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前言:史學界對於先秦的姓氏制度與由來是有些爭議的,尤其是始皇本人,所以文中的嬴政不會表示自已的姓氏。

新的一天,幸運兒朱棣剛下了朝,眼前就突兀的出現了選擇觀看影片的提示,他劃了幾下,見這些影片也沒有辦法看出這些到底是在講什麼的,無奈的隨意一指。

下一秒,天幕開啟,清脆的女聲提出了一個問題。

【朋友們,提一個問題,秦始皇叫什麼?】

被問懵住的朱棣:“???”

別人選的不是醫術就是工匠,結果到他這裡就是秦始皇叫什麼?

秦朝

嬴政:“……”

朕叫什麼了?朕叫不叫的你還知道了?

【始皇帝,嬴姓,趙氏,名政。

也就是說按照咱們姓名的叫法,秦始皇被叫做嬴政,按照當時“男子稱氏不稱姓”說法,他應該被稱作趙政。

但是關於先秦姓氏制度的史料比較稀少,所以學界對先秦時代的姓氏制度也一直爭論不休,關於嬴政姓名的叫法也存在著。

所以為什麼先秦時期的稱呼如此奇怪?姓、氏、名、字四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才變成了如今這樣用姓名相稱的呢?

咱們今天就一起探尋一下吧!

不過說在前面哦,因為先秦文獻稀少的關係,姓氏制度是頗有爭議的,包括史記中的記載也有些矛盾,所以咱們這一期是利用現有資料的淺談,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嬴政:“……”原來是姓氏啊……

不過……文獻稀少?哼!項羽!那個項羽居然還是沒有被抓到!真是可惡!

至於形式制度的落寞,其實大秦時期的姓與氏就已經沒有早些年那樣重要了,後世人搞不清楚這些,其實也沒什麼的。

【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說文解字》中記載“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

在母系社會中,因為男女之間沒有固定的配偶關係,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親是他們唯一可以確認的親屬。

所以那時候的先民皆隨母姓,以此來表明兩者之間的親緣關係。

換言之,同姓之人往往是同一女性的後代,所以姓最早的作用就是一定程度上區分血緣。】

很多古人是沒聽過這種事的,雖然聽起這些個 “母系氏族”“母姓”覺得有些詫異,但這些新鮮的故事聽起來是真……

但是那些老頭子們就不是很樂意了,他們對後世的不規矩已經很不滿了,但到底是他們管不到的地方,只當是眼不見為淨了。

可是前朝……母系社會?這怎麼可能?這還讓他怎麼說“自古以來”這種話呢?

“天幕莫不是在騙人?”

“咱們聽都沒聽過的事,後人怎麼可能知道?”

“還知其母不知其父?怎會有這麼離譜的事?”

“就是就是!”

【可能也正是因為“姓”最早產生於母系社會,所以上古時期的大姓,比如姬、姜、姚、媯、嬴等都有女字的偏旁部首。¹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上古時期的姓氏都是女字旁。

有些姓氏與動物、植物和自然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絡,學者們大多認為這是由圖騰進化為姓氏的。

等到了父系社會,“姓”的數量開始增加,隨著人口的增長,原有領地的人口開始變多,資源供給也漸漸不足起來。

一部分人選擇新的地方發展,因為已經遷居,原本還是同姓的子孫就也變成了不同的支系。

為了區別彼此,大家開始以氏相稱,這就是所謂的“氏由姓來”。

用北宋史學家劉述在《通鑑外紀》中的觀點,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各個時空的百姓都覺得新奇,尤其是氏這種東西,壓根也不是庶民可以有的,現在津津有味的聽著天幕講解,還時不時拉著身邊的讀書人給自已講解一番。

一個大娘聽不懂那些晦澀的話,趕緊問身邊的讀書人:“陳書生,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一個人的姓代表的是他們家祖先的出處,而他的氏是為了和不同支系做一個區別。”

“哦哦,原來是這樣啊!”大娘點點頭,又將注意力放進了天幕中。

哎呀!自從有了天幕,她也懂了不少的知識,她竟然也成了有文化的人了!

【隨著人口增加,生產力水平提升,階級差異也應運而生,“賜之土以建國,命之氏而立宗”,這種做法昭示於夏,盛行於周。

《左傳·隱公八年》寫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西周初年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同姓四十國如:管、霍、毛、魯、衛……還有異姓三十一國,如:姜姓衍生出的呂、申、向、許,嬴姓衍生出的江、黃,媯姓衍生出的陳……

這些諸侯都以封國名為氏做小宗,然後尊周天子為大宗。】

“呀,我就姓呂,我祖上也是大姓呢!”

“還有我還有我!我竟然和秦始皇同姓!這豈不是說我和始皇帝也是親戚?”

“哎呀,真是神奇,我這樣卑微的人,竟然也能和那些大人物扯上關係!”

【當然了,在宗法制度下,各小宗也是會再向下分封的。

諸侯國向下分封時,這些“氏”的由來也有很多途徑。

可以用封邑或者駐地為氏,比如東郭、西門、丘、谷、夏侯……

可以用官名為氏,比如司徒、司空、司馬、尹、左、史、司……

可以用職業為氏,比如陶、藥、工……

還可以用爵號為氏,比如王、馬、顧、侯、王孫、公孫……

類似這樣的獲得氏的方法還有很多,宋代的鄭樵在《通志》中記載了二十幾種方法呢。

但是這些方法和當時的庶民沒什麼關係,因為在那個時代,“賤者無氏”。

當時的社會需要用氏來 “明貴賤”,給一個人從出生起就打上身份的烙印,貴族生貴族,庶民生庶民。】

“難道不是這樣嗎?”

“怎麼可能?聽說咱們皇爺以前是要飯的!”

“咱們爺爺那可是老天的兒子,肯定和咱們是不一樣的吧……”

明朝

“狗屁!”朱元璋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雖然他搞了認親,但是他自已心中當然是不把認來的祖宗當一回事的,他老爹老孃可不是什麼大貴族,但他們就是生出了自已這樣出息的兒子!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願家成安

JANE小簡

進化的癌細胞

俞籽醬

葉羅麗之精彩的人生不需要彩排

一隻平凡的筆

洪荒地道之主

沒有什麼比自由好

我從異鄉歸來

晉秦客

大天蓬

李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