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盛必有衰,劉單領導的大漢在走上坡路,孫權領導的東吳卻逐漸走下坡路了,根本原因在於孫權本人。

孫權年近六旬,自十八歲執掌江東基業至今已四十年。前期的孫權除了軍事能力不行之外,作為一名政治家還是優秀的。先後取得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兩大戰役的勝利,成功的襲取了大部分荊州,又奪得了交州,新成立了廣州。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實際領土已經非常遼闊,在三國中疆域未必小於曹魏。

可是,稱帝之後的孫權變了,他不再是之前那位明君,而是越來越變得昏庸,疑心病也越來越重,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元老重臣。

比如張昭,這可是孫權的兄長孫策留給他的託孤重臣,地位相當於後來諸葛亮在大漢中的。雖然在“赤壁之戰”前張昭建議的投降曹操的決策對於東吳集團來說是錯誤的,但從孫權繼位開始到他鼎立江東這段時間全賴張昭在身邊輔佐。之後張昭仍然兢兢業業的輔佐孫權,可孫權對他的態度卻漸漸由尊重發展到淡漠。

比如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要冊封丞相人選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孫權會冊封張昭,可結果他偏偏讓同宗的一個叫孫邵的人做丞相。沒幾年孫邵死了,大家都認為這次總該封張昭為丞相了吧,結果是顧雍做了丞相。

孫權知道大家會有議論,所以他專門為此事解釋說:“丞相這個職務管的事情太多太辛苦了,張先生年紀大了,朕不忍心讓他如此勞累。而且張先生的性格過於剛直,不適合做丞相。”話說的冠冕堂皇,可惜是假話,實際是忌憚張昭的威望太大。

孫策在世時,由於張昭主管政務,所以當時北方計程車人經常寫信讚美張昭而不提孫策。張昭非常憂慮,將這些信上報給孫策,孫策看後哈哈一笑道:“昔日管仲做齊國的宰相,遇到事情齊桓公都讓去問仲父,最後齊桓公成為了霸主。現在張先生賢良,而我能重用張先生,張先生取得的美名不也等於是我的嗎?”更加信任張昭,甚至讓張昭進入自己的後堂讓他拜見自己的母親,這可是很高的待遇,叫做“升堂拜母。”東吳享受到這兩個待遇的只有張昭和周瑜。

張昭是個忠臣,也是個諍臣,作為明君應該尊重這樣的臣子。早年的孫權對於張昭的諫言總是能耐心聽取,即使不聽也是彬彬有禮的,可後來變了。

孫權稱帝后,因為一件事和張昭起了比較大的爭執,張昭後來對孫權說:“當初太后(孫權的母親)和桓王(孫策)沒有將老臣託付給陛下而是將陛下託付給老臣,所以老臣為了這份恩情盡心竭力的輔佐陛下。老臣知道自己智術淺短,所說的陛下都不願意聽,但老臣還是要說的原因就是為了盡到自己的一片忠心,若是為了迎合陛下而違逆初衷,老臣是做不到的。”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孫權想派大隊人馬遠赴遼東去冊封公孫淵做燕王,很多人其實都是反對的,只是沒人敢說,只有張昭又站了出來。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緣系開封

沐藍汐月

穿成惡婆婆後,我爆紅娛樂圈

阿呱