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是因為中原人讀書了!”這個回答讓張苞和王平都一臉驚愕,搞不清這是何意。

劉禪看著他們倆,輕輕一笑,接著解釋道:

“在我們還不讀書的時代,君主說什麼我們就聽什麼,很少會去多想,也很少會質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然而,一旦我們開始讀書,就會明白許多所謂的道理。儘管這些道理正是那些先賢希望我們瞭解的,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先賢實在太多了些。

比如儒法兩家之爭,儒家和法家在我大漢是最為興盛的兩大學派,但這二者之間的辯論也持續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

單看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其門道,甚至是董仲舒所講的道理,都是正確的。

同樣地,如果只看法家,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先賢的話也同樣沒錯。

但是一旦把這兩者放到一起比較,他們就開始沒完沒了地爭論起來,即便最終將兩者融合成禮法之學,也無法平息彼此間的爭鬥。

於是就出現了問題:儒家為了勝過法家,就需要去研究法家的思想,尋找其破綻;法家要壓制儒道,就得找出儒家的問題所在,這樣雙方互相辯論的過程中,思想觀念自然會發生變化。

他們的弟子們也開始爭論不休,導致各方的想法愈發不同。

老百姓們在這種看熱鬧和學習的過程之中,逐漸產生了自已的觀點。

這就是過去所說的‘百家爭鳴’,各家宣傳自已的理念,並不斷啟發百姓們的智慧,讓他們既懂得了道理,也學會運用自已的大腦去思考這個世界。

用得好時,百家爭鳴就會湧現大批人才,如同源源不斷,各種器物兵法層出不窮。

但如果用得不好,就會出現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情況,甚至會催生出像當年陳勝、吳廣那樣的起義軍,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口號。”

出生在皇家,實際上很多皇室成員都會思考一個問題:百姓可以被利用,百姓的無知可以使人安心。但作為一個稱職的君王,至少不能因為明白這個道理就真的去剝奪人民的智慧。這樣做雖然能使自已的地位穩固,但卻會讓整個國家徹底走向衰敗。

劉禪的這番話,使在場的兩人陷入了深思。王平儘管從未進過私塾,也沒完整讀過一本書、認全一個字,但他並不愚笨,反而相當聰明。

他很快就理解了劉禪話語中的含義:

“殿下說的是,那些邊遠部族之所以貧窮弱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啟迪民智。他們之所以臣服於高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高定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確!”

“子均你說得很對,正是如此!”劉禪滿面笑容地點點頭,“無論是益州的蠻人、夷人,還是北方的其他異族部落,他們之所以不能持續強大,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他們遇到一位傑出的領袖,就能迅速引領他們變得更加強大。就像曾經迫使漢軍陷入白登山之圍的冒頓單于,接納了先秦時期的漢人難民,並賦予他們足夠的地位,從而使匈奴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我大漢的心頭大患。然而,在漢武帝之後,那些後續的單于都沒有冒頓那樣的才能,因此再也無法成為我們的對手。

再比如過去的鮮卑檀石魁,依靠漢人的幫助制定了鮮卑的法規,從而成功從匈奴手中奪取了草原霸權,甚至使我大漢也遭受了挫敗。然而自檀石魁去世後,他的後代沒有一個能挑起大梁,新生的鮮卑部落很快四分五裂。如果不是最近出了個軻比能,鮮卑的存亡還真的是未知數呢。

這就是這些異族部落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過度信任自已的首領,不會去質疑首領的位置為什麼不是自已,最多隻是認為誰強大誰就應該當首領。

因此,他們的力量時強時弱。但如果一旦他們啟用了民智,產生了獨立的思想,那時候,我們就需要用足夠的條件和好處來吸引他們,他們自然也會考慮轉向我們。”

劉禪的這一席話讓張苞和王平二人瞠目結舌,直到此刻他們才知道劉禪的意圖和計劃。在此之前,不論是聽聞還是想象,中原地區對待異族的方法一直都是安撫或消滅——安撫是把他們帶到中原,教他們農耕,讓他們融入漢族的城市,逐漸消除他們的野性;而剿滅則更簡單,一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派兵屠殺,把他們嚇得膽戰心驚、逃之夭夭,事情就算解決了。

然而,像劉禪這樣的想法卻是前所未有的,他不僅要從內部瓦解異族,更要啟迪他們的民智,讓他們自行反抗自已的首領和王。

這事情聽起來簡直像天方夜譚,但張苞和王平卻清楚,並非沒有可能。瞧瞧陳勝、吳廣,再看看黃巾軍的張角,甚至想起自家那個搞出個“我高祖皇帝”的典故。這些可都是明擺著的例子,瞭解得越多,眼界就越開闊,一旦眼界開了,做起事來也就更大膽,甚至能做出震撼天地的大事業。

再想想當前的高定,他倚仗著自已夷人之王的身份,不斷地向各個夷人部落索取各種物品和兵馬。如今這些夷人部落也只能咬緊牙關默默服從。

但如果他們真的開始深思熟慮呢?還會繼續認為高定所言皆正確嗎?還能繼續忍受下去嗎?

若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會採取什麼行動呢?

他們的太子殿下,這是要動搖高定的根本啊!

“從現在起,張苞負責幫助這個部落裡的蠻夷改善生活,王平負責狩獵,並且可以教給他們製造簡易弓箭。不必擔心這些東西會流失出去,與其小心翼翼防備他們,還不如加快我們自身的發展。”

劉禪直接明確了兩人的任務,也堵住了他們可能的反駁。

劉禪說得沒錯,總是擔心技術流失,倒不如專心提升自已,這才是真正的霸者之道。

“遵命!”兩人恭敬答應後,便著手準備去了,劉禪則繼續休息,從明天起,他也將開始實施自已的計劃。

在劉禪的安排下,張苞和王平決定利用劉禪剛剛病癒,需要各種物資補充體力,同時也需要在此暫住一段時間的機會,來報答這些“朋友們”。於是他們決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張苞首先去幫這群蠻夷打水儲存水源,但這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教會他們如何挖掘水井和修築渠道!

身為農耕民族的漢族人,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水,因此對水資源的研究最為深入。張苞出身將門世家,在他父親張翼德生前,除了武藝兵法,自然也傳授給他許多知識。

挖井修渠是作為將領子弟必備的技能,畢竟在外征戰時,還沒開打,就被敵人切斷水源,那實在是丟臉至極。

而這個部落選擇的居住地並不理想,可能是由於人口過多,山邊河流旁沒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安居樂業,因此他們不得不選擇更偏遠一些的地方落腳。

開挖渠道對他們這群不從事農業的夷人來說並無太大用處,如此耗時費力的工程他們也不會願意跟隨張苞一起幹。

張苞最後選擇了打井,他在一處較為適宜的低窪地帶進行考察,計算過後判斷此處應該能夠打出井水。於是他找到了一些夷人,透過言語比劃的方式借用了一些工具……

為了證明他們的和平意圖,根據劉禪的指示,他和王平早已把武器交給了對方。張苞從一個當地人的家裡拿出些簡陋的工具,就開始拼命地挖井了。

他也不在乎自已此時的模樣是否顯得有點丟臉,總之就是埋頭苦幹,很快便引來了一些閒暇的當地人圍觀。

對於漢族人的出現,這些當地人感到驚訝又好奇,但他們並沒有上前打擾,就像漢族人口中常說的那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世世代代也在警告後代:漢族人狡猾,壞人不少,要小心提防!

儘管雙方不至於一見面就大打出手,但彼此間終究還是保持著一定的戒備心理。

張苞不顧旁人的眼光,專心致志地挖井,手中的工具並不趁手。他估計就算沒有設計上的遺漏,想要挖成這口井也得需要五六天的時間。

他實在沒時間和精力跟這些人解釋,更何況現在解釋也毫無意義。

相比之下,王平的做法就簡單多了。他找到即將外出狩獵的當地人,憑藉著半生不熟的當地語言,很快便與他們融為一體。

因為之前王平曾經帶回過幾次獵物,部落裡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有能力的人,所以他的加入並未遭到任何當地人的反對。

然而,在選擇武器時,王平既未接受那些當地人遞來的粗糙武器,也沒去找族老要回自已的兵器,而是面帶笑容示意他們不用擔心,他自已自有解決的辦法。

與此同時,當劉禪休息恢復體力、略顯虛弱時,他找到了部落裡的那位族老。

“老人家您應該會講漢語吧!”劉禪沒有試探或詢問,而是篤定地說:“越嶲郡本就是漢夷混居之地,這裡的漢族人和當地人多少都會與對方有些交流,即便不會說,至少也能聽個大概。”

劉禪的話讓老者稍稍抬起了頭,朝他微笑並點頭承認自已能聽懂漢語。

“我,會一點點,你,貴人!”

老者說話頗費勁,不過劉禪依然理解了這位族老的意思:他會說一點兒漢語,但並不多,並且他知道劉禪是個重要的人物。

明白了族老的意思後,劉禪露出輕鬆的笑容,走近老者,低聲繼續道:

“其實我並非什麼貴人,只是在這兒四處遊歷的人,你們幫了我,我要回報你們!”

“不必回報,應該的,我們不是,壞人,你們,也不是!”

“我們漢族有一句話叫做‘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就是說你們對我們有恩,我們必須回報,不然天理不容!”

面對這樣“淳樸”的當地人,劉禪自然有許多應對之道,最簡單的就是軟磨硬泡,反正自已並不是要欺騙或傷害他們……

當那位族長聽到劉禪的話語後,嘴巴一張一合,卻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

最終,在劉禪的誠摯請求下,這位族長還是答應接受劉禪的回報方式。

而劉禪提出的回報也相當直接,那就是要教這個少數民族部落學習漢字、讀書寫字。

據劉禪所說,他自已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之所以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教化這片地區的少數民族,就如同他們的漢族先賢那樣去學習、證明教育無差別對待是正確的理念。

接下來的事就容易多了。無論現在還是前世的劉禪,擔任教師或導師的角色都是未曾經歷過的。但他慶幸這一世的劉禪並非後人所描繪的那種無知無識之人。

劉禪的基礎確實紮實,雖然的確偏胖,但這可是實打實的事實。他在文化和武藝兩方面都有名師指點,並且學習效果還不錯。

儘管小時候沒人嚴格管教他,但劉禪記得,“舅舅”糜芳對他非常好,不惜重金為他請人啟蒙教育。後來到西川之後,他的正規教育才真正跟上了步伐。

即便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變故,但在他被立為世子後,他的教育工作便全權交給了那個名義上的父親劉備和他的眾多臣子們接管。

為了使劉禪博學多識並掌握治國之道,這位名義上的老父親特意下令讓他廣泛研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籍,並由丞相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籍供他學習,同時還安排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

兩位來自荊州世家的大儒,對於指導劉禪這件事也是非常用心,連陪伴他讀書的人都精心挑選。

梓潼太守霍峻去世後,他的兒子霍弋就被接到皇宮養育;另一位被簡雍稱為董二愣子的董和去世後,他的兒子董允也被劉備收養進宮。

這兩個忠誠度最高且天賦出眾的孩子被安排在劉禪身邊,既作為他的親信,又負責監督他的學業。

可以說,他們是傾盡全力了。在這種環境下,不管劉禪願意與否,他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並在成都北面的射山,由擅長射箭的軍人指導騎射。然而,這項技能他並未學得精通,不過這已經無所謂了。至少憑藉心中的這些學問,劉禪認為教導這些孩子們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當他第二天正式開課時,他發現自已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

雖然昨天劉禪提出此事時,那位族長反覆推辭,似乎並不希望劉禪與這個部落有所交往。但當他今天走進族長為他準備好的“教室”時,他徹底懵了。

劉禪心想,像這樣的少數民族部落,即使是他主動提出傳授漢族文化知識,恐怕也不會有多少興趣,最多也就是一些平時閒著沒事幹的孩子們前來學習而已……

沒想到的是,今天劉禪走進房間時,看到的並非一群小孩,或者說小孩只佔極少數。屋子裡擠滿了將近兩百個夷人,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

要知道,這個中等規模的部落裡的夷人壯丁加起來也就不到一千人。除去那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狩獵、取水、勞作,以及早已離開部落的人,幾乎剩餘的所有壯丁此刻全在這裡集合了。

這讓劉禪感到有些發懵。昨晚他準備了一整晚,原本以為他的學生們都是一群未開化的夷人兒童,因此打算用一些簡單的小故事作為開場,比如講述先賢們的故事等等,然後再和這些孩子們交流談話,就像教導小孩子那樣傳授給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後再教他們漢字和典故。

但現在看來,那樣的計劃行不通了。那些小故事或許能吸引孩子們的喜愛,但對於眼前這些成年壯丁來說,恐怕他們是不會買賬的,也許他們沒聽過這樣的故事,但他們肯定不會對此感興趣。

劉禪深深地吸了口氣,決定臨時調整教學計劃。他露出笑容,清了清嗓子,目光與負責給他翻譯的族老對視了一下。

“今天真是意外,來了這麼多學生,我之前準備的東西似乎派不上用場了。不過既然學生群體發生了變化,我的教學方法也得相應變一變才行!”他輕鬆地笑著對大家說道。待到族老翻譯完畢,他揮了揮手,示意這群人跟著他走出房間。

既然學生群體已從中孩變為壯年,那就得教他們一些壯年人會感興趣的東西。劉禪要帶他們去的地方並非他處,正是張苞已經辛勤勞作了接近一天一夜的那個水井工地。

此時張苞已經確信這片地方一定能打出水來,因為腳下土壤已經非常溼潤,只不過還差最後一段距離,如果僅靠張苞一人,可能還需耗費數日才能完工。由於工具簡陋,隨著挖掘深度增加,進度自然會大幅度減緩。

然而這次,劉禪卻帶著不少幫手一同前來。“準備好繩索、竹筐和挖掘工具,再加上幾個壯漢!”劉禪透過族老向後方的夷人們下達命令,讓他們儘快備齊所需之物。

接著,在張苞的指揮下,劉禪傳達指令,由族老翻譯解釋,一群壯漢圍攏過來,輪流不斷地在這片土地上挖土。

這些人其實並不清楚他們在做什麼,只覺得這樣做似乎很愚蠢,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打退堂鼓,但看見那位族老還未離去,他們也就只能按捺住心思,不敢擅自行動。

就這樣,從早晨一直挖到黃昏。不得不承認人多力量大,在眾多人力和充足工具的支援下,原本需要張苞耗時三五天才可完成的工作量,在這一天之內竟然勉力完成了。

當這群夷人驚訝地看著面前不停冒水的井口時,他們終於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他們曾在漢人的村落裡見過水井,但從未見過如此簡易的構造,他們也無法理解這樣一座井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他們嘗試了許多次,挖掘了各式各樣的洞穴,然而沒有多少部落能真正取得成功。他們把這些難以達成的成功稱為天神賜予的禮物。

看著那些打算立即下跪朝拜的一群夷人,劉禪臉上洋溢位微笑,他覺得這是個良好的開端。相較於講述的故事,夷人似乎更加相信神秘莫測的力量。

劉禪溫和地笑著說:“不必行大禮,這不是天神賜予的,這是知識的賜予!”隨後,他請那位同樣驚訝的族老將這句話翻譯給眾人,並透過張苞的解釋,向他們詳細介紹瞭如何找到並挖掘井水的方法。

打井是漢族的一項偉大發明,至於它的起源已無從考證。但井的最大作用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井田制度,那時是以一口井作為八戶人家劃分田地的標準。

有了井,百姓們的生活變得輕鬆便捷許多,無需長途跋涉至河邊取水,不僅省時,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許多潛在的危險。因為河邊不僅有水源,還常常會有同樣需要飲水的野獸出沒。

夜幕降臨,但教室裡依然人頭攢動,不但沒有解散,反而聚集了更多的人,連那些剛從外面返回的夷人都加入了進來。

“打井的關鍵在於找準背斜和向斜這兩個地質特徵,只有把握住這兩點,才有可能打出井水。井水必須能夠向上湧出,人們才能使用。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你們是挖不出井水的。

同樣,為何漢人能瞭解到這一點,甚至還為此創造了一個字——‘井’字?那是因為他們讀書學習,而讀書並非僅僅侷限於經書、史書、子集以及你們難以理解的各種文章。

讀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明白禮儀之道。你們也知道要照顧自已的孩子,要孝敬父母,要友善待友,要用武器對抗侵犯你們的敵人。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又該怎樣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化,才能使你的孩子生活得比你更好,使你的父母感到擁有你是多麼舒心,使你的朋友們對你感激親近,使你的敵人畏懼你?

這就是我從今天開始要教給你們的。這也是你們今晚的作業,回去好好思考一下,想一想你們是如何做的,為什麼會這樣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亂世綠林傳

易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