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9月,兩名普普通通的鄉下孩子,來自於普普通通的貧弱國家,走上一條看似普普通通的尋常道路,卻突然被人拉高到雲裡霧裡的地方,由一方大國的著名城鎮和屈指可數的世界都市輕而易舉地過度到另一方大國的著名大都會,且是相伴堆積如山的繁華與談吐高雅的人物,怎能不助力他們迅速地脫離地面……

同時,漢堡市政廳廣場,坐著兩個看似奇裝異服的異輩男子。老頭花裡胡哨,漢子性情乖張。若是換個正經地方,倆人定會被人恰如其分地指指點點,可在這裡卻被人恰到好處地“粗心”忽視,絲毫沒有畫蛇添足的味道。在此時此地,講話也可不用考慮周圍,任你胡侃驢唇不對馬嘴的迥異觀點。倆人,實打實地坐在臺階上,從外到內根本沒有云遮霧罩……

“穿越到中世紀某寺院嗎?俺看有四種思維方式:一,時間鎖定,任你可勁兒翻閱空間頁碼。二,空間鎖定,任你尥蹶子往復正負時間線。三,時間與空間一個體系維度:長、寬、高、正負夾零點時間。那就看你迷糊不迷糊了,天旋地轉的。四,根本就沒有時間,幹嘛多此一舉,只是物像的輪轂設定而已,心不動則幡也不動……”性情乖張的漢子唾沫星子橫飛。

“問題是有心嗎?即使有心,那心先還是物先?若物先那幡還管你心動不動?”穿著花裡胡哨的老頭學著管鮑叔不以為言。

蘇俄來的樂隊規模很龐大,還帶來了大型唱詩班。樂器配備也超常規,軍號與定音鼓都是原來的四、五倍配置。甚至還從彼得保羅要塞裡運來了那時期的大鐘與大炮,它們是最接近於1812年俄法戰爭時的聲響器具了。這些,絕對具有心旌搖曳震盪不止的烘托效果,叫所有的觀眾們和柴可夫斯基、及他的恢宏作品一起,共鳴出優質的信仰和堅韌反擊的不屈意志。

看啊!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來了!軍號嘹亮!大炮轟鳴!戰刀飛劈!排槍攻擊。整個俄羅斯西部大地在法軍的鐵蹄下像霜打的野草一樣瑟瑟發抖。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進入到中段之後,祥和、安樂、和睦、和諧的氛圍徹底消失。緊迫感熙熙攘攘,對峙及嘈雜紛至沓來,極度興奮與極度衰微各歸其所。號角於高於低,旌旗似揚似棄,庫圖佐夫元帥帶領俄羅斯軍民矗立鐵壁銅牆!

老柴的1812序曲裡,頓音處在不安、急躁、焦慮之時。渾濁的、嘈雜的、間斷性的聲音呼扇呼扇來襲——彷彿兇悍的獵騎兵與狂傲的驃騎兵們陷入超炫的死纏爛打,乃至機動遊弋的龍騎兵和獨樹一幟的胸甲騎兵和槍騎兵,以及未來可期的擲彈兵……皆為直面廝殺!長槍陣列的擠碎,騎槍騎牆的倒塌,火繩嫋嫋、交火砰砰、頓起雞血互搏之刺刀見紅!

老柴的音樂戰爭漸漸進入末尾。感受到了:馬賽曲的旋律線,隨著法國軍號的頹廢,正一步一趨步步顫顫地下滑與跑音;而天佑沙皇的調子隨著俄國軍號的嘹亮,一步一震步步高昂地引領炮聲、鐘聲及大鼓聲,衝向歡歌慶典!

一部感人的愛國主義大作!一部恢宏的“人民性的音樂”!

緊接著,《馬賽曲》轟然起立!觀眾裡的俄人與俄粉們不情願地噓著哆哆嗦嗦的口哨,頓然式微,轉而銷聲匿跡……看啊!唱響在斯特拉斯堡,出征在馬賽港,榮譽在巴黎的法蘭西軍團在前進、前進!祖國的子民們醒來吧,光榮的日子到來了!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鬥!瑪拉紹~瑪拉紹~敵人的鮮血,將澆灌我們的田野!昂揚巨力,爆撼大地。我們看到了,看到了,那排山倒海的騎兵鐵流,尖角如矛,彎刀成林,頂著百多門滑膛炮實心彈、跳彈、榴彈和霰彈的兇猛攻擊,衝向敵人的數十個四方戰陣。敵人第一排舉著近兩米長的滑膛燧發步槍聚在一起,像一根根長杆指向馬腿(瞄低才能跳向胸部),第二排第三排等待換槍,第四排第五排等待裝填……一陣白霧瀰漫,衝鋒馬隊倒下一片飛馳的重騎兵,前僕而後繼,龍騎兵短槍隊衝上來了,驃騎兵飛刀隊衝上來了,開火開火!甩刀甩刀!缺口開啟,輕騎兵營隊大群湧入,道道閃電上下狂舞,劃掉敵兵頭顱且迅捷殺向敵將,敵將茫然起來,敵擊鼓兵慌亂起來,敵擎旗兵擲旗而逃……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鬥!瑪拉紹~瑪拉紹~敵人的鮮血,將澆灌我們的田野!至此,1812序曲裡的大炮和大鐘徹底啞了,而裡面的馬賽曲卻轟然暴漲,俄羅斯的悠揚調子——“上帝拯救沙皇”被馬賽曲徹底蓋帽,巴黎的馬賽之歌戰勝了柴可夫斯基!

“不對吧?我下船時剛好問過二副,他說拿破崙帝國時期的國歌是《出征曲》。她咋出現在1812年了還很隆重呢?”金圓似乎才明白一點前面的兩個曲子,不合時宜地後反勁兒說道。沒成想周圍立馬站起七八個法人或法粉瞋目切齒一齊說“哪來的傻叉”,接又聳立七八個大鵝或鵝粉拍手稱快一致道“人家說的是實際”。

之後就是壓軸的“德意志之歌”了。歌詞是一位大學老師在一個小島上寫的三段詩歌,曲子是作曲家海頓的作品:“某某伯爵四重奏”之第三首樂曲“皇帝四重奏”之第二樂章的主題。本來是如歌慢板,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組合而成的最理想、最融洽、最經典的室內樂形式,精緻抒情,家庭沙龍,貴族雅士的自娛自樂。沒想到卻如此優美昂揚、蕩氣迴腸般地營造出了交響樂一樣的龐大氣勢和市政廳廣場承之所喧譁的宏大場面。真的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最深刻最細緻的器樂體裁和音樂形式啊。

“工兵上尉”為之“驚歎”,“上帝拯救沙皇”為之“阿諛”,在場的絕大多數德國青年,俊朗的小夥和漂亮的姑娘,皆都高抬右臂45度,手指併攏向前,“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為之“三呼萬歲”“命與天齊”……而市政廳廣場西北側阿爾斯特河邊,有塊被人忘卻的瘦骨嶙峋的“一戰紀念碑”,卻在默默哭泣。碑文寫著:“1914年至1918年,這座城市的四萬名兒子為你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這首歌曲的另一個名字叫“德意志高於一切”。歌詞依然是那位大學老師在一個小島上寫的三段詩歌。

不過,魏瑪共和國用了全部三段,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時期刪去了第三段,而後來的聯邦德國時期只剩下被刪除的第三段了,一直到兩德統一,仍然是“第三段國歌”。

錢南默默說,這座美麗的有著75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大都市,10年後將承受180多次空襲……

嗨,愷撒。你來說一下:德意志民族那麼喜歡讀書,誕生了那麼多的哲學家,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戰爭狂熱分子……超越理性一毫米就是瘋狂嗎?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圈的頂流夫婦

甜橙櫻桃

一覺醒來後,變成端淑女娘!

Y七點

四元解夢雜貨鋪

素素紫

小狼狗老公養成計劃

心情大好的天晴宇

病秧子想要活下去

倉鼠夢小澤

當光降臨

琳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