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前正在⼀份並不滿意的⼯作⾥,並且暫時也不想主動離開,但同時⼜想在未來 實踐本⽂提到的對天職和幸福⼈⽣的探索實踐。那麼你⾸先要做的,是擺脫線性⼈⽣, 尤其是線性職業規劃中對你思維的⼀些桎梏與約束。

在本⽂最初開始起草的 2022 年, “ 發瘋” 還沒成為年輕⼈群體中的主要精神狀態。因此,本⽂特意設計了這樣⼀個章節,透過⼀些有⽤的⽅法來幫助那些始終⽆法擺脫規訓 的⼈邁出實踐的第⼀步。

如果你已經處於“ 發瘋” ⼤軍中的⼀員,那麼本節也許可以完全跳過。但對於那些尚且沒有“ 發瘋” 或從感性上“ 想要發瘋” 但理性上卻⽆法說服⾃⼰的⼈來說,本節還是值得⼀看的。

它將介紹五個具體的思維⼩⽅法,來幫你擺脫可能的職場控制和 PUA 。⽽我們將在附錄中,介紹⼀個反 PUA 的更⼤框架。

為了⽅便你的理解和開箱即⽤,我們⾸先從完全不需要練習的⼩⽅法開始:

逃離職場 PUA 的五種思維:

1、跳出隧道視野。

適⽤環境: 你所在的職場上都是⼯作狂或內卷者,營造出了⼀種每天除了⼯作就是⼯作的氛圍,並以此為榮。不加班或少加班在你的職場中是⼀種“ 另類” ,受⼈側⽬甚⾄鄙視。

核⼼思考: ⽤憐憫替代抱怨,你要對同事及領導報以憐憫之⼼。因為,⼈⽣只剩下⼯作的⼈,才會在⼯作上傾盡所有。你能夠正常下班,是因為你找到了⽣活的其他部分,⽽ 他們沒有。

這⼀點與我們在 5. 2 中談及的“ 彼得原理” 有關,⼤部分這樣的⼈都是正擱淺在他們不配位的⾼職位上,錯過了⾃⼰的最佳職業位置。

⾸先,你需要在⾼效完成分內⼯作的情況下,明確拒絕你認為的不合理、低效⼯作與加 班以及與同事之間的被迫應酬。

但這仍然不夠,為了打破內卷的氛圍,你必須徹底地使營造內卷氛圍的⼈感到⽆趣甚⾄ 羞愧:

在朋友圈中多曬⾃⼰出去玩的照⽚,與司外朋友的社交活動,將司外⽣活的精彩帶⼊職場氛圍。並且,這些社交內容的釋出要選擇好時機,最好是在同事發完毒雞湯之後。⽐如,在某些同事釋出邀功式的朋友圈—— “ ⼀抬頭已經11 點30 了,⼜是披星戴⽉為公司奮⽃的⼀天” —— 之後,⽴刻曬出你和朋友在酒吧的合影,引導孩⼦寫作業的照⽚,⼀場脫⼝秀的觀後感等等。

你要充分展示出⼯作絕⾮⼈⽣的全部,甚⾄連收⼊都不只來⾃⼯作,⽽這樣的⼈⽣才是 值得追求的、滿⾜的、快樂的,⽽每天只會在公司加班到深夜發朋友圈讓⽼板看的⼈⽣ 不僅悲哀⽽且失敗。

讓樂於營造內卷氛圍的⼈感到⾃取其辱。

2、架空獎勵機制。

適⽤環境: 你的公司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要求加班,但整體上或⼝頭上形成了每⽇超過10 ⼩時的⼯作常態,並且公司的晉升、獎⾦均與這種⼯作狀態強相關。

核⼼思考: 如果 996 所帶來的額外收⼊(即獎⾦)不能讓你在可預⻅的時間節點永久擺脫 996 狀態(⽐如你擁有公司⼤ᰁ期權,公司上市後你可能永久離開 996 狀態)。那麼則應主動拒絕獎⾦,從⽽實現⽴刻擺脫 996 狀態,並主動展示這種思考結果。

如果是獎⾦讓你從朝九晚五變成了 996 ,那麼你需要᯿新計算你的時薪,並思考為了多出來的“ 獎⾦” 部分犧牲掉的⽣活和休閒時間是否有意義。如果你的思考結果是否定的, 那麼你應當主動拒絕獎⾦。

很多⼈都抹不開⾯⼦拒絕加班,這是因為“ 拿⼈⼿短” ,但如果你主動拒絕⼀部分獎勵,就可以逆轉這種形勢。

想象⼀下,當你的 leader 看到你每天卡點⾛找你談話的時候,你要先發制⼈地說: “ 我今年不要年終獎,我不缺這部分錢。”

這個時候你再繼續說,你只想完成分內的⼯作,他的⼀切反駁都是⽆⼒的。對於仍舊喋 喋不休的,可以反問他天天這麼加班是不是很缺錢,需不需要幫助。

3、拒絕個體命運與公司掛鉤。

適⽤環境: 公司給你的錢真的很多,並且這些錢來⾃公司所在⾏業中的超額利潤,公司說“ 是公司成就了你,⽽不是你成就了公司,因此你要時時刻刻為公司考慮” 。

核⼼思考: 公司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實操:

現代職場⼈似乎缺乏⼀種最基本的觀念:資本主義社會與奴⾪制社會相⽐,最⼤的進步 是給奴⾪⾃由選擇奴⾪主的權利,因此你可以不顧奴⾪主的死活。

但在職場 PUA 的過程中,將員⼯的個體命運與公司命運強掛鉤。其中典型的體現是, 將公司層⾯的競爭落到員⼯個體層⾯的競爭上。

檢測你的職場是否存在這種 PUA 的⽅法很簡單:你可以捫⼼⾃問是否對競爭對⼿的公司或員⼯感到“ 憤怒” 或“ 仇恨” 。⽐如我⻅到的很多騰訊員⼯都對位元組跳動的員⼯抱有這樣莫名的情感,位元組公司的員⼯對騰訊公司的員⼯也是如此。

但這種情感完全是公司 PUA 的結果,因為實際上作為⼀個⼈來說,你不應對公司有超出⼯作及⼯作激情(從事天職時)之外的任何情感,除⾮這個公司屬於你。

警惕任何“ 公司造就了你” , “ 公司是家” , “ 公司好了你們才會好,公司死了你們都完蛋” 的說法。

為了能將這條砸實,本條需要與“ 架空獎勵機制” 聯合使⽤,對受限股票單位( RSU )與股票期權( Stock Option )型激勵做到先⾏拒絕。

對於普通員⼯來說, RSU 和 SO 的本質其實就是現⾦,只是這種現⾦帶有⼀種說服⼈與公司利益⼀致的魔⼒,讓你認為似乎⾃⼰成為公司的股東,是公司的擁有者之⼀。但實際上,這種幻覺不僅有害,⽽且有時還會讓你⼈財兩空(⽐如公司股價⼤規模下跌或上市失敗)。

因此, 在從談薪時就拒絕 RSU 、SO 是職場發展更好的選擇,儘可能地多要現⾦,在要不到更多現⾦的情況下, 寧可不要股權與期權—— ⼀個 50 萬現⾦的年包,⽐⼀個 50萬現⾦+ 50 萬期權的年包對個⼈來說要好很多。

因為,接受前者的情況下,你跳槽時的⼼理⻔檻會⽆限低,由此節省的沉沒成本不知道⽐⼀年⼏⼗萬的期權⾼多少。

4、現在吃苦,並不意味著以後“ 享福”。

適⽤環境: 你進⼊了⼀個⽐᫾吃資歷的⾏業,你因此承擔了最᯿的⼯作,最低的薪⽔, 還總是被領導或⽼板教導“ 年輕⼈就要多鍛鍊鍛鍊”“ 只有現在多⼲,以後才能少⼲” 。

核⼼思考: 在該⾏業確實存在᫾⻓成⻓週期的情況下,該⾏業更⾼階的職位,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那麼此刻的吃苦則毫⽆必要,因為所謂的成⻓對你來說也是多 餘的,只是在浪費你尋找真正天職的時間。

“ 職業⽣涯的早期,多吃⼀些苦,多學習⼀些,能對未來有好處”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它正確的前提是,你確實希望在當前⾏業上有所建樹。

如果你認為僅僅透過在某⼀領域深耕5 到10 年,就能實現我們在 6. 2 中所描述的“ 錢多、事少、離家近” 狀態,那麼你實際上是在試圖透過職業成⻓來逃避⼯作,⽽不是為了更好、更愉快地⼯作。這種做法意味著,你的職業成⻓實際上是⼀種⾼⻛險的投資,甚⾄可能是⼀種資源的轉移。

10 年後因技能熟練⽽獲得⾼薪⽔或低⼯作時間的你,也並不會從⼯作中感受到快樂。因為,做⽆聊的事情不會因為更嫻熟就不⽆聊。⽽那時的⾼薪⽔和低⼯作時間,也不過是透過壓榨 10 年前的你來獲得的,實際上你沒有因為你的成⻓在⼗年後收穫任何額外東⻄。

所以,除⾮你正在從事你的天職,並且⼗分樂意在這⼀領域有所成⻓(⽽不是因為覺得 成⻓可以獲得更多閒暇時間和⾦錢)。否則,你應該尊᯿當下的⾃⼰,放棄所謂的成⻓ 空間,將更多的時間精⼒留給橫向探索,⽽⾮在⾃⼰不喜歡的領域縱深發展。

5、⾏業不好, 是不是真的找不到下⼀份⼯作了?

適⽤環境: 近期受宏觀政策影響,或⾏業天然週期導致,公司和個⼈業績整體下滑。公司 PUA 嚴᯿,吃準了不敢離職,或離職後找不到下⼀份⼯作。

核⼼思考: ⾏業不⾏不是你不⾏,你並⾮必須選擇這個⾏業,也並⾮要⼀直從事這份⼯作。

你需要對⾃身能⼒、公司業務⽔平、⾏業趨勢有明確的認知,並學會向上“ 甩鍋” 。

尤其是在⾯對週期性的⾏業下⾏時,如果你⾃⼰願意,可以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選擇 與公司“ 共命運” ,接受⼀定程度的薪酬下降,但切忌將這種下滑歸咎於個⼈。

尤其是對於銷售型崗位來說,需要注意判斷⾏業下⾏與個⼈努⼒程度之間的臨界點。

我認識的⼏個銷售朋友,有做保險的還有做房地產的,他們會選擇在⾏業寒冬剛⼀來臨的時候就主動離職 G a p。因為在⼀個⾏業寒冬⾥,個體拼命抵抗趨勢除了讓⾃⼰身⼼俱疲之外沒有任何好處,甚⾄有可能會讓你花更多的錢—— ⽐如許多房企和保險企業都會在⾏業寒冬要求銷售⼈員發動⾃⼰的親朋好友購買產品。這真是既賠了錢,⼜輸了⼈際關係。

很多⼈擔⼼在⾏業寒冬中辭職,會不好找⼯作。當然,在⾏業收縮期⼀定不好找⼯作。 但當你的⽬標就是為了在時間上錯過週期的⾕底,那你就根本不應該在寒冬結束前回到原⼯作崗位。

有能⼒的⼈,甚⾄可以試著選擇兩個週期錯位的⾏業間斷性規劃⾃⼰的職業。 畢竟,與其費⼒,不賺錢,還要被 PUA ,不如花時間去休整休息⼀下。

等待⾏業下⼀次進⼊“ 連背調都不做就⼊職” 的上⾏週期再回來繼續⼯作。

房⼦,⼯作與教育。

⼤約⼗⼏年前,正在北京⼀所三流⼤學上學的我,獲得了⼀次去北⼤百年紀念講堂聽講 座的機會。

我已經完全忘記了那次講座的主題是什麼,我唯⼀印象深刻,並且永遠不會忘記的是, 在提問環節⼀個博⼠⽣的提問。

當拿到話筒的時候,那個博⼠⽣開始講述他的求學經歷,包括⾃⼰是如何從⼀個⼩鎮出⽣,努⼒考上了⼀所不錯的本科,再到後來放棄了娛樂⽣活選擇考研,再到放棄知名企 業的 Offer 抓住了直博的名額。

時間來到了 5 分鐘,他仍未提到想要問嘉賓的問題,主持⼈試圖打斷他,但他的情緒卻隨著他的講述越來越激動⼏近哭腔。

到最後,他的問題在情緒的趨勢下變得⽀離破碎,但所有⼈都明⽩他要問⼀個什麼問 題: 35 歲仍未博⼠畢業的他,⼀事⽆成,錯過了求職最佳年齡,也錯過了 21 世紀初中國經濟發展的⻩⾦ 10 年,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麼⾛?他最初的選擇是不是錯的?是不是應當在本科畢業後就放棄繼續求學。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經典的“ 讀書⽆⽤論” 問題,在北⼤這樣⼀個場合,在⼀個上千⼈的活動中,嘉賓⾃然不能給出“ 錯誤” 的回答。然⽽,在現實中,隨著線性⼈⽣愈發沒有保障, “ 讀書⽆⽤論” 確實正在᯿新成為⼀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同時,這也與本⽂最後想回答的問題相關:

瀟灑⾃由的⼈⽣,是否是⼤城市、中產家庭孩⼦、丁克或同性戀⼀族的特權?

先說結論:當然不是。

我們將分三個“ 線性⼈⽣” 最典型的約束條件:房⼦、⼯作與孩⼦教育來分別討論。

1、 房⼦。

房⼦,應當被視為⼀種資產,還是⼀種現⾦流? 這很⼤程度上取決於你擁有的房產數ᰁ。

在中國實⾏商品房試點後 45 年的⼤部分時間⾥,房地產不斷飆升的價格,讓⼤部分中國⼈潛意識中認為房產是⼀項資產。

但實際上,撇開 70 年產權不談,對於⼤部分僅有⼀套或包含⼦⼥在內最多兩套房的“ ⼩房東” 來說,房產更像是⼀種現⾦流⽽⾮資產。

2023 年 2 ⽉,某私募基⾦經理路演的影片在社交媒體上炸了鍋。因為他說:在上海,⼀個 1000 萬資產(總資產)的家庭,其實是⼀個窮⼈家庭。

⼀時間,社交媒體上分為兩派,⼀派嘲笑⾦融⾏業的⼈“ 不⻝⼈間煙⽕”“ 朱⻔酒⾁臭” , 另⼀派則諷刺上海滬爺和北京京爺真是上等⼈,脫離勞苦⼤眾。

北京上海⼈均千萬資產當然是個玩笑,但也可以給我們⼀些啟發,因為如果將房產視作資產的⼀部分。那麼北京和上海許多“ 資產⼤⼏百萬” 的家庭,都只能⼀家⽼⼩蝸居在不到 50 平左右房間⾥,也就是在房地產市場上被稱之為“ ⽼破⼩” 的房⼦。

我⾄今猶記得我在 25 歲之前與⽗⺟⼀起⽣活了近 20 年的那套在北京⼆環⾥的房⼦—— 它是建成於 19 92 年的紅磚樓的底層,煤⽓是到 97 年才通的,沒有物業,沒有停⻋,沒有綠化,樓梯陡峭且骯髒,樓道的燈⼏乎不亮,刷滿了⿊⾊紅⾊的⽜⽪癬⼴告。 在它後⾯ 2000 年建成的⼀個⼩區,直到 2008 年才進⾏燃⽓改造通了煤⽓。

從 21 世紀初開始,這⼏棟樓的下⽔管道⼏乎每年都會堵塞,⼤糞會順著管道反上⼆層、三層,我家⾃然是波及範圍。每隔兩三年,我們就要經歷⼀次家中被糞⽔淹沒、全 樓停⽔、管道⼤修的災難。

如若不是真“ 窮得沒錢” ,誰願意在這樣的房⼦⾥住著呢?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我家的資產總值按⾦融統計⼝徑也是“ 千萬元” 級。

每⼀個新北京⼈看不上眼的⽼破⼩⾥,都有著⼀個⽼北京家庭半個世紀的⼈⽣,他們中 的許多⼈時⾄今⽇也仍住在“ 價格不菲” 的⽼破⼩⾥。

⽽真正讓⼤家羨慕的,在 2023 年曾引發拜⾦輿論的“ 萬柳少爺” ,家⾥⼤機率不是“ 京爺” ,⽽是賺了⼤錢的北漂。

因為⽼北京⼤部分⼈也買不起萬柳書院這麼貴的房,⽽能在 2015 年能⼀次拿出上千萬資產的⽼北京⼈,也看不上萬柳書院的地段—— 都到四環了,有病才買,即便是為了孩⼦上學,當時的三環⾥也有更好的選擇。

回到我家的⽼破⼩上,在我家賣出它的時候,它的價格接近 700 萬,我家也並沒有因此“ 富裕” ,後來我家陸續⼜換了⼏次房,新房雖⼤,但位置換⾯積,距離市中⼼越來越遠。在那套⽼破⼩被賣出後,我偶爾還會路過那⾥,它房間⾥的燈光從未再次亮起。

顯然,之所以有⼈願意購買,是因為它從⼀個⽣活必需品,變成了純粹的投資品,再沒有⼈⽣ 活在⾥⾯。到了 2020 年,那套房⼦漲價到了 900 萬左右,但依然沒有⼈願意住在⾥⾯。

如果將我⾃家房⼦的案例,套⽤本⽂之前反覆提及的框架,你會發現—— 在“ 北京擁有千萬豪宅” 可能是⼀個幸福終局的幻覺,⽽買下豪宅則意味著這個幻覺的破滅。

這涉及了中國⼈對房產的兩種估值模型:⽣活必需品與投資品。

這兩者之間往往有著不可調和的⽭盾,但在中國的購房者中這兩種估值或認知模型則往 往同時發揮作⽤。

在經歷了將近 30 年的基建⼤投⼊之後,從全國來看中國的“ 剛需房” ⾮常不缺。詳細的論述我已經在《互聯⽹與中國後現代性囈語》中講過,鶴崗,或類似鶴崗,有⾼鐵、有六通、房價極低的縣城、地級市或鄉鎮在中國⼤地上遍地都是。

在經歷了疫情之後,其中有些地區的房價可以⽤“ 雪崩” 來形容,甚⾄拖累了區域經濟。對於真正將房⼦作為“ ⽣活必需品” 的⼈來說,購房並居住在這些地⽅是⼀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因為僅就使⽤價值來說,這些房⼦並不⽐⼀線城市的差—— 當我在內蒙古、四川⻄部⼀些經濟邊緣地區出差的時候,那⾥⾦碧輝煌的空置⾼檔⼩區總是令我感到驚歎,什麼⼤ 堂式⼊⼝、酒店式管家、園林式綠化、⼩區內會所,都是⼨⼟⼨⾦的⼀線城市難以想象 的,⽽往往價格只有⼀線城市的 1\/ 20 。

當然,更划算的是在這些地⽅租房,因為這些邊遠地區的⼈⼝⻓期呈現減少的趨勢,1000 元往往就能租下⾼檔⼩區中⼀個 130 平的⼤平層。你也不⽤擔⼼房東漲價或趕你⾛,因為那⾥的⼩區空置率極⾼,如果真的因為⽆法續租⽽搬家,你甚⾄不⽤請搬家公 司,因為你可以直接租下你家樓道對⾯的空置房。

如果你將房⼦視為⽣活必需品(僅有⼀套⾃住房),那麼房屋本質上是⼀種現⾦流,持 有房產意味著你每⽉的現⾦流會更寬裕⼀些。但這有時也不盡然,畢竟現在沒有多少⼈ 能夠全款買房,房貸與房租在現⾦流層⾯的意義是相同的,甚⾄有房貸的⼈還沒有租房 的⼈更⾃由。

如果你將房⼦視為投資品,那麼在經歷過疫情、樓市崩盤、斷貸潮、中國⼈⼝總ᰁ下降 等客觀事實之後,你需要᯿新冷靜、理性地分析⼀下房⼦是否仍然是⼀個值得投資的⼤ 宗商品。

2023 年, “ ⼴廈千萬間,寒⼠俱歡顏” 不僅實現了,甚⾄應當是過剩實現了。

然⽽現實卻並⾮如此,因為⼈們仍然扎堆在房⼦不夠的地⽅(超⼀線城市),對房⼦賣 不出去的⼆三四線城市熟視⽆睹。難道住在北京三環⾥的⽼破⼩,要⽐住在⼆三線城市 的 150 ⼤平層⾥要舒服麼?顯然不是,⽽是⼈們的“ 幸福終局幻覺” 在作祟。

當我提到這個邏輯的時候,⼈們往往會提出另⼀個問題: “ 我的⼯作,讓我必須住在北上⼴深,這怎麼辦? ”

我們緊接著就說這個問題。

2、 ⼯作。

你並不需要 Work Life Ba lance 。

這本身就是⼀個⼗分狡猾的說法,因為它欺騙性地將⽣活與⼯作擺在了同等᯿要的地位 上。

如果你仔細觀察, Work L i fe B a la nce 的策源地與策源⼈群剛好是那些最卷,最沒⽣活的⼈群,⽐如矽⾕,⽐如城市中產。他們甚⾄想象不出不⼯作的⽣活,因此將 Work 放在了 Life 前⾯,彷彿 Work 是什麼不得了、不可忽略的事情。

但⽣活是⼀切,⼯作只是⼯作。

如果有可能,每個⼈都應該只⽣活不⼯作,或者⾄少像三和⼤神那樣賺夠今天想要⽣活 的錢,今天就只⽣活。本⽂的⼤部分內容實際上就是在教你如何以樂趣為導向⼯作,這 樣,⼯作將不再是⼯作,⽽是你⽣活的⼀部分。也就不存在⼯作與⽣活之間的平衡,因 為你的快樂⽣活,就是你的⼯作。

因此, “ 我的⼯作,讓我必須在北京租房,這怎麼辦? ” 這個問題本身的陷阱邏輯是,它是⼀種在⼯作與⽣活對⽴的前提下,以⼯作為中⼼的⽣活⽅式設問。

如果不是向後回答這個問題,⽽是向上追問這個問題的來源,你就會發現其中的⽭盾 點:

1 . 為什麼要在北京⼯作?---錢

2 . 要這麼多錢是為什麼?--- 要在北京買房

3 . 為什麼要在北京買房? ---因為要在北京⼯作

4 . 你在北京的⼯作夠在北京買房嗎?---不夠

這個問題很容易陷⼊⼀系列迴圈論證。許多⼈困在這個迴圈論證中⽆法⾃拔。

如果真的要為你留在北京找⼀種理由,那應當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北京的藝術展覽,北 京的⽂藝演出,北京的特⾊美⻝(啊?)。

否則,你就應當離開北京,因為你留在北京不是在享受⼀種北京⽣活,⽽是在忍受⼀種 北京折磨。

然⽽,如果你真的是因為喜歡北京的某種⽣活元素⽽⾮熱愛北京的⼀家公司,那麼你也 許有許多其他⽅法來實現。⽐如⽇常⼯作⽣活在廊坊、天津、雄安、承德,僅在週末來 北京享受⽣活(反向跨城通勤)。畢竟,對於⼤多數打⼯⼈來說,即便是在北京⼯作,周⼀到週五也沒有時間和精⼒享受⽣活,甚⾄有可能因為 996 ⼯作制連週末也沒有時間。⽽廊坊到北京的⾼鐵只需要 23分鐘,你從廊坊出發到北京城區的⼤部分核⼼景點⽐從北京的清河(北京互聯⽹⼤⼚員⼯聚集地)出發時間還要短。

⽽現實情況是,這些環京地區的房價都在瘋狂下跌,可⻅並沒有什麼⼈真的喜歡北京⽣ 活,⼤家只是喜歡(或被困在)北京⼯作罷了。

當然,以上的內容並不侷限於北京,也可以拓展⾄其他⼀線城市,⽐如上海、⼴州和深 圳。

簡單來說,如果你⼯作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的⽣活,甚⾄影響了你享受某種特定⽣活,你 就應該完全否定⼯作在你⽣活中的地位。

這時候,也許你⼜有了下⼀個問題: “ 可我是為了孩⼦呀! ”

3、 孩⼦教育。

在互聯⽹上有⼀種針對北京⼈的刻板印象:北京⼈400 多分上⼤學。作為⼀個北京⼈,我不得不說,這種刻板印象是對的。

早在我⾼考的 2009 年,北京的本科(三本)錄取分數線低⾄驚⼈的 432 分。但不要著急開始嘲諷,接下來我要講⼀些只有北京⼈瞭解的後續情況。

以 2008 年為例,北京參加⾼考的⼈數是 11 . 8 萬⼈。其中光北京聯合⼤學就錄取了1. 5 萬⼈,超過 1\/ 10 。那麼,聯合⼤學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我們可以直接抄百度百科的濃縮校史:

學校前身是 1978 年北京市依靠清華⼤學、北京⼤學、中國⼈⺠⼤學、北京師範⼤學等創辦的36 所⼤學分校。1985 年,北京聯合⼤學成⽴。1987 年,北京市衛⽣職⼯學院中醫部並⼊北京聯合⼤學中醫藥學院。2001 年,市教委同意北京聯合⼤學化學⼯程學校和北京市化學⼯業集團職⼯⼤學劃轉給北京聯合⼤學, 北京市第⼀師範學校並⼊北京聯合⼤學。2008 年,北京市化⼯學校、北京市醫藥技術學校、北京市醫藥器械學校並⼊北京聯合⼤學。

簡單來說,就是⼀個在 1978 年合併安置各校不想要的學科為基礎,不斷吞併前教育系統時代的職校、技校,勉強組成的本科⼤學。

北京聯合⼤學再加上“ 京城四⼤染缸” —— 實際是六所—— 被本地⼈認為是⼤技校的市屬⾼校,保守估計有⼀半的北京考⽣都是在這些不⼊流院校中獲得了本科⽂憑—— 這還是⼆本,北京還有當年全國最豐富的三本資源,也就是所謂的“ 交錢就能上” 。

所有這些不⼊流學校,拉低了北京的本科線,讓北京⼈實現了 “ 400 分上⼤學” 。

那麼這些北京⼈後續怎麼樣了呢?如果你是真的北京本地⼈就知道,北京聯合⼤學和⼏ 所市屬⾼校的畢業對⼝崗位就是各⼤餐廳的領班、商場售貨員和咖啡師,以及其他那些“ 招不起外地⼈的服務業崗位” ,畢業平均⽉薪不到 4000 元。

2023 年全國應屆⽣抱怨畢業只能去端盤⼦的最難版本,北京⼈早在 2013 年甚⾄更早就體驗過了,可以說是測試服玩家。值得⼀笑的是,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這也是北京的 服務⾏業態度差的原因。

因此,學區房在⽼北京⼈眼⾥,是⼀個詭異的概念—— 如果我花⼏百萬,只是為了讓我的孩⼦未來能去端盤⼦,我是不是腦⼦進⽔了?

儘管學區制度在 1987 年就開始在北京試點,但就我個⼈的觀察,學區房的概念直到2010 年前都不算⽕熱,甚⾄並不是影響北京房地產市場的主流因素。

在互聯⽹上,能搜尋到的關於北京學區房的最早的⼀則新聞( We b A rchive )是 2008年,它強調了學區這⼀概念在當時萎靡不振的房地產市場中產⽣了逆勢⽕爆的狀態。

在⽼北京的家⻓圈層⾥,很少有⼈真正的雞娃。畢竟北京作為三千多年的六朝古都,這⾥⼀直存在⼀套中央⼈才選拔機制。⽆論是古時的科舉,還是新中國的⾼考,⼜或者是 就業市場中林⽴的央企與私企總部,它們都有能⼒從全國各省各地吸收優秀⼈才,並⾮ 真的為北京本地⼈綠燈⼤開。

換句話說,如果將那些“ 垃圾本科” 算⼊⼤學⼊學率,那麼“ 北京本地⼈玩著上⼤學” 這句話確實不假。但之所以“ 北京本地⼈玩著上⾼考” ,是因為北京⼈早在⾄少 15 年前就感受到了⼤學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和迷茫。

2023 年的雙⼀流畢業⽣不想去送快遞, 2013 年的北京⼤學⽣也不想去端盤⼦,但誰⼜能有辦法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北京的教育領先了全國 10 年—— 北京⼈ 10 年前就嚐到了⼤學擴招的苦果。

然⽽,良好的教育既不是⼀個⼈邁向成功的前提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它僅僅是在⼈ 成功的路上增加了⼀點點機率。

即便是在經濟直線上升的年代,造富機制也從未將教育、勤勞、聰明、勇敢、善良等道 德意義上的優良⾏為建⽴起清晰的因果關係。優良⾏為與財富之間的關係⽐起因果關係,更像是機率相關關係。

在上升年代,⼀個⼈是否能致富本質就像購買⼀張彩票⼀樣不可預測,⽽勤勞、聰明、勇敢、善良等優良⾏為更像是購買彩票所付出的價格。你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更有機會贏得個⼈財富。但並⾮你做到了這些,就⼀定能獲得財 富。也不是你沒做到這⼀切,財富就必定與你⽆緣。

透過⾃身的努⼒學習獲得成功的 80 和 90 後⼀代,往往存在⼀種對教育與成功之間關係的“ 迷信” 。這是由於他們⾃身是透過努⼒學習⽽獲得成功的,因此陷⼊了倖存者偏差—— 我是如此這般從縣城⾛向北上⼴的,我的孩⼦便也只能透過這條路⾛向更⾼的成就。

實際上他們只要回想⼀下在⼩學、初中、⾼中甚⾄⼤學那些和他們付出相同努⼒甚⾄成 績也同樣優異的⽼同學們,是否都如他⾃⼰⼀般成功。再去掃描⼀下那些曾經的差⽣、搗蛋分⼦,如今是否都過著⾮⼈的⽣活,就能得出相反的結論。

追逐學區房和精英教育的卷王家⻓們是否真的計算過,他們的孩⼦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薪 資⽔平,以及維持那樣的薪資⽔平多⻓時間,才能收回你在孩⼦身上投資的上千萬財⼒?以當下⼈類社會的狀態,真的在⼏⼗年後存在這樣的⾏業與職位嗎?

將購買學區房、補習班和國際學校的錢,⽤來給孩⼦報(真正的)興趣班,或者帶他\/ 她去旅遊,不也是⼀種並不虧錢的投⼊嗎?難道更好的學區真的⽐不上更豐富的⽣活嗎? 從⼤房⼦換到ሀ⼩的學區房真的能讓童年成⻓更健康嗎?

如果⼀個家⻓不相信更普世的價值,不相信陪伴、多元化的體驗給孩⼦的成⻓帶來的益處,但是⼜極端迷信學區房, 這難道不是⼀種偷懶嗎?退⼀步說,那些投在孩⼦身上的資源,恰恰是卷王家⻓們⼩時候所沒有的。如若這些資 源是成功的必需品,那麼諸位家⻓們是如何⾛向成功的呢?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硃砂降

福祿泰安

網王之損落的天才

Mo黎煙

東北非人故事

慧鵬

大夏天子劍

龍九歌

那個路人甲要發瘋了

那年梨下

別人苦命修仙,我十連保底

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