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第一節從起兵到即位

唐太宗(599一649),姓李,名世民。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開皇十

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武功(今屬陝西)別館。李世民生長在軍事貴

族家庭,從小就嫻習武藝,很會騎馬射箭。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要

大一倍,能夠在百步之外,“射洞門閣”①。他也喜愛讀書,寫得一手好

字。為人豪爽有識見,“臨機果斷,不拘小節”②,具有進取向上的性格。

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被突厥圍困在雁門,下詔求援。十八歲

的李世民應募從軍,隸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他向雲定興提出“必齎旗

鼓以設疑兵”的策略,認為始畢可汗“敢圍天子,必以國家倉猝無援。我

張軍容,令數十里幡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

矣。不然,彼眾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矣”③。第一次表現了李世民

根據敵我力量採取對策的軍事才能。十二年,李淵與農民軍甄翟兒在

雀鼠谷作戰,李世民率領騎兵衝破義軍的包圍,從而取得了勝利。開始

表現出李世民善於以騎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鬥精神。大業十三年,李

淵由晉陽進軍關中的過程中,李世民統軍作戰,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

用。唐軍佔領長安,李淵以丞相輔政,世民為京兆尹,封秦國公。武德

元年(618),高祖即位,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以擊潰

①《酉陽雜俎》卷一。

②③《舊唐書卷二《太宗紀》上。

成右的酵舉集團的功勳,拜右武侯大將軍、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

尚書令。這時劉武周侵古幷州,世民統軍出擊,大破劉軍,收復幷州,拜

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世民旋即率軍東征,一舉消滅了河北竇建德和洛

陽王世充兩大勁敵: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武德四年六月,唐軍凱

旋,世民“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後鼓吹,獻俘於太廟”①。高

祖“以自古舊官不稱殊功”②,加號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

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五年,再度東出,打敗竇建德餘黨劉黑闥於河

北,黑煙奔突厥,加拜左右十二衛大將軍。這時海內漸平,世民“乃銳意

經籍,開文學館”,以行臺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土,“與之討論

經義,或夜分而罷”③。以武功見稱的李世民,從此也很重視文事了。

由於李世民戰功卓著,威脅著太子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雙方為

爭奪皇位繼承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唐高祖雖然重視有功的次子世

民,但一直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太子建成的地位。世民深感“有功高不

賞之懼”,便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建成、元

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傳位於世民,改元貞觀,是為唐

太宗。

第二節“貞觀之治”

貞觀時期(627一649),由於唐太宗的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

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勢極為強盛,出現了歷史上豔稱的“貞觀之

治”。這一時期,特別是貞觀前期的主要業績如下:

第一,在政治方面,唐初沿用隋制,而略有改革。朝廷設中書、門

下,尚書三省,三省長官中書令、待中,尚書令共議國政。貞觀時因太宗曾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中書今、

侍中號為宰相,室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同中書

門下三品(因中書令、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任

職位較低,又有才能的官員,擔任華相職務。這樣不但有利於進用賢

才,雨且宰相的人數多了,可使互相制約,避免個人專斷,從而加強了

皇權。

三省各有分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尚書管執行。唐太宗對

三省長官要求很嚴,他曾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

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已之短,忌

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

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

在意防也。”①後來太宗又一次對侍臣說:“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

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

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

言,毋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②唐太宗因此重申三省舊制,凡軍國大

事,由中書舍人各抒已見,並且署名,叫做“五花判事”。制敕草成後,經

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再送門下省,交由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復奏

以後,然後施行。“由是鮮有敗事”。

唐初地方行政分州、縣兩級,設刺史和令為州、縣長官。地方官的

好壞,直接關係到人民的休慼。唐太宗很重視地方官的人選,他說:“朕

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治亂所繫,尤

須得人。”④他經常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寫在屏風上,對他們治績的好壞,

分別列於名下,以便考察。由於馬周建議朝廷不可獨重內臣,而輕視刺

史,縣令,太宗宣佈:“刺史朕當簡擇,縣令詔京官五品以上各舉一人。”⑤

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質。貞觀年間,各地循吏輩出,如鄧州刺史陳君賓”儲倉充沛。通。已二州刺史李桐客治尚清平”,滄州別史非

大嫌藏州刺史鄭德本,冀州刺史貿敦衡“皆有治名”,閣北人民稱道絕

們為皆腳刺史”心,因而使唐初吏治出現了“法平政成的局面。

唐初為改變脂末苛法溢刑的局面,制定《武德律,“大略以開皇為

準©,而別其苛細。貞觀元年,太宗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本著“意

在寬平”哈的精神,重加刪定。貞規十一年書成,定律五百條,分為12

卷,一日名例,二日衛禁,三日職制,四日戶婚,五日既庫,六日擅興,七

日賊盜,人日鬥論,九日詐偽,十日雜律,十一日捕亡,十三日斷獄。比

代舊律,減大辟者九十二條,減流人徒者七十一條。“凡削煩去蠹,變

重為輕者,不可勝紀”①。改革後的(貞觀律》成為唐律的定本,對後世封

建法律起過重要影響。

第二,在經濟方面,繼續推行武德末期須行的均田制。貞觀初,澤

州刺史長孫順德發現“前刺史張長貴、趙士達並佔境內膏腴之田數十

項,順德並劾而追奪,分給貧戶”⑦。貞觀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暴雨成災,

太宗“詔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河南洛陽遭大水戶”⑥。這說

明當時確實給農民分配過土地。不過這種土地除沒官及官地外,大多

為“荒閒無主之田”①。因此荒地較少的“狹鄉”,農民受田往往不足規定

的數量,所以貞觀初朝廷立議,戶殷之處,得徙寬鄉”③。貞觀十一年新

領唐律規定,寬鄉佔田違限不以違令論處。原因是“務從墾闢,庶盡地

利,赦所得雖多,律不與罪”⑨。貞觀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靈口(今陝

西臨潼縣零口鎮),村落附側,問其授田,丁三十畝”。太宗因憂授田不

足便“詔雍州錄尤少田者並給復,移之於寬鄉①。均田制的推行,使貧

困的農民多少得到一些土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唐太宗經常派遣使者巡視各地,考察官吏,勸課農桑。他告誠使

者到達州縣時,當“遣官人就田隴間勸勵,不得令有送迎,多廢農

時“②。為了不誤農時,唐太宗還在法律中規定,“諸非興造及雜徭役,

十庸以上坐贓論”③。以此防止非時呼叫民工,有利於季節性很強的

農業生產。

唐太宗還很重視水利建設,除朝廷設定專官,以“掌天下川瀆陂池

之政令”外,各地興修水利,頗著成效。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

中所修水利,北方多渠道,有如虢州弘農渠,太原晉渠、櫥城渠,河中涑

水渠、十石壚渠,馬鞍塢渠,冀州葛榮渠,陝州利人渠,瀛州長豐渠、滹沱

渠,滄州無棣渠等,南方多塘堰,如福州材塘,泉州諸泉塘、永豐塘、橫

塘、頡洋塘、回清塘,綿州折腳塘、雲門堰、洛水堰,資州百枝池,揚州雷

塘、勾城塘,杭州陽陂湖等,不下二十餘處,其他不見記載的可能更多。

水利的興修,自然使“百姓獲其利”。

貞觀時期,由於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生產不斷發展。貞觀初年,霜

旱為災,米穀踴貴,一匹絹才得一斗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逐食外地

的人民“鹹自歸鄉,競無一人逃散”④。貞觀四年,“斷死刑二十九人,幾

致刑錯。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焉”⑤。八年九

年,“頻至豐稔,米鬥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

米每鬥值兩錢”⑤。這就是所謂貞觀之治”的太平景象。

第三,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尊崇儒學,自稱,“聯所年者唯多底魔、孔之道,咽為街家之道:是“可以正君臣.明資我美教化。

每風俗○南有利於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貞觀二年始以孔子為先聖,

在國學中浸置腦宣以備祀典,並下令各州縣鬱置孔子陸。

為了培養更多適曉衡學計程車人,唐太宗大力興辦學校,在朝延設

立國子警下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六種學校,收教

各紙言鐐子弟。另有烈文、崇文兩館,專為皇親國戚和大官修子弟而

使。在地方沒京都學及府、州、縣學,但主要是州、縣兩級學校,這些學

校就其想模、種類數量和課且來說,都比前代為進步,符別是專科性

質學校的出觀,在中國載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太宗的崇儒,引起了對經學的重視。貞觀四年,他以經籍流傳已

天文字頦多說謬,命額師古於秘書省考定“五經”。顏師古是名儒顏之

的孫子,少傳家業,尤長訓潔、聲韻、校勘之學。他據晉、宋以來經籍

古本春心校正,完成了《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定本,於

責觀七年行全國。是為統一經學的第一步。不久,太宗又以儒家師

說多門章句繁雜,命國子祭酒孔穎達撰定“五經”義疏,貞觀十六年書

成,凡18卷,名日《五經正義》。參與這項工作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

王恭王琰等二十多人。書成以後,由於博士馬嘉運提出許多批評意

見,至高宗永徽四年重新裁定,明令領行。《五經正義》的編撰,實現了

前所未有的經學思想的統一。

唐太宗還很重視歷史對政治的借鑑作用。他說:“以古為鏡,可以

知興替\"因而貞觀時期,在史書編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績。貞觀三年,

綜詔修齊、周、隋、梁、陳五代史,於中書省置秘書內省以司其事。由

令狐德棻岑文字修周史,李百藥修齊史,,思廉修梁、陳史,魏徽、顏師

古孔顆達修隋史,以房玄齡、魏徽為總監。貞觀十年五代紀傳修成。

計周書50卷,齊書50卷,《梁書》56卷,《陳書)36卷,《隋書55卷。

度治適鑑)春一九一,大產前洞一年為與五代紀傳相配合,貞觀十五年,又命于志寧,李淳風.令狐德璞等第

您五代史志,歷時十五年,成書30卷,編人《隋書》,放《隋書共防卷

貞觀二十年,有詔重修《晉書,先後由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監修,參

加編纂的有令狐德某,李淳風,李延壽等十人人。逾二年成書,凡1

卷。以上六史均系官修,那時史家李延壽又私撰《南史0卷,《北史

100卷,統稱為唐初“八史”。

在修撰前代史的同時,也開始修撰國史。貞觀三年國十二月,“別

置史館于禁中,專攀國史”①。貞觀初,姚思廉始撰紀傳體的國史,促成

30卷,嗣後續有修撰。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要觀看國史,要求房玄齡“猴

以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

之”②。從此,除紀傳體的國史外,又創立了編年體的實錄,歷朝相繼纂

修不輟。由此可見,貞觀時史學盛極一時的情況。

第三節求賢和納諫

作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個重要的長處就是善於求賢和納諫。他

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③。即位之前,已收羅了不少文武賢才。即

位之初,就要求右僕射封德彝舉賢,德彝久無所舉,理由是“於今未有奇

才”。太宗對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

異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9這說明人才無時不有,關

鍵是在善於發現人才。貞觀三年,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僕

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⑤強調宰相的職責在於舉用

賢才。這年夏天,因天旱下詔求言,中郎將常何條陳二十餘事,深切時直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將,怎能寫出這樣的好奏家呢問知是

出於他的門客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見馬周,留置門下省供事,後來馬

周官至中書令。太宗用人,不間親疏,不論費殿,不分珍域,一視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馬周,戴胄,杜正倫.張玄素劉治、歲文

本,崔仁師等,有來自敵方的園突通,尉遲敬德,李世幼,秦叔寶,程知節

等,有出身貴族的蕭璃、陳叔達等,有拔於怨仇的魏徽,王維,韋挺等。

因此史家稱讚唐太宗“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

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泊,自疏遠而卒委鉤衡。終平泰

階,諒由斯道”①。

為了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別注意瞭解官吏的優缺點。

貞觀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參加的宴會上,太宗讓“識鑑精通“的王珪悉加

品藻。王珪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

畢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已任,臣不如魏徵。至於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②唐太宗深以為然。貞觀十

八年,太宗還親自對司徒長孫無忌等作了一番評論。他說:“長孫無忌

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

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政節,當宜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

耳。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

性行純和,自無懲違;而情實怯懦,緩急不可得力。岑文字性質敦厚,文

章華贍;而持論恆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泊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

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

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每寫忠誠,親附於

聯,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③就在這一年,太宗與待臣論及右衛大將

軍薛萬徽等時說:“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萬徽三人而已,世前,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徽非大勝則大敗。”心對文武大臣才能這

種深刻的瞭解,充分表現了太宗用人的明達

唐太宗不但明於知人,而且善於納諫。他“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

冀聞諫淨,知政教得失”。貞觀初,曾對公卿說:“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

就知過必借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他深以

“隋場帝好自矜誇,護短拒諫”為鑑,鼓勵臣僚“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

規諫”©。因此貞觀時期出現了不少有名的諫臣,如王珠,魏徵,劉洎、褚

遂良等,而魏微尤為突出。例如: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人主何為而

明,何為而暗?”魏徽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③因舉堯、舜之所以明,

在於通達下情:秦二世、隋場帝之所以暗,在於偏信讒佞。太宗聽了很

滿意。貞觀十年,太宗問侍臣:“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左僕射房

玄齡認為,群雄競起,戰勝乃克,攻破乃降。草創為難。魏微卻說:“帝王之起,必承

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與人授,乃不為難。然既得之

後,志趣所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調殘而像務不息,國之哀散,

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魏徵從現實需要出發,強調守成之

雄,識見更為深遠。意思是說帝王的崛起,必定是從衰落的亂世開始。推翻暴虐無道的舊王朝,百姓民眾喜聞樂見擁護支援新政權,四海歸順和服從。順天應人,順承天意和人心。所以並不困難。但是,新王朝的皇帝的繼承者鬆懈怠惰,統治階級貪婪殘暴,驕奢淫逸的本性原形畢露暴露無遺。國家就開始衰落了。所以唐太宗說:“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準

者,當思與公等慎之。”④貞觀十三年,魏微看到唐太宗“近歲頻好奢縱”,

上疏進諫,從十個方面指出太宗初期所為與近年不同。如始則體恤人

民,近測輕用民力:始則親君子疏小人,近則呢小人而疏君子;始則不事

改遊,近則政遊無度;始則謙虛若不足,近則恃功驕矜;始則雖遇災荒而

民不迷怨,近則百姓疲於徭役而生怨心等,③無不切中時弊,深得太宗的

嘉獎。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

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神的我賴在新手村不走了

無線風箏

方知縣探案錄

長風寥落

渺渺的救世之路

UXG丸小

刮痕

小鼠子呀

我陪宿主一起瘋

愛吃瓜的閒人

系統:氪金就無敵

人不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