ᰁ⼀個⼯作是否耽誤我們去追求別的快樂。

從事⼀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作,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錢和閒暇時光,來處理⼯ 作以外的事情。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因此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去追求別的快樂, 但這同樣意味著,你的快樂源泉來⾃“ 逃離⼯作” ⽽⾮“ 投⼊⼯作” 。

在中國的⼯作環境下,即便是“ 事少” ,也基本意味著你要在每週 5 天,每天⾄少 8 ⼩時在⼀個沒什麼樂趣的房⼦⾥坐著,然後被迫找⼀些被動性娛樂(如刷微博)來消耗⾃⼰的出勤時間。

這個過程可能是“ 不痛苦” ,但⻓此以往也很難說是“ 快樂” 。你仍然需要在⼯作以外的時間來尋找快樂,陷⼊“ ⼯作是為了不⼯作” 的謬誤。

更不要說,這種“ 錢多事少離家近” 的⼯作往往還有額外的附帶條件,⽐如你有可能需要依靠裙帶關係才能保住這份⼯作,這意味著你要與⼀些可能你不那麼喜歡的⼈或親戚打交道,付出額外的社交成本。或者是這種“ 錢多,事少,離家近” 是⼀種不穩定的⼯作, 它在可預⻅的未來是不可持續的,這種不穩定的危機會⼀直在你⼼中播撒焦慮的種⼦。

從某個⻆度講, “ 錢多事少離家近” 是類似於財務⾃由⼀樣的幸福“ 終局圖景” 。它更像是大多數⼈在認識到⾃⼰可能永遠⽆法實現那個虛⽆縹緲的財富⾃由後,退⽽求其次所描 繪出的⼀種靜態理想⽣活。但遺憾的是,我們知道實際上這種靜態的理想⽣活⽆論是終 極版,還是妥協版,都是虛假的。

想象⼀下,⼀個對⽀教感到快樂的⼈,他所從事的⼯作就是“ 錢多事少離家近” 的完全反⾯。

他的天職可能錢不多,可能事不少,甚⾄很勞累,離家也不近。但在從事天職的時候他 是快樂的,因⽽他就不會在意錢少,事多,離家遠。

事實上,對他來說⽀教可能就像是⼀趟旅⾏。沒有⼈會嫌棄旅⾏“ 賺得少,麻煩多,還要出遠⻔” 吧?

從這⼀點上來說,尋找天職的過程會是⼀個相對漫⻓且需要多᯿歷練的過程。在你真的 親身體驗或深⼊瞭解某⼀個⼯作之前,你⼏乎很難從招聘⽹站上的職位描述和崗位要求⾥找到⾃⼰的天職。

幸運的是,我們正處在 不確定的時代” ,線性的職業規劃本身已經變成了⼀件可笑的事情。頻繁地嘗試不同的⼯作已經成為,並且必然在未來成為更多⼈的必選項。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將“ ⼤環境變壞” 視作⼀種藉助外⼒打破沉沒成本的⽅法,由此來更好地降低⾃⼰找到天職的⻔檻。

不過,除了⼴泛地嘗試不同的職業之外,也有⼏種職業能夠幫助你迅速地瞭解其他職 業,這三個職業分別是:⼀級市場投資、商業媒體和商業諮詢。

許多⼈認為這三種職業有良好的職業回報,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它們的前景不穩定。 儘管如此,這三種職業仍是我對應屆⽣的⾸選推薦。

因為這三種職業的特點,都是需要⼴泛地與不同領域中的⼈打交道,你更有可能站在⼀ 個職位上對不同⾏業和不同職業產⽣深刻的理解。儘管應屆⽣現在進⼊這三種職業,已 經⼏乎不可能線上性職業路徑上有᫾⾼的預期,但作為跳板,它的價值似乎⽐以往更突 出了。

即便是不考慮找到“ 天職” ,僅以傳統的“ 錢途” 來考慮。還有什麼⼈能⽐投⾏的實習⽣、商業媒體記者和商業諮詢公司⾥的表妹更早接觸到下⼀輪⻛⼝公司的資訊呢?

我想沒有了。

⾯向過程⼯作,⽽不是⾯向物件⼯作。

即便從現在開始頻繁嘗試或體驗不同的職業,對於普通⼈來說尋找到⾃⼰的“ 天職” 可能也並⾮⼀件容易的事情。

但在開始嘗試之前,仍然有⼀個思維⽅式需要扭轉,即—— ⾯向物件⼯作。

近些年,⽆論是開啟⼩紅書,脈脈,還是各類職場類知識付費, 你經常會看到⼀些從未在任何專業領域取得成就的⼈⼒資源專業⼈⼠教你如何規劃職場⽣涯。

這個現象⾮常奇怪,就是⼈⼒資源是⼀個⾮常偏向資⽅的職位,甚⾄也是⼤多數⼈在職 場中最忌憚或不願打交道的公司內部職能部⻔。甚⾄在⼀些特定的如裁員和⾏業收縮等 場景下,他們是完全站在普通打⼯⼈對⽴⾯的⼈。

他們能教你什麼呢?他們所能教你的⼀切職場技能,⽆論是“ 求職應聘”“ 升職加薪” 還是“ 裁員保命” ,本質上都是將企業⽅對勞動者的訴求轉化成可以對你的思維起作⽤的話語,讓你⾃我規訓罷了。

⼀旦你決定了,你要打破那些令你不適的社會規訓,那麼他們所講的⼤部分都是沒有意 義的。

⽤互聯⽹⾏業從業者,尤其是產品經理或者 I T ⼯程師等研發崗位的話語體系來說,這些 HR 專家們能告訴你的是“ ⾯向物件程式設計” ,也就是將⾃⼰物化,捨棄作為⼈“ ⽆⽤” 的部分,封包成⼀個極具性價⽐的模組,嵌⼊到⼤系統之中。

⽽你在尋找或從事天職的時候要做得與之完全相反,正需要的是“ ⾯向過程程式設計” 。

畢竟不是所有的讀者都對此有所瞭解,所以我們還是解釋⼀下什麼是⾯向過程,什麼是⾯向物件:

⾯向過程程式設計,像是開⻋,你第⼀步要轉鑰匙,第⼆步要掛擋,第三步要踩油⻔, 於是⻋便⾏駛了起來。整個程式碼是先⾏的,後⼀步的程式碼依靠前⼀步程式碼的結果來 執⾏。

⾯向物件程式設計,像是造⻋,你不可能說先造個輪⼦,再造發動機。⽽是從開始把⻋ 分為⼀堆部件,這家企業造輪⼦,那家企業造發動機,最後把上百個這樣的⽣產零 部件整合在⼀起,形成⼀部⻋。

計算機⾏業早期受限於硬體和底層作業系統的設計,⼏乎全是⾯向過程程式設計。⽐如⼤家所熟知的打৿帶程式設計, “ ⼀條程式” 順序執⾏,前⼀步壓後⼀步,沒法⾯向物件。⽽⾯向物件程式設計的出現與發展,在計算機這個領域,極⼤促進了軟體的爆發。

因為,當⼀個需求極為複雜的程式,可以被拆解為⽆數個簡單的模組時,企業便可以組 織更多的程式設計師背靠背地協作開發,也可以更好地定位和修復Bug,對不同模組進⾏獨⽴最佳化,以實現整體效率的不斷提升。

企業管理也是同樣的思路,介於現代企業的本質是透過分⼯協作實現單⼈⽆法實現的偉 業,站在企業的⻆度,必然是以“ ⾯向物件” 的⽅法挑選⼈才—— 我這ᬁ⻋現在需要四個輪⼦,我就找四個輪⼦,這四個輪⼦只要在⻋底快快地轉就⾏,不要管我這ᬁ⻋會路過 怎樣的⻛景。

因此,在過去的很⻓⼀段時間⾥,所有關於職場和⼈⽣規劃的總是帶有這種⾯向物件的思維。它們要你專注打造專業能⼒,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成為⼀個可以隨時離開 A 企業, 加⼊B 企業的獨⽴職業⼈。

然⽽,⼀個個體⼈類,即便是⼀個職場精英,也很難將⾃⼰當成⼀個純粹的模組,在不 同的企業之間絲滑地⽆縫切換。因為職業對現代⼈來說,⽣產的不只是勞動成果,還有 勞動關係以及依附於其上的社會關係。

⾄少現在,我們還不是在和⼀群機器⼈做同事,我們會有喜歡的同事,不喜歡的同事。 我們會因為⾃⼰的⼯作獲得額外的聲譽獎勵或批評,你的親戚會因為你是⼤⼚員⼯或流

⽔線⼯⼈⽽對你產⽣不同的評價。我們會遇到不同型別的客戶,其中⼀些可能在合作結 束後會直接拉⿊,⽽另⼀些則甚⾄可能從商務夥伴演變為朋友甚⾄成為終身伴侶。

因⽽,儘管從企業,或者說從社會⽣產的⻆度,我們將所有⼈依照其職業技能分成了上 千種職業。每⼀個企業在招同⼀個崗位時,也都參考相同的專業維度。但實際上,從事 同⼀種職業的每個⼈,在同⼀個崗位中的表現和獲得的勞動成果之外的反饋是完全不同 的。

在本⽂的第三章中反覆強調,對個體⽽⾔應將⼈⽣幸福當作⼀個過程⽽不是結果來管理。那麼,當我們去規劃⼈⽣過程中佔⽐最⼤的職業時,也應當將職業當成⼀個過程去管理。

當你將職業當作過程⽽不是物件去管理的時候,你需要更加關注⼀份⼯作本身是否會給你帶來快樂。當然,這當然包括那些之前我稱之為“ 丰容福利” 的部分,但你不應當將這些內容當作你的主要考慮因素。坐在⾼⼤上玻璃盒⼦辦公室的⼈體⼯學椅上每天做枯燥⽆聊的⼯作,並不會⽐在地鐵⾥刷抖⾳更快樂。

除了⼯作過程本身必須快樂之外,這⼀過程產⽣的“ 社會關係” 也必須讓你感到舒適。因為⼈是⼀種社會性動物,如果⼀份⼯作本身雖然很快樂,但每個⽉讓你交⼀個仇⼈,那麼你也要考慮你是否能活著離開這個企業(開玩笑)。畢竟,在⼈才⾼速流動的當下,⼈際關係持續的時間往往⽐我們與公司的勞資關係⻓遠得多,⽆論是朋友還是仇⼈。

這並不是說你要為此去巴結你的上司,去和不喜歡的同事搞好關係,要油嘴滑⾆地成為 職場中的和事佬。恰恰相反,這是說在你決定是否繼續從事⼀個⼯作時,要將所有這些 因素,⽽不只是錢或其他物質回饋考慮在內。

舉兩個極端的例⼦來說明:

⼀個從⼩受到中國傳統思維及⽂化薰陶,已形成᫾為保守儒家思想的⼈,是否要因 為擅⻓、有能⼒且⾼薪,就去酒吧做脫⾐舞者?

反過來說,⼀個從⼩受⻄式教育,雖有⼀技之⻓,但並⽆家國夢想的⼈,是否要為 了錢途⽽考公務員,加⼊他實際上厭惡⾄極的“ 體制” ?

拋開政治⽴場不談,如果這兩個⼈真的這麼做了,那麼都會過上地獄⼀般的⽣活。前者 每⽇都會在⾃我道德譴責中⽆法⾃處,後者則要整⽇⽣活在欺瞞與露餡的恐懼之中。

你需要拋棄以“ 物件” 為核⼼的⼯作思維,以“ 過程” 為核⼼的⼯作⽅式᯿新思考這些你可能曾經遇到過的這些問題

你的這個項⽬是為了年末的年終獎更⾼嗎?你這三個⽉的加班是為了能夠獲得晉升嗎? 你這整段⼯作是為了能在下⼀份⼯作時更好抬價嗎?我下⼀份⼯作有了更多的錢,就能 不加班了嗎?換到第⼏份⼯作,有了多少錢才能不加班呢?加班本身快樂嗎?

你會發現,你的答案可能和上⼀次作出的選擇完全不同了。

我需要多少錢?

在尋找天職的過程中,⼤部分⼈會遇到⼀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去從事⼀份我想做⽽不⼀定擅⻓的⼯作,我是否能夠接受收⼊的降低。

如果你已經理解了我們幸福是⼀個平衡性問題(積分) ” ,就會意識到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成⽴的。因為如果你的幸福⽣活,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那麼你透過犧牲更多的時間或精⼒去換取錢就是不值得的。

然⽽正如當下⼤部分的年輕⼈根本不知道什麼樣的⽣活是專屬於⾃⼰的幸福。他們只有⼀個關於幸福終局的幻想,所以也就⽆從計算這個幸福幻想所需 要付出的成本—— 畢竟,這個幸福幻想本身以“ 財務⾃由” (⽆限多錢)為前提。

因此,找到⾃⼰⼈⽣幸福來源的⽅法之⼀是算賬。

⼤多數在過去 40 年⾼速發展期成⻓起來的中⻘年⼈是從沒有過任何 G a p 經歷的。這意味著,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純粹的⽣活(也就是所謂的躺平),究竟需要多少錢。

在許多情況下,⼈們為⼯作本身付出的錢,往往⽐⽣活要多很多。

我發現這⼀點是在我離開某家互聯⽹公司後,在半休半創業的⼀年⾥,我計算了我獲得 快樂⽣活的最低成本,以及此前⼏年各項開銷為我帶來的快樂,其中有⼏個驚⼈的事實 是值得參考的:

⾸先,在上班時,我每個⽉的飲料與冰品的⽀出能佔據到 800 元左右。其中可以細分為咖啡和奶茶與雪糕兩類,這兩類消費主要發⽣的場景分別是每⽇中午的提神和下午在⾯對痛苦⼯作時的多巴胺獎勵。

簡單來說,如果我能夠午睡,或者我不需要⾯對那些讓我痛苦的任務,這兩項⽀出便都 是不必要的。這兩項⽀出還增加了隱性的成本,因為習慣性地⽤奶茶和雪糕來撫平⼼靈 的創傷,我不得不額外購買抗糖類的護膚品和碳⽔阻斷類的保健品,儘管如此體檢時依然會亮紅燈,還抵消了我在健身房的努⼒。

其次,為⼯作購買的數碼產品的成本,⼤約會佔到每⽉ 600 元左右。儘管公司配備了電腦,但配置相對᫾為落後,並且我也不想在每⽇的通勤中攜帶膝上型電腦進⼀步加強疲勞感。⼀臺新的,⼏乎只⽤來辦公的 Macbook Pro 以 17000 元購⼊,按 36 個⽉計算為 472 元,除此之外還有⼀些額外的零碎⼯具,如錄⾳筆、⻨克⻛等,這些都是如果不⼯作就不需要⽀出的費⽤。

除此之外,未能及時報銷的應酬,為緩解壓⼒⽽衝動消費商品,為出席特定場合⽽購買 的服裝等等,都構成了“ 我本身並不樂在其中,但⼯作逼我如此” 的消費。

總體⽽⾔, 在不⼯作的情況下,我獲得快樂⽣活的成本⽐上班時少 3\/ 4 。⽽由於不⽤上班,快樂程度已經遠⾼於上班狀態。在 G a p 的那段時間,我在北京每⽉的⽉均消費是2500 元(不含房租),排除數碼裝置的更新,⽇常⽣活則在 2000 元左右。如果不在北京,這個數字將有可能進⼀步降低。

很多⼈可能並不相信這個數字,尤其是來北漂的“ ⼤⼚員⼯” 們,就像他們如果每天都在出租屋和⼯位之間兩點⼀線,就永遠不會知道對於⽼北京來說真正的倉儲市場不是⼭ 姆,⽽是京郊的⼗⼏個農貿⼤集。

⼀畢業就來到北上⼴深等超⼀線城市打拼的年輕⼈,可能會誤認為這些城市並沒有鄉⼟ 的⼀⾯。也因此從需求到物價認知均已被限制在了這些國際化都市的範圍之內,認為每⽉沒有萬⼋千的⽣活費是此⽣⽆法逃避的必然。

這⼀點我曾在《⼀杯咖啡⾥,有多少房租? 》略有透露,忙碌的城市居⺠很少有⼈注意到地理位置和時間對終端消費品的影響。

在望京或⻄北旺(⽹易、百度、騰訊北京、新浪總部那個⼗字路⼝)⼯作的朋友不太可能會意識到,如果他們不在那⾥⼯作,他們的⽣活成本其實會⼤幅下降⾄“ 不需要在這些⼤⼚⼯作的⽔平” 。因為如果你每天早上要去趕晨會,晚上要 9 點下班,僅剩的週末⼜要睡懶覺、做家務和社交,就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逛社群平價菜店,⽽只能從盒⻢買⻝ 材,最終的結果是⾃⼰做飯的價格甚⾄和點外賣差不了多少。

也正因為如此,降薪、裁員、失業的壓⼒才會讓他們不能⾃已。

在你⽇常的開銷中究竟有多少是⽤於滿⾜⾃⼰的⽣活資料,⽽⼜有多少是“ 因為在上班”⽽⽀出的隱性⽣產成本,是需要被᯿新計算的,這些成本需要被排除在理想⽣活的成 本之外。

近年來,起源於美國的 FI RE 運動時不時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成為熱⻔話題,這⼀運動號召⼈們ᰁ⼊為出,財務ᇿ⽴,透過吃利息的⽅式實現⼏乎完全躺平的⽣活。在中⽂的社交媒體上,提及 FI RE 的時候⼤家往往更關注“ 怎麼理財,才能實現每年吃利息的躺平⽣活” 。但對“ 躺平⽣活” 本身所能帶來的幸福感,以及躺平⽣活實際所需要的⾦額數字是關注較少的。

實際上,在 FI RE 運動中除了⼤眾認知᫾多的 Fa t FI RE (儲蓄充裕,純吃利息也能很好⽣活)和 Lea n FI RE (儲蓄有限,但壓低⽣活⽔平以適應利息)之外,還有辭去傳統⼯作以原⼦化⼯作繼續賺錢的 Ba rita FI RE 和繼續為了興趣⽽追隨某項事業的 Coa st FI RE 。

從我個⼈的⻆度上來講,我最認可的是 Coa st FI RE ,因為這意味著你可以⾃主選擇⼀個能給你個⼈帶來快樂的⼯作,⽽這項⼯作仍在創造社會價值,⽽不是像 Fa t FI RE 和Le a n F I R E 那樣在社會道德上有瑕疵,並會導致你產⽣鮑曼所描述的“ 失業的⽆聊” 。

但其實⽆論你是否參與 FI RE 運動,如果你想獲得幸福,都應該對你在⼀段時間內的⽀出進⾏幸福度投⼊產出⽐的核算。

正如我上⽂提到的為⼯作所⽀出的成本⼀樣。如果我為了從事⼀份⾼現⾦回報但痛苦的⼯作,⽽付出額外的補償(甜⻝、數碼產品、公司附近租房),那麼實際上我得到的是⼀份痛苦且低現⾦回報⼯作。

你買的⾐服,箱包,⻝物,飲料,數碼產品,表,⼿機,⻋,房⼦。你去的餐廳、美髮 店、美甲店、按摩店、健身房、酒莊、滑雪場。究竟是你想要的,還是你被逼迫的或者 被灌輸的。

只有搞清楚這⼀點,你才能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活是什麼樣的,這樣的⽣活要多少錢。

這不是⼀個容易計算的數字,但值得投⼊⼀兩個⽉的週末時間把它算清楚。

副業的作⽤。

在經濟週期還⾏的時候,經常有⼈會提問關於“ 副業”“ 收⼊的第⼆曲線” 等概念,甚⾄拿劉慈欣寫三體作為⼀個正⾯案例作為論述,在互聯⽹圈⼦也有很多⼈提出了職業規劃應該按照“ ABZ ” 的思路進⾏,所謂 A 就是主業, B 就是和主業有⼀定相關性的副業, Z就是良好的存款。

很多媒體⼈在論述 ABZ 思路的優勢時,會額外強調⼀點就是 B 計劃可以幫助⼈獲得更穩定的職業⽣命週期,誠然,我們不否認有⼀些⼈就是能夠透過 ABZ 計劃獲得良好的收益,但是作為普通⼈,我們必須意識到兩個問題:

1 . 副業與主業的成本復⽤;

2 . 競爭;

先說說第⼀點,我們就以⾮常常⻅的“ 程式設計師寫技術部落格” or“ 產品經理寫公眾號” 作為副業的例⼦給⼤家講講。對於⼀個程式設計師來說,寫⼀篇優秀的技術類稿件的成本⼏何?

我們直接⽤美團這樣的⼀線⼤⼚的技術部落格來看,美團的官⽹技術部落格 2023 年⼀共只更新了 31 篇⽂章,這對於⼀個研發⼈員過萬的公司來說,其實並不算多。從側⾯也能說明優秀的具有專業深度的⽂章不是那麼好寫的,這⾥⾯有選題的問題,也有實踐成本 的問題,就不展開論述。

我們將規模收束到⼀個⼈,你要真的想些“ ⾔之有物” 的東⻄,需要多⼤的⼯作才能撐得起來呢?

⼀個程式設計師親身參與的項⽬數量⾮常有限,因此僅憑⾃⼰經歷的項⽬來撰寫⽂章,其產 出會相當低,不⾜以滿⾜副業的基本要求。然⽽,將⾃⼰未經歷的項⽬經驗也寫⼊⽂章,顯然是在法律邊緣冒險嘗試。

當然,還有⼀個選擇就是灌⽔,寫職場管理,寫⼀些⽇常⼼得,但是這樣很容易導致掉 粉。⽬前觀察下來,⽐較成功的獨公眾號的作者都會全職運營公眾號,同時接⼀些諮 詢項⽬,透過短平快的諮詢不斷給⾃⼰提供新的選題和案例。

所以⼤家不妨關注⼀下那些個⼈維護技術部落格或者公眾號,關注⼀下選題、更新頻率和⽂章⻓度這三個指標,會發現持續創作本身就是⼀個巨⼤的困難。 競爭因素是另外⼀個᯿要的考量因素。

熟悉的讀者都瞭解,⾚潮AKASHIO (現更名為@ 紅流)的作者們向來是想更新的時候才更新⼀發,誠然也收穫了不少讀者朋友的喜愛,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潮不具備可複製性:

1 . 主理⼈⾃帶流量;

2 . 實際上有⼀段全職創作的經歷;

3 . 多⼈創作和選題會;

4 . 競爭不夠激烈;

如果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從頭做⼀個號,並且完全不考慮⾃帶流ᰁ引流的情況,難度⽆ 疑會⽐當初⼤得多,因為競爭更激烈了。

現在⼈⼈都很焦慮,⼈⼈都在學 Pyhton 或做⾃媒體以期待度過中年危機。這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程式設計師都在焦慮裁員,你把程式設計當副業憑什麼能賺錢?媒體⾏業⼆⼋法則要⽐其他領域嚴᯿得多,你兼職碼字拿什麼和⼈家主業拼?

更何況⼤部分⼈對⾃⼰本職⼯作的投⼊根本沒有達到“ 邊際效⽤遞減” 的程度,這個時候開始⼀段“ 副業” 的嘗試,⼜怎麼可能成功呢?憑什麼拿⾃⼰的副業去挑戰別⼈的主業呢?

從上⾯的簡單分析我們就可以得知⼀個結論,⼤部分⼈的副業如果以“ 商業模型” 的視⻆去看待,是不成⽴的,既沒有⾜夠的精⼒投⼊實現對⻜輪的推動從⽽形成效應,時機上也⾯臨激烈的競爭,況且副業能不能形成對主業的反哺都是⼀個未知數。微信張⼩⻰曾經在飯否說過: “ 警惕那些⽂章寫得很好的產品經理,因為他們肯定沒有時間花在產品上” 。

如果我們以ሀ隘的⾦錢的視⻆看待副業,那麼副業本身就毫⽆意義。哪怕是透過副業獲 得⼈脈,相᫾於在主業當中,也會顯得淺嘗᫿⽌,公司內有那麼多⼤⽜不去結識,每次 接觸客戶的機會不好好準備,反⽽總想著透過副業或者 Social 獲得⼈脈,是事倍功半的⾏為。

但對於許多⼈來說,副業可能是第⼀個完全屬於他們⾃⼰的勞動,也就是⻢克思意義上 的勞動者完全擁有主體性的勞動—— 你決定做什麼副業,你決定怎麼做副業,你決定副業的結果如何分配,你完全收穫副業所產⽣的⼈際關係。你不再是某⼀個環節,⼀個螺 絲釘,⽽同時是決策者、管理者與勞動者。

在從事副業的過程中,你將有很⼤機率體會到課本上描述的那種“ 勞動的快樂” ,⽽不是“ 被誰壓榨的疲憊” 。⼀⽅⾯,這可以讓你體驗你想做的事情的全流程,另⼀⽅⾯可以讓你校驗⾃⼰是否真的喜歡這件事情。

也許有⼈會說,我對興趣不想搞得這麼累。沒關係,說明你對這個事情不夠喜歡,換⼀ 個就⾏,總有⼀個興趣是能讓⾃⼰陷⼊⼼流的。況且興趣就是興趣,真的不想做了隨時 放下,想到的時候再拿起來,這個時候往往能夠獲得雙倍的快樂—— 興趣本身帶來的快樂和᯿拾興趣的快樂。

我嘗試過許多,但最終,它們都失敗了……

很多暫時沒有勇⽓脫離令⾃⼰⽣厭主業的⼈,都嘗試過很多副業。

⽐如,在這個資訊全⾯過剩的時代,⼏乎所有頭腦靈活的⼈,都是嘗試過“ ⾃媒體” 的。要麼是開個公眾號,要麼是開個抖⾳號,既不會寫⽂章也不會拍影片的,現在還可以嘗試靠簡單的圖⽂做做⼩紅書。

但不⽤多說,這些嘗試⼤部分從結果論上來說都是失敗的,尤其是對於本⽂的讀者來 說。我相信沒有⼏個在⾃媒體上獲得百萬粉絲的⼤ V 願意花時間來讀⼀篇如此冗⻓且對⾃⼰並沒有什麼⽤的職業\/ ⼈⽣指導性⽂章。

對於那些嘗試過,並且從結果上失敗的⼈來說,也許你應該᯿新審視你的副業與興趣之 間的關係。

因為對於⻓時間在現代企業中浸淫的⼈來說,即便是⾃以為喜歡的副業,也有可能陷⼊ 第五章所描述的“ 狗屁⼯作” 中去。

⽐如,你可能在⼩紅書上看到穿搭博主的⽣活似乎很有趣,於是你決定做⼀個穿搭博主。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你從未了解過做⼀個穿搭博主究竟要過怎樣的⽣活。你看到的 只是穿搭博主⼀條短短的影片中穿著時尚的⾐服,在敞亮的場景⾥⻛光靚麗。但實際上 背後是⼏個⼩時的化妝,⼀個下午的換裝,不停地᯿復擺出相同的動作等……

在短影片還沒那麼發達⼤眾主要以圖⽂社交⽹絡認識世界的年代,中國中產的三⼤創業 夢想是書店、咖啡館、花店和蛋糕房(三⼤夢想有四個)。但後來我們都知道,這其中 的每⼀個都是中產返貧的快速通道。⽽且過程也⼀點都不快樂,道理很簡單——

中產想開書店,是希望能坐在書店⾥,感受愜意的午後。但對於真正經營⼀家書店的⼈ 來說,書只是寫上字的磚頭。

書店經營者每天的⼯作就是卸貨、上架、理庫存、理貨架、收拾吧檯…… 真正的書店店員,和在⼯地搬磚的⼩⼯沒⼤區別,唯⼀的區別是磚的價格貴了⼀些,但同樣會讓他患 上腰椎間盤突出。

在當下,短影片看似抹平了資訊差,但實際上將更多類似ᇿ⽴書店或ᇿ⽴咖啡館這種“ 包裝出來的美好⼈⽣” 送到了中產的⾯前,讓他們誤以為⾃⼰喜歡這樣的⽣活。

簡單來說,在短影片⾥上劃兩⼩時,你就可以像《瞬息全宇宙》中的⼥⼉⼀樣彷彿可以 體驗任何⼀種可能性,任何⼀種⼈⽣。

但同時, 這種⽆限可能性僅存在於你不向任何⼀種⼈⽣邁出⼀步的基礎之上,就像《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飾演的媽媽—— 她之所以被選為對抗 BOSS ,是因為她是所有平⾏宇宙中最⽆能的那個,因此她才擁有成為任何更好的她⾃⼰的潛⼒。

⽤本⽂的話語體系來說,短影片和社交⽹絡讓年輕⼈看到了⽆數種⼈⽣的可能,但這種 可能是結果⽽⾮過程。⽽這種對不同⼈⽣的展示⽅式,反⽽成為⼀種限制年輕⼈探索世 界的舒適圈。

你看到有⼈成為美妝博主,有⼈成為⾳樂博主,有⼈成為舞蹈博主,有⼈成為搞笑博主。但即便是你進⼊這些你羨慕的博主主⻚向下翻到開頭,也很少有博主保留他們早期 的失敗作品。

短影片展示了即使在起點很低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過上讓⼈羨慕的⽣活,正如許多博主 所體現的那樣。然⽽,短影片往往並未展示這些博主是如何實現這⼀⽬標。同樣,短視 頻也未展示出有多少處境相同的博主即便全⼒以赴,仍未能過上令⼈羨慕的⽣活,有些 甚⾄⽐以前更差。

這種僅展示結果,不展示過程的⽆限可能,讓⼈們更容易失去對過程的耐⼼—— 為什麼我做號 7 天還沒⽕?為什麼我學唱歌 3 個⽉還學不會?為什麼我徹夜編出來的段⼦沒⼈覺得好笑?

⽽實際上,這種不⽕、不會、不好笑才是過程中的常態。

許多因為⼀項才藝⽽在社交媒體上爆⽕的博主,並不是“ 堅持” 了某⼀件事,⽽是他本身就喜歡某件事,之後恰巧因此⽕了。

如果你本身就熱愛表達,就不會因為寫的東⻄沒⼈看⽽停⽌寫作;如果你本身就熱愛唱歌,就不會因為報了⼀個 3999 元的聲樂速成班卻沒啥進展⽽惱⽕;如果你本身就熱愛喜劇,就不會因為寫的段⼦沒被⼈認可⽽放棄繼續下去。

“ 我這麼努⼒,卻依然沒有這麼成功,⼀定是這個系統有問題。”

儘管我也承認對於當下的⼤多數個體來說,系統並不公平也缺乏仁慈。但這句話的真正漏洞在它的第⼀句“ 我這麼努⼒” ,因為許多在同樣系統條件下的成功者其實並不努⼒, 或者說同樣的⾏為你做就是在努⼒,⽽他做則不是。

然⽽,⽐起⼯作環境不公平的是,我近年來發現很多⼈在經過線性的教育之後,沒有被 培養出任何有可能成為⽴業之本的志趣。在過去⼀年⾥,我經常詢問我⻅到的⼈,如果 你不考慮是否能夠勝任,並且薪資也不成問題的情況下,你最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 找⼀份現在相同的職位,但⼯資更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的 30 分鐘⾥,他可能剛剛和我吐槽了他⼯作上所有不順⼼的事情,看起來絕不會對這個崗位感到有趣。

在我們的職業教育下,有且僅有的唯⼀維度是“ 擅⻓度” ⽽⾮“ 興趣度” 。這直接導致了⼤部分⼈都將困在令⾃⼰感到痛苦的崗位上度過⼀⽣,⽽更諷刺的是我們還在羨慕其他被困在類似情境⾥⾯的⼈,並抱怨“ 他們搶了我想做的事” 。

因此,當你要尋找天職,或者在使⽤副業尋找天職的時候,⼀定謹記本章的原則:

⼯作,⾸先應當為了樂趣。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塢鄉里

孌汝

鬼古墟

妄川無想

邪神搭檔掉馬後我開始軟飯硬吃

林素子

穿越火影成為最強男人

超級老黃牛

重生:逆襲之人生璀璨

小主星辰

恐怖的依凡

武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