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品第七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童子出家:沒有染過男女生活的人,稱為「童子」。童男童女都叫童子;按照大乘佛法來講,半路出家之人真正斷除了男女慾望之念,也叫「童子」。諸根通利:就是「六根互用」,這是一種神通法力,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破除煩惱習氣以後,這種功用自然現前,叫「六根通利」。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求圓滿成佛。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這些人已經成就了小乘果位,現在應該回小向大。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這是求佛印證:你是過來人,我們現在已經明白「如來藏」,我們心裡怎麼想的你知道。也就是告訴佛,現在講大法的機緣已經成熟。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凡是障礙別人出家的,果報在地獄。這些轉輪聖王是不是老老實實的?「八萬億人」,你們一走不就空了嗎?我這個國王不是當草頭王吶?他不會這樣的,他不敢不允許的。出家人好不容易修來的福報,你怎麼能障礙他呀?

將來龍華三會,第一批大部分都是出家人,不管曾經是真比丘假比丘。所以不可以輕慢出家人。他造業,自作自受;你輕慢他,你更加要受報,他就是未來佛。而且他成佛是指日可待,但是也不要就錯用了心,五十六億七千萬億年之苦可不好受啊!三惡道的苦你一天都不能受,不能受也得受。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你看《法華經》多難講啊!請法以後,還要等二萬劫。還不是因為機緣沒有成熟?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呀!這一生錯過了,來生能不能碰到《法華經》都是未知數。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在護念。

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這是大通智勝佛時代傳《法華經》的氣氛。「十六沙彌」一馬當先,皆能受持信解。這就是大根機之人,隨後這「十六沙彌」先後於十方成佛。在聲聞眾中呢,「亦有信解」。亦有信解,就顯得很沒有力量,是不是?其中有人信解,並不是一個沒有。「其餘眾生,千萬億種」:包括轉輪聖王眾中八萬人都在其內,大部分皆生懷疑。說明就是肉身佛在世,對於《法華經》產生懷疑的,大有人在。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的,兩萬弟子裡(其中大比丘一萬二千,學無學二千,比丘尼六千)退席的就有五千,所以能信解受持《法華經》,非大根機者不可。我們要非常珍惜自已的根機。你今天能坐下來,與過去世的善根和福報有重要的關係,更主要的是今生今世你遇到了增上緣。你能不能把持住當下?這是關鍵。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一個大劫少說幾十億,多說百億、千億、萬億年。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這很有意思。大通智勝佛把《法華經》圓滿講解以後,即入定。「入靜室」幹什麼?是不是在那兒養老啊?在他入定八萬四千年,而十六沙彌就在這期間繼承如來家業,弘揚《妙法蓮華經》,他在冥中加持菩薩說法。師父在這裡講經,釋迦牟尼佛在不在定中加持啊?佛佛道同。講「入靜室」也好,講涅槃也好,名相概念不一樣,實際上是不是一個道理呀?佛已證金身法身,哪有什麼「入定」,還有什麼「涅槃」,都是做樣子而已。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十六沙彌各自度化了「六百萬億」,這是大數字;後面還有「那由他」,這麼多眾生;第三個大數字,「恆河沙」,想一想。示教利喜:「示教」就是「開示悟入」,「利喜」就是令成就,「喜」是法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令」是使得,「發」就是成就,成就無上菩提之心不退轉。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從三昧起:就是出定,這無非是來給十六沙彌授記。大通智勝佛讚歎「十六沙彌」的功德,在八萬四千劫中廣演《妙法蓮華經》。

智慧明瞭:對「如來藏」的道理通達明瞭,這已經是證道位。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觀照為對「一心三藏」法理法義明瞭通達,對十法界一切的萬法道交感應。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雖然佛在這裡是叫親近人,實際上是依法。如果他不講《法華經》,佛叫你親近他幹什麼?

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這個法在第十品講得更為透徹明白。親近人是為了受持法;受持了這個法,就「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因為這個法就是「如來之慧」——我們這個心明白什麼,你當下就是什麼。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常」與「樂說」都是形容十六沙彌講《法華經》圓融、圓滿、無礙。時時事事處處,皆能以「法華三昧」把一切的法圓融起來。嬉笑怒罵,拳打腳踢,皆是正法。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左右逢源。好好觀照一下。只有在實踐中你才能刻骨銘心地體會到。你一開口,裡面的意識思維就飛快地運轉,到最後靈感爆發,人家有問,你能必答。同修之間互相討論,跟家人之間互相溝通,不要忘記你的本行就是弘揚《妙法蓮華經》。佛講了,你能讚歎一句《法華經》,則為供養一切佛。你是對整個虛空宣揚宇宙人生的真理。

要信佛所講之法,只要你把這個「如來藏」道理弘揚出去,人家一定能相信;即使誹謗佛法的人他都能相信,因為這是真理。這已經被我們在幾年來弘揚這個法門的過程中鐵的事實所印證。這與佛在這裡講的是不是對上號了?只要能信持《法華經》,「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這是講十六王子學生的功德。「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每一個王子都有這麼多學生。那麼這些學生因為聽經聞法得到什麼功德呢?生生世世都能跟十六沙彌在一起。我們現在讀《妙法蓮華經》,是不是和釋迦牟尼佛在一起呀?「從其聞法,悉皆信解」:只要明白《法華經》的道理,你就是見佛,見佛就是明心見性。

佛在前面對舍利弗講,只要能信受舍利弗所講的《法華經》,他就見到了佛。需要不需要肉身佛在場?聽懂了《法華經》是不是見佛啊?是不是見菩薩見比丘?可是現在有人認為見到天上那個佛示現瑞相了,或者在定中看到佛了,叫「見佛」。這個並不叫「見佛」。叫不叫明心見性吶?都不叫。

「見佛」在《楞嚴經》叫「見不見之見」,這叫「真見」;你不能「見不見之見」,那你能見一切的東西都是「妄見」,不要當真。你不懂得一加一等於八是對的,那麼你講一加一就是等於二對不對呀?不對。你如果懂得一加一等於八是對的,一加一等於二十萬也是對的,那麼你講一加一等於二對不對呀?就對了。對與不對都是我們心裡的自性功德顯現。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沒有哪幾個不是哪幾個,都是一個念在自在地變化。

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以此因緣」,就是大通智勝佛時代與十六王子結緣的這些弟子;「四萬億」,每一尊佛住世的時間相隔就算它五十億年好了,你就知道我們在過去世中已經修行了多少生生世世吶!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十六沙彌都已經成佛了。

先看東方佛,阿閦:譯為「不動佛」,是藥師佛;歡喜國:藥師琉璃光世界。二名須彌頂:「須彌山」是表佛的法身。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師子」,作兩種解釋:一者,獅子為百獸之王,佛為人中人、天中天,以此作為一個代號;二者,把「師」和「子」分開解——師,世出世間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老師;「子」在古漢語裡,一般地是對有權威、有地位、有學問、有威德、有成就這樣的人的尊稱。所以「師」和「子」合起來作為佛的一個別號。「師子音」是表佛說法的威力。獅子入林,百獸震恐,是表佛以音聲降伏群魔,度化眾生的這種威力。「師子相」是比喻以佛的氣質來攝受教化眾生。「音」是言教,「相」是身教。

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這兩個名相也是表法。「虛空」,這是比喻真空;「住」,是表妙有;「虛空住」,是真空妙有。「虛空」就是「阿」,「住」就是「彌陀」,「虛空住」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常滅」,用《楞嚴經》解釋,「常」就是「即一切法」,「滅」就是「離一切相」。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在這裡是表「自在無礙」,表諸法之王一統天下,這是比喻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的尊貴自在。「梵」,是表清淨,佛斷兩種生死、破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得大清淨、大自在。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這個「阿彌陀」不再重複解釋。「度一切世間苦惱」:世間包括世間和出世間;「一切」,表無量萬法;「度」,表成就。自已跟一切的萬法圓融、圓通為一個本體,叫作「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多摩羅跋」,譯作藿香,表消除一切的煩惱習氣;「栴檀香」,表菩提,透過「多摩羅跋」轉煩惱而成菩提;「神通」,是表法力。「須彌相」的解釋,同「須彌頂」。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雲」,是表慈悲心,雲有無量的智慧,因此而得自在;「自在」和「自在王」同解。「自在」就是「王」,「王」即是「自在」。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壞」,解釋為「破」,破一切世間怖畏而成「我獨無所畏」。佛證金身法身,證萬法同體,沒有對待。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以前的種種辦法都是方便引導,而佛在冥中加持一直都是以「一心三藏」這個念在觀察時機,等待時機。以前學了那麼多聲聞法,經過「一心三藏」一引導,當下明瞭。怎麼明瞭啊?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之所變現。

比如說一個殺人犯,開始學小乘法的時候是不是提心吊膽?我這麼大的罪過,什麼時候能夠將功贖罪呀?當明白「如來藏」以後,思想一下解放了。魔王也是佛啊!原來是這樣啊!他這個心就翻天覆地。明白了「如來藏」道理以後哪一法不是菩薩道啊?在《楞嚴經》倒數第二段講得很清楚啊:十惡不赦之人犯了無量無量的罪過,就要下無間地獄的,就剩下一口氣,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所有罪過一筆勾銷,當下成佛。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前面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是哪些人呢?兩千五百年之前是哪些人?就是我們這些人。注意啊!我講我們現在是「聲聞弟子」,同時我們是不是「菩薩弟子」啊?我們現在仍然是「外現是聲聞,內密菩薩行」。我們已經明白了菩薩道,但是現的形相是在聽經聞法,弘揚佛法,以這種方式作為我們的教體,度化眾生。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我滅度以後,有的弟子聽不到《法華經》,也「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是自認為能滅度。這是種妄想,因為你還不懂得什麼是佛。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這個人雖然在打妄想,因為他與佛結下法緣這個功德,「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仍然能夠聽到《妙法蓮華經》。這也是佛強調結法緣的重要性,你自然就有護法神明、諸佛菩薩冥中來安排你,引導你。

不要以為我們就能做得了自已的主啊!這裡都有定數。為什麼天南海北、千里迢迢來聽經;那沒有結法緣、沒有福報的人,即使就在鼻子底下他都不來聽,你以為怎麼樣?冥中都有諸佛菩薩在引導。《法華經》是三世諸佛共同守護的「秘密之藏」,跑都跑不了。但是,你執著定數的話,這就是外道;還要懂得變數。在某種情況之下定數比變數硬,在某種情況之下變數比定數又要硬,這個是圓融的。變數就是講緣分,就是講菩薩發心,講今世緣;定數是講前世緣、前世因。如果只講定數,那我們要修行幹什麼?反正規定到某年某月某日成佛。所以佛在給某人授記的時候,什麼幾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這都是圓融的數字。定數就是說你一定會成佛,指日可待;變數還掌握在你自已手裡。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不要打妄想。不讀懂《法華經》你是不可能「滅度」,叫「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斬釘截鐵,就沒有其它的經能叫你成就,翻來覆去強調這個道理。所以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是指至於我講的其它經吶,那都是方便說啊!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這是強調,講解《法華經》要有機緣。第一個前提,自知涅槃時到,佛知道快要涅槃了,再不講就來不及了,不講的話是白來一趟;第二個,眾又清淨,「清淨」是心地柔軟,已經破除了粗重的煩惱習氣。

信解堅固:不帶有挑剔性,沒有逆反心理。了達空法:證得「人我空」、「法我空」。「人我空」是二乘和藏教菩薩的境界,「法我空」是通教和別教菩薩的境界。這個「了達空法」一般地還是指證道位。前面的「信解堅固」這個條件來講,餘地比較大,不管你清淨不清淨,不管你煩惱習氣重不重,也不管你證道位了達不了達,你這個人能夠相信人、能夠相信正法、心地比較柔軟,是這一類的人。深入禪定:他能夠研究觀照宇宙萬法的來龍去脈,他有追求真理的信心。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菩薩」就是過去世已經成就的弟子來做影響眾;「聲聞眾」就是前面講的這些條件成熟的。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沒有第二個法來教你滅度,只有《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就是一味之法呀!

深著五欲:就是貪著「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檢點一下,你對財產貪不貪?「色」是表一切的物質享受,你對名貴衣服貪不貪?你對名聲執著不執著?你對「食」——民以食為天——挑剔不挑剔?這個「睡」還包括懈怠、懶惰的心態,這是「深著五欲」。為什麼講涅槃法呢?你著於「五欲」呀,將來要受五欲之報。講到涅槃法,用殊勝的「禪定之樂」來取代那個粗敝的「五欲之樂」。因為眾生急功近利呀,你要破除一個東西,你必須先樹立更好的一個東西,這也是對治之法。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從這裡開始就是講「化城喻」。珍寶處:寶所,指「無住大涅槃」,成圓滿之佛。那我們要到這個地方去,講有「五百由旬」長的路。這個「五百由旬」是指從凡夫起修到究竟成佛的這個過程。險難惡道:是表我們要受種種的苦難,要破除無量的煩惱習氣——在《阿彌陀經》說為「十萬億國土」。曠絕無人:是說明修證之程度,連人都沒有,要找吃喝更難。本來就很困難,又沒有人幫助,是難上加難,困難重重。怖畏之處:是加重說明其難度。

若有多眾:這是講修行人。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這個「導師」呢,可以比喻是佛,也可以說為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為菩薩或者祖師大德。「聰慧明達」是圓頓大教的明心見性,見道位、證道位都能講得通。受持《法華經》的菩薩,是「菩薩中的菩薩」,不能等同於藏教、通教、別教菩薩。「善知險道通塞之相」,這裡的「善知」觀照為,圓頓大法「一知一切知」。通教、別教的菩薩即使在修證位能夠排山倒海,騰雲駕霧,飛簷走壁,都不能稱為「善知」。不明白《法華經》《楞嚴經》,修無量法門皆不能成就。「將導眾人」,「將」就是「導」,「導」就是「將」。「欲過此難」,領導大家破除我執,破除煩惱習氣。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難免有些人要生退轉心。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修小法都已經累了,何況聽聞大法啊!「前路猶遠」,前面是大法,他們認為大法比小法要困難無量倍,現在小法都吃不消了。所以聽經聞法作用妙不可言!這是我們救命的法寶!明白了以後要反覆觀照。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曏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特別是明白「如來藏」之後,我們都要對自已生「導師」想:一個人好不容易到了這個道場卻離開,是不是很可惜呀?這個辦法給他想絕了。他不是講二百五十由旬,是三百啊,過半了。就像帶著小孩到姥姥家裡,有五里路,你硬把孩子哄哄哄……哄到前面,哄到三里路了,小孩怕累,累啊!這怎麼辦?如果回家的話是三里路,到姥姥家還有二里路,小孩子肯定是到姥姥家去。意思先把他哄到化城來。佛有智慧呀,而且這「三百由旬」到了以後佛就講:過去講你們是滅度了,是哄你們的,說著玩的。那現在只有橫下來一條心來,只有成佛了。讀《法華經》就能成佛,讀《法華經》一步登天。如果不讀《法華經》,你沒有得到真實涅槃的話,將來還要六道輪迴。比如說我們最後一天搞圓滿,講《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怎麼樣?你陪我聽兩個半小時的經,我再陪你聽兩個月的經,是不是把他哄到這裡?一定用人家能夠接受的心態來跟他調理。

若入是城,快得安隱:他證得了小乘涅槃的時候,他即使不願意成佛,他也不落六道輪迴了,也就解決了當務之急;如果願意成佛呢,就「回小向大」。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到了化城便以為:哦!這下太平無事了!證到阿羅漢了!這下滅度了。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無復疲惓」,這是恢復體力了。阿羅漢脫離了六道輪迴,已經心得自在。曏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告訴你呀!這個化城是我用神通變化出來的,不是久留之地啊!比喻小乘涅槃並不是真實滅度!我法中沒有聲聞弟子啊!「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吶,就是「開示悟入妙法蓮華」,就是讓眾生究竟成佛。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所作未辦」:你們的修行還沒圓滿吶!近於佛慧:五分已經到了三分,已經過半。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們好好地觀照距離真實法理你還差多少路。懂得「所得涅槃」不真實,叫「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不能把佛的方便說當真。

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那只是如來以「方便權智」把唯一佛乘善巧方便,說為什麼小乘、中乘、大乘。其實小、中、大、萬法都是一個念。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迴歸真心本性。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這是以法合喻,把佛要講的真正法理與佛前面打的比方,這二者圓融起來,這叫「開權顯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雨:在這裡作為動詞,就是天人散華。香風吹萎華:吹去已經枯萎的華,再換上新華,比喻天人大眾對佛的供養是一念接著一念,法喜一個接著一個。後面的法喜生起了,前面的法喜是不是過去了?叫「吹萎華」。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佛在破除生相無明,天人大眾期盼;破除之後,究竟圓滿成佛,天人大眾歡欣鼓舞。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不聞佛法則已,一聞佛法,我們就要親近受持,要請法,要皈依。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自已的切身利益。許多修行人明白了《法華經》的重要性,到處奔走呼號,想方設法引導眾生學《法華經》,在各個團體想辦法來組織法會。這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菩薩發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你發了心可能就有資訊來給你了,因為有護法神明。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受請黙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這在《法華經》講得很多,有些是一百個大劫、有些是一千個大劫、有些是無量劫,各個佛土情況不一。由此我們要特別珍惜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國土。我們這個國土雖然困苦、雖然苦難多,但是我們能夠在不到一個大劫的時間裡諸佛紛紛出世,相比較而言,十方世界我們這個佛土福報最大——能夠遇到諸佛出世,這是最大的福報。你即使在地獄裡也勝過天堂!什麼叫福報?什麼叫苦報?這是祖師的教化,關鍵在於你會不會用心。你如果聞不到佛法、或者聞到佛法以後無動於衷,那你是真正的苦上加苦。當我們懂得了這個人根本都沒有生死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難啊?!一個人沒有智慧,根本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好還是壞。

比如三歲的小兒子掉到水裡去了,一般來說全家會嚎啕大哭,他並不知道這個小孩子其實是童子下世,只是與他結三年的緣,就昇天了。有一個人經商,他老子在秤底下玩鬼,兒子怎麼樣說服老子都無濟於事。老子一死,兒子把秤一掰兩段,從此改邪歸正。但是老子死了,他自已的兩個兒子也死了,他想不開,晚上做了一個夢,菩薩告訴他:你這兩個兒子,就是因為你父親作惡,投胎來就是敗壞你的家產;現在因為你改邪歸正了,所以老天爺把他收回去。你放心,馬上又有兒子給你。過了年半老婆又生下,那是正人君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苦樂,所謂苦樂都只是我們自已心中的妄想。你明白「如來藏」道理的時候,你即使受苦,也能感到很快樂。別人打你罵你、傷害你、騙你,你高興:第一,高興我還債了,前世欠他的;如果晚還了利息更高,是不是平衡了?第二,他是來成就我,讓我修忍辱,讓我開智慧。連白天黑夜都是假的,有什麼好執著?

會用心的人因禍得福;不會用心的人因福得禍。家裡兒孫滿堂,要什麼有什麼,產生貪著。好了,你來世必下惡道。你今生今世的福報是前世修來的,福報滿了以後你還會往下掉;而對前世已經明白道理的人,今生今世在福報的位置上,他會用福報來供養眾生,護持三寶,這叫「以道受樂」。明心見性之人,他不會感到痛苦和煩惱,處處都是道場。

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明白萬法為一念所現,心量因此開啟,你這一念就是「震動於一切」。就是〈方便品〉講:你讚歎一句《法華經》,等於供養一切佛,一切佛就是「震動於一切」;也是〈法師品〉講:讀一句《法華經》,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因為你已經「震動於一切」,你在見道位已經把萬法歸於當人當下這一念。有道無道自已知道。我們自已檢查一下,你到了這個境界沒有?很簡單,信了、高興了,你就見道位到位。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姟(gāi)」是「那由他」,即「六百萬億那由他」。雖然眾天王請法,但是時機未成熟,佛以「四諦十二緣」來方便引導。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營從:隨從眷屬、學生、辦事員之類。童子心:表他們發的心很真實,很誠懇。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六波羅蜜」,是「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這「六度」是菩薩所行之道,概括了無量的法門,這是採取對治法來幫助我們去除種種煩惱習氣。

一者,佈施。從整個修行來講,「六度」是次第圓融。整個的佛法的修行可以歸納為一個「佈施」。佈施就是舍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部舍全部得,舍光了成佛。舍財得財,舍口福,得健康長壽。有句話叫「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啊!舍愚痴得智慧,就看會不會用心。

二者,持戒。持小戒,能得人身安全。不殺生,得健康長壽之報。不傷害別人,就不會有人來算計你。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沾光,沒有人會吃虧上當。那麼我們持了心戒,知道萬法皆是「我」,你當下成菩薩。

三者,忍辱。世間凡夫能夠修忍辱,他也能成就一定的事業。後漢劉秀修忍辱心,成就一代帝王事業。能忍者自安。如果修大忍,修無生法忍,你成佛了。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跟誰忍啊?你忍誰呀?用忍辱來對治嗔恨心,以佈施對治貪心,以持戒來對治毀壞。

四者,精進。以精進對治懈怠。外道的精進也能得人天福報。「如來藏」心地法門乃是最大的精進。精就精在萬法歸一。所以在《法華經》佛講啊:受持《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稱讚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這就是精進。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呀,你會拍案稱絕啊!佛出世間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練,你白吃苦。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講究用智慧。

五者,禪定。以禪定來對治惱亂。凡事「三思而行」,不至於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現在有些人講什麼「點式思維、線式思維、面式思維、立體思維」,這都是凡夫的心態。沒有禪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點式思維」,就事論事。他有時要麼就忍不下一口氣,往往把事情辦得很糟糕;稍微有點理智的人他會瞻前顧後,他想想過去、再看看未來,叫「線式思維」;智慧再深一點呢,他知道左顧右盼,這就形成「面式思維」,會涉及多少人、多少面;智慧再深一點呢,他從長寬高全方位地考慮,面面俱到,不是哪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就看你會不會權衡利弊,這就是「禪定」。那麼這裡「如來藏」心地法門是「如來禪」,無量法界包含其中。海陸空、十方法界有情無情,哪一法不是我?這是「法華三昧、首楞嚴大定」。

六者,般若。對治愚痴,般若解釋為智慧。前五度沒有哪一項能離開智慧,僅僅是有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小智慧與大智慧之別。這個智慧就是對一切萬法的觀照和運用,它貫穿於五度之中,也成就於五度之中。「六波羅蜜」體現了佛的智慧。

根據天台宗判教,對佛49年說法分為「別五時」和「通五時」。怎麼「別五時」呢?別五時中,先後為華嚴時、鹿苑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具體時間見《五時說法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時,五時互通,不可拘泥於別五時。否定別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融通。

怎麼叫「通五時」呢?佛在「華嚴時」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華經》《楞嚴經》;在「般若時」仍然涉及到《華嚴經》、小乘、中乘、大乘;在「法華時」仍然沒有離開「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它是圓融在一起。

其實佛也不乏對那些大乘根機已經成熟之人,在「華嚴時」、在「阿含時」、在「方等時」就已經給他們宣講「一心三藏」。氣氛不一樣,時間長短沒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幾句話一點,當下就能成就。

這「六度」呢,通大通小,通凡通聖。同樣講「佈施」,對小乘根機講小乘根機的「佈施」,對大乘根機講大乘根機的「佈施」。當然講《妙法蓮華經》在前四時沒有大張旗鼓,沒有顯講,但是並不影響在小範圍內、小時間內對個別人講。我們一定要明白啊!萬法都是次第圓融。你看從前面舍利弗那個說法,最起碼佛在前幾時對舍利弗就是講過「如來藏」的道理。

及諸神通事:外道誤以「神通」為「究竟」。神通只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作為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手段。

分別真實法:這個「分別真實法」「會權歸實」。「會權」就是分別啊!到最後:是非、好壞、長短、多少、佛、菩薩、妖魔鬼怪、泥巴瓦塊,都是一個念,叫「分別真實法」。分別把一切法歸於一真、一實,也就是歸於一真法界。所以「圓頓大法」講呀:一塵一剎、一草一葉、一絲,一個草絲盡足以為一真法界,叫「分別真實法」。我們會不會分別呀?「無分別不妨分別,分別不妨無分別」,要這樣來圓融。所以這裡的「分別真實法」,我講到這裡是不是也是「阿彌陀佛」法呀?「分別」就是「彌陀」,「真實」就是「阿」。「分別真實法」是不是「阿彌陀佛」?佛就是這麼良苦用心。他總是沒有忘記了提醒我們一句,這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如是我聞」吶!「分別」是不是就是「是」?「真實」是不是就是「如」?「如是」,「是如」,就看我們「聞」不「聞」?

菩薩所行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法皆是菩薩道,皆是成佛之法。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前面講了大通智勝佛入於靜室,在定中加持十六沙彌說《法華經》。在這裡就是「開權顯實」,為實而權:十六沙彌是「權」,大通智勝佛是「實」;禪定中是「實」,出定傳法是「權」。所以「知佛禪未出」,可以觀照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無形無相,叫「未出」;那麼十六沙彌說法,這就是「開權顯實」,以有形有相的萬法來顯示不可說的真心本性。

宴寂:是在禪定之中。兩個特點:保持一種不靜不動、定慧均等的心態,這是「宴」;「寂」呢,不落於任何的形相。

與師俱生:從大通智勝佛之後就分四萬億佛法。這些修行人是不是我們吶?在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以後,我們就已經在四萬億佛法中成就。那在大通智勝佛之前,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你能不能與十六王子結法緣吶?所以《法師品》講啊: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成就了功行——也就是說我們在此前已經在六萬億佛法中成就了福報善根,才有緣與十六王子結法緣,聽《妙法蓮華經》。要想聽聞《妙法蓮華經》,談何容易呀!你聽聞《法華經》就有一種石破天驚、耳目一新的感受,能當下能沉下氣來,這可不容易啊!你不要認為太簡單了,在你看來太簡單,在別人看來比登天還難。

講得不好聽一點,在座各位都已經屬於下下等根機。這是與大通智勝佛時代以來相比而言,是不是下下等根機啊?上上等根機的人早就到其它佛土成佛去了。我們現在成佛都太遲了。要生慚愧心吶!有些人還在等,你等什麼啊!你明明知道萬法就是一個人一個念,這麼多東西都是假的,你還在執著什麼?我們與現在世界的眾生比,你可能是上上上根機。人家還不來,還沒有這個福報來聽呢!人家來聽還未必就信呢!

分析一個問題要懂得圓融。特別是把自已想得很平常、很庸俗的時候,你要生慚愧心。我們就是佛,你為什麼自已看不起自已?佛從來不敢輕視一個眾生。誰不是從「大光明藏」而來呀?誰當下不是「大光明藏」啊?明白自已就是佛,就是菩薩,怎麼不去行使你的權利,承擔你的義務?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有些還沒有成佛,僅僅是在聲聞位。有些人已經成佛,或者有些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都是佛在大通智勝佛時代的學生弟子,所以佛生生世世引導我們。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

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頓乏:疲勞到極點。你要「退還」,不得了啊!可能無量百千萬億年難得一個人身!而你不退還,咬咬牙,多則幾年、十幾年,少則一年半載、幾天,你成大菩薩。因為你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中途退出太可惜!無量百千萬億年六道輪迴,甚至三惡道受苦。這就是諸佛菩薩為什麼要苦口婆心勸導修行人,原因即在於此。諸佛菩薩也好,當老師的也好,他不需要學生弟子給他幫忙,他只需要學生弟子來接受老師的幫助。唯此一個信念。

而失大珍寶:這個「珍寶」就是生生世世的解脫。好好地想一想,今生今世人命無常,一旦眼睛一閉,來生來世無量百千萬億年萬億年吶!那是個大大的未知數啊!你即使來世再得一個人身,你能不能再遇到《法華經》?即使再遇到《法華經》,你能不能信?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尋時」就是及時、當下,要考慮一個權益之計,叫「思方便」。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這六句偈可以籠統觀照為小乘、中乘、不了義大乘法的種種法門,各有其所得之處,各有其通融作用之處。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這是佛在講《法華經》之前打這個比喻。我們現在已經是傳《法華經》,所以把這個已經公開的秘密我們在這兒宣佈,我們千萬不要打妄想:既然佛當時講了無量法,設了「化城」,師父能不能也搞一座「化城」啊?這個「化城」可能來不及,因為我今年已經六十有二,像佛那樣講四十一年「化城」的話,可能城沒有化起來,我自已就化掉了,是不是?沒有必要。我們這麼講了一下,這個「化城」就已經給我們化掉了。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包括了圓頓大法前七種方便,別教、通教、藏教、二乘,通通包含在內。

十力等佛法:我們在〈方便品〉介紹了佛的十種智力。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這兩句話很重要。藏教菩薩執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通教連佛的三十二相都判為「無明相」。我們在這裡對「三十二相」要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三十二相」呢,也就是「法性身」,是極果如來證金身、法身、圓滿身所顯現出來的「法性五蘊」。它與下面的「真實滅」相對應。上面的「三十二相」就是法性色身、法性五蘊;後面的「真實滅」呢,叫「法性空」。如果用《楞嚴經》的說法,「三十二相」叫「性空真色」,或者叫「性空真相」;後面的「乃是真實滅」應該講「性色真空,性相真空」。

由「三十二相」我們就可以觀照到什麼是「阿彌陀佛」。「具三十二相」就是「是」,「乃是真實滅」就是「如」,「如是我聞」;「三十二相」就是「彌陀」,「真實滅」就是「阿」。無論是前面「三十二相」也好,下句的「真實義」也好,都是「涅槃四德」,究竟「常樂我淨」。「三十二相」當下就是「真實義」,「真實義」當下就是「三十二相」。這是如來果地的圓滿功德。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圈的頂流夫婦

甜橙櫻桃

一覺醒來後,變成端淑女娘!

Y七點

四元解夢雜貨鋪

素素紫

小狼狗老公養成計劃

心情大好的天晴宇

病秧子想要活下去

倉鼠夢小澤

當光降臨

琳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