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是唐山大地震期間的英雄事蹟匯總

以及網上經歷過唐山大地震或經歷者後人的評論

(想了解的,或者有故事想要分享的,可以在這裡討論)

(沒興趣的可以跳過)

(每一個世界結束後都會有一些相關資料)

(只是我能找到的)

“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矗立在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紀念碑,碑文這樣記述著那場級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544000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4億,總共經濟損失超過百億。

李玉林

驅車馳報中南海第一人

唐山大地震後,想到前往中南海給中央報信,使黨中央準確瞭解震中位置和情況的,是一個叫李玉林的人。

當年,他一條內褲滿身泥血,從地震廢墟中爬出,來不及顧及家人的安危,地震後,時任開灤唐山礦工會副主席的李玉林,果斷帶領曹國成、崔志亮、袁慶武(後中途帶國家地震局的人返回唐山)3名同志飛車向首都告急。

第一時間將災情報告給中央領導。

(唐山大地震後,唐山抗震英雄李升堂是第一個透過無線電向中央發出求救訊號,早在李玉林到北京之前,唐山空軍就先行透過無線電向中央報信,第一架飛往北京的唐山機場求救飛機,於當天凌晨5時50分飛離唐山,向北京南苑機場進發,併成功著陸,比李玉林早到北京兩個多小時 ),為中央的救災工作搶出整整一個白天時間。

“我到現在還跟朋友們說,不能忘記崔志亮。他家離馬路只有12米,而我們路過時根本就沒有停車。等我們從北京回來後,他的愛人和孩子都死了。”忽然,李玉林老人的聲音哽咽了,不停地用手擦眼淚。(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李玉林老爺子的回憶採訪,我就不多寫了)

(2014年,79歲的抗震救災英雄李玉林在唐山因病去世。)

參加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的部隊醫院:301醫院

302醫院

304醫院

305醫院

北京軍區總醫院

海軍總醫院

空軍總醫院

空軍北京醫院

空軍天津醫院

瀋陽軍區總醫院

有資料顯示,當時駐唐各部隊共有22500人,其中有2466人遇難。其中,66軍駐唐山地區的第197師受到很大損失,營房房90%倒塌,駐津部隊196師、198師及軍直屬部隊的營房也有20%嚴重損壞。66軍犧牲幹部、戰士158人,其中:副軍長1人(董傳章)、團級幹部3人、營以下幹部36人、戰士118人。死亡職工、家屬43人;來往客人(軍人)26人。66軍重傷396人,輕傷1100人。砸壞輕武器472支(挺),火炮25門,機動車輛180餘臺。

網友:當年我媽在廢墟下還救出過倆個小孩,76年我媽16歲,偶爾聊起來她總說,也不知道那兩個小孩現在怎麼樣了

網友評論:我在四川德陽上學時經歷過汶川地震,那場面可太難忘了。記得當時教學樓的瓷磚像下雨一樣嘩嘩地往下掉,一樓的柱子斷了,還一跳一跳的。我那天正好有體育課,因為忘記是體育課就去教室晚了一會兒,剛快跑到班級集合點,突然天旋地轉的。後來有同學哭了,我也跟著哭了,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眼淚就是止不住。再後來在帳篷裡住了一個月就搬家了,離開了我長大的四川。因為腦海裡一直迴響著“全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以我只能努力讓自已成長,一步步向前,在未來回報祖國,沿著一帶一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網友評論:1976 年的時候,我媽媽才 6 歲,她當時因為生病住進了我們這邊的人民醫院,她隔壁床就是一個從唐山來的傷員,和我媽媽年齡差不多大。當時濰坊的醫院收治了好多好多唐山大地震的傷員,人多得病房都住不下了。

網友:我 老 師 ( 今 年 9 3 歲 了 ) 是 外 科 大 夫 , 他 當 年 是 第 一 批 帶 隊 去 救 傷 員 的 。 他 說 救 出 個 小 夥 子 有 1 米 8 0 的 個 長 得 可 好 看 了 。 腹 部 大 出 血 可 當 時 就 缺 藥 最 後 感 染 沒 了 。 他 都 急 哭 了 就 是 救 不 了 , 到 現 在 想 起 來 還 心 疼 呢

網友 A:我可是唐山人,我姥姥當年從廢墟里爬出來的時候,還懷著我媽呢,我媽就是在解放軍撤走那天出生的,所以取名送軍。

網友 B:我小時候聽外公說,他所在的部隊參加過唐山大地震的救援,他們當時駐紮在北京,我還以為是去支援的。今天看到這個,才知道是這麼回事。看到毛主席在最後時刻還心繫唐山,我直接淚目了[大哭]。

網友 C:太慘了,我老家濟寧,我爸那時候 16 歲,跟著俺奶奶烙了半個月的餅支援河南 758,這一波剛平,那一波又起,剛休息沒多久,唐山又地震了,又跟著烙了十幾天的大餅。

網友評論:我家裡現在住的房子,還是唐山大地震之後蓋的,材料貧乏到現在難以想象,[委屈]土坯壘的牆,房梁都是一段一段拼接起來的,椽子是撿來的樹枝

駐唐山某連隊回憶

韓志成帶著一隊人跑去連長的宿舍,他看見房屋已經倒塌了,昔日完好的宿舍樓像一個大斗笠一樣倒下來蓋住了連長一家所在的小房子。連長一家都被掩埋在了底下,韓志成讓戰士們趕快用手扒洞,從上面開洞救人。

戰士們奮力挖掘了半天后,在亂磚之中找到了連長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戰士們齊心協力將他們刨了出來,遺憾的是兩個女兒和小兒子已經被磚頭砸得血肉模糊,已經沒有一絲氣息了。

在臨近大門的窗戶下,戰士們很快扒出了連長的妻子,她大喊著連長的名字,想要知道連長在哪裡。副班長畢德柱馬上說“連長找到了!”

此時連長蜷縮在炕下,炕上的鋪板已經被砸斷,一根粗大的橫樑落下來壓在他的肩膀上,他被幾百斤的橫樑壓得無法動彈了。戰士們立刻行動,用木樁支住橫樑,把連長從下面斜拖了出來。

連長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問戰士們都出來了沒有?讓韓志成等人快去其他救援現場看看情況。一個戰士含著淚水說道:“連長,去看看你孩子最後一面吧!”連長說:“別管他們!趕快去救其他活著的人!”

戰士們出動

連長帶頭和戰士們一起從廢墟里扒人,最後發現少了司號員。

連長估計司號員在地震發生時跑出大門準備吹號,結果大門瞬間塌了將他壓住。眾人立刻在大門的廢墟里扒,果然在亂磚頭下找到了司號員,司號員被門板和磚頭壓住,已經當場昏死過去。

韓志成等人立刻對他進行心肺復甦救治,經過幾分鐘的救治後,司號員終於醒過來了。

就這樣,在大地震發生的半個小時內,全連戰士100多人應對及時,沒有一個人遇難。

這在當時已經是個奇蹟了,可惜的是連長的兒女都死了。

受難者回憶

7月27日晚,天氣異常悶熱。大地震來襲時,於繼英尚在夢中。房屋倒塌,他們被埋在裡面。單春啟很快反應過來,但腿已被壓住。他拼盡全力掙扎,雙腿剮蹭得血淋淋的,鑽出去,又馬上將妻子拉了出來。這一嚇一拽動了胎氣,於繼英出來就難受得坐在了地上。

“你先忍忍,我得去救人。”單春啟徒手從廢墟里扒出來3位鄰居,但他的母親、弟弟、岳母都遇難了。

每3個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中,就有一個由廢墟中生還,唐山市區有幾十萬人在互救中重獲新生。

“我們剛到唐山時,看到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除了孤零零的幾座建築,民房幾乎全部倒塌。”一位率部趕到唐山救災的將軍震驚了,儘管他身經百戰,無數次目睹殘酷場面。

於繼英的姐姐家住受災稍輕的豐潤縣,心裡惦記臨產的妹妹,一早就拉個排子車趕到唐山市區。單春啟把妻子扶上車,去姐姐家待產

一路向北,趕到任各莊公社時,於繼英感覺要生了。找到衛生院,衛生院塌了,醫生都已趕去唐山救人。千呼萬喚,終於找到了一位鄉村接生婆。

“找不到剪刀,臍帶是用鐵片割斷的。”這個細節,於繼英記憶猶新。

一整天,於繼英他們都沒吃沒喝,單春啟找到一個代銷點,說明情況後,人家也沒要錢,“給你包紅糖吧,還有最後幾塊蛋糕。”

“那碗紅糖水的味道,我記了一輩子。”於繼英產後沒有奶水,她姐姐就抱著孩子,在村裡吃“百家奶”。

如同單任群以自已的方式銘記“728”,父母也在孩子的名字上刻下感恩的烙印:“任”,指出生地任各莊;“群”,指好心的群眾。“絕境之中,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伸出了援手,我們無以為報,只能給孩子取這個名字作為紀念。”於繼英說。

彼時年僅十八歲的張鳳敏,永生難忘那一幕:父母用雙臂和身軀護住家中唯一的男丁,而他們自已卻長眠於世。

那一刻,張鳳敏仿若須臾間長大了:我要承擔起這個家的責任,哪都不去,誰也不送走,姐弟永遠相守在一起。這一年,二姐張鳳霞十五歲,三姐張鳳麗十三歲,雙胞胎妹妹張鳳琪和弟弟張學軍僅九歲。

一夜之間,唐山四千二百餘名孩子淪為孤兒。其中一部分由父母原單位撫養、安置,另一部分則被親屬或好心人收養。此外,河北省還特意在石家莊、邢臺創辦了兩所育紅學校,接納近千名孤兒。

張家五姐弟與街坊鄰里一同擠在大帳篷中。“部隊抵達唐山後,在巡查時發現我家的抗震棚四處漏雨,我們的命運至此開始真正改變。”張鳳敏言道。

唐山人民對解放軍的情誼,早已根植於心、融於血脈。地震突襲後,10 餘萬名人民子弟兵晝夜疾馳,奮不顧身,成功挽救了唐山 萬民眾的生命。

震後初期,人們自力更生搭建起各式窩棚。而後,在部隊官兵的援助下,近 200 萬間簡易房屋相繼建成,歷經大地震劫難的唐山人民得以溫暖過冬。

部隊調來一個連,為我們搭建簡易房。與普通的磚頭壓油氈不同,我們的是“小洋房”式的,那時感覺甚是美觀。張鳳敏言道:“見我家無柴可燒,部隊便送來劈好的柴;見水缸無水,戰士們便挑滿水……”

震後唐山,亟待救治的傷員多達 60 餘萬人,其中市區就有 40 多萬。生死攸關之際,中央從各地調集 200 多支醫療隊、萬餘名醫護人員,從死神手中奪回了眾多生命。

“快,趕緊去飛機場,那裡可以運送出去。”這是姚翠芹被同事從廢墟中救出後,記憶中人群裡傳出的一句話。“好不容易我被送到唐山空軍機場。”

鐵路仍在搶修,傷員轉運的先期任務主要由飛機承擔。“機場電臺、雷達指揮系統因地震損毀,只能靠耳聽、目測,憑經驗指揮起降,最短起飛間隔僅 26 秒。”在唐山市山西北里小區,現年 80 歲的李升堂如此說道。

彼時的李升堂,身為空軍唐山場站航行排程室負責人,他鄭重地取出一張泛黃的人民日報,其上字跡赫然。:“這個場站的空軍戰士打破舊規……震後14天,共組織指揮了2400多架次飛機的起降,從未發生過差錯,保證了大批救災物資和人員及時運來災區,把許多重傷員迅速轉運到外地繼續治療,創造了我國航行排程史上的奇蹟。”

與姚翠芹相同,10 餘萬名傷員透過飛機、火車,陸續被運送至 11 各省市及河北省內的石家莊、邢臺、保定等地。

向堅強的唐山人民致敬

向最可愛的人民子弟兵致敬

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致敬

向偉大的祖國母親,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致敬

向所有對災區施以援手的人致敬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太陽及星星

一碗星星

團寵六零之蜜桃很甜

外星人在地球

把愛留在河南

黃遠成

十一年s

鳥山居士

四合院:瀟灑人生

十二樓主

源能鑄神:永存之望

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