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還有一事相求於你。”

李昊就知道李佑明就在這兒肯定還有事找他。

他以為是問糧食相關的事宜,沒成想竟還有別的事宜,只是具體是什麼,他有些捉摸不來。

所以他只能拱拱手道:“李大人但說無妨,只要力所能及之事,小的定鼎力相助。”

“好,既然小兄弟如此豁達,那老夫也不好意思再賣關子了,眼下屋內就咱倆人,周圍老夫已經讓侍衛清空,在聽到老夫的訊息後,還請小兄弟要保密。”

李佑明摸了摸鬍鬚,隨後接著道:“半年前,李小兄弟在南洋省時,曾在路邊救活過一個人,你對此事可否還有印象?”

李昊仔細回憶後,才想起好像真有這麼一回事。

半年前,自已去外地招商引資,想拓展陽平縣的糧食生意,南洋省作為自已的鄰省,又是糧食消費大戶,李昊自然要與那裡的商販進行合作。

有一天,自已與孫亦才二人在回旅館的路上,碰到一群人正圍在那裡,等湊近時一看,原來中間有一位穿著富貴的婦人不知是何原因昏迷在了原地。

李昊起初沒想管這件事,畢竟他已經看到婦人隨行的下人喊來了郎中,自已又對醫術不懂,上去幫忙也是幫倒忙。

只不過等郎中說出那人的病症時,李昊卻又有猶豫了。

郎中的幾針讓美婦人回過了清醒,但在仔細把過脈後,眉頭卻鎖的愈發得緊。

郎中說,婦人得的是肺熱,而且症狀已經很重了,剛才昏迷,便是因為失了神,氣血不濟暈倒的。

所謂肺熱,用中醫的說法叫風溫肺熱,用西醫的說法叫感染性肺炎。

在古代,肺炎屬於絕症。

當時聽到郎中的話後,周圍一遭人等都是搖頭惋惜。

郎中將婦人救回後,連藥方也沒有開,幾個下人給的銀子也沒收,就揹著藥包離開了。

而那位面容風華,略顯病態的美婦人也沒有責怪郎中,顯然對自已的情況很清楚,只是拿著手帕不斷擦拭著眼淚,幾位下人也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團。

要看婦人口中說著什麼“這就是命”之類的話語,李昊實在看不下了,待到眾人散去後,囑咐孫亦才將幾副藥丸送了過去。

不就是肺炎嗎,在現代醫學裡還能成絕症不成?

看該婦人還能下地走路,可能只是有了初步的症狀,這就能算絕症了?

幾支抗生素下去,李昊敢保證藥到病除。

考慮到時代的因素,李昊自然不可能拿出玻璃瓶或者試管之類的,而是直接將抗生素做成了一個個小藥丸。

一天三次,一次一顆。

交代完這些後,李昊帶著孫亦才就離開了,也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畢竟在他看來,這只是件順手的小事。

今日李佑明重新問起,這才讓他想了很久才回想起來。

只是不知李佑明對此事是從何得知的?

“大人,確實是有此事,我記得好像是那婦人得了肺熱,於是我便向她留了兩副藥劑,之後便離開了,也不知那位婦人後來怎樣了。”

李佑明點了點頭道:“那位婦人後來痊癒了。”

“那就再好不過。”

“小兄弟,肺熱一病,那可是絕症,我大乾無藥可救啊。”李佑明或許對糧食瞭解的不多,但對一些疾病可是掌握的很清楚。

畢竟在這個條件如此惡劣的時代,誰要不懂點醫術可能也活不到這麼大。

在李佑明的觀念裡,風溫肺熱,那可是絕症。

哪怕拿出再好的靈丹妙藥,但在該病症面前卻全都失去了奇效。

李佑明知道的,凡是得了風溫肺熱病的人到最後,無一不是高燒不退,口中咳血,呼吸困難,全身如針扎火烤,身體形如枯槁,最後在極度痛苦中死去。

就是這麼一個讓人談之變色,聽之晦氣的可怕疾病,而那位婦人在服用李昊的藥劑後,不到十日的時間,竟奇蹟般的康復了!

正因李佑明知曉了此事,加之今日所見所聞,他才會說出李昊身上秘密可不少的話語。

如果有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一個人的身上,那說明這是個奇蹟,李佑明會大加讚賞,朝廷也會重重賞賜。

但是如果有那麼多神奇的事情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李佑明和朝廷的屁股就有些坐不住了。

但今日,自已確是有要事相求於李昊,加之後者所作所為都是些利國利民的好事,所以李佑明暫且將此事記在心上,沒有當場發作。

李昊在聽完李佑明的話語後,並沒有直接接話,而是道:“李大人的意思,是也有人得了此類的病症,所以想要向小子尋藥嗎!”

對比,李佑明不置可否,隨後道:“數月前,太后在尚未修建好的御花園中散步時,不慎落水中,在回到岸上後,不久便染了風寒。”

隨後他看著李昊的眼睛:“太后那日受了驚,自此身體每況愈下,時至今日已到了難以進食的地步,而太醫診出的病症,正是風溫肺熱!”

竟是太后生病,難怪李佑明要告誡自已保密。

李昊聽著描述,心裡頭也在暗自思索。

落水導致的肺部真菌感染?

因為這個時代醫療水平條件有限,處理不了細菌增生,所以日後發展成了肺炎甚至是肺結核?

只是太后的症狀,要比那日自已救的貴婦人要嚴重得多。

“李小兄弟,老夫的來意和情況都已經向你說得很詳細了,不知小兄弟對此事是否有何辦法。”

其實李佑明只是簡單描述了一下,而真實情況則是,朝廷已經為這事亂成了一團。

當今天子年不足二十,朝政治理水平有限,太后垂簾聽政,如今的大局正是由太后把持。

但如今太后這一落水染病,太后命不久矣的謠言四起,朝中之人各個心懷鬼胎,明爭暗鬥愈發激烈,一時間黨派林立,眾人熱衷於黨爭而不顧天下蒼生。

又恰逢邊關戰亂,災荒饑年,天子羽翼尚未豐滿,掌舵人倒已經倒在病榻上兩月有餘,可謂是內憂外患,一幫重臣也不顧江山社稷,如今大乾已有了亡國之象。

包括李佑明被下放去當三省巡撫,看似讓其高升,實則是將他趕出了朝廷。

而上面的話李佑明自然不能說出口。

而要想要解決這一切問題,其實辦法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治好太后的疾病。

若太后能夠復愈,天子一派自有人振臂高呼,如此一來便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掌控朝政,維穩大局。

邊關戰事就能繼續打下去,饑荒災年有叛亂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天子也有了成長的空間,而不是被早早的架空。

所以一切的關鍵,都在太后的病上。

若非如此,李佑明堂堂一階提督,三省巡撫,怎會不遠萬里,費時費力來到這種小地方來,難道他真的只是為那二畝田地的產量嗎?

他心裡清楚,糧食從發現到全國推廣,沒個十年八年是做不到的。

所以為太后尋醫問藥,才是他此番前來的真實目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逃離大英博物館,璽說華夏意難平

林中聽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