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姓氏成為了古代社會等級秩序的外在表現形式,那麼又從何時起,咱們開始以姓名相稱了呢?

在宗法制度下,西周宗室依靠血緣傳承和姻親連線,構成了一套“姓與氏”的關係網。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子勢微,諸侯奮起,社會變革不斷髮生,分封制、宗法制受到破壞,原本靠著血緣姻親構築的貴族網路漸漸失效了。

於諸侯而言,而原本的大宗成了吉祥物,原本的小宗也卻一躍成為大宗奈何不得的龐然大物。

於普通貴族而言,在諸侯國變法圖強時,庶民與貴族之間的堅實壁壘就已經開始鬆動,用姓氏來明貴賤的做法逐漸失去了意義。】

三國

劉備嘆了一口氣: “周王室強大時,諸侯國自然就是小宗,周王室弱小時,諸侯國就也想做大宗了。”

這與現在的大漢也沒什麼區別了……

三國作為史圈頂流,眾人的音點不少,在發現可以買天幕中的那些東西之後,大家的目光都放到了史書上,給姜瀾溪貢獻了不少佣金。

史書到手後,重勢力集體萎了,打生打死這麼多年,結果卻便宜給了司馬家,更可氣的是,司馬家得了天下居然不好好對待,搞出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的慘劇。

氣的曹操把司馬懿全家下了大獄,等候處置呢。

【所以戰國之後姓氏之別就已經開始混亂起來,秦朝統一後廢止分封制,這對宗法制、姓氏制度也是非常大的衝擊了。

學者們也大多認為經過了秦末的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等社會大動亂,因為種種原因,有人“以姓為姓”,有人“以氏為姓”。

自此姓氏逐漸合二為一,這也不再是一項“特權”,而是華夏大地上生活之人理當享有的權利。】

宋朝

趙匡胤:“姓氏制度與宗法制、分封制相關,始皇帝廢分封后,原本就有些落寞的姓氏制度只會更受打擊。”

趙普:“秦末時期,各勢力起兵,混亂的姓氏也讓人難以介紹身份,姓氏合一乃是大勢所趨。”

【正由於漢代人的姓氏概念已經模糊,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會有姓氏不分的現象出現。

他籠統地稱某人“姓某氏”,而不說他是“某姓某氏”,比如說孔子“字仲尼,姓孔氏”,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姓劉氏”。

在夏、殷、秦三篇本紀末尾,都說了“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接著卻列舉了一連串分封出來的氏名,這給後人理解先秦的姓氏增加很多的困難。

所以顧炎武評價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漢朝

劉徹:“……去叫人,整理一些典籍給太史令送去!”

司馬談:“多謝陛下,臣定會讓小兒多多學習的!”

司馬遷:“啊……這……”對不起!我的錯!行了吧!

【而在這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始皇大大本人了,目前他的稱呼基本有趙政、秦政、嬴政三種。

趙政的由來是史記的“姓趙氏”,這個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秦氏與趙氏源出於嬴姓同一祖先,而趙氏發跡以後,秦氏要利用趙氏的榮譽來抬高自身的地位,所以也自稱為趙氏;另一種說始皇大大“生於趙,故曰趙政”。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稱即位之前的秦王政為“趙政”是可以的,但是即位後的秦王政和一統天下的始皇帝再稱“趙政”就不合適了,畢竟氏是用來 “明貴賤”的。】

唐朝

房玄齡也說起了這事,“惡來其後為秦,他的弟弟季勝其後為趙,季勝的孫子曾為周王朝立大功,所以贏姓家族的其他支系都以此為榮,並冒用趙氏、趙城來自我標榜,所以秦王室先祖曾經肯定是稱過趙氏的。”

長孫無忌:“嬴姓的這一支因為養殖馬匹有功,有了單獨的封地秦邑,開始稱為秦氏,這樣又怎會再以趙為氏呢?”

孔穎達也說道:“《史記》中,也有“秦贏”、“秦侯”、“秦仲”這樣的說法。”

房玄齡點頭道:“若說始皇帝的遠祖雖然稱過“趙氏”,但近祖怎麼也不應該是 “趙氏”了。”

清朝

梁玉繩聽著天幕,也很是贊同:“哪裡有秦國的君主卻以趙國為氏的理由?”

【《史記》中沒有出現秦政這個稱呼,但是其他的國君卻有類似的稱呼,如《夏本紀》稱桀為“夏桀”,《周本紀》稱紂為“商紂”、“殷紂”。

《左傳》踐土之盟的載書中稱晉文公為“晉重”、魯僖公為“魯申”、衛成公為“衛武”、蔡莊公為“蔡甲午”、鄭文公為“鄭捷”、齊昭公為“齊潘”、宋成公為“宋王臣”……

如果秦王政能穿越過去參與這個會盟,那肯定要以這個格式稱為“秦政”了,這也與鄭樵的“天子諸侯建國,故以國為氏”的說法相符。

而我們目前常規叫法的“嬴政”,其實是混淆了姓、氏概念後的叫法,不過這個叫法傳播得太久,太過深入人心了,所以也無所謂正誤了。】

漢朝

鄧綏倒是想起了一事,“我記得史記之中還有呂政的記載?”

底下的臣子有些不好意思,說道:“班大人曾議論過始皇帝的出身,後面……”

班固曾再一次私下說過秦始皇的小話,後面有人將班固的議論收入《史記》,秦畢竟是前朝,為了政治正確一下,大家就默契的忽略掉了,稱始皇為“呂政”,意思說他不是子楚的兒子,而是呂不韋的後代。

鄧綏無語的擺了擺手,這些大臣……

【說完了姓氏,咱們也來嘮嘮名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名,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在他看來,“名”最早的作用可能是在照明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於漆黑的夜晚自報家門。

遠古時期的人們起名基本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在先秦時期,名大多隻有一個字的,比如蒙恬、蒙毅、韓非,李斯……

這也影響到了後面的漢代,劉盈、劉恆、劉徹、衛青……】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王爺在上,王妃輕點撩!

米蘭的星雲

無一生還,

涑汜

以滄劍問天

步步為牢

我在逃生遊戲裡裝柔弱

司膩

驚!將軍寵我竟是別有用心

若水無魚

野球少年

迎風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