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看武俠片,每次看到影視劇裡面古人點菜的場景都覺得很豪邁,讓人忍不住模仿,像是《射鵰英雄傳》郭靖向店小二道:“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來。”

還有《天龍八部》:雲中鶴一進小飯店便拍桌子道:“打兩角酒,切兩斤熟牛肉,快點,快點!”

再有《水滸傳》: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無論是哪一個劇中,角色吃完之後熟練的扔一兩碎銀就走,那麼一兩銀子到底在今天值多少錢呢?我們姑且來算一算。

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今有所不同,像明清時期,一兩大概是37g左右,那今天純銀的價格每克是在元,僅從銀子的價格考慮,一兩銀子約值130元。按照這個價格來算,那郭靖掏的一兩銀子可能有點多了,所以他是誤入了一家黑店?

其實並不是這種單純用銀價來衡量的方式,不能反映古代銀子價值的。白銀的開採難度古今差距很大,市場的投放量和稀有量也不一樣。我們應該衡量的是古代銀子在當時作為貨幣的購買力,而不是單純的白銀價格。衡量購買力可以找一些古今都有的商品作為衡量的中介。

那我們先看一看宋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是多少?宋朝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銅錢,一貫銅錢等於一兩銀子,一枚銅錢為一文,一千文為一貫。因為古代人用繩子貫穿1000枚銅錢的中孔後拴起來,所以說叫一貫錢。因此也有古人用成語腰纏萬貫來形容富有,放在現在,怎麼說也是一個萬元戶吧。

然而,宋朝的一貫錢時常缺斤少兩,因為1000文太多了,使用時很少有人當面清點,這就使得一些貪婪的人鑽空子,事先偷偷在一貫錢裡拿出一些,以少充多。

後來大家為了避免吃虧,也都跟著這麼幹。時間長了,就慢慢形成了定製,一貫錢只剩下了七八百文。這就是宋朝的“省陌制”。

省陌制至今為止,還在爭論,沒有一個具體的定論,咱們姑且先按照一貫1000文來做計算。

宋仁宗時期米價是六七百文一石,今天我們吃的散裝大米,超市價格三四塊錢一斤。宋代的一石約合今天的斤,一石米在今天價值450元左右。

也就是說,宋朝的六七百文,相當於今天的450元,算下來,一文錢大概是元,一兩銀子差不多700元。這麼看來,無論是郭靖、雲中鶴還是武松結賬用的一兩銀子確實有點多。

為了確保我們計算正確,我們再找幾個衡量中介來檢驗一下。《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錄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社會生活的一篇文獻,書中說,東京汴梁的夜市內賣一種叫“炒肺”的小吃,一份不過20文。

就現在看來,應該類似於咱們今天羊雜湯或者滷煮這一類的小吃,如今市面上街頭大排檔的這種小車,價格應該也就15元左右,算下來一兩銀子合750元左右,這個結果和咱們之前剛剛用米做衡量的結果大致一致。

宋朝筆記小說《青瑣高議》記載,慶曆年間,“都下馬吉以殺雞為業,每殺一雞得佣錢十文,日有數百錢”。由此可得,當時市場上殺一隻雞需要10文錢。今天市場上幫忙殺雞,大概就是8元左右。這個算下來,也就是今天的800。

綜合上述咱們舉到的例子來計算,宋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合今天的七八百元左右。

那咱們再換一個朝代看一看,咱們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是多少?明朝萬曆年間,米價維持在半兩銀子一石,明朝一石等於10鬥。

考古工作者曾經測量出明朝成化年間的銅鬥容量是9635ml,1千毫升米的重量是斤,算下來一石米約為145斤。

那麼算起來,今天145斤的大米500多元,可知明朝一兩銀子買兩石米,相當於今天的1000多一點。

明朝中後期有本小說叫《金瓶梅》,裡面說西門慶請了個溫秀才當秘書,每月工資有三兩銀子!

要是按前面說的“一兩銀子合今天 1000 元略多”來算,那三兩銀子不就是 3000 多元嘛!

在古代,秀才可不好考,跟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差不多。西門慶住的地方是個小縣城,現在在小縣城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月薪也就三四千塊。這麼一看,這個計算結果還是挺靠譜的呢!

好嘞,那咱們最後來算算清朝時銀子的購買力吧!清朝乾隆年間,湖廣、江西地區一石米的價格在一兩半到二兩銀子之間。

清朝的一石和明朝差不多,大概相當於今天的 145 斤。按照今天的米價來算,清朝的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今天的 350 元。

歷史學者戴逸在《18 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中說過:乾隆時期的中等農戶,一年能掙三十二兩銀子。那咱們再來看看現在一戶農民家庭的年均收入是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7 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13432 元。要是一家有兩個大人,那 2017 年一戶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大概在 27000 元左右。

要是清朝的三十二兩銀子和今天的 27000 元差不多,那清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就大約相當於今天的 850 元啦!

這兩種計算方法得出的結果差距還挺大的呢!用米價來衡量,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 350 元,可要是用農民平均家庭收入來算,那一兩銀子就相當於今天的 850 元了。

為啥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清朝中期人口激增,農村人口也大幅增加,但生產力水平卻沒有質的飛躍,人多地少導致米價上漲,農民的生活變得很貧困。

所以,乾隆時期農民的財富跟今天可沒法比,不能簡單地把兩者等同起來計算。

康熙年間,米價才 兩一石,到乾隆年間至少漲了一倍,這就意味著民眾的財富縮水了一半,銀子的購買力也下降了一半。

很明顯,上面這兩種計算方式,還是用米價算出的“一兩銀子合今天 350 元”更接近乾隆朝的真實情況。

也就是說,清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康熙時是 700 元,到乾隆時就只有 350 元了。

以上就是透過購買力換算出來的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多少錢的結果,宋朝一兩銀子相當於 700-800 元,明朝一兩銀子相當於 1000 元,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 350-700 元。

最後咱們得說明一下,用商品作為衡量中介來換算古代銀子購買力,並不是十分科學嚴謹的做法。

以米價作為中介,只能衡量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內的購買力,因為古代的米價波動很大,可能會受糧食豐收或歉收的影響,還可能受自然災害和戰亂等影響。

所以,我們的計算只能作為一個參照,管窺古代的物價水平,更多則是滿足一下我們的好奇心罷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真好又多活了一天

鬢邊霜

我的老婆很奇怪

背叛盡常態

奧特新世紀:CROSS

神皆空

沈醫生,徐教授又又來了

貳拾如一

眸顏

音已樂

夢迴大唐夜

螢火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