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離開已經一年多時間,這一年多時間在日本指揮開發金銀礦,成果非常顯著,為華夏錢行的成立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正是因為日本傳回來的訊息十分可喜,府城的商人們才會完全聽從蘇聖平在錢行的各項安排。此次和猴子一起回來的還有令谷英和兩營國民軍,與此同時也有兩營國民軍已經到達離人島,擔負防衛金銀礦和商貿城的職責。

離人島的開發還是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不時有日本當地諸侯派兵前來騷擾。要不是仗著有利地形和兩營國民軍悍勇,而且此時日本四分五裂,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否則金銀礦開發和商貿城的建設就不能那麼順利。儘管不時有訊息傳回來,但此時聽猴子詳細介紹,雖然他說的輕巧,但其間也是兇險不斷。

離人島有金銀礦的訊息洩露出去之後,日本沿海的幾個諸侯先後派人前來一探究竟。看到這邊防護力量似乎並不強大的情況下,有四個諸侯派兵尋釁。從一開始的只派人想要談判,被猴子拒絕之後,就想派人前來武力搶奪。可惜日本的諸侯充其量最多也就只能糾集一兩千人,戰力雖然比海盜強悍,但也比不上國民軍,何況國民軍還有強大的武器“彈弓”。

幾次強攻損失慘重之後,各個諸侯倒也學乖了,想要聯合起來,無奈三千多人還是打不過國民軍兩個營,最終只能正視現實。解決了這個麻煩之後,猴子的任務基本算是完成了,剩下的事情只要交給留守的人,自然也就返回泉州。

總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衝突,日本那些諸侯也是認命了,反正國民軍也不去侵佔他們的地盤,只能裝聾作啞當作不知道。兩方不斷衝突的情況下,生意上倒是沒有收到絲毫影響,葉華雄仍舊和各個諸侯把生意做的火熱。當然他也沒完全閒著,充分發揮了自已的影響力,遊說各個諸侯不要參與和國民軍的衝突。

長時間不見,除了鐵錘還在寶島,朱強、蟲子都來給猴子接風洗塵,只是考慮到猴子和家人長時間未見,就沒多喝酒,說過話後早早的就散了。猴子卻對弟兄幾個的意圖嗤之以鼻,說是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已在那邊過的是何種逍遙日子,一句那地方不止金銀多,女人更多,還溫順的很。惹得三人既是羨慕,又是鄙視。

猴子的事情相對比較簡單,結果也沒出意料,除了友人迴歸的欣喜之外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倒是另外一則訊息,讓蘇聖平驚喜不已,元朝皇帝終於在這個春天死去了。

慘白的太陽終於慢慢轉紅落下,元朝皇宮裡星星點點的燈籠紛紛點亮,無數人影在各處尚未點亮的燈籠前悄無聲息地遊動著。慢慢地,皇宮各處殿宇的屋簷下次第紅了起來。但天卻依然是無邊的黑,這就使得那一座座點了燈籠的巨大的殿宇簷頂像漂浮在下紅上黑的半空中。

入主中原三十年,元朝皇室也漸漸體會到亭臺樓閣殿宇的好處,除了舉行盛大的行獵節、跑馬節等傳統節日之外,皇帝本人都已習慣了居住在皇宮裡,就如大多數貴族業已習慣了吃白米飯一樣。站在空曠的宮殿前的廊道里,剛剛成為元朝新大汗的忽裡溫看著眼前的一切,不時想起這三個月以來的種種。

今年的天有些怪,自從臘月開始老天就沒下過雪,加上老皇帝的身體,導致大都的氣氛異常古怪。市井之間不時有各種傳聞在流傳、發酵,其中最為流行的就有兩種,一種是大汗即將回歸長生天的懷抱,另一種則是國師推行的代金券之策引得上天警示。

前一種傳言屬實,後一種傳言則明顯是有人故意引導。代金券之策實行以來,朝廷的收入明顯上升,貴族的利益也沒有明顯受到損失,老百姓本來就沒有什麼餘錢,反倒是這種簡便易於攜帶的代金券讓他們體會到了不少好處。

國師在朝廷的地位過於超然,大汗又處於彌留之際,導致國師成為影響朝廷政局走向的關鍵,這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國師的一個身份,怯薛軍和貴衛赤是大汗直接統領,駐紮在大都,也是朝廷最為精銳的部隊,而國師則是這兩支軍隊的軍師。

如果大汗身體康健,國師當然無法施加太多影響,可如今大汗已經無法準確下達命令,那麼國師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何況整個朝廷都知道國師的智慧無與倫比。因此,也呼溫的一舉一動也就成為了各方關注的重點。

由於元朝沒有形成如中原王朝那樣的嫡長傳承製度,所以一旦大汗去世,理論上他的叔伯弟兄和兒子都能繼承汗位,但事實上誰都知道依目前的情勢,大汗執掌老家北海汗國的兄長、西域汗國的族叔和東邊哈黑汗國的親叔叔都不可能爭奪中原汗國這個位置,最終爭奪代表整個元帝國大汗的中原汗國汗位的依然只有大汗的幾個兒子,其中最有可能的還是長期待在大都的大皇子、南線主官二皇子忽裡溫、西線主官三皇子、東線主官五皇子,其中又以大皇子最有希望,畢竟近水樓臺,其次就是忽裡溫。

元朝這種大勢誰都看得明白,大皇子和三皇子的關係最為親密,隱約有盟友的架勢,朝中支援的勢力也是最多,而忽裡溫和五皇子則是各自為戰。自從得知大汗即將回歸長生天的懷抱,過年後大皇子就沒有離開過大都一步,三皇子的軍隊過年後也有所調動,倒是忽裡溫和五皇子手中的軍隊毫無動作。

不巧的是,大汗陷入昏迷過於突然,並沒有指定由誰接任他的位置,因此元人從草原裡那種環境下帶來的骨子裡的殘暴因子決定了汗位的最終歸屬必然是要依靠武力解決,就如以前草原混亂時候的樣子,誰的拳頭大、人多,誰就是老大。

忽裡溫和五皇子的無動於衷似乎意味著他們放棄了汗位的爭奪,但事實是如此嘛?五皇子是不是這樣想不得而知,但從實力上來看或許確實如此,但忽裡溫可不是這麼想。多年前蘇聖平那一番話顯然被他聽進心裡了,如果說以往想要爭奪汗位只是心中的慾望,現在想要爭奪汗位則是更多了一點承擔責任的意味。

也呼溫能成為元朝國師,其見識自然非凡,儘管沒有蘇聖平那樣超越時空的見識,但所思所想相差亦是不遠。聽了忽裡溫轉述蘇聖平的有關論述,又看了《國家和民族的起源》等文章之後,就更加堅定了自已的想法。他之所以從一開始就看好並暗中支援忽裡溫,原因也正是如此,就是大皇子一味的堅決反對漢學,而忽裡溫不僅從小就和他關係前後,關鍵是忽裡溫對漢學十分在意,後來更是對民族傳統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日後想要推行元人漢化,選擇誰就簡單了。

國師對忽裡溫的支援和幫助一切都隱在暗中,不僅忽裡溫不清楚詳情,就連大皇子等人也毫不知情。正因為如此,儘管隱約之間感覺到國師不支援自已,大皇子還是因為朝中大多數人看好自已所以並不驚慌。

對於國師的支援,忽裡溫自已並沒有得到準確的答覆,可既然想要爭奪汗位,值此關鍵時刻當然想要有所準備。可當正月裡從大都回濟南後想要和三皇子一樣調動軍隊時,國師未卜先知似的派來了信使,帶給他一句話:按兵不動,隨時做好回大都的準備。

忽裡溫也知道朝中的局勢,如果單純依靠自已的力量,仗著南線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武力,可以奮力一搏,但是想要打敗自已的大哥,非要經歷一場血戰不可,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成功,為此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而如果國師真心支援自已,那局面就不一樣了,畢竟那是朝廷當中誰也不敢小視的國師。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論是自已還是整個朝廷要付出的代價就小的多。

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忽裡溫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國師。至於國師在大都會有什麼行動,忽裡溫卻不得而知。不論國師是為了防止訊息洩露還是為了麻痺大皇子,除了讓人帶那句話之外,再也沒有聯絡過他。但忽裡溫還是一直想著如何能夠配合國師的行動,後來發現自已在大都那邊的支持者也不能給他有用的訊息,最終決定既然不能調動軍隊北上,乾脆將軍隊往西線壓。如果國師在大都有辦法的話,剩下要提防的就是三皇子的軍隊,不能讓他的軍隊就此東來,否則還是會帶來很多麻煩。

局勢就是這樣一直髮展下去,大都平靜的朝局下面暗流湧動,誰也不知道大汗什麼時候會迴歸長生天的懷抱,也不知道汗位的最終歸屬於何人。

大都暗流裡面最為關鍵的兩個人正是大皇子和國師,平日裡和沒事人一樣,一個是日夜守護在大汗身邊,一個卻是窩在自已府上,似乎都在等著最終的結果。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靠系統登高位

悲鳴詠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