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看看當時的物價水平,就更可知一塊錢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鄭州,精粉兩毛六一斤,標粉一毛七一斤,精米兩毛錢一斤,小米一毛錢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豬肉一斤八毛四。而在

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這些價格,就是當時全國物價的縮影。

以這物價水平看,手裡拿著一塊錢逛一圈,理論上真能豪氣買買買。“六十年代東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輕朋友們憧憬。但問題是,這一塊錢,當時真這麼好拿?

同樣說一塊錢的購買力,還得看看當時的工資。

以《中國統計年鑑》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閒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這個收入水平,即使對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價,也真是不富裕。特別是在當時的農村,一塊錢,更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錢。

而且,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也並非所有的物品都

“便宜”。比如雞蛋,1961年鄭州的雞蛋價格,就是一塊一毛八一斤。比比今天確實“便宜”,但放在當時,李振恃哥倆一個星期的菜錢,還買不來一斤雞蛋。那時雞蛋的金貴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曉聲在其反映六十年代東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輪》裡,城裡趕車老頭的嘆息:“我都忘了雞蛋是圓的還是方的了”。

那個時代,就算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個雞蛋,都算是絕對幸福的時刻。

工業品的價格,那時更是不菲,典型腳踏車。像

“永久”“鳳凰”“飛鴿”等名牌腳踏車,價格長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當於“國企職工”三個月工資。婚禮上如果能有幾輛腳踏車(大多是借)來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車的感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六十年代小夥子們騎著腳踏車在北京城飛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錢人家的“專。

至於當時與腳踏車並稱為“三大件”的手錶與縫紉機,那自然也是價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鋼手錶,每隻零售價格70元。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價120元。1963年一臺鬥臥式縫紉機的零售價格,高達140元。每一樣放當時,都讓人有“工資不夠花”之感。誰家結婚時能把“三大件”全湊齊?那就是標準的土豪。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這是怎樣的世界

白筠卿

長九

鯨G

戀綜系統裡的炮灰女配要逆天改命

戒奶茶真難

葉羅麗精靈夢之有終

落梅卻了

春風十里galaxy

jianhzbsu

妖尾做副本,全球玩家都崩潰了!

FAIRY一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