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必定會發生,因為皇權本質上極度自私。在當今這一代雖不明顯,但分封諸侯必然不會安於現狀。”

“那兩代以後呢?五代以後呢?出了五服,誰還承認這個皇帝?皇帝又能容忍諸侯勢力日益膨脹嗎?”

朱壽的言語,讓朱元璋憶起早年群臣苦口婆心勸導自己的場景,他們同樣持有這樣的觀點,且措辭更為精妙,引經據典,極具說服力。

然而此刻,朱元璋卻更願意傾聽孫子的意見。

“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嗎?”朱元璋緊鎖眉頭。

“有,其實很簡單,只需皇上一句話,撤銷諸侯封地,允許宗室子弟入朝為官即可。”朱壽輕描淡寫地回應。

朱元璋微微眯眼,凝神細想這個提議的可能性。他當年選擇分封諸侯,如今是否要改變初衷?

“孩子,儘管我們與皇上有聯絡,但切勿過於投入,皇上翻臉無情,我們必須給自己留條後路。”

朱壽見祖父不再追問,才稍稍鬆了口氣。

他隨即轉向朱棣:

“四叔,您在北平多年,應該能與燕王府搭上線吧?”

“並無交情,不熟。”朱棣回答。

“別騙我了,爺爺帶您來,就是知道您一定能與燕王建立聯絡。我們不能全押在太子身上,雞蛋得分散放。”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朱棣心中警覺,回頭質問。

“字面意思,我們要與燕王打好關係,待他舉兵之時,我們可以順勢而為,將來或許能撈個從龍之功。”

“燕王深受百姓愛戴,忠誠勇敢,朝廷對他極為倚重,從未有過謀反之心,你莫要無端敗壞他的名聲。”

“此事只有我們幾人知曉,不必擔心洩露。聽聞燕王身邊有個叫道衍,或者叫姚廣孝的,乃是一代名臣,深得器重,四叔只要與他交好便行。”

“你如何得知這些內情?”直到提及姚廣孝,朱棣才露出異色,嚴肅追問。

“四叔別管那麼多,總之我是不會害自家人的。”朱壽暫時敷衍過去。

“你說我們在太子身上押注,押的是什麼?”

“就是治癒了他的背瘡。但我不確定兩年內太子是否會出狀況,所以要做好兩手準備。”

朱壽語氣平靜地解釋。

“背瘡也能治癒?”朱棣震驚萬分,對於軍中之人而言,這幾乎是絕症,甚至他的岳父徐達也是因此病去世。

“治好了。”朱元璋簡單回應。

“藥方呢?大明北方還有無數背瘡患者在痛苦掙扎……”朱棣急切追問。

“老四,此事稍後再說。”朱元璋一聲呵斥,朱棣便乖乖閉嘴。

“若廢除諸侯制度,有何不妥之處?”朱元璋丟擲這個問題,意在聽取朱棣的意見。

朱元璋這一問,顯然是在徵詢朱棣的看法。

朱棣低頭沉吟了片刻,這才開口:“如若沒有各地藩王協助,那麼北伐時糧草的運輸調配,勢必要動用更多人力物力,且需周密策劃。”

朱元璋接著丟擲了自己的設想:“假如我們考慮遷都呢?我有意讓太子去西安、洛陽等地巡視,若定都於這些地方,糧草輸送會更加便捷,對北方邊疆的掌控也將更為有力。”

在場之人中,只有朱壽明白,這是朱元璋剛剛萌生的想法。遷都一事,對朱元璋而言並不陌生。

自建國以來,他曾多次與眾臣商討,那時李善長尚在朝中,然而每次討論都未能達成共識。

唯一一次接近實施,便是計劃遷都鳳陽,連皇宮都已修建過半,卻因淮西舊部在當地橫行霸道,導致遷都之事再度擱淺。

朱壽深深一嘆,歷史的軌跡似乎難以改變。

他知道,太子朱標正是在考察西安歸來後,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最終因背部癰疽離世,儘管這只是諸多可能性之一,但為保其平安,還是不宜讓他長途跋涉。

“為何反對遷都?”朱元璋疑惑不解。

他對西安有著特殊的偏愛,幾年前在那裡下令建造的鐘鼓樓,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應天府的同類建築。

朱壽直言不諱:“皇上一心想要重現漢唐盛世,卻忽略了現實條件。

如今的關中地區,早已非昔日富饒之地。

唐代皇帝多次移駕洛陽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正是由於關中已無法滿足需求。

至於洛陽,自從大運河改道,其交通樞紐地位喪失,中原核心位置亦隨之動搖。

若皇上旨在開拓西域,定都西安倒也未嘗不可,但這樣一來,南北之間糧草轉運的困難不僅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加劇。”

朱壽的一席話,如同一盆冷水澆在朱元璋心頭。他笑著問:“那你認為,大明的都城應設於何處?”

朱壽平靜回應:“北平府。”

在他所知的歷史中,北京始終是帝國的中心,明朝更是以“天子守國門”著稱。

這固然體現了朱棣對後世的影響,但朱元璋與朱棣相視苦笑,心照不宣。

“北平府只能作為陪都,”朱壽繼續道,“未來的世界,將是海洋主宰的時代。

大明不僅要面對北方的北元勢力,還有……”

“倭寇。”朱元璋介面,語氣低沉。

朱壽並未多言,只是輕輕搖頭。

在他看來,初期的倭寇不過是癬疥之疾,遠不及嘉靖年間那般嚴重。

大明軍隊並不懼怕他們,只是他們頻繁零散的侵擾,擾亂了東南沿海這個稅收重地的安寧。

即便到了萬曆年間,大明軍隊仍能輕鬆壓制統一的櫻花國,取得驚人的戰果。

真正的威脅來自西方,那裡正在進行的文藝復興運動,短短兩百年間,西方科技即將超越大明。

而炎夏這片土地上,深受封建集權制度影響的政治體制,喪失了科技領先的地位,再加上海禁政策,導致炎夏錯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遇。

“你的意思是實行兩京制?”朱元璋若有所思地問。

朱壽肯定道:“對大明而言,兩京制確為適宜之策,但必須防止南北對立引發國家分裂的風險。”

他的構想與朱棣時期並無本質差異,只是可能將北京與南京的地位互換。

他認為,皇帝親征時駐蹕北平府已足夠,無需真正做到“天子守國門”,以免將來出現留學生等新情況,徒惹笑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

子虛笑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